丁丁评语:出版日期稍早于我们所要求的日期(三个月内出版的新书),这表明,它是一本好书。上世纪二十年代由左派和自由派知识分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其影响多么深远呀,以致我们今天仍深陷于西方化的思想与生活,不仅不能自拔,而且越陷越深。反“新文化运动”之道而行之,抗日时期西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的一群教授,办了一份旨在维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刊物——《思想与时代》。收入这本文选的,就是当年发表在那份刊物上的教授们的文章。据编者报道,《思想与时代》立意要继承1920年代的“学衡派”和1930年代的“国风派”,为中国知识分子“思索并寻找一个无法回避同时又注定充满痛苦烦恼的文化方案”。其中,马一浮的文字令人不能掩卷:“今之学子,尊今蔑古,弊于革而不知因,此其失也。天下之道常变而已,唯知常而后能应变,语变乃所以显常。”然而,纵观天下,“今之学校制度不同于中土旧日书院,世之显学正以贩卖知识为重,以新说议论相尚。”殊不知,“观变而不知常,则以己徇物,往而不返,不能宰物而化于物,非人之恒性也。”又读钱穆先生“中国传统教育与教育制度”,气势恢弘,直述以往两千年中国教育及教育制度得失。初读此文,豁然开朗,方知数千年西方与中国的教育,与世间万物一样处于演化之中,从未有什么固定的制度。不仅如此,两千年间教育制度的演变,钱穆先生以寥寥数千字权衡了政府办教育、社会自由教育以及门第私家教育三者利弊,并将决定这三类教育体制的命运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变迁一一勾勒。读至结尾处,不由悲从中来。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