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短评

热门 最新
  • 107 安提戈涅 2011-07-31 12:26:34

    感谢佩里替我出口气,让我不再为读不下去《历史与阶级意识》而纠结~~西马这群人,也算是混社团混成了反骨仔——执着于哲学、大学教职、完全背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政治中心观,高谈理论……所以,葛兰西同志混的不甚如意,被劳改去了,卢卡奇同志好歹混成个帮会头目,又在后期斗争中失势……好容易盼到五月风暴,狂欢一场又鸟兽散尽各自经营山头去了……但是,我对这群反骨仔,依然爱的深沉。嘿嘿。

  • 69 千里狼 2016-08-01 22:43:47

    与其玩弄后现代那套玄虚的术语,不如老老实实地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大多是正确的,克服现代性必须先克服资本主义

  • 51 食菠萝 2015-04-11 16:19:52

    完全是从实践角度来评价的呀,对法兰克福学派吐槽满满——“谈方法是因为软弱无能,讲艺术是聊以自慰,悲观主义是因为沉寂无为”。

  • 32 多多以南夫斯基 2011-08-03 12:05:09

    走马观花地看完...明知这种读书态度不对~~ 但西马啊西马,放弃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中之重“经济政治学”研究,而个立山头搞哲学(而且语言以脱离大众阅读能力为己任==)

  • 26 危如累卵塔卜卡 2018-01-11 14:51:46

    佩里安德森从托派立场对西马的简要评价。他在普通群众所疑惑的“西马为啥不说人话的问题上”解释道:这恰恰是西马派知识分子已经脱离革命实践的表现(众所周知西马的一系列代表性人物不少都是不加入任何党派的学界知识分子),而产生这种倾向的因素恰恰也跟共产党等工人政党的官僚化密切相关:加入党可以接触到群众实践但是却囿于党的立场而无法自主发表意见,不入党虽然能保证自己的独立立场但是却往往根本不了解群众的革命实践。 作者回顾早期经典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时候实际指出马主义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从哲学走向了现实的政治经济分析,西马却反其道而行之,又回到了远离实践的哲学并且各家学说有愈发明显地方化倾向。 作者结尾指出马主义的复兴关键在于革命与实践的统一,然后再对托派自我吹捧了一下(当然得塞点私货打个广告了hhhh)

  • 5 虎尘 2020-06-26 21:39:30

    脱离革命群众的革命理论,必然要被革命群众所唾弃,马克思主义是战斗的革命思想,如果专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连革命群众的自发性都赶不上,可想而知他等会堕落到何等地步。西马这一干人等,虽然有被苏联机会主义和苏修沙文主义路线捆绑禁锢的大背景,政治上确实缺乏足够的活动自由,但是这并不代表说他等就应该稳坐大学书斋,安受资本教职,脱离斗争前线,大搞讲舍革命。放弃马克思主义中的两大核心政治经济学与阶级斗争学说,转而搞空中楼阁式的文化研究,不对私有制从根本上进行全方位的武器的批判,只对其从表面进行地毯式的肤浅地批判,有些人甚至堕落到小资产阶级保守派环保主义者的地步,否定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分工起来,简直是有辱门庭,这群人中最可惜的还是英年早逝的葛兰西,他算是能够带领先锋队政党与革命群众有机结合把革命拉到最高潮的领袖

  • 4 黄朿 2011-08-27 09:27:38

    (小左)青年必读书

  • 3 竹仔 2009-12-27 21:07:53

    大家就是大家,言简意赅,比起很多二手研究来,要精辟得多。抓问题抓得准。

  • 2 愚公 2020-02-06 19:18:22

    佩里安德森,英国《新左派评论》的主编,本书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声、发展、主张、流派、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基本情况。在他看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地区武展阶级失败的产物,他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革命时间之间逐渐分离的产物。本书除了前言后记外,共分为五章,分别是经典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形式的转移,主题的创新和对比和结论,内容涵盖了马克思及其死后列宁、卢森堡对于马克思革命理论的继承,在此之后苏联受到斯大林的影响,马克思逐渐官方化后,在卢卡奇的影响下,逐渐转移到青年马克思的研究领域,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者们不断强化西方传统与马克思的联系,从康德、黑格尔甚至是马基雅维利等的角度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并对于二战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附论了托洛斯基。

  • 3 南渡 2019-12-09 10:21:21

    4.4 第700本书作为我思想的转向吧,实践性必须结合政治经济层面与最广大的劳动阶层站立在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其历史形成的必然,也有社会主义运动的补充与内部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形而上学的探索。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g7607mCMetYCygjttEn6A 提取码:gje0

  • 1 于小师 2009-11-11 21:26:32

    西马何时走出Regina Coeli

  • 3 南风🌈 2020-01-16 12:02:05

    对西马的实践反思:托派立场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五个条件是与集体斗争结合的正确形式、密切联系实践活动、战斗精神、与真正群众相结合、并且要求群众本身是革命的。由此暴露出西马之窘境,是放弃政治学与经济学,退回到哲学领域用“超过了语言复杂性极限”的语言进行文化批判,隔绝于革命实践(在此意义上,葛兰西是一个伟大的例外)。研究主题的转移,一方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面对完善而庞大的代议制民主体系暴露出其天生的羸弱——马克思对沙皇俄国等作出的政治批判与代议制民主之间犹如天堑。另一方面是西马知识分子在其时代下必然面临的抉择是:与群众实践相连必然意味着进入党内,而放弃研究自由;做自由知识分子,则只能远离群众而转向哲学性质的文化或曰上层建筑批判。“谈方法是因为软弱无能,讲艺术是聊以自慰,悲观主义是沉寂无为。”如是哉。

  • 3 Hector 2021-01-08 01:40:43

    全书基本上是在以“理论实践应统一”的立场,梳理古典马克思主义到西马的流变(缺憾与造新):马恩时期(即战前一众)——列宁,托派以及骂一通大林——葛兰西一众(最后的实践者)——萨特,马尔库塞,阿多诺云云(讽刺诸位为哲学理论的巨人,政治实践的辣鸡)——五月风暴的昭示 总之比预期要好,虽然在前列宁时期略流水账(人物生平以及著作方向成就),但以实践视角diss完法兰克福学派后,也不忘干练地梳理诸位的相关思想脉络(尤其是第四部分对萨特阿多诺等的梳理挺利落的) 对于作者立场,我保留态度,但本书作为某种综述而言,实为不错的选择~

  • 2 Opus 2008-10-17 00:40:28

    為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arxism的產生提供了很好的背景認識,但這本書主要還是在回答立基於(唯物)生產制度的possibilities of future landscapes。 快速重讀。。小大一時生吞活剝,竟然在書眉上瞎寫:「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庸也....口科口科。才斗才斗。

  • 1 远树 2015-12-05 17:38:01

    “谈方法是因为软弱无能,讲艺术是聊以自慰,悲观主义是因为沉寂无为。”但与此同时,拒绝改良主义,阐明先进历史经验,更加深刻细致,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安德森同时回顾托洛茨基,点明对比和未竟之处,前路漫漫,筚路蓝缕。

  • 1 宠儿 2011-11-06 16:40:5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状况(代表人物的形成与学说流变)//感觉作者阅读量很大的样子,写得也很清楚,不过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没什么用。

  • 1 他不在家 2010-05-10 11:59:33

    官僚社义法西斯主义消费主义镇压收编整合,革命主体不复存在,在乌托邦和废墟之间,架起一座悲观主义的桥梁.

  • 2 书庭 2010-11-02 10:27:04

    现代西马已日益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脱离,对前景持怀疑与悲观态度,研究领域由政治经济转移到文化批判上;而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完善与补充”……这样嘛?我觉得我大概从来都米有真正懂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0 0```

  • 1 历史理性 2010-05-29 21:53:16

    简明切要,强调第二国际作为参照系

  • 4 路觉 2021-02-05 13:49:45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观点至今有效。作者几乎是在革命角度来评判西马的,不过这一点导致对西马的扁平化理解,作者自己就有在后记之中说明,而撇开这一理解,仅仅是看待作者的评判,这仍然是合理的。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统里面,最伟大的理论家分别是马克思、列宁和托洛茨基,而且作者本人非常敌视斯大林主义,认为一战后的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斯大林主义的侵害,是腐化欧洲马克思主义者的两大因素(斯大林真是万能的背锅侠啊~),而葛兰西因为自身缘故得以避免(这一点其实阿尔都塞在他后期的谈话里也有提到),所以理论更加与工人阶级联系紧密,而且较为实际,所以也被作者视为西马里面理论成就最高的一位。总而言之,这本书非常适合厘清西马发展的脉络的,虽然部分内容存在瑕疵,但仍然很棒。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