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意义》的原文摘录

  • 那么,虚无是怎么给予我们的?在情感中给予我们,在忧虑和不安中给予我们。忧虑和不安是最本质的情感,因为它是对虚无的领会。领会不是认识,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是最明白的,西方哲学要晚到海德格尔才清楚。 在对虚无的领会中,我们才把握到存在。把握存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时间。时间之流就在我们对存在的把握中被开启了。时间是通过情感进入我们内心的。海德格尔的著作就叫《存在与时间》。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哲学中最难的问题。 在本质性的情感中,我们把握存在,时间才被开启了。只是在自然科学中发展,时间才成了一种外在的尺度,用来度量自然界的变化,那叫“物理时间”。物理时间的概念,其实是从本真的时间概念中派生出来的。本真的时间,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它源自我们对存在的领会。 时间之流被开启,人就发现了自身,发现自己是人。人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者,他领会“存在”本身。而这件事一开始就是艺术。艺术在时间之流中抓住了存在,凝结了存在,于是,它作为作品永远的在那里。语言也是这样形成的,语言是对存在的领会之凝结。艺术和语言、劳动一样古老。 然而,我们当代人类的心灵丧失了发现真理的力量。我们只是寻找逻辑上的真理,也就是寻求“正确性”。逻辑的真理和体验的真理,哪一个更根本?逻辑的真理其实是对体验的真理的重新表达而已,给体验的真理以一个形式化的表达。在体验的真理中我们才做成一个世界,使世界成为可能,使它呈现给我们。 我之所以要谈这一番哲学上的话,是因为我总是想,倘若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希望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就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拥有发现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逻辑的推论,而是来自伟大的想象和体验。 (查看原文)
    decca 9赞 2013-05-10 06:29:09
    —— 引自第73页
  • 在当代状况的每个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这个人生本应是她自己的人生,但他觉得自己是自己的人生的局外人。他的人生道路不是由他对人生的理想所安排的,他的生活是被一种外部的强大的异己力量所安排的。 (查看原文)
    LZQ 1回复 5赞 2012-06-19 21:53:16
    —— 引自第43页
  • 艺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状况之中,就其本应承当的使命而言,处于一个非常孤独的地位,它岌岌可危,这是黑格尔曾经预言过的艺术的衰亡,不幸言中。海德格尔则提出了追问,追问我们大家:艺术在今天会不会始终只是一种文化的伴随现象,从而不能进入我们的命运之中,成为真理在其中原始的发生的过程? 我们正在越来越远离艺术的真谛,远离艺术与人生的真实关系,远离艺术与人类的关系,我们远离这一切。我们用艺术娱乐,用艺术为资本增殖服务,我们把对艺术的商业运作看成是艺术活动本应追求的目标。 对于当代文明根基上病症的诊治,应从哪里入手?我们可以看一看马克思的回答:扬弃资本,推翻资本的统治。这当然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这本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要以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指在城市的街道里流血打仗。 无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感性基础中的革命。无产阶级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是工人而伟大,而是作为未来时代的新的社会原则的发现者而伟大。无产阶级最有可能发现未来社会的原则,因为它一无所有。资本对它来说,只是一种统治的力量,而不是生活的幸福的源泉。 在这个世界中,异化的人不仅是无产阶级,企业家们也异化。所以,企业家们是否能够在经营资本之余,也到艺术领域中走一遭呢?如果能走一遭,肯定对他们有好处。对他们个人有好处,对他们将来自觉的放弃资本统治也有好处。 艺术在今天若能重新焕发它的生命,他就具有一种世界历史的使命。我们还能寄希望于哲学的革命,来引导世界走出一个新的天地吗?不得而知。传统的哲学正在终结。未来的哲学是怎样的?我们不知道,海德格尔不知道,马克思也不知道。 中国思想倒是大有希望!因为中国的哲学对待世界的态度是艺术的态度,即感性的态度。“美学”这个词,即aesthetics,本义就是“感性学”。马克思所期待的世界转世,也即资本世界的彻底解体,是一场感性基础的革命。感性基础的革命实际上是心灵的革命,是感性的“心”之生成,而这需... (查看原文)
    decca 3赞 2013-06-09 09:11:27
    —— 引自第80页
  • 我向来认为,一个要学哲学的人,应当有艺术的情感、艺术的体验。他应当曾经借助艺术领会过命运,这构成了他进入哲学智慧的基本前提。否则,哲学的著作放在他面前,就只是一套抽象的理论而已。中国人讲“文以载道”,这个“文”不是指论文,而是指“纹理”,是感性的形式。“文以载道”,不光指文学载道,一切艺术都载道。 我们平时总以为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展开着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但是,真理首先是在静观中被我们认识到的。以心静观真际。惟有静观才可能通达事物的本真存在。静观不是逻辑思维,不是范畴的演绎、逻辑的推论。我们的心灵要养成静观的能力。在哪里养成这种能力?答案还是艺术。中国人向来借重于艺术,中国人的艺术向来是同对真理的领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看一部艺术作品,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对一种形式美的感性享受。艺术开启我们的心灵,把我们本已在现实的命运中模糊的体验到的东西领到它的真相中去,让真相被澄明。这是我们的心灵的一种最根本的需要,使我们向往艺术的最根本的动力。 当代人的生活时忙碌的,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我们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在资本所导致的进步强制的驱迫之下,我们几无闲暇,何论静观?我们甚至连看一看蓝天白云和路边的花草的那种悠闲的心情都已消失。 倘若我们经历了严重的挫折,经受到命运的打击,我们才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如沙漠一般荒芜。于是,我们想要奔向心灵的绿洲。这绿洲就是艺术。在这片绿洲上,我们有可能观照真理。 (查看原文)
    decca 3赞 2012-08-19 08:45:13
    —— 引自第30页
  • 做事情就是消业。 我们做事情不求结果,最好它没结果。 为什么?有了结果,可能会旧业未消,新业又来,因此没结果是最好的。 但是任何事情总有结果,怎么办? 我们要让这个结果与自己无关。 在什么情况下事情的结果与我们自己无关呢? 那就是我们在做事时,心从未牵挂到结果上去,这样的话,事情的结果就不是我们所造的业了。 所以心别到结果上去, 这就是无心而为。 (查看原文)
    年少的轻狂的我 3赞 2023-03-01 20:08:58
    —— 引自章节: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
  • 叔本华最后说,人生总体上是个悲剧,因为欲望和意志驱使着我们,我们没办法停息下来。有三条道路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第一条道路是艺术,特别是音乐。当我们聆听音乐的时候,在我们身上起作用的那个生存意志平息下来了。 我们只有在艺术中时,才会把自己从意志的主体转变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在纯粹的认识中看外物时,我们所获得的就不是事物的概念,就不是把花认识为直悟的生殖器官。花就是花,它是美妙的。这种纯粹认识就是审美。 除了艺术,还有哲学的沉思。在哲学中,我们是为了意义阐释而从事认识,从而,我们也暂时摆脱了欲望和意志对我们的支配。此外,还有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从生存意志那里的解脱,因为那是一种普遍的恻隐之心的发动。 艺术、哲学和最高的道德只可以让我们暂时的摆脱欲望、意志对我们的支配,就像我们在音乐中陶醉着,只是暂时远离着现实世界的苦恼。彻底的解脱,是涅槃。佛教讲的涅槃,是超越生死,不生不死。我们自然都怕死,但是,如果我们干脆一下子跳入虚无之中,站在虚无一边返观生命,我们就不会仅仅眷恋那种与死直接相对待的生。我们在虚无中才返观到生命的真意义。 (查看原文)
    decca 2赞 2012-08-29 23:08:43
    —— 引自第65页
  • 紧接下来的第二句话就是,网络这个世界始终是虚拟的,它虽然发展了人的社会性存在,却是以一种异化的方式来发展的。“异化”在哲学上是指这样的一种情况:人类产生或发明的某种东西,本来给人类带来福利,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实现,却同时又反过来支配人类。 网上的娱乐可以说是百无禁忌的,尽管虚拟,却也就在这虚拟之中,缺失了人类娱乐的精神价值方向。自远古时候起,任何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始终需要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禁忌。禁忌是文明的必要前提与动力。 在一个缺乏精神价值方向的网上娱乐世界里,我们获得了怎样的享受呢?可以说是“抽象的享受”,因为它缺乏感性的真实性。网络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抽象享受。我们似乎是在锻炼自己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形成一种机灵。但这种机灵是属于“小脑”而不是“大脑”的,更不是心灵的。 (查看原文)
    decca 2赞 2012-10-02 10:41:11
    —— 引自第90页
  • 一个民族的悲喜交集的命运就写在 它的史学著作中,它的哲学著作中,和它的文学作品里,你从中读到了大悲大喜,时而哭泣,时而欢笑。 鲁迅先生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这概括了人文研究的真实方面:历史,灵魂,命运。 (查看原文)
    琵琶鱼 2赞 2021-03-18 04:29:32
    —— 引自第21页
  •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今天这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会不会被抹去呢?在西方诞生的资本,造成了真正的世界史,它结束了各个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世界通史是资本带来的。资本诞生于欧洲,但它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来征服世界,因为资本是这样生存的:资本的生存就是资本本身的增殖,资本一旦停止增殖,它作为资本就死掉了,它变成了消费基金。以资本为主导、以资本逻辑为原则的现代人类的经济生活,不可以停止资本的增殖。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我相信,资本的全球化不可能夷平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假如夷平的话全世界的人类只有一种文化精神,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种智慧,而这绝不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美好的远景。假如全体人类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种智慧,那就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束。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是在语言中的经验;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是在语言中的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起来的最基本的生存情感,也是在语言中形成起来的。人的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在他所在其中的母语给他的。所以,只要汉语存在一天,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我们因此仍然是中国人。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除非有一天,汉语消失了,我们才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中国思想和智慧里了,也不在汉语所凝聚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了。一种语言的消失,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框架的消失。所以,我们不管怎样向西方学,我们仍然是中国人,根源就在汉语。 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的词语,没有一个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 例如“缘分”这个词,就无法译成欧洲语言。比方说:今天3月27号,我来到了复旦大学3108教室跟大家见面,这是我的缘分。 大家马上听明白了,是吧?不用解释的。你把缘分这个词翻译成英语试试看,怎么译?“我认识你真是缘分啊”,我很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你马上听懂了,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第一层意思你已经明白了:我认识你,不是我们预先计划好的,没计划过一一偶然性在里边了。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金刚经》中有三句义,这是一种表达式,在经文中经常出现: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一句话,“如来说世界”(如来说,有一个世界);第二句话随即来了,“非世界”(就不是世界);第三句又来了,“是名世界”(所以称它为世界)。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何谓缘起性空?比方说,我手头拿的这个矿泉水瓶子,有没有它自身的实体存在?按照西方观点,有。它要被分解为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构成,比方说基本粒子。 佛家的观点是,它没有实体性的存在,这叫“自性本空”,没有自己的本性。矿泉水的瓶子怎么来的?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各种条件汇合起来,成了这个事物。这个条件会聚合,。也会离散,“缘会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你先要同意这一条。你不同意这一条,就不能进入释迦牟尼的智慧。我小时候也蛮早知道缘起性空四个字,我也觉得理论上能够接受,因为一切事物都无常,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同意的,我就以为我懂了缘起性空,其实没真懂。什么时候真懂了?不是逻辑上理解的。2000年,我母亲去世;.2006年,我父亲又去世。当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缘起性空。 我出生在我父母所组成的家庭里,我在这个家庭里面长大,我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family(家庭)应该永远存在。到2006年的那一天,我知道,它没了。这就叫缘起性空。 释迦牟尼讲佛理开宗明义,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就是缘起性空。但是不要因为性空就执空了。执着于空,又错了。世界作为实体是不存在的,要把它空掉,但世界作为缘起是要承认的,缘起是真实的。不因为性空而否定缘起的真实性,于是第三句话要说,“是名世界”。 这世界就是一系列缘起,缘起本身要确认为真实。这一个基本道理,年轻的一代应早早地领会它。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宗教的本意是什么?是恢复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这正是religion这个词的本意。人类社会的罪恶都来自人破坏了人与神之间所订立的契约,于是人受到了惩罚,而重建这个契约,就是宗教。重建人与神之间的契约就是宗教的活动。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假如我现在要完成一个任务:把一个图钉敲到这桌子上去,我常用的那把锤子不在场,但我是还要做成这件事,我就举起我这块手表,把图钉敲到了桌子上一一这时候,它是手表吗?不,它是锤子。锤子就是这样对人而存在的,它是理念。所以,锤子之为锤子,不在于它的具体形象。手表一点也不像通常的锤子,但我就是把它做锤子用了,因为我心中有锤子之理念。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佛教在民间的信仰方式当中才有了宗教的特点。比方说我们拜一个菩萨,拜一个佛像,我们仿佛在拜神,并且请他们帮助我们,我们会去烧香许愿,然后再还愿。 这是佛教在民间信仰当中产生的形式,佛的世界仿佛是一个神的世界。其实佛、菩萨、罗汉…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普通人修佛可以修到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阿罗汉,第二境界是菩萨,再往上走,是佛。佛不是神。释迦牟尼是普通的人,Buddha这个梵文单词被翻译成佛,它的本意是觉悟者。所以,佛就是觉悟者。我们现在还不是佛,是因为我们尚未觉悟,但是我们都有佛性。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所以佛教是无神论的。 有一个禅宗的公案是这么说的。一个弟子,有一天终于忍不住问他的师父:“师父啊,你能不能告诉我,佛究竟在哪里?”师父跟他这么说:“在你面前,听你说佛法的,就是佛。”佛性不是神性。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我们年初一要拜佛,严格来说,不应该到寺庙,而应该彼此互拜。我在拜你,你也在拜我,就是佛与佛在互拜。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回过头来看《大学》开篇。第一,讲明明德是复性之功夫。第二,这个功夫哪里去做?体察人民生活,真切地领会在人民生活中体现的天道,然后身体力行,以达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完美,“在止于至善”。这就是三纲领。 我们把这三纲领跟西方思想,例如柏拉图学说比较一下,差别很清楚:真理不悬在现实人世之外,而就在人世之中。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佛法是在人世间的,不能离开世间去求觉悟。离开这人世间去寻找最高的觉悟(菩提),就好像要在兔子头上找出两个角来一样荒谬。兔子只能长两个耳朵,没两个角。 佛法在世间,天道在人民生活中,众生的烦恼以及克服烦恼的努力,就是天道之体现。用惠能的话说,“烦恼即菩提”,不要害怕烦恼,烦恼倒是用来修行的,烦恼是修行之资具。我们拿中国思想来跟西方思想做比较,所达到的最基本的认识是两条: 第一,在中国思想中并不包含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区分。 第二,中国人所能接受的真理,不是中西之比较逻辑的真理,是生命情感的真理。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中国哲学所讨论的,无一不是生命情感的合适问题以及它如何升华。中国无宗教,中国有哲学,而中国的哲学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哲学,尤其不同于欧洲哲学。因为中国的哲学是升华人生情感的哲学这一点请大家注意。所以中国哲学讲到底是人生哲学,这人生哲学不是给我们一些干巴巴的理性规则,而是诉诸我们的生命情感本身,把它的真相说出来,让我们去体现、去发挥生命情感的时候都中节,这就是中国哲学基本的目标。 那么人生哲学意味着什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就是《诗经》,《诗经》里面全是诗歌,全是表达人的生命情感的,都是喜怒哀乐。孔子赞扬它“思无邪”,无邪什么意思?诚。一个诚字,什么意思?性情之正。 让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我们站在大地上的,绝不是我们头脑的理性,而是生命情感。西方的哲学,把人类心灵当中的情感放得很低:第一等级是理性,第二等级是意志,第三等级才是情感,放得太低了。他们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中国哲学恰好是相反的,把生命情感提到根本的位置上来。我们想想,中国哲学这样做对不对?若我们的行为是合适的,若我们的行为在社会生活当中带来的不是破坏和灾难,而是带来和谐和幸福,是不是因为我们生命情感的运用是正的?所以孔子说“思无邪”,无邪者,诚也;诚者,性情之正也。这是最根本的修养。 我们不要以为,可以用冷冰冰的理智思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情感之中。我们不是恰好拥有了一份欢乐,或者拥有了一份悲哀,而是当我欢乐的时候,我就是这份欢乐,当我悲哀的时候,我就是这份悲哀。.而不是我有一个冷冰冰的与情感无关的“心灵的实体”此刻恰好处于悲哀的状态,然后我把这个状态排除掉,没这种事情的。生命情感之方方面面就构成我们的心。如果它正了,佛家叫本心。所以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之用力所在,是使我们的生命情感合适和升华。 ...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 中国哲学的典籍,是滋养我们的心灵的,因为它涉及我们心灵本身的种种生命情感。你读得懂这一段,是因为你有过这一份生命感受;你读不懂那一段,是因为你的人生还没有那份感受。 中国哲学的著作,它的文字表达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充满了形象、比喻、例证、暗喻,有文学的价值。先哲的一句话,并不是他推理出来的,他是直接告诉你的,你需要慢慢去体会。中国古代的圣人把他直接所见的说出来,这叫直觉的真理。 (查看原文)
    2赞 2023-01-18 08:42:29
    —— 引自章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5 1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