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梁海涛
出版年: 2007-8
页数: 248
定价: 18.00元
装帧: 平装 32开
丛书: 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ISBN: 9787208069732
内容简介 · · · · · ·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为儿童的利益所作的孜孜不倦和真诚的努力将使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的秘密,正如科学的调查研究能使我们洞察众多的自然秘密一样。”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在书中,蒙台梭利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开儿童成长奥秘的革命性观念。它让世人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译者序言
第一篇
第1章 儿童的世纪
第2章 被告
第3章 生物片断
第4章 新生儿
第5章 天赋本能
第6章 灵魂胚胎
第7章 微妙的心理塑造
第8章 秩序
第9章 智慧
第10章 成长道路上的斗争
第11章 行走
第12章 手
第13章 节奏
第14章 个性的转换
第15章 运动
第16章 误解
第17章 爱悟
第二篇
第18章 儿童教育
第19章 重复练习
第20章 自由选择
第21章 玩具
第22章 奖励与惩罚
第23章 安静
第24章 尊严
第25章 纪律
第26章 教育的开始
第27章 身体健康的对比
第28章 结果
第29章 条件优越的儿童
第30章 教师的精神准备
第31章 偏离
第32章 逃避
第33章 心理障碍
第34章 治愈
第35章 依赖性
第36章 占有欲
第37章 支配欲
第38章 自卑感
第39章 恐惧
第40章 谎言
第41章 生理反应
第三篇
第42章 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第43章 劳动本能
第44章 两种劳动的特征
第45章 主导本能
第46章 儿童教师
第47章 父母的使命
第48章 儿童的权力
丛书信息
喜欢读"童年的秘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童年的秘密"的人也喜欢 · · · · · ·
童年的秘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童年的秘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 条 )

儿童的秘密-敏感期-蒙台梭利[note]

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幼儿教育

Little Secret Agents 小小秘密特工们
> 更多书评60篇
-
公益霎哈嘉瑜伽 (霎哈嘉瑜伽微信服务号:sahajasz.)
成人往往会心安理得地说:“儿童不应该到处乱跑。不应该碰我们成人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喧嚷。他应该多躺一会儿,应该吃和睡。”还认为,儿童“最好”到户外去,哪怕与一些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也无妨。那些懒惰的父母会为他们自己选择一条最轻松的道路,那就是打发自己的孩子去睡觉。 谁会否定儿童需要睡觉呢?但是,如果一个儿童那么机灵和那么快地服从了,从本质上来看,他就不是一个“喜欢睡眠的人”。他需要而且也应...2014-06-05 09:26 4人喜欢
成人往往会心安理得地说:“儿童不应该到处乱跑。不应该碰我们成人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喧嚷。他应该多躺一会儿,应该吃和睡。”还认为,儿童“最好”到户外去,哪怕与一些不相识的人在一起也无妨。那些懒惰的父母会为他们自己选择一条最轻松的道路,那就是打发自己的孩子去睡觉。 谁会否定儿童需要睡觉呢?但是,如果一个儿童那么机灵和那么快地服从了,从本质上来看,他就不是一个“喜欢睡眠的人”。他需要而且也应该得到正常的睡眠时间。但是,我们必须区分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人为的。我们知道,一个强者可以通过暗示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者。一个强迫使儿童睡眠时间超过他自己需求的成人,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母亲会公开要求他们的孩子去睡觉。乡下农民知道怎样准备一种枕头使他们的孩子睡眠时间长一点。但我们可以说,一些成人,无论他们是博学的或无知的父母,还是照管婴儿的保姆,一般都同意要督促这个充满生气的和活力的人去睡觉。在那些富裕家庭里,几个月大的婴儿,或2岁、3岁、4岁的儿童都被责令要过量睡眠。然而,在一些贫困家庭里情况并非如此。这种家庭的孩子整天满街奔跑,成人并不哄他们去睡觉,因为他们并不是父母厌烦的东西。通常,这些贫家子弟比富家子弟安静一些。人们认为,就像饮食和新鲜空气一样,“长时间睡眠”对儿童的健康来说是必要的。他们认为被称之为“儿童的植物似的生活”是必然的。我记得,有一个7岁的男孩对我吐露,他从来没有看见过星星,因为他父母总是在夜色降临之前让他去睡觉。他跟我说:“我很想在某个晚上到山顶上去,躺在地上看着星星。”许多父母夸耀他们的孩子习惯于一到黄昏就去睡觉,其实这是为了他们自己可以自由地外出。 为儿童准备的那些床是专门做的和可以移动的。把柔软和美丽的装有围栏的儿童小床和宽敞的成人大床相比,在成人的床上睡眠可以更加舒适。儿童的小床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一个监禁的场所,根本没有考虑他是一个有心理生活的人。儿童睡眠在小床上,就像一个被监禁的人。这是成人建造的,也是对成人有好处的。因此,儿童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他的自由也越来越少。在儿童的周围,只有缺乏温暖的监禁场所。 儿童的小床就像一只放在高处的鸟笼,这样,成人照管他时就不必俯身弯腰,而且离开时也不必怕他跌下来。尽管儿童可能会哭起来,但不会使他自己受到伤害,而且,儿童的房间是用窗帘遮住的,光线进不来,第二天的阳光也不会唤醒他。儿童必须在傍晚时就去睡觉,以便给他的父母自由;而他早晨又最好醒得迟一点,以免打扰睡得晚的父母。 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帮助的方法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应他的需要的床,以及不让他睡眠的时间过长。儿童应该具有这样的权利:他疲倦的时候就去睡觉,当他睡够了就醒过来,当他想要起床时就爬起来。所以,我们建议,像许多家庭所做的那样,应该废除儿童小床。给儿童一只矮床,实际上它是贴在地板上,这样就可以随他所愿躺在那儿和起床。这一简单的改进将克服许多看起来似乎很难解决的困难。一张几乎贴在地板上的小床是很经济的,像所有改革一样将有利于儿童的心理生活。因为儿童需要的是一些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往往阻碍他的发展而不是促进他的发展。在许多家庭里,已经这样做了,通过把一张小床垫放在地板上,并覆盖一条柔软的大毯子,因而改变了儿童的睡眠习惯。这样,一到晚上儿童就可以高兴地与成人道晚安后自个儿去睡觉,早晨起床也不闹醒任何人。诸如此类的例子表明,成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在照管子女时把自己也弄得精疲力竭,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错误啊!实际上,由于他们这种防御性心态的驱使,他们一直在违背儿童的需要,而这件防御性心态是可以克服掉的。 从所有这一切,我们可以看到,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最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从而给儿童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帮助。成人必须不再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物品,当他幼小时,把他当作一件东西提起来并拎东拎西;当他长大一些后,唯一的就是服从成人。成人必须认识到,在儿童的发展中,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任何要使儿童的生活更加理性的努力来说,这一观点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成人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支持和帮助儿童发展。这应该是儿童母亲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师的目的和愿望。因为儿童比成人弱小,所以儿童要发展他的个性,成人必须控制他自己,努力领会儿童的表达。而且,成人应该把这当作是一种特殊的事情,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随儿童。回应 2014-06-05 09:26 -
正如医生会告知病人的病情一样,我们也应该向未来的教师指出能阻碍他们工作的缺点。例如,我们会告诉他们:“发怒是一种大错,它能制约我们,并使我们无法理解儿童。”正如错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样,发怒还会带来另一种错误——傲慢,它会隐藏在友善的伪装下。 教师应该经常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儿童并不能用理性来判断待遇是否公正,但儿童能感觉到某些事不对头,并因此变得抑郁和心理扭曲。儿童出于对成人的怨恨或对轻率行...
2018-04-06 19:45 1人喜欢
正如医生会告知病人的病情一样,我们也应该向未来的教师指出能阻碍他们工作的缺点。例如,我们会告诉他们:“发怒是一种大错,它能制约我们,并使我们无法理解儿童。”正如错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样,发怒还会带来另一种错误——傲慢,它会隐藏在友善的伪装下。
教师应该经常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儿童并不能用理性来判断待遇是否公正,但儿童能感觉到某些事不对头,并因此变得抑郁和心理扭曲。儿童出于对成人的怨恨或对轻率行事的成人的反抗,就用怯懦、说谎、出格的行为、没有明显理由的哭闹、失眠和过度的惊恐来表现,因为他们还无法用理性弄清楚抑郁的原因。
但是,发怒是一种罪恶,它很快就会受到邻居的抵制。谨慎的态度能控制发怒。因此,一个能成功地使自己谦逊的人,最终会对自己的怒气感到羞愧。然而,当我们跟儿童打交道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也不能保护自己免受我们的侵犯。他们接受我们所说的任何东西。他们不仅接受虐待,而且每当我们责备他们时,他们总会感到错在自己。
教师应该经常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儿童并不能用理性来判断待遇是否公正,但儿童能感觉到某些事不对头,并因此变得抑郁和心理扭曲。儿童出于对成人的怨恨或对轻率行事的成人的反抗,就用怯懦、说谎、出格的行为、没有明显理由的哭闹、失眠和过度的惊恐来表现,因为他们还无法用理性弄清楚抑郁的原因。
他们还认为是自己使儿童善良、虔诚、聪明,使儿童能接触环境、人和上帝。为了使他们的形象更完美,他们拒绝承认有任何暴君的行径,难道有哪个暴君会承认他折磨过他的臣民吗?如果谁想依据我们的教育体系成为一名教师的话,他就必须自我反省,摒弃这种专制,他必须去除内心的傲慢和愤怒,他必须学会如何使自己变得谦虚和宽容。这些就是他必须具备的美德。这种心理上的准备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和沉静。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不对儿童的所作所为做任何评价,或者必须赞成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可以忽视他们心理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永远也不应忘记,他的使命之一就是教育。
回应 2018-04-06 19:45 -
成人如果不理解儿童需要运用他的双手,不明白这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种表现,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这并不能都归咎于成人自我保护的心态,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成人看重的是其行为的外在结果,并且只根据自己的思维角度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使他习惯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成人看到儿童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而同样的事他很快就能...
2018-04-06 11:24 1人喜欢
成人如果不理解儿童需要运用他的双手,不明白这是他工作本能的一种表现,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这并不能都归咎于成人自我保护的心态,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成人看重的是其行为的外在结果,并且只根据自己的思维角度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使他习惯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成人看到儿童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而同样的事他很快就能干完并做得干净利落时,他就会忍不住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当一个儿童动作缓慢时,成人就会有一种干预的欲望,想代替他把事做完。但是,成人这样做的时候,对儿童的心理需要没有丝毫帮助,反而替儿童做了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成人阻挠儿童自由地行动,因此他本人成为儿童自然发展的最大障碍。“任性”的儿童会声嘶力竭地哭闹,不让别人帮他洗澡、穿衣或梳头。这种戏剧性的冲突表明,儿童想靠自己的努力成长。
谁会想到,对儿童的毫无必要的帮助,会成为他成长中的第一个心理压抑呢?这种压抑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回应 2018-04-06 11:24 -
在每一个婴儿诞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神秘的、伴随着肉体的精神降临于人世间。 成人应该对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给予特别的关心。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活动,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理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我们把“教育”不仅仅理解为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还将它理解为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确信无疑地说,儿童的教育应该始于他们诞生之时。 哲学家们一直对婴儿出生后的这种孤弱状态很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师...
2018-04-05 22:42 1人喜欢
在每一个婴儿诞生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神秘的、伴随着肉体的精神降临于人世间。
成人应该对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给予特别的关心。如果他一出生就有了心理活动,那么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心理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如果我们把“教育”不仅仅理解为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还将它理解为促进他们心理的发展,我们就可以确信无疑地说,儿童的教育应该始于他们诞生之时。
哲学家们一直对婴儿出生后的这种孤弱状态很感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和医生直到现在却对此漠不关心。如同许多其他隐藏在潜意识里的东西一样,婴儿的这种状态也仅仅被他们认为是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一个事实而已。然而,这种态度会危害儿童的精神生活。它使人们误以为不仅婴儿的肌肉不活跃,而且婴儿本身也是软弱迟钝的,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为此,成年人便自以为是地认为,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婴儿才奇妙地成长起来。他们把这种帮助视为一种职责,并把自己想象成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他们设想通过对儿童的指导和建议增进其情感、智力和意志,但他们只是从外部完成了这项创造性的工作。
在这样做的时候,成年人声称他们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们自己就是儿童的守护神,并且在按照《创世纪》里的话去行事:“我将按我的想象来创造人。”由此可见,骄傲真是人类最主要的罪恶,他们试图去扮演上帝的角色,正是导致子孙后代痛苦的原因。事实上,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自身。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在儿童体内必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开始干预这种自然规律,他们的行为阻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也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在当时并没有将之表现出来,而且他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儿童就像生活在凄苦的地牢里的一个灵魂。他们希望见到光明,渴望在阳光下诞生,缓慢而又结结实实地茁壮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却始终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把他们压垮。在我看来,由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实体化,所以也没有人对此做过任何准备。相反,人们在实体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重要障碍。成长中的婴儿像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其中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这个环境里的一切都乐于接纳它,而不是伤害它。
这个敏感的不断变化着的小生命在不停地尝试着体验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通过感官去感受外部环境,并通过他的肌肉去接触外界环境。一个人的精神与他所处的外界环境存在着一种交流。正是外界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并使其趋于完美。婴儿也不得不向他周围的环境妥协,由此使其个性与环境相融合。
回应 2018-04-05 22:42
-
摘自天天听好书 童年的秘密 | 托德老师 1118 1万次阅读 11-20 刚出生的婴儿到底是不是心里空空的一张白纸? 书名:《童年的秘密》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今日解读:托德老师 解读人简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心理学博士,儿童、青少年问题专家,《托德老师讲儿童心理学》主讲人 播音:托德老师 01 听前思考 刚出生的婴儿到底是不是心里空空的一张白纸? 孩子哭闹、发脾气是他们在故意和成人作对吗? 02 书中金句 成人的...
2017-12-12 20:43
摘自天天听好书
童年的秘密 | 托德老师 1118
1万次阅读 11-20
刚出生的婴儿到底是不是心里空空的一张白纸?
书名:《童年的秘密》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今日解读:托德老师
解读人简介: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心理学博士,儿童、青少年问题专家,《托德老师讲儿童心理学》主讲人
播音:托德老师
01 听前思考
刚出生的婴儿到底是不是心里空空的一张白纸?
孩子哭闹、发脾气是他们在故意和成人作对吗?
02 书中金句
成人的幸福是与他在儿童时期所过的那种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的错误回落到儿童身上,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会死去,但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
人们所面临难得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即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虽然当时儿童并不能把它表现出来,而且儿童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才能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
一个人的儿童时代决定了他的未来。
03 精华笔记
一、精神的胚胎
1.今日的儿童
当今社会的儿童们都在不知不觉的被成人们伤害。我们可能不知道,成人的精神病起源于婴儿期。成人对儿童最大的伤害是压抑他们的发展潜能。我们的任务是改变成人在无意识中犯下的错误。
2.精神的胚胎
只有人类的婴儿期有如此漫长,所以他们有极大的可塑性。新生儿的需求是什么,你有没有仔细的去了解过,是否压抑他们?我们需要依照儿童的天赋和自然属性来养育他们。我们对儿童的态度应该是充满敬意的。
3.形成中的心理
儿童的成长中会出现神奇的“敏感期” 。如果儿重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和发展受到了成人的阻碍。儿童也有非常丰富的心理生活,想要了解他们,我们必须追随儿童。
4.成人对儿童的阻碍
我们对儿重的爱会有冲突,父母虽然很爱孩子,却还是担心他们成为破坏者。我们可能会因此希望他们多睡觉,即使孩子们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
我们可能因为讲求效率,会不按照孩子的走路节奏,或者用学步车阻碍他们的运动发展。孩子们的探索有自己的方式,需要完成才会感到快乐,但成人经常代替他们。有时候,我们也会将自己的人格和世界观强加给儿童们。
二、新的教育
1.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任务,实际上是要发现自己内心的缺点,去除掉阻碍儿童发展的障石号,而不是怎么去教他们。
2.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方法就是“不教而教”,我们只需要提供合适的活动场所,相应的教具,和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可以了 。
3.正常化
所谓正常化,就是要去除孩子身边原来阻碍阻碍发展的所有东西,包括物品和人。也可以说是给他们提供喜欢的东西,和避免不喜欢的东西。
三、儿童与社会
1.人的工作
人的工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成人的工作方式,他们讲究效率原则,成就的是外界事物;另一种是儿童的工作方式,需要按照孩子自己的节奏,成就的是他们自身,也就是怎样变成一个完整的人。
2.儿童的权利和社会职责
成人们需要达成共识,他们只是孩子的监护人而不是创造者。陪伴孩子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向孩子们学习。儿童应该拥有在没有阻碍环境下成长的权利。
回应 2017-12-12 20:43 -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儿童发展有一个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她还通过观察,总结出儿童所具有的各种敏感期,以此作为对...
2018-04-05 20:50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儿童发展有一个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她还通过观察,总结出儿童所具有的各种敏感期,以此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的参考,促进幼儿的心理正常发展,以免延误时机,给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障碍。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形成期,其中从出生到3岁是“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另一个是个性形成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回应 2018-04-05 20:50
-
石头聊家庭教育 (孩子,我想和你共同成长)
儿童对外部秩序有天生的敏感性。杂乱无章的秩序会让他难受——但实际情况是这个秩序是孩子的秩序,而且是孩子3岁左右形成的,再大点就不适用了。 儿童天然有秩序,天然有尊严感。自控力强,并有耐心,这一点大人是赶不上孩子的。 好奇心耐心是孩子本来就有的,不要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这个能力在成长中这方面的能力在不断的消减。 这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断的尝试新的东西,反复的去做,搭积木、看书。 成人所担心的是孩子...2018-04-23 15:26
儿童对外部秩序有天生的敏感性。杂乱无章的秩序会让他难受——但实际情况是这个秩序是孩子的秩序,而且是孩子3岁左右形成的,再大点就不适用了。
儿童天然有秩序,天然有尊严感。自控力强,并有耐心,这一点大人是赶不上孩子的。
好奇心耐心是孩子本来就有的,不要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这个能力在成长中这方面的能力在不断的消减。
这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断的尝试新的东西,反复的去做,搭积木、看书。
成人所担心的是孩子自然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是因为成人并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
孩子是成人的父母。单纯、乐观、好奇心、耐心是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的。
父母与其费尽心思的去提高孩子的智力还不如让孩子舒适的生长,那样智力自然得到抚育并提高。
玩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玩的不充分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缓减自己的压力。
每个孩子都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有益,并不需要大人特别的关照。这是很多家长做不到的,比如随意的吃糖,反而不吃了。
我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如何去理解我们反复的强调一件事却无法让孩子得到改正,反而是强化了孩子这件事情。
回应 2018-04-23 15:26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005-01-01 / 264人读过 / 有售
- Ballantine Books版 1982-01-12 / 7人读过 / 有售
- 中国发展出版社版 2003-7-1 / 277人读过 / 有售
- 中国长安出版社版 2010-5 / 234人读过 / 有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所谓知识的另一种 (自娱者小五)
- 《无后为大》作者关军推荐的参考书目 (李小丢)
- 心理科学大家-理论普及书 (moomoofarm)
- 经典育儿亲子书目 (Vag)
- 童年研究 (把吴钩看了)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童年的秘密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seren 2015-10-01
接近于一个世纪前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学的启蒙研究,可惜如今多少年轻父母依然对此浑然无知
0 有用 白 2008-02-26
很平实客观的论调。
1 有用 Иyctophilia 2013-09-02
大概就是把小孩子当作一个人来尊重,来对待吧
0 有用 nununi 2014-08-30
宗旨就是“放手,观察”,个人觉得蒙台梭利的教育主旨其实是尊重孩子,但毕竟一百年了,也有其局限性吧,宗教影响还是很浓的。
0 有用 untamedheart 2018-10-14
真的有开眼,有惊喜。蒙氏被误解太多了。
0 有用 赵艺 2019-02-22
啰嗦的不知道讲了什么,看着看着就跑神抓不到重点。有的用于支撑观点的论据很牵强。没什么干货,没有实操性。看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
0 有用 蓓蓓L💝 2019-02-21
实验的方法,探索了很多幼儿、儿童心理。
0 有用 白之物语 2019-02-20
我们对儿重的爱会有冲突,父母虽然很爱孩子,却还是担心他们成为破坏者。我们可能会因此希望他们多睡觉,即使孩子们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 我们可能因为讲求效率,会不按照孩子的走路节奏,或者用学步车阻碍他们的运动发展。孩子们的探索有自己的方式,需要完成才会感到快乐,但成人经常代替他们。有时候,我们也会将自己的人格和世界观强加给儿童们。 成人们需要达成共识,他们只是孩子的监护人而不是创造者。陪伴孩子不是浪费时... 我们对儿重的爱会有冲突,父母虽然很爱孩子,却还是担心他们成为破坏者。我们可能会因此希望他们多睡觉,即使孩子们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 我们可能因为讲求效率,会不按照孩子的走路节奏,或者用学步车阻碍他们的运动发展。孩子们的探索有自己的方式,需要完成才会感到快乐,但成人经常代替他们。有时候,我们也会将自己的人格和世界观强加给儿童们。 成人们需要达成共识,他们只是孩子的监护人而不是创造者。陪伴孩子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向孩子们学习。儿童应该拥有在没有阻碍环境下成长的权利。 (展开)
0 有用 chris 2019-02-16
听书:我们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没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尽管我们很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留给孩子的,是她的品格,她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和学习能力,爱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发展,给她爱和自由,也让她有机会自己认识和爱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带着美好,慢慢成长。
0 有用 脱线的达达尼昂 2019-01-30
作为20世纪初,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能在当时忽略儿童成长的环境里,从心理学角度来写这样一本注重儿童发展心理的书,已经是划时代的标杆了。其中通过大量观察获得的对儿童成长的规律,特别是敏感期放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更不用提当下打着蒙台梭利的早教班。是有点啰嗦,但是也很具有现实意义。对小朋友的秩序敏感期不了解,总觉得是任性,现在反而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的规则意识,养成习惯。感到好笑的一点是,当时孩子诞生... 作为20世纪初,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能在当时忽略儿童成长的环境里,从心理学角度来写这样一本注重儿童发展心理的书,已经是划时代的标杆了。其中通过大量观察获得的对儿童成长的规律,特别是敏感期放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更不用提当下打着蒙台梭利的早教班。是有点啰嗦,但是也很具有现实意义。对小朋友的秩序敏感期不了解,总觉得是任性,现在反而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的规则意识,养成习惯。感到好笑的一点是,当时孩子诞生,蒙台梭利谴责的是亲属对产妇的关注而忽视了对孩子感受的关注,她真应该来看看中国的家长们是如何冷落母亲的。这本书总体就是认为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天敌,家长不要干涉孩子成长,虽有偏颇,但是也有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