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记》主要写20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西方人来中国,中国人到西方,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为“东游记”、 “西游记”和“梦游记”。 “游之余”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赴海外求学的学子和学者如何以华人身份在异乡站稳脚跟,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娓娓到来,深得其中三味。
赵毅衡先生是学者中讲故事的好手,尽管是在“胡读书后涂下的文字”,是“纯为爱好而写”,但文笔优美,将故事娓娓道来,让人读得饶有兴致。
作者简介 · · · · · ·
赵毅衡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编 西游记
徐志摩:最适应西方的中国文人
求博还是求精:傅斯年的例子
留学民族主义:朱湘的留美之怒
许地山留学:为我所用大可不必情绪化
闻一多与美国“死水”
《虹》后之《霞》:“时代女性”如何用一生完成小说
拼命精神,打油风趣:刘半农之留学
穆旦:下过地狱的诗人
李金发:不会写作,才会写诗
留学而断送前程的康白情
老舍:伦敦造就的作家
邵洵美:中国最后一个唯美主义者
蒋希曾:一个不该被忘记的华人作家
组织成的距离:卞之琳与欧洲文学家的交往
株语堂与诺贝尔奖
胡愈之与世界语乌托邦
吴宓没有写出的长篇小说
. 萧乾:永远的少年
这个哑巴太会说:英语散文家蒋彝
李劫人:被忘却的左拉
郭嵩焘:西方官司中国打法
第二编 东游记
我的老同事庄士敦
朱利安:革命与恋爱
艾克敦:胡同里的贵族
瑞恰慈:镜子两边的中国梦
燕卜荪:某种复杂意义
蒙罗:“在中国色彩中得到安宁”
韩约翰写萨凡奇
名士高罗佩与西方《狄公案》
奥尼尔:道家救赎华尔街
狄金森:顶戴花翎的剑桥院长
毛姆与华侨持枪女侠
宾纳:弄假成真的“中国式诗人”
奥登:走出战地的诗人
金斯堡的100个问题
第三编 梦游记
芳香而危险的爱情:凯瑟有所思
斯奈德:儒佛道社会主义者
弗莱:在文明的另一极
鄂狄叶:从《玉书》到《大地之歌》
韦利:轮回非幽途
罗厄尔:拆字的女“罗斯福”
杰弗斯:悲观主义之鹰逍遥游
凯喆安的“机变诗”
为庞德/费诺罗萨奇文一辩
“一字儒”庞德
第四编 游之余
我们还有选择专业的自由吗?——留学史笔记之一
留学是否可以研究中国题目?——留学史笔记之二
海外学者有优势吗?——留学史笔记之三
听谁讲述异乡事?——留学史笔记之四
后仓颉时代的中国文学
日军集中营——历史与小说
抛出社群如何自治?
新价值从何处来?
跋 双单向道:中国的西方热与西方的中国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美国女诗人、《诗刊》主编哈丽特·蒙罗二度访华时,艾请她看京戏,锣钹齐鸣,胡琴尖细,蒙罗无法忍受,手捂耳朵仓惶逃走。艾克敦对此有一解:西方人肉食者鄙,因此需要宁静;中国人素食品多,因此喜爱热闹。“我吃了几年中国饭菜后,响锣紧鼓对我的神经是甜蜜的安慰。在阴霾的日子,只有这种音乐才能恢复心灵的安宁。西方音乐在我听来已像葬礼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2页 -
但文化交流的基础,不是对异国文化的认识,而是对自身文化的卓见——真正起作用的,必须是误读,而有意义的误读,只有熟悉自身文化的思想者才能做出。从这个意义上说,跳出新舞步的任务,必然是业余舞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对岸的诱惑"的人也喜欢 · · · · · ·
对岸的诱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真正的思想者和诗人有福了,终其一生,兴趣与专业结合,工作与闲暇难分,甚至不怕那个人人害怕的词——退休。人海茫茫,能有如此人生境界者,从来是极少数。
> 更多书评 5篇
-
Qgior (好好生活)
美国女诗人、《诗刊》主编哈丽特·蒙罗二度访华时,艾请她看京戏,锣钹齐鸣,胡琴尖细,蒙罗无法忍受,手捂耳朵仓惶逃走。艾克敦对此有一解:西方人肉食者鄙,因此需要宁静;中国人素食品多,因此喜爱热闹。“我吃了几年中国饭菜后,响锣紧鼓对我的神经是甜蜜的安慰。在阴霾的日子,只有这种音乐才能恢复心灵的安宁。西方音乐在我听来已像葬礼曲。”2013-02-17 11:37:41
-
-
-
Qgior (好好生活)
美国女诗人、《诗刊》主编哈丽特·蒙罗二度访华时,艾请她看京戏,锣钹齐鸣,胡琴尖细,蒙罗无法忍受,手捂耳朵仓惶逃走。艾克敦对此有一解:西方人肉食者鄙,因此需要宁静;中国人素食品多,因此喜爱热闹。“我吃了几年中国饭菜后,响锣紧鼓对我的神经是甜蜜的安慰。在阴霾的日子,只有这种音乐才能恢复心灵的安宁。西方音乐在我听来已像葬礼曲。”2013-02-17 11:37:41
-
Qgior (好好生活)
美国女诗人、《诗刊》主编哈丽特·蒙罗二度访华时,艾请她看京戏,锣钹齐鸣,胡琴尖细,蒙罗无法忍受,手捂耳朵仓惶逃走。艾克敦对此有一解:西方人肉食者鄙,因此需要宁静;中国人素食品多,因此喜爱热闹。“我吃了几年中国饭菜后,响锣紧鼓对我的神经是甜蜜的安慰。在阴霾的日子,只有这种音乐才能恢复心灵的安宁。西方音乐在我听来已像葬礼曲。”2013-02-17 11:37:41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知识出版社 (2003)8.6分 130人读过
-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3)9.1分 4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书香门第(坑) (RMR)
- 旧藏与新读:中外文论|文艺随笔 (竹马笃笃)
- 文景人文·阅读 (文景)
- 2007购书清单 (挥雨)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对岸的诱惑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蝉 2014-03-31 18:53:02
: K825.6/4802-3
0 有用 浠墨 2011-11-02 22:17:01
写得真好!文笔和趣味一流啊赵老师!
0 有用 贝加尔海 2007-09-16 20:42:11
旧作增编版本
1 有用 霜红舞罢 2017-10-15 03:51:41
八卦集。就翻了几篇,包括我研究的那位,不敢相信这是《苦恼的叙述者》作者的阅读心得。而且《苦》我竟然还破例引了,甚至期待高见。结果……还有比这更讽刺的么。原来不管多么厉害的人物都免不了附庸一下时见的。夜深了,喊一句就撤……
0 有用 Rebecca 2009-05-03 15:36:18
赵老师的书
0 有用 圆碌碌 2022-06-05 23:58:19
看起来似乎是漫不经心的小谈随笔,连赵先生自己也说是写着玩。其实只是谦词,写过比文论文的人都知道,查找中外作家之间的影响、接受、变异的证据是多么繁琐与艰辛。文学文化的交流不会像公案一样明明白白什么都有记录,很多时候语言研究者从各种芜杂的资料中抽丝剥茧,才能拼凑出一小幅画,所以赵先生所下功夫可以猜想。借此书,我也了解了一些从来不知道的交流事件,也算是扩展眼界。确实有很多还是比文研究的好问题,但难度系数... 看起来似乎是漫不经心的小谈随笔,连赵先生自己也说是写着玩。其实只是谦词,写过比文论文的人都知道,查找中外作家之间的影响、接受、变异的证据是多么繁琐与艰辛。文学文化的交流不会像公案一样明明白白什么都有记录,很多时候语言研究者从各种芜杂的资料中抽丝剥茧,才能拼凑出一小幅画,所以赵先生所下功夫可以猜想。借此书,我也了解了一些从来不知道的交流事件,也算是扩展眼界。确实有很多还是比文研究的好问题,但难度系数也是令人咂舌。 (展开)
0 有用 北原白秋 2022-04-20 01:59:56
一、四
0 有用 624 2021-07-27 20:59:04
高级八卦。
0 有用 风吹草低牛小羊 2021-07-06 14:12:19
好刻薄 非常“文化人” 非常刻薄
0 有用 散步的坚果 2021-06-03 13:30:51
了解到不少“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