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短评

热门
  • 47 2015-01-26 22:09:45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

  • 47 恋爱脑 2014-01-23 11:57:58

    这本书的真正名字是《生育制度》,为了文艺点吧,改成《乡土中国》

  • 18 卡诺 2015-08-10 10:07:40

    南京。除了“乡土中国”八十几页颇有趣味外,其余作品徘徊在社会学与人类学之间,极度缺乏定量讨论,学术味儿很差。

  • 18 Koji 2015-08-27 00:52:04

    本以为是一本厚作,拿到手才发现极薄。很多观点 insightful,比如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这四种权利的成因、定义、影响;比如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 vs 欧美社会的团体格局,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政治体制、法治人治的差异。

  • 5 沫衣 2015-02-24 19:29:10

    费老先生早期的作品就已经很精彩有趣了啊~虽然有很多我都理解不了,不过整体而言 这本书还是写的很通俗易懂的啦~最喜欢《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有机会再重读吧

  • 5 Anastasia蜗牛 2015-07-08 15:45:50

    太好了!那么多年前写的书里,可以看到当下的中国,也更理解到我们的父辈,写得朴实而宽容,很了不起!

  • 6 小贫 2011-06-14 22:50:42

    知道我们因何成为我们

  • 4 cookie.z 2016-11-23 15:13:44

    一个甲子之后,乡土社会的特征依旧随处可见。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直到长大出来要和城里人谈婚论嫁,才感到诸多不同、矛盾。这一套解释机制极其受用!

  • 3 ztlpoppy 2015-07-21 17:43:59

    字字珠玑 充满大爱

  • 2 就很能激发人的 2014-10-28 16:41:55

    由于读者个人学术上的偏好,对前面描述乡土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隔膜感比较强,对后面以及整个逻辑展开的过程好感要大一些。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名实这四节都很精彩。

  • 1 lcy 2010-09-21 12:24:29

    高中读物,很是喜欢

  • 1 周文骏 2013-02-18 01:12:10

    囫囵吞枣 补签

  • 1 糖紫 2015-12-18 08:41:49

    经济学的美好之处在于:生活中你能看到A也能看到B,但是你不明白A是怎么导致B的,经济学会给你清楚地解释。至于那些你看不清或是弄不明白的A和B,社会学来给你解释。

  • 1 吴 刚 2015-11-16 21:03:10

    《乡土中国》和《皇权与绅权》两书探讨中国之根本,迄今有重大价值。《内地的农村》和《乡土重建》着眼于当时,可见农村问题始终是历届政府的头疼事,只不过后来被极其简单粗暴的方式所应对(而不是解决)。《生育制度》应当是社会学范畴里极好的一个课题,系统而清晰,可惜非我所感兴趣。

  • 3 辄馨 2019-04-24 21:55:20

    这本版本好在有《内地的农村》和《乡土重建》。我也是一把年纪了才感觉把乡土中国读明白了。所以说,那种给本科生布置一堆书单的基本没有任何意义。到了一定阶段,可能一天想清楚的东西,超过过去看一整年书。

  • 1 昵称 2014-09-27 18:45:08

    2014第59书。费先生67年前的14篇文章结集,他在37年后的重刊序言中写道:回头看,那一去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这话透着一点悲伤。费先生是社会学家,但他的理论对比狂飙的社会来说只能是可爱的。费老又是幸运的,长寿、善终、官大、名重,而书中提到的潘光旦、储安平二位先生,都没躲过那一劫。17书36。重读。14篇文章,7万字,比如今动辄几十万、百万字的大部头强太多。

  • 2 郭郭的蝈蝈的锅 2015-04-15 21:12:11

    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分析视角,是之前未曾听说过的,确实非常受用

  • 1 别叫我ID 2015-06-09 18:02:03

    薄薄一本书内容很丰富,对由小农经济形成的差序格局的血缘社会分析的比较清楚,对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个很好的补充。而且从社会层面解释了抑商传统,不过要深入分析还是离不开哲学。

  • 1 三只朱 2013-07-06 12:27:15

    固然是高屋建瓴,但是没有实例读起来还是一知半解。

  • 1 Ьь 2015-02-12 00:06:25

    盛名之下,失望失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