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d5bc90100byw7.html
12月22日买到的这本埃里克·沃格林的《城邦的世界》(《秩序与历史》卷二,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已经标注为2009年1月版,幸亏这不是食品包装上所标注的生产日期。这个小小的日期似乎也可以说明实证性历史研究的困难:这个被提前的、并不真实的日期可能会造成历史研究者的困惑。沃格林会像列奥·施特劳斯那样在中国思想学术界走红么?沃格林的文本深奥难读是一道门槛,如果依赖翻译则可能会比美国人又多了一番周折——即便译本是可信的。而更困难的是他的核心要旨——现代性的来龙去脉、现代性危机的深渊对人类意味着什么等等并非是以一种论断式的推衍普度众生,而是在历史文献的艰辛梳理与独创的批判性语汇和激发心灵的想象、体验之间反复地自我诘问与辩难。这种融古典学、政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等学科于一身的汇通气象,这种融文献校勘、哲理冥思与现实忧愤于一脉的追问精神,均与所谓“专业阅读”或“学术个案”大有径庭。由于内容的艰深和和叙述的“私密性语汇”,置于卷首的莫拉卡斯(A.Moulakis)的“编者导言”便成为一本较详尽的导引手册:从作者的叙述语言到他的哲学观念、历史观念,然后是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意义疏解。
但是即便有了这根拐杖,理解的难点依然在四处隐伏。仅以最核心的概念“秩序”(Order)而论,便与我们最常理解的“自然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等维度大有区别:人类社会的秩序不仅仅是一种为了生存而组织、而协调、而行动的存在事实,更是一种具有真理性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与超验于世界的神圣存在相维系,而“历史”的本质所在就是“为秩序的真理而战!”(第70页);在历史的秩序中涌现出来的是“关于存在秩序的真理”(第75页)。因此,人的天性、人类社会的独特性、人的历史的真实意义,都与“秩序的真理”紧密关联——“人类由此而被发现是以历史的方式向真理意义上的更高生存水平前进的”。(第72页)在“导论:人与历史”中,沃格林力图显豁地诠释他在“序言”中写的第一句话:“《秩序与历史》是一项哲学研究,涉及人在社会和历史中的存在秩序的基本类型,以及相应的符号形式。”(第57页)这些为自己确立的研究对象和全书中的艰难跋涉,无不闪耀着针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锋芒。他所讲的哲学研究——严格来说是政治哲学研究针对的是他所眼见的当下的现代性危机。
于是沃格林抓住了希腊的哲学与城邦为主题,展开了他的追问与探寻疗救之旅。这是在一般的历史学科的希腊城邦研究中所难以看到的历史与精神相对应、相纠缠、相搏斗、相辉映的历史与心灵史的图景;在这里,像修昔底德、柏拉图这些我们原以为已经略有认知和定位把握的哲人,向我们展现出可能还未被充分认识的高贵的使命与深刻的思想价值。最起码,我们再不会不假思索地认同卡尔·波普尔对柏拉图的言说。翻览全书,的确深感推动作者如此繁复地思考、如此敏锐地言说的那种力量来自于对真理的热爱、对天职的服膺。其实,去年读他的《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张新樟、刘景联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希腊化、罗马和早期基督教》(《政治观念史稿》卷一,谢华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早已感受到这种内在的力量。海克尔(T.W.Heilke)在《沃格林面面观》中认为,沃格林的哲学探索实际上是一个旅程,其中有其自身的发展与转向。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在《城邦的世界》中以历史的方式向真理迈进,这正是沃格林精神生命中的一段辉煌的旅程。
如果说,像“男性气概”这种标题出现在时尚杂志中毫不奇怪的话,它作为一本政治哲学著作的书名则多少会使人感到惊异。但是出自哈维·C.曼斯菲尔德,哈佛大学著名的政治哲学教授、施特劳斯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这部《男性气概》(刘玮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会令人对这个性别的日常概念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耸立在对文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基础上的男性气概是人性中的自信、责任、权威和挑战的代名词。这部著作实际上是力图以人类的精神与观念史上的创造物恢复社会对男性气概的信任与尊敬,因为在它里面有坚定的价值观和英勇的品质,而且作者为此而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又是希腊的古典与光荣!书中关于政治与男性气概的关系的论述很令人感到新颖,同时也会感到有必要审慎地思考。例如,公共与政治事务需要有坚定主张,“政治是需要主张的,而坚定的主张就是一种进攻性——一种不想让事情一成不变的”。(第91页)作者认为他比亚里士多德更进了一步:亚氏只说,拥有理性或言谈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政治的动物。在政治学教程、哲学史教程和文学史教程中加入男性气概的内容吧,我相信本书在知识学与方法论上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谣言,人们常常以为在理论上我们已经明白其为何物,关键要做的事情仅是在实践中不相信也不传播谣言。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的《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却颠覆了这种天真的看法。阅读过后我们可能会同意这些睿智的看法:由于害怕谣言而控制言论,正是产生谣言的根源之一;谣言并不一定是“虚假的”,但一定是非官方的;谣言不一定使你相信什么,但一定会使你怀疑什么;非谣言并不一定是因为它们是真实的、有证据的,而是因为我们信其为真;谣言是不受控制的,因而意味着没有审查制度,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只允许人们相信什么、不准人们相信什么的过滤器,因而意味着有可能接近秘密和找到被掩盖的事实;谣言提出的价值观是:只有不受约束的信息交流才是真实的交流,哪怕其可靠性受到影响;最后可以说,“虚假”的谣言是有根据的谣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些关于谣言的看法,难道不是生活中的常识吗?
李公明:以历史的方式……向真理迈进的旅程
|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google book先睹为快(heicuo)
2008, 2009译林版《城邦的世界》(heicuo)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