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岁月 短评

热门 最新
  • 35 熊阿姨 2015-06-21 16:26:08

    历史价值远远超过文学价值,转折生硬,伏笔非常刻意,论小说只能是三流。在仰光和蒲甘读完,里面对气候的描写至今高度符合,本书对其他四五流文人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此。昨日餐厅邻桌一个美国男青年,对同乡侃侃而谈讲东南亚有多么“shitty”,乡村俱乐部的遗风仍在,愚蠢的自大至今永生。

  • 18 叶酱 2012-10-23 12:03:49

    原来孤独不仅叫人庸俗肤浅还可以杀死人的~

  • 10 辄馨 2015-06-23 22:03:30

    虽然我也吐槽马先生田野看小说。。。但奥威尔的东南亚小时说要好于他的反乌托邦小说

  • 10 朴九月 2013-10-09 13:05:56

    特别喜欢第五章从弗洛里的视角描述的缅甸,离开缅甸的飞机上正好读着那几百字,它们和我对缅甸的感受,简直一模一样,天呐,这已经过去将近一百年了

  • 6 睡美 2011-11-21 21:26:36

    想起张爱玲和毛姆 但比起他们的刻薄和机灵 奥威尔可以说是较庄重 悲天悯人

  • 5 苏更生 2013-08-07 00:02:00

    就是我喜欢的那种英国的、纯文学的小说

  • 5 663Ö_Ö 2013-09-28 17:44:30

    和缅甸的关系其实不是那么大。中间往后简直不忍读下去,因为知道男主角必然要走向悲剧了,一个人把自己的孤单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迟早是要悲剧的。

  • 5 summer 2014-01-09 10:04:31

    好多人说这个小说最多算得上二流,我老是喜欢二流小说。乔治奥威尔在这本书里对气味、声音、颜色、温度、气候、植物简直是放开了写,这些东西是传统东方,或者说是一些不够发达的东方国度的专属特性,有了这些才是东方梦啊。这本书奥威尔倾注了太多感情和态度,也就不那么注意节奏,但很欣赏他对东方的赤子之心和西方文明的忧虑乃至厌恶。

  • 6 CNBorn 2012-02-24 10:13:32

    相较于小说情节,书中描写的东南亚风情更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关于集市的描写,感觉简直都要闻到集市特有的气息了

  • 5 撒呓挣 2015-05-08 22:30:07

    “你应该有架钢琴,”他绝望地说道。“我不会弹钢琴。” 弗洛里与伊丽莎白最后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总是苦苦追求却难以得偿所愿,怨不得谁,因为我们往往是在与自己的理想来一场生死恋。客观的说,本书确实要比《印度之行》差一个档次,不过乔治·奥威尔倒也写的紧凑、有趣儿、引人入胜。虽说略显刻意,可它里面有些令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东西。仇智比头脑简单还要令人绝望,而在龌龊和偏见中间想要保持些许纯良与理性也是极端危险、极端痛苦的,更何况再明白的人也免不了会犯傻逼。成熟来的太迟,怯懦难以摆脱,孤独遮天蔽日。我们的人生究竟何去何从?

  • 2 门柱 2008-07-26 10:27:55

    一般,每一个重大的情节转折都太生硬。结尾不错

  • 2 远子 2017-09-02 16:16:18

    奥威尔三十岁写下的作品,中规中矩,但是流畅好看。

  • 2 达达ZEN 2012-05-25 07:39:08

    动物农场、1984的作者奥威尔,在担任驻缅英军皇家警察期间的作品。热带丛林纷繁艳丽的故事。奥威尔先生在忧郁的热带,有意思。

  • 1 游牧人·芳汀 2015-01-01 22:00:36

    没想到奥威尔除了写政治小说出色,写这种异域风情的冒险小说也是得心应手!悬念迭生,读来不忍释卷。每个人物的个性各不相同,跃然于纸上栩栩如生。为男主角沉溺于孤独的命运而叹息。

  • 0 柴斯卡 2019-05-26 03:35:57

    有些热带风情描写挺不错的 慵懒而炎热的殖民地感 以及对当地人的复杂感受 从字里行间溢出来

  • 4 对方 2012-04-04 12:45:48

    他死了以后,其他人都愉快而愚昧地继续生活着,好像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一段倔强的插曲一样。

  • 3 luxx 2012-11-15 00:45:39

    殖民地时期的缅甸,对各式人物和风物描写入木,前面铺垫略长,后面才渐入佳境。不过对男女主角始终说不上喜欢,女主角虚荣浅薄面目可憎,男主角也只觉可怜可笑。

  • 2 MADAO 2014-01-26 23:14:16

    场景描写很见功力,湿热感扑面而来,然而人物塑造则过于脸谱化(不过也许彼时彼处的人就是那样子的谁知道呢)

  • 2 可可 2016-03-10 04:56:55

    没有勇气承认所爱之人并非自己眼中那个幻象。一种常见悲剧。

  • 1 叶梓开 2013-06-13 11:34:17

    乔治·奥威尔几乎被忽略掉的经典之作。推荐译言古登堡计划出的新译本。其译文更能体现奥威尔文字的精髓。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