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有个感觉,按照倪老师的性格,他不太适合在文献专业。他太有激情,也太敏感,所以,当他把自己的著作《汉代诗歌新论》送给我们,我仔细地阅读这本书之后的感想,更加加深了我的印象。这本书出版的过程好像非常困难,从成稿到出书拖了很长时间,好像教授们出书向来是困难的。但不管如何江西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不太厚的书.
我想,显然倪老师也不是要把它拿来作评职称用的,这本书里寄托的是他的一种理想。他写的,是汉代的诗歌评论。他说汉代的诗歌,有一种被大家长期忽视的东西,那就是血性,是质朴、纯真,以及自由挥洒不受拘束的精神。这恰恰是诗歌所以存在的理由。汉代诗人为后来所称道,因为他们顺承人的天性而生活,所以,在汉代什么样的诗歌格式都存在,不像唐朝兴盛的是整齐的律诗。
倪老师的行文非常的张扬,我很少看到一本学术著作有这么任性的。所以它很得我的喜欢。可能是实在跟学术无缘吧,我自小就讨厌所谓的学术著作那种不得已的假惺惺的论文体,这种论文体是扼杀论文中思想的闪耀点的最有力的武器。学者们发明了论文,可是他们没有想到,最终让他们的文章影响范围缩水的,也恰恰是这种文体。
倪老师的字里行间还有一种汉诗似的悲愤,他好像把毕生的激情和愤怒,把个人的遭遇与悲伤,都堆放在这本书里了。倪老师直至逝世,个人的著作似乎只有三本,一是《校勘学大纲》,二是《汉代诗歌新论》,三是《古典文学自学指南》。第一本是文献专业的基础著作,古籍整理首先要学的是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辨伪、辑佚,某些方面的教材没有,所以就需要这样填补空白之作。其他的两本,显然跟文献没有太多的关系,而是文学方面的。我相信,倪老师本质上是个文人,他研究文献时,也一定非常喜欢直读原文,首先把文献材料当成文学作品来阅读。至少,首先要把《诗经》还原为诗,把《春秋》还原为文字美妙的历史,把《论语》、《孟子》还原为传奇色彩极浓的笔记,然后再来勘查它们的文献功能,否则,研究会走向偏锋。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3973
血性,质朴、纯真
|
写的确实很好,是用心写的书,喜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