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st Is Noise 短评

热门 最新
  • 22 琴辉 2013-02-24 18:31:46

    据说中国有人在译,不知何日能出版。鲁迅曾表示对中国学术界而言译书比写书更重要,因为可以避免说了半天却是人家早讲滥的话——如今也适用。

  • 3 子虚乌有亡是 2014-12-24 14:48:49

    名人轶事罢了,作者基本上不抹黑别人,能洗白的都洗白。有空可以去听听adams的尼克松访华。

  • 3 WALL·E 2018-05-05 12:20:32

    20世纪古典音乐发展史。书在时代背景、人物传记和作品分析上都很到位,读完像是以一位作曲家的身份经历了整个20世纪一样。打算再仔细研究下书中提到的作曲家和作品。略微失望的是亚洲作曲家的部分太短,谭盾也只用半段文字介绍了一下

  • 3 长亭 2013-03-25 05:42:35

    这是来美国之后读的第一本原版书。匮乏的词汇量下读这个当时真是痛苦万分。最后竟然坚持看完啦。

  • 0 schonne 2008-11-03 18:52:44

    看得心潮澎湃啊~

  • 1 clover 2017-07-17 05:46:37

    纵览了二十世纪的各位音乐大师,流派传承,以及他们(很多人)身上的悲剧命运。二十世纪的音乐史,有一大半是政治史,剩下的还未成为历史。

  • 0 2015-01-09 02:55:52

    没有正在读这个选项么?

  • 1 会田昌江 2019-08-19 18:05:55

    确实是一本入门20世纪“现代”音乐不可或缺的宝藏 我感到惋惜的是没有提到欧洲/美洲两地以外的作曲家 尤其是日本吧 武满彻 坂本龙一或者三善晃 黛敏郎这些人难道还不足以记入历史吗?暑假曾经听过一位Messiaen教过的学生现在也是老者/作曲系教授的课 先生名Merlot 因为喜欢武满彻且知道他也是Messiaen的“粉丝”便想问问这位教授是否见过本人 我的法文不好当我提到武满彻的时候 老先生的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告诉我他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 那种感受至今难忘

  • 0 Iris 2020-07-28 18:54:52

    comprehensive, yet a dry reading with excessive adjectives.

  • 0 巴里 2020-04-01 22:27:41

    实际上只读了第三part 1945-2000...

  • 0 烤芬 2021-01-21 07:35:17

    读了三个月终于读完,也算是为从去年夏天开始“音乐发现之旅”画上一个小逗号。整本书知识性强,略干,因没有边读边听所以很难说记住多少信息,但最有趣的部分莫过于终于将音乐写入了我理解艺术史、影像史的地图。“古典”并不完全属于“前现代”,古典乐不只参与了开拓、定义、推翻现代性的全过程,作曲家们作为存在于历史中的个体也或被动或主动地不断卷入世界之变的洪流,而他们并不完全隔绝与其他艺术形式、艺术圈、文化地理——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曾以为存在“次元壁”的人物间的联系所惊异。略有失望的是,单从白男(和犹太裔)作曲家窥探的二十世纪注定是不完整的,这本书已经够厚,我却希求它囊括更多文化、国族和社群,希求它用更多篇幅离开欧美、离开爱乐和音乐厅,延续对世纪初爵士图景的激情书写,更猛烈地探索二十世纪的边缘。

  • 0 2019-12-19 23:24:09

    ?/19: informative but an ok book, p standard. 9/23: impressive amount of work, language is very new yorker trying too hard to be witty with all the cultural references, not the clearest narrative

  • 0 我爱daisy 2019-02-26 15:44:47

    “traversing the spectrum from noise to silence.” 二十世纪古典音乐经历了毁灭,重照,再毁灭的几个轮回,最后吸收了“街上的噪音”变成了现在的生命体。史诗式的音乐史。肖斯塔科维奇,理查德斯特劳斯和勋伯格的故事看哭了。不过70年代后的篇幅明显短了,希望minimalism的部分能更长。

  • 0 wild-rose 2014-02-27 15:51:22

    一本讲20世纪‘严肃’音乐的书,文字像音乐一样优美。

  • 0 EdflorenzX 2018-06-27 19:45:18

    喜欢的书不吝啬评分。先读了部分德译本(Taschenbuch版好便宜的厚厚一本,10+欧)后来又读部分原文本。非常有吸引力,拿起就放不下,但长时间连续阅读信息量如此之大的书还是有点吃不消。内容丰富,文风轻快,旁征博引,述论结合,间插趣闻轶事,寥寥数语亦含极为密集的信息量,佩服作者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果然,想当个好的评论家不是易事,深厚学养、广博学识、真知灼见、才华敏思、生花妙笔,无不可缺。【中译本似乎也即将付梓,期待一下】。

  • 0 zzy 2020-02-16 14:26:51

    很不错。希望早日出中译本!

  • 0 小岛 2020-08-28 11:13:19

    @2016-03-13 10:14:39

  • 0 klassische 2008-04-13 02:16:53

    从Salome开始, 到Nixon in China 结束......

  • 0 Scelsi 2020-12-30 19:09:01

    外行看乐子读物。你们拉屎的时候可以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