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陈仲安(1922—1993),历史学家,汉唐历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曾负责“二十四史”《北史》点校,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副主编,并具体参与该书词条的撰写。
王素(1953— ),历史学家,出土文献整理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负责“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中“西域四夷外国等传”修订,先后参加或主持《吐鲁番出土文书》《新中国出土墓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
目录 · · · · · ·
第一章中央官制1
第一节汉代中央官制略论1
一 三公1
二 九卿7
三 中朝官14
第二节汉代三省制的孕育18
一 西汉的尚书18
二 东汉的尚书31
三 侍中的演变36
第三节魏晋南朝三省制的诞生与发展40
一 中书的成立与发展40
二 门下的发展与变化49
三 尚书的演变及其与卿监的关系55
第四节北朝前期官制的性质与后期三省制的建立66
一 十六国时期官制的特点66
二 北魏前期的胡汉杂糅制69
三 北朝后期的三省制82
四 西魏、北周的六官制86
第五节隋及唐前期三省制的完成及其相关的改革87
一 隋及唐前期三省制的完成88
二 尚书与卿监关系的明朗化91
三 职事、散官、勋官之分类92
第六节唐后期使职差遣制的流行98
一 什么是使职差遣制98
二 宰相制度的使职化101
三 翰林学士为使职105
四 财经部门的使职化111
五 宦官掌握的使职120
六 其他临时的使职126
第七节中央行政监察机构的演变129
一 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129
二 御史组织和职权的演变138
第二章地方官制148
第一节地方行政从二级制到三级制148
一 秦汉郡县二级制148
二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159
第二节都督区划的形成及其演变168
一 都督的起源169
二 三国西晋的都督区173
三 东晋及南朝的都督区177
四 北朝的都督区与总管府181
五 都督制度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188
第三节尚书行台的设置195
一 行台的出现及其性质195
二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行台性质的变异199
三 北魏后期的行台及其发展201
四 北齐及西魏的行台制206
五 隋唐的行台残余209
第四节地方行政从新二级制到新三级制212
一 州县二级制的成立及其僚佐213
二 总管、都督、巡察、采访等职掌之演变217
三 节度使的成立及其前期的发展222
四 唐代后期的藩镇227
第三章选举制度232
第一节察举与征辟232
一 察举233
二 征辟246
第二节九品中正制253
一 九品中正制的性质254
二 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和蜕变263
第三节科举制276
一 科举制的性质276
二 科举制的形成280
第四节荫举与纳资287
一 前期荫举综论287
二 前期纳资综说293
三 唐代的荫举与纳资303
第五节选举标准与考试制度309
一 选举标准310
二 考试制度317
第四章俸禄制度327
第一节年俸与月俸327
一 两汉“半钱半谷”制329
二 魏晋迄隋实物俸禄制337
三 唐“禄俸”制与“半钱半帛”制343
第二节力禄352
一 伍伯与走卒353
二 驺卒与哄士355
三 吏力与兵力357
四 干与食干361
五 防阁与庶仆365
六 白直与执衣367
第三节田禄369
一 禄田和职田的形成及消亡369
二 公廨钱和公廨田的形成及演变376
后记386
· · · · · · (收起)
第一节汉代中央官制略论1
一 三公1
二 九卿7
三 中朝官14
第二节汉代三省制的孕育18
一 西汉的尚书18
二 东汉的尚书31
三 侍中的演变36
第三节魏晋南朝三省制的诞生与发展40
一 中书的成立与发展40
二 门下的发展与变化49
三 尚书的演变及其与卿监的关系55
第四节北朝前期官制的性质与后期三省制的建立66
一 十六国时期官制的特点66
二 北魏前期的胡汉杂糅制69
三 北朝后期的三省制82
四 西魏、北周的六官制86
第五节隋及唐前期三省制的完成及其相关的改革87
一 隋及唐前期三省制的完成88
二 尚书与卿监关系的明朗化91
三 职事、散官、勋官之分类92
第六节唐后期使职差遣制的流行98
一 什么是使职差遣制98
二 宰相制度的使职化101
三 翰林学士为使职105
四 财经部门的使职化111
五 宦官掌握的使职120
六 其他临时的使职126
第七节中央行政监察机构的演变129
一 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129
二 御史组织和职权的演变138
第二章地方官制148
第一节地方行政从二级制到三级制148
一 秦汉郡县二级制148
二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159
第二节都督区划的形成及其演变168
一 都督的起源169
二 三国西晋的都督区173
三 东晋及南朝的都督区177
四 北朝的都督区与总管府181
五 都督制度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188
第三节尚书行台的设置195
一 行台的出现及其性质195
二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行台性质的变异199
三 北魏后期的行台及其发展201
四 北齐及西魏的行台制206
五 隋唐的行台残余209
第四节地方行政从新二级制到新三级制212
一 州县二级制的成立及其僚佐213
二 总管、都督、巡察、采访等职掌之演变217
三 节度使的成立及其前期的发展222
四 唐代后期的藩镇227
第三章选举制度232
第一节察举与征辟232
一 察举233
二 征辟246
第二节九品中正制253
一 九品中正制的性质254
二 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和蜕变263
第三节科举制276
一 科举制的性质276
二 科举制的形成280
第四节荫举与纳资287
一 前期荫举综论287
二 前期纳资综说293
三 唐代的荫举与纳资303
第五节选举标准与考试制度309
一 选举标准310
二 考试制度317
第四章俸禄制度327
第一节年俸与月俸327
一 两汉“半钱半谷”制329
二 魏晋迄隋实物俸禄制337
三 唐“禄俸”制与“半钱半帛”制343
第二节力禄352
一 伍伯与走卒353
二 驺卒与哄士355
三 吏力与兵力357
四 干与食干361
五 防阁与庶仆365
六 白直与执衣367
第三节田禄369
一 禄田和职田的形成及消亡369
二 公廨钱和公廨田的形成及演变376
后记38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傳世文獻主要爲在我國久佚的日藏隋人蕭吉《五行大義》。該書雖然在清中期就回傳我國,但卷五《論諸官》引《洪範五行傳》於地方曹官的記載,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卻是近幾十年的事。現將這段記載迻録如下 甲倉曹,共農赋。 乙爲户曹,共口數。 丙曹,共訟訴。 丁為賦(賊)曹,共獄捕。 戊爲功曹,共除吏。 己爲田曹,共群畜。 庚爲金曹,共錢布。 辛爲尉曹,共本使。 壬爲時曹,共政教。 癸集曹,共納輸。 子爲傳舍,出入敬忌。 丑爲司空,守將班治。 寅爲市官,平准賣買。 卯爲鄉官,親事五教。 辰爲少府,金銅錢布。 巳爲郵亭,行書驛置。 午爲尉官,馳逐追捕。 未爲厨官,百味悉具。 申爲庫官,兵戎器械。 酉爲倉官,五穀畜積。 戌爲獄官,禁訊具備。 亥爲宰官,閉藏完具。 支干配官,皆從其五行本體,意略可解,不勞繁述。 嚴耕望先生認:這段記載,反映的是西漢中葉以後地方統治機構制度所見曹官,屬於縣級,而非郡級。但我們認爲:當時郡縣對口領導,縣有的曹官,郡一般也有,原文並未説明是何級别,這似乎没有必要區分總之,十天干所配倉曹、户曹、辟曹、賊曹、功曹、田曹、金曹、尉曹、時曹、集曹十曹,十二地支所配傳舍、司空、市官、鄉官、少府、郵亭、尉官、厨官庫官、倉官、獄官、宰官十二官,應該屬於當時郡縣二級制的基本統治機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地方行政从二级制到三级制 -
164.以上四類屬吏,與當時中央官署比較:紀總攬政事,可比丞相、三公等宰相機構,功曹爲正宰相,五官掾爲備位的榮譽宰相。門下職掌中樞,可比尚書機構,主簿、主記室、録事及以下各曹,相當令、僕及郎曹列曹分管具體事務,相當九卿諸監。督郵專司監察,相當御史。由此看來,舊稱郡府爲郡朝,是有一定道理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地方行政从二级制到三级制
喜欢读"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 9.0
-
- 中国中古史研究(第一卷) 8.3
-
- 魏晋南北朝史丛稿 7.9
-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 9.3
-
- 唐朝仓廪制度初探 9.2
-
- 元代政治制度史 8.8
-
- 唐代制度史略论稿 9.4
-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 7.6
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西书局 (2018)9.2分 27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隋风隋雨 (大隋银子)
- 唐代国家与社会 (Lightsage)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渴望再版 (常州秦某)
- 唐学研究的旧式新法 (王观旂)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亓雨 2021-02-14 21:13:27
绝世好书,陈仲安真行(王素写得也还行)
0 有用 利州北客 2016-04-07 12:47:47
经典
0 有用 小波福娃 2019-08-30 05:02:49
出新版了,补m一下当年读的版本
0 有用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1-11-12 20:25:09
最有突破性并以定谳为后世袭用的应当还是使职一语吧,别的一些突破性的观点如三公九卿制的形成等似乎未多受关注。此书四章,质量依次递减,以第一章最佳。
0 有用 Imalion 2025-01-13 11:32:27 河南
史料详实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论证过程也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