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马尔霍尔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亓校盛
出版年: 2007-9
页数: 265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劳特里奇哲学指南丛书
ISBN: 978756336708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译者: 亓校盛
出版年: 2007-9
页数: 265
定价: 2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劳特里奇哲学指南丛书
ISBN: 978756336708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北京贝贝特学术馆 (QBY)
- 现象学资料辑集(ing) (歧木零)
- 海德格尔出版书籍总汇 (形而上学)
- 海德格尔 (铅笔刀客三分部)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Paradox 2023-03-26 20:40:53 浙江
多次提到海德格尔的常人向本真状态的过渡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比如p172,这和斯宾诺莎的感性知识究竟如何过渡到理性知识的问题有点像,这也就是哲学的内部外部的问题,一个不懂哲学的人,如何被带上哲学的道路,以及他怎么知道形形色色所谓的“哲学家”哪个说的是才是哲学(而不是骗子)?
2 有用 Hier Tanze 2019-01-30 17:26:20
清晰流畅,又略有深度,很棒的导读了。印象比较深的是:1、在讨论世界概念时延展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判,怀疑论出现的土壤是将现成在手状态作形而上学优先化,怀疑论在怀疑世界时已经预设了对世界的理解,然而,这种理解只是在世存在的一种方式罢了【52】;2、SUZ第二部分通过对“空无”的现象学关注瓦解了第一部分的整体性,海德格尔以畏的经验和“向死”向我们展现了现象学是如何具体地关注缺席和在场相纠缠所生成的意... 清晰流畅,又略有深度,很棒的导读了。印象比较深的是:1、在讨论世界概念时延展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判,怀疑论出现的土壤是将现成在手状态作形而上学优先化,怀疑论在怀疑世界时已经预设了对世界的理解,然而,这种理解只是在世存在的一种方式罢了【52】;2、SUZ第二部分通过对“空无”的现象学关注瓦解了第一部分的整体性,海德格尔以畏的经验和“向死”向我们展现了现象学是如何具体地关注缺席和在场相纠缠所生成的意义机制的;【157】3、与克尔凯郭尔的比较,“通过把死亡理解为人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并且在所做的每一个生存论选择中都对它有所预期,人们不必把自己的生活和一个超验的神联系起来就能够过着本真而完整的生活。”【161】4、在时间上海德格尔与康德的同构性:都将时间作为某种图式性的东西。【206】 (展开)
0 有用 春日球 2012-10-04 16:27:56
这书的确“简洁明了”,可惜也只有“简洁明了”……
0 有用 Jasagende 2010-11-17 21:46:48
很清晰的一本导读,但作者明显不满足于仅仅写作一本导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强调的解释学循环与他尝试承担良知唤起者的意图。忽略作者更高层面的写作目的,总地来说作者还是比较成功地为读者提供了易读且有深度的指引。
0 有用 48545362 2010-12-16 18:54:18
海德格尔 我不是很喜欢
0 有用 Paradox 2023-03-26 20:40:53 浙江
多次提到海德格尔的常人向本真状态的过渡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比如p172,这和斯宾诺莎的感性知识究竟如何过渡到理性知识的问题有点像,这也就是哲学的内部外部的问题,一个不懂哲学的人,如何被带上哲学的道路,以及他怎么知道形形色色所谓的“哲学家”哪个说的是才是哲学(而不是骗子)?
0 有用 聚聚决意 2022-08-04 22:14:25
适合想要速览海德格尔主要思想,又缺少现象学或观念论阅读经历的读者
0 有用 方琢月 2022-08-04 21:54:10
本书是《存在与时间》的一个比较简洁的解读,对应原书章节的次序进行了分段阐释,但在每个章节内部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构海德格尔的观点,对原书文本依赖度不高。书中不乏精辟的阐释,开头部分尤其精彩,但对第一篇的解读明显优于第二篇,而且越到后面越显平庸乏味。另不知是否翻译原因,语言表述上似乎还不如原著来得清晰好读。和许多英美阐释者一样,作者主要是围绕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以来的二元论的颠覆来解读的,但本书的一个独... 本书是《存在与时间》的一个比较简洁的解读,对应原书章节的次序进行了分段阐释,但在每个章节内部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构海德格尔的观点,对原书文本依赖度不高。书中不乏精辟的阐释,开头部分尤其精彩,但对第一篇的解读明显优于第二篇,而且越到后面越显平庸乏味。另不知是否翻译原因,语言表述上似乎还不如原著来得清晰好读。和许多英美阐释者一样,作者主要是围绕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以来的二元论的颠覆来解读的,但本书的一个独到之见是《存在与时间》可以被视为海德格尔对怀疑主义的一种应答。畏的视野被当成是怀疑主义的升级版,此在本身的成问题性被视为怀疑主义在存在论层面的根源。因此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中关于无的讨论就变得格外重要,怀疑本质上就是退回无中重新展开有。关于本真性,时间性,历史性的阐释均可在此找到立足点。 (展开)
0 有用 独里朵 2021-11-27 23:00:43
像正在撕开新的手机膜一样,停顿几秒钟就又会沾上灰尘。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剥开翻译组织能力中布满的荆棘,努力看原作的逻辑……很多终极问题没有答案的,但得上路啊。
0 有用 Jason 2020-12-20 14:55:20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从语言源头分析,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或者至少是片面的。所以译这样的书,对德文基本不懂,很多概念的解释就很奇怪。德文到英文就隔了一层,再翻译成中文,还剩多少原汁原味的内容,着实让人怀疑。就不说行文中满满的英文式句法了,不过这一点也难为非文学的翻译人员了。单论本身的分析来说,可圈可点之处也有,总体上还是概括和总结比较多,不如读原文来得惊艳,启发性和独创性比起同系列我看过的另两本也...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不从语言源头分析,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或者至少是片面的。所以译这样的书,对德文基本不懂,很多概念的解释就很奇怪。德文到英文就隔了一层,再翻译成中文,还剩多少原汁原味的内容,着实让人怀疑。就不说行文中满满的英文式句法了,不过这一点也难为非文学的翻译人员了。单论本身的分析来说,可圈可点之处也有,总体上还是概括和总结比较多,不如读原文来得惊艳,启发性和独创性比起同系列我看过的另两本也明显略输一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