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芬兰车站 短评

热门 最新
  • 50 malingcat 2015-01-06 10:16:08

    入选我的年度好书单。研究者说威尔逊为了写作此书读了近千本有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是当他纵笔写来,毫无思想的粘滞与学院的曲折,激情澎湃,细节鲜活,被视为理解马克思主义起源最受大众欢迎的一部著作。喜爱八卦的读者,自是满载而归;喜爱思辨的读者,也不会空过宝山。值得一提的是,江弱水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切近威尔逊神髓、颇近威尔逊的笔调,不可不看。

  • 33 艾弗砷 2014-03-06 17:17:54

    书本身勉强算四星,翻译减一星。用的还是台版的译者,有好几处翻译得不知所云,甚至与上下文意思相反。本书的副标题是“历史写作与行动研究”,第一部先讲的史笔,向读者声明,他要学米什莱“保留故事中所有细节,包括最人性的那部分”,就是说要写“有机的历史”,写得像小说,把握住历史的主人公。第二部写社会主义,他太注重细节和八卦了,枝枝蔓蔓,看着倒是有趣,却始终看不出他所谓“观念史”的主线在哪里。并且这书写得太早,1941年就写完了,所以本书对马克思的理解不仅浅薄,而且有很多错误,比如过于强调犹太信仰对马克思的影响,殊不知马克思最善于的就是消解自己的特殊身份,从没说过犹太人好话;辩证法的运动他完全搞错了,剩余价值、劳动时间也理解的一塌糊涂。还是原谅威尔逊吧,人家一本正经地把《资本论》当文学作品希腊史诗读呢。

  • 14 小p 2014-06-26 01:24:42

    信息量不大,内容浅显平淡无功无过,丰富的八卦轶事是这本书的主要亮点……看的时候不厚道的想大概哲不解老师这种风格的写作到了最巅峰就是这本书的样子了……当然话说回来,这年头要找一本对马克思主义报有善意,能把理论人物大体串起来,并且还有可读性的书,大概也就这本了

  • 15 咸鹅 2017-07-21 16:43:52

    这本书的写作恰好说明了一代粉红知识分子内心的游移和摇摆,一方面,对革命抱有幻想,试图以写作介入现实,另一方面,又未能触及根本问题,停留在名人轶事上,最终只能呈现出尴尬、内在矛盾的文本。更像是左翼青年对于自己革命激情的纪念吧,当然,这种进退失据也属正常,只是不适合用于理解社会主义。

  • 4 维舟 2015-06-29 11:40:16

    也许是因盛名之下,当真买来一读后略感失望,没预期的那么好。也是因为翻译过来太迟了,如果是在八十年前刚出版时就翻译过来,大概还是蛮震撼人的

  • 2 2014-03-13 01:52:46

    分打这么高,显然是没认真读过。就是一马克思这条历史线的段子集,而且错…综复杂。不过也好过谈什么年轻一代的东东,幸好除特定地区以外的年轻人并没有被代表。真是万幸。

  • 5 苦琴酒 2014-09-23 23:54:57

    除了诸圣的革命爱情八得挺情趣的以外没啥可提。这种美帝余秋雨写的国教人物史还有那么多人捧臭脚着实令人意外,对教义的理解明明只到搞革命和搞女人的辩证关系这种程度而已啊

  • 2 逆水行舟 2015-01-24 03:05:57

    社会主义教的崛起

  • 2 酸奶 2017-05-03 01:02:14

    我拿到的是这本书的台版,广西师大出版社一直是很自由化的出版社,引进台版时把副标题还原成“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我觉得台版的自拟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及发展”可能更显豁,马克思这个焦虑终生的人和恩格斯这个为别人操一辈子心的人也是书中最浓墨重彩、占最大篇幅的,即使中间插入了以“拉萨尔”、“巴枯宁”为标题的几章,实际上给我的感觉是拉萨尔、巴枯宁只是插叙,这两章写了半天还是写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死在他的书桌上》这一章前面写马克思死了,后面大部分又在写恩格斯,还有马克思的女儿们去了,尤其是拉萨尔这章,这章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马恩的关系,他们的关系出现过裂缝,恩格斯开始是作为一个仰慕者去见马克思,当时马克思还以为他是间谍之类的,对他很冷淡,然后马克思在德国待不下去了,就去曼彻斯特与恩格斯共处

  • 1 North Laker 2014-04-10 23:50:33

    这是我喜欢的NON-FICTION!!!!!

  • 1 慢枪手L 2016-01-06 15:18:03

    这书是比较尴尬,明明是小说,偏偏要秀理论。小说写得惊心动魄,大有豆瓣红人的气势,看到列宁部分我都快跳起来了。理论就搞得不行,是新闻界的作风,连斯坦纳都比他强。

  • 1 Mr. Curiosity 2014-08-15 17:23:13

    带这本书去芬兰,去坦佩雷的列宁博物馆

  • 0 思郁 2014-05-14 17:15:48

    后续书目更诱人

  • 1 巴伐利亞酒神 2020-04-15 21:34:37

    芬兰车站不是芬兰的一座火车站,而是圣彼得堡的芬兰火车站。到芬兰车站亦不是一部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文学,而是一部在历史长河中漫游的著作。从米什莱勒南丹纳,经社会主义的起源,到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最后由列宁和托洛茨基一起完成历史的接力。如今的芬兰火车站,列宁雕像的位置,刚好是1917年列宁走下火车,跳上一辆装甲车的地方。如评论所言,威尔逊的笔调的确雄浑但是冷峻,难得的不刻薄。而且从马克思登场以来,其故事性越来越强,不仅能当一部历史小说看,还能嗅到些许八卦文学的味道。

  • 1 Rapheal 2015-07-13 23:20:44

    写到最后一章列宁到芬兰车站的时候,史诗感如马九澎湃涌来。

  • 1 齐东强 2017-05-03 19:24:26

    到头来还是对米什莱最感兴趣。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具体的知识,不论是历史还是哲学,都只能得到皮毛。这本书的目的在于用行动、现实来测量观念

  • 0 waits 2014-04-18 08:51:03

    最喜欢第一部分。

  • 1 Juvenalis 2017-07-18 22:48:24

    清浅动人。威尔逊笔下的马克思是知识人的理型:博识、天才、毅力、受难、日常生活中的瑕疵与笨拙。本以为缕述马克思女儿们的结局是要把哀伤的情绪伪装成平淡客观的叙述,没想到最后还是直接点明了:such pain and such effort it cost . 1736

  • 1 德意奥人 2014-04-07 12:24:55

    还处于知识原始积累的阶段,政治立场一不留神又被拨左些许。社会主义革命史读得热血沸腾,对巴贝夫和米什莱印象深刻。托洛茨基是理论水平极高的伪孟什维克。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有着十倍于我的才学,却甘愿啃着干面包企图改变历史。原来读黑格尔是要四点钟早起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