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原作名: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Russia,and China
出版年: 2013-3-1
页数: 389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东方编译所译丛
ISBN: 9787208112797
作者简介 · · · · · ·
斯考切波,女,1947年5月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以后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出版过《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现代世界中的革命》、《保护士兵与母亲》等专著。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1996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主席(2001-2003年)、现为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政府与社会学系教授。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有三场革命都发生在富裕而又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农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被殖民者征服。他们的旧制度都是原生型官僚独裁制……在所有这三场革命中,外部力量引发的危机与结构性条件与趋势相互强化,造成了一种危机的接合:(1)旧制度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丧失了能力;(2)下层阶级尤其是农民的普遍反叛;以及(3)动员大众的革命领导人竭力巩固革命性国家权力。在每一种情形中,革命的结果,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的、以及将大众结合为一体的民族国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2页 -
知道路易十四(1643-1715年)统治时期,绝对君主才在法国成为支配性的事实。1648-1653年的福隆德运动是部分领主贵族最后一次拿起武器反对集权化的往事。它同时也构成了大革命前颁布限制绝对主义王权的宪章最后一次努力,这次运动的失败确保了绝对主义原则的胜利……法国从此就被置于王室行政机器到统治之下。三十几位可随时撤换的监督官在各省代表国王的权威。以前曾掌握全权的世袭贵族生长被降为边缘角色,监督官们负责直接征税、王室司法、经济管制和国内秩序的维持。乡镇事务也被置于监督官的监督之下,城市的主要职位也一再被王室占有,以勒索钱财。旧贵族的先要任务责备送到新建的凡尔赛宫去充当近臣。这个新宫是成功的绝对主义的最高象征,其壮观程度无与伦比,同时又冗员充斥,阴谋四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国家与社会革命"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家与社会革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国家与社会革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8 条 )




危机中的变革——从国家中心主义理解革命

重读《国家与社会革命》——对凝固历史观和中国社会革命的反思

观念、国家与社会革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美国女学者斯考切波的《国家与社会革命》运用了比较历史学方法,通过对比法国、俄国和中国的社会革命,归纳出三国革命中的共同点,以此来解释社会革命爆发的原因和革命最终的成果。本书主要批判了马克思主义学者所主张的“阶级统治”与“阶级利益”学说。此外,斯考切波也对前... (展开)
读书笔记:国家与社会革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政治学微博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下面是笔记跟作业。直接发有“被禁止的内容”,只好先处理啦。 书名: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作者:(美)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 译者:何俊志 王学东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版次:2007年3月上海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展开)
斯考切波的冷静与冷淡
> 更多书评 28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柱子一枚 (读书明智,不虚此行)
社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与革命相伴随,并部分地实施革命的是自下而上的阶级反抗。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冲突和转型过程,首先在于它是两个同时的组合:社会结构变迁与阶级突变同时进行;政治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时展开。政治革命所造成的是政权结构而非社会结构,并且并不必然要经由阶级冲突来实现。社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一种相互强化...2016-04-16 21:30
社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与革命相伴随,并部分地实施革命的是自下而上的阶级反抗。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冲突和转型过程,首先在于它是两个同时的组合:社会结构变迁与阶级突变同时进行;政治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时展开。政治革命所造成的是政权结构而非社会结构,并且并不必然要经由阶级冲突来实现。社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一种相互强化的方式同时发生,而且,这些变化的发生要通过剧烈的社会政治冲突来实现,而阶级斗争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从解释的有效性的角度,斯考切波将当前流行的重要社会科学的革命理论归结为四类。第一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将革命视为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阶级分裂的产物,革命通过阶级冲突而将一种生产方式改造为另一种生产方式。第二类,聚合-心理学理论。第三类,系统/价值共识理论。第四类,政治-冲突理论。 确立三个基本的分析原则。首先,为了理解社会革命,需要分析者采用一种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来分析其原因与过程。其次,如果不以国际结构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系统的参照,就不能有效解释社会革命。再次,为了解释社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将国家理解为行政和强制性组织——这些组织在社会经济利益和结构中享有潜在的自主性。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在历史上,没有一场成功的社会革命曾经以大众动员和公开的革命运动的方式制造出来。相反,革命形势的发生是因为国家政权和阶级统治的政治——军事危机的出现,而且,只是因为由此而创造出来的机会,革命的领袖和反叛的大众才能推动革命改造任务的实现。简言之,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发生的。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对所有现代社会革命而言,其原因与成就都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不均衡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采用的视角认为,在更为根本的层次上,民族国家是用来在国内维持对领土边界和人口的控制、在国际体系中与其他国家进行实际和潜在的军事竞争的组织。正是从欧洲开始,现代化总是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完全是在历史形成的、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跨国结构的背景中进行的。只有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居于不利地位的国家中,才会发生现代社会革命。尤其是,军事落后或政治依附的现实,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革命的发生和进程。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国家仅仅被看成是一个争夺基本社会经济利益而展开冲突的舞台。这种关于国家的一般性思维方式,是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理论的共同点。无论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在蒂利的集体行动理论中,都没有将国家看成是一套具有自主性的结构——这一结构具有自身的逻辑和利益,而不必与社会支配阶级的利益和政体中全体成员群体的利益等同或融合。 我们只有严肃地将国家看成是一套宏观结构,才能理解社会革命的转型。国家是一套以执行权威为首,并或多或少是由执行权威加以良性协调的行政、政策和军事组织。任何国家都要首先并主要是从社会中抽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创设和支持强制组织和行政组织。只要这些基本的国家组织存在,它们在任何地方都具有摆脱支配阶级直接控制的潜在自主性。国家权力并不必然会被用来支持支配阶级的利益。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本书的前提是,无论是在旧制度方面,还是在革命的进程和结果方面,法、俄、中国革命都显示出重要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足够充分,能够保证将他们放在一起作为一种模式来对待。所有三场革命都发生在富裕而又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农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曾被殖民者政府。他们的旧制度都是原生型官僚独裁者,而且都突然面临经济上更为发达的军事竞争对手。所有这三场革命中,外部力量引发的危机与结构性条件和趋势互相强化,造成一种危机的结合点:(1)旧制度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丧失了能力;(2)下层阶级,尤其是农民的普遍反抗;以及(3)动员大众的革命领导人竭力巩固革命性国家权力。在每种情形下,革命的结果,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的、以及将大众结合为一体的民族国家,而且这个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作为大国的潜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回应 2016-04-16 21:30
-
柱子一枚 (读书明智,不虚此行)
社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与革命相伴随,并部分地实施革命的是自下而上的阶级反抗。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冲突和转型过程,首先在于它是两个同时的组合:社会结构变迁与阶级突变同时进行;政治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时展开。政治革命所造成的是政权结构而非社会结构,并且并不必然要经由阶级冲突来实现。社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一种相互强化...2016-04-16 21:30
社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与革命相伴随,并部分地实施革命的是自下而上的阶级反抗。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冲突和转型过程,首先在于它是两个同时的组合:社会结构变迁与阶级突变同时进行;政治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时展开。政治革命所造成的是政权结构而非社会结构,并且并不必然要经由阶级冲突来实现。社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一种相互强化的方式同时发生,而且,这些变化的发生要通过剧烈的社会政治冲突来实现,而阶级斗争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从解释的有效性的角度,斯考切波将当前流行的重要社会科学的革命理论归结为四类。第一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将革命视为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阶级分裂的产物,革命通过阶级冲突而将一种生产方式改造为另一种生产方式。第二类,聚合-心理学理论。第三类,系统/价值共识理论。第四类,政治-冲突理论。 确立三个基本的分析原则。首先,为了理解社会革命,需要分析者采用一种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来分析其原因与过程。其次,如果不以国际结构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系统的参照,就不能有效解释社会革命。再次,为了解释社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将国家理解为行政和强制性组织——这些组织在社会经济利益和结构中享有潜在的自主性。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在历史上,没有一场成功的社会革命曾经以大众动员和公开的革命运动的方式制造出来。相反,革命形势的发生是因为国家政权和阶级统治的政治——军事危机的出现,而且,只是因为由此而创造出来的机会,革命的领袖和反叛的大众才能推动革命改造任务的实现。简言之,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发生的。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对所有现代社会革命而言,其原因与成就都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不均衡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采用的视角认为,在更为根本的层次上,民族国家是用来在国内维持对领土边界和人口的控制、在国际体系中与其他国家进行实际和潜在的军事竞争的组织。正是从欧洲开始,现代化总是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完全是在历史形成的、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跨国结构的背景中进行的。只有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居于不利地位的国家中,才会发生现代社会革命。尤其是,军事落后或政治依附的现实,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革命的发生和进程。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国家仅仅被看成是一个争夺基本社会经济利益而展开冲突的舞台。这种关于国家的一般性思维方式,是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理论的共同点。无论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在蒂利的集体行动理论中,都没有将国家看成是一套具有自主性的结构——这一结构具有自身的逻辑和利益,而不必与社会支配阶级的利益和政体中全体成员群体的利益等同或融合。 我们只有严肃地将国家看成是一套宏观结构,才能理解社会革命的转型。国家是一套以执行权威为首,并或多或少是由执行权威加以良性协调的行政、政策和军事组织。任何国家都要首先并主要是从社会中抽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创设和支持强制组织和行政组织。只要这些基本的国家组织存在,它们在任何地方都具有摆脱支配阶级直接控制的潜在自主性。国家权力并不必然会被用来支持支配阶级的利益。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本书的前提是,无论是在旧制度方面,还是在革命的进程和结果方面,法、俄、中国革命都显示出重要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足够充分,能够保证将他们放在一起作为一种模式来对待。所有三场革命都发生在富裕而又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农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曾被殖民者政府。他们的旧制度都是原生型官僚独裁者,而且都突然面临经济上更为发达的军事竞争对手。所有这三场革命中,外部力量引发的危机与结构性条件和趋势互相强化,造成一种危机的结合点:(1)旧制度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丧失了能力;(2)下层阶级,尤其是农民的普遍反抗;以及(3)动员大众的革命领导人竭力巩固革命性国家权力。在每种情形下,革命的结果,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的、以及将大众结合为一体的民族国家,而且这个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作为大国的潜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回应 2016-04-16 21:30
-
柱子一枚 (读书明智,不虚此行)
社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与革命相伴随,并部分地实施革命的是自下而上的阶级反抗。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冲突和转型过程,首先在于它是两个同时的组合:社会结构变迁与阶级突变同时进行;政治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时展开。政治革命所造成的是政权结构而非社会结构,并且并不必然要经由阶级冲突来实现。社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一种相互强化...2016-04-16 21:30
社会革命是一个社会的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都发生快速而根本转变的过程;与革命相伴随,并部分地实施革命的是自下而上的阶级反抗。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冲突和转型过程,首先在于它是两个同时的组合:社会结构变迁与阶级突变同时进行;政治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时展开。政治革命所造成的是政权结构而非社会结构,并且并不必然要经由阶级冲突来实现。社会革命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一种相互强化的方式同时发生,而且,这些变化的发生要通过剧烈的社会政治冲突来实现,而阶级斗争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从解释的有效性的角度,斯考切波将当前流行的重要社会科学的革命理论归结为四类。第一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将革命视为生产方式所导致的阶级分裂的产物,革命通过阶级冲突而将一种生产方式改造为另一种生产方式。第二类,聚合-心理学理论。第三类,系统/价值共识理论。第四类,政治-冲突理论。 确立三个基本的分析原则。首先,为了理解社会革命,需要分析者采用一种非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来分析其原因与过程。其次,如果不以国际结构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作系统的参照,就不能有效解释社会革命。再次,为了解释社会革命的原因和结果,必须将国家理解为行政和强制性组织——这些组织在社会经济利益和结构中享有潜在的自主性。 第一节 结构性视角 在历史上,没有一场成功的社会革命曾经以大众动员和公开的革命运动的方式制造出来。相反,革命形势的发生是因为国家政权和阶级统治的政治——军事危机的出现,而且,只是因为由此而创造出来的机会,革命的领袖和反叛的大众才能推动革命改造任务的实现。简言之,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发生的。 第二节 国际与世界历史背景 对所有现代社会革命而言,其原因与成就都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不均衡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书采用的视角认为,在更为根本的层次上,民族国家是用来在国内维持对领土边界和人口的控制、在国际体系中与其他国家进行实际和潜在的军事竞争的组织。正是从欧洲开始,现代化总是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完全是在历史形成的、经济上和军事上的跨国结构的背景中进行的。只有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居于不利地位的国家中,才会发生现代社会革命。尤其是,军事落后或政治依附的现实,决定性地影响着社会革命的发生和进程。 第三节 国家的潜在自主性 国家仅仅被看成是一个争夺基本社会经济利益而展开冲突的舞台。这种关于国家的一般性思维方式,是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理论的共同点。无论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在蒂利的集体行动理论中,都没有将国家看成是一套具有自主性的结构——这一结构具有自身的逻辑和利益,而不必与社会支配阶级的利益和政体中全体成员群体的利益等同或融合。 我们只有严肃地将国家看成是一套宏观结构,才能理解社会革命的转型。国家是一套以执行权威为首,并或多或少是由执行权威加以良性协调的行政、政策和军事组织。任何国家都要首先并主要是从社会中抽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创设和支持强制组织和行政组织。只要这些基本的国家组织存在,它们在任何地方都具有摆脱支配阶级直接控制的潜在自主性。国家权力并不必然会被用来支持支配阶级的利益。 第五节 为什么是法国、俄国和中国 本书的前提是,无论是在旧制度方面,还是在革命的进程和结果方面,法、俄、中国革命都显示出重要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足够充分,能够保证将他们放在一起作为一种模式来对待。所有三场革命都发生在富裕而又在政治上颇有抱负的农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曾被殖民者政府。他们的旧制度都是原生型官僚独裁者,而且都突然面临经济上更为发达的军事竞争对手。所有这三场革命中,外部力量引发的危机与结构性条件和趋势互相强化,造成一种危机的结合点:(1)旧制度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丧失了能力;(2)下层阶级,尤其是农民的普遍反抗;以及(3)动员大众的革命领导人竭力巩固革命性国家权力。在每种情形下,革命的结果,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的、以及将大众结合为一体的民族国家,而且这个民族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作为大国的潜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回应 2016-04-16 21:3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8.3分 907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8.9分 94人读过
-
桂冠圖書 (1998)9.2分 51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8.6分 16人读过
-
每满100-5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国家与社会革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Никита 2019-11-24
国家结构,阶级关系和国际背景的三重比较,理论性很强。
0 有用 江湖骗子 2020-02-22
偏社会史角度的政治学分析,境外势力成了关键因素
0 有用 无路之国 2019-04-11
黎老师说同是Moore的学生,Skocpol学到了一些结论,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展开这些结论,写出来的就是这种别扭的历史比较;而Huntington学到了核心的方法,然后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些方法,接着吸收了广泛到可怕的信息,所以能做出《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种超越其师的伟大著作。终于把这本书读完,发现老师所言不虚,Skocpol太想要证明自己方法的正确性,导致自己的结论似乎模糊因果强行得证。
0 有用 GJH 2020-04-21
承认是名著,但在阅读过程中的无数个瞬间都有一种“我也能写出来”的错觉🙃
0 有用 哆啦大胖 2020-05-29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首先,本书介绍了革命和起义、暴动、叛变的不同之处,指出革命的本质特征是给一个国家带来根本性的结构转型。其次,作者通过比较法国、俄国、中国的革命,以及英国、日本的反面案例,发现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压力下,一旦国内爆发政治危机,同时农村存在使得农民团结起来的组织基础,两个条件综合起来,革命的浪潮就会冲破旧政权薄弱的堤坝。最后,为什么法国、俄国、中国革命结出了不同的果实?作者在...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首先,本书介绍了革命和起义、暴动、叛变的不同之处,指出革命的本质特征是给一个国家带来根本性的结构转型。其次,作者通过比较法国、俄国、中国的革命,以及英国、日本的反面案例,发现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压力下,一旦国内爆发政治危机,同时农村存在使得农民团结起来的组织基础,两个条件综合起来,革命的浪潮就会冲破旧政权薄弱的堤坝。最后,为什么法国、俄国、中国革命结出了不同的果实?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了她的结构性视角,认为革命领袖们并不是根据意识形态来建设新国家,而是在当时种种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中,才能施展拳脚。这本书挑选案例进行正反比较的分析方法,反对唯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提出国家领袖与精英阶级之间既存在一致利益、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这一观点,阐发出国家具有潜在自主性这个理论。 (展开)
0 有用 Роза 2020-11-20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0 有用 月亮脸 2020-07-23
Skocpol要回答的是著名的“马克思猜错了”即“为啥社会革命没发生在发达国家也不是工人阶级革命”的问题。我觉得最精彩的论述是:农业国家中央政权受到现代化感召,但推动现代化改革需要集中权力,放权的结构让地方官僚+地主不会主动放弃利益只会更加剥削农民,农民起义的诉求和模式是传统的,意识形态只是为起义提供了保护。
0 有用 哆啦大胖 2020-05-29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首先,本书介绍了革命和起义、暴动、叛变的不同之处,指出革命的本质特征是给一个国家带来根本性的结构转型。其次,作者通过比较法国、俄国、中国的革命,以及英国、日本的反面案例,发现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压力下,一旦国内爆发政治危机,同时农村存在使得农民团结起来的组织基础,两个条件综合起来,革命的浪潮就会冲破旧政权薄弱的堤坝。最后,为什么法国、俄国、中国革命结出了不同的果实?作者在...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首先,本书介绍了革命和起义、暴动、叛变的不同之处,指出革命的本质特征是给一个国家带来根本性的结构转型。其次,作者通过比较法国、俄国、中国的革命,以及英国、日本的反面案例,发现在激烈的国际军事竞争压力下,一旦国内爆发政治危机,同时农村存在使得农民团结起来的组织基础,两个条件综合起来,革命的浪潮就会冲破旧政权薄弱的堤坝。最后,为什么法国、俄国、中国革命结出了不同的果实?作者在这里再次强调了她的结构性视角,认为革命领袖们并不是根据意识形态来建设新国家,而是在当时种种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中,才能施展拳脚。这本书挑选案例进行正反比较的分析方法,反对唯意志论的结构性视角,提出国家领袖与精英阶级之间既存在一致利益、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这一观点,阐发出国家具有潜在自主性这个理论。 (展开)
0 有用 GJH 2020-04-21
承认是名著,但在阅读过程中的无数个瞬间都有一种“我也能写出来”的错觉🙃
0 有用 海林VAN 2020-03-28
如果该书写于1949年我可能会酌情提高分数,但写于1979年的该书除了证明作者的历史水平之低劣并使我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才学与治学态度再次表示鄙夷以外似乎是没有什么其它用途了。当格雷弗来到社会学领域,他会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