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一本奢侈的书

van_.D 2009-08-19 09:05:23

《美丽的京剧》,我拿到书,粗粗一翻,就说,这是一本奢侈的书。

所谓奢侈,首先是其定价,每册为人民币158元整。相信许多人会被这个定价吓到。

好了,那些没吓到的朋友请接着往下看。

奢侈体现在她的设计和印制上。内文大概用了六种纸,六种印刷工艺。像赵荣琛先生的水袖组照,十张图片,四幅宽拉页,真是弥足珍贵。据说,吕敬人先生把这本书设计了两年。

奢侈体现在为她捧场的豪华阵容上。本书作者吴钢的父亲吴祖光生前为这本书题了书名,还写了一篇未完成的序;这篇序在十几年后又由魏明伦先生续上。跋由黄宗江先生完成。书中几篇评论,作者分别是曹禺、朱德群和范曾。

但我想说的奢侈并不止这些。

奢侈的是这本书中所蕴涵的时间的重量。作者拍摄这些照片,先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戏曲界诸多大戏,诸多名角,我们未能恭逢其盛,“再也赶不上了”,所幸由吴钢先生保留下来几帧瞬间,如今跃然纸上。三十年前,百废俱兴,整个国家憋屈已久,梨园的激情也是浩荡喷薄而出。厉慧良历经十五年牢狱之灾后,1982年首次进京在人民剧场连演三天,吴钢先生至今与我讲述厉先生“铆足了劲儿”的样态,仍是眉飞色舞。他说,那是他一生看过的最痛快的几出戏。

奢侈的是作者本人的身份。这本书出版之前,吴钢先生的一篇文章先刊发在《读库0702》上,开头几句“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已经躺在妈妈新凤霞的肚子里,跟着她在台上听戏了……”瞧,人家的胎教都这么奢侈。拍摄这些照片时,他是《中国戏剧》杂志的摄影记者。那时,普通百姓到照相馆拍张照片都像过年,吴钢却在用哈苏相机、蔡司镜头进行创作和记录。因为父母亲的关系,他比一般记者多了许多耳濡目染的机会,像梅兰芳公子梅葆玖、周信芳公子周少麟、盖叫天公子张剑鸣劫后余生,在北京小聚时,只有他受邀聚会,才留下了一张珍贵照片。而他的记者身份,又能看到梨园中人鲜活生动的另一面。用句时髦的话说,本书作者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是不可复制的。

这本书能给人奢侈的视觉享受,也不仅仅是作者占了身份上的便宜。吴钢在前言中交待,书中的照片,几乎全部使用反转片直接拍摄,没有通过扩印或者放大,更没有进行后期合成制作。一些特技摄影都是经过事先构思后,在现场直接拍摄完成的。

据说在那个年代,长安街的玉兰一开花,全北京的摄影爱好者都要挎着相机骑自行车过去拍上半天。现在随便一个数码相机的主人,其拥有的视觉经验、技术优势、图片处理能力,以及练手的机会,都要高过从前的任何一位摄影师。而吴钢先生的照片能够得以传世,实在是得益于他的艺术领悟力,和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细微把握,像厉慧良先生在京的打炮戏《长坂坡》,吴钢抓拍的“鹞子翻身”瞬间,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虚实动静之间,配合得妙到毫巅。

在该书的首发会上,有摄影界同仁评价吴钢先生的艺术探索,使得戏曲剧照由原来的“凝固美”,拓展到“流动美”。黄宗江先生则总结为:抓住瞬间,化入永恒。(张立宪)

摘自《读库0800》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美丽的京剧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内页欣赏(jidi)

奉献给老戏迷的大赏(van_.D)

胶片剧照的标本书(larcsmile)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