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民俗学(包括神话故事、乐戏歌舞、工艺美术)【1】 (南池子)
- 《詩經》研究 (Theta)
- 楊牧(詩、文、譯、論、編) (陳若望)
- 马上,马上 (他念他)
- 《诗经》论著 (王观旂)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4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钟与鼓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纳西小伙 2024-08-29 11:20:28 美国
2024.8.28 纽黑文住处深夜读完。朋友是杨牧现代诗歌的粉丝,我则从王靖献关于诗经的比文博论入手。本书从比较诗学视角出发考察诗经当中套语系统和主题意象运用两个技术特征与其口头文学的表演传统间的关系,所谓套语系统即是通过在不同诗歌和同首诗歌内部反复运用相同词句结构,来保证符合特定音律节奏/诗格和传达特定情感的同时,通过改变细微词句来提供极为丰富的变化性,而主题意象则是指通过运用特定意象来便于诗歌... 2024.8.28 纽黑文住处深夜读完。朋友是杨牧现代诗歌的粉丝,我则从王靖献关于诗经的比文博论入手。本书从比较诗学视角出发考察诗经当中套语系统和主题意象运用两个技术特征与其口头文学的表演传统间的关系,所谓套语系统即是通过在不同诗歌和同首诗歌内部反复运用相同词句结构,来保证符合特定音律节奏/诗格和传达特定情感的同时,通过改变细微词句来提供极为丰富的变化性,而主题意象则是指通过运用特定意象来便于诗歌表演者记忆内容的同时有效唤起观众的特定类型情绪(所谓“兴”),而这又依赖于特定诗歌高度内嵌于紧密连接的文本网络的文本间性。一个可能的问题已然被田晓菲对陶渊明诗歌阐释的反思中被提及:在寻找上述句法结构和主题意象阐释的归类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在生成着特定的特定的阐释视角,而其中是否也存在着循环论证? (展开)
0 有用 Κλειώ 2010-01-23 11:45:30
The bell and the drum: 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 by Ching-hsien Wang and (?) Shan Yeh
3 有用 南池子 2019-02-16 18:04:18
杨牧把口头程式引入《诗经》的研究,应者寥寥。这本书在附录一举例的很多套语是在同一首诗,很少是在同一个类别的不同诗作里,更难找出跨越类别的套语。反而附录二是有效的统计。不过,顾颉刚等人在《歌谣》周刊上其实针对这个话题做过很详细的讨论,想来如果顾颉刚看这本书,估计他会极不同意。
0 有用 風雪獵人 2012-06-01 00:39:47
一个没接触过的但是很有启发的观察视角。。
3 有用 廢肥匪·老🐰 2018-01-24 10:24:04
套語理論解讀《詩經》,不僅重回詩樂舞一體的歷史語境,重視結構形式,而且還能從主題上復歸傳統,「興」並非隨意。能用西方文藝理論「不隔」地解釋東方文本,王靖獻這本書做到了。at FJ450 #讀一把#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