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部分大概10万字是由张先生执笔,而全书的责任人虽然是唐作藩,但实际负责人也还是张先生。
本人经常参考的是西南师大马文熙先生主编的《古汉语知识辞典》和中华书局编审骈宇骞主编的《语言文字词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以及其他几部同类著作。前面二者都能放眼于全球汉学的发展状况,然而具体到一些实际问题时会让人觉得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另外学科本身的发展也促使我们产生对更高质量出版物的期盼。张先生是唐作藩、何九盈、杨耐思先生的高足,由他负责的编纂的著作,定能提供更多营养。
张先生简介:
张渭毅,1966年10月1日生,陕西省渭南市人。198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1988年7月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唐作藩教授,1989年秋天在唐先生指导下开始研究《集韵》,硕士毕业论文题目是《集韵异读研究》,1991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7月中旬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近代汉语室工作,师从杨耐思研究员,学习近代汉语。1992年3月到河北省迁西县挂职劳动锻炼8个月。1993年起任助理研究员。1994年夏天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何九盈教授,继续《集韵》的研究。1995年5月,经过几年修改的论文《集韵异读研究》获得国际中国语言学第4届会议(ICCL-4)暨北美汉语语言学第7届年会(NACCL-7)的"青年学者奖"(The Young Scholar Award),并应邀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USA)出席会议并宣读论文,当年《国际中国语言学通讯》5月号有相关报道。博士论文题目为《集韵研究》,1997年7月获文学博士学位,留北大中文系任教,现任副教授。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曾任韩国顺天大学中文系客员教授。
教学和研究情况
(一) 已讲授和正在讲授的课程有:
古代汉语、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和中国语言学史。
(二)2000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有15篇,约23万多字:
1. 《1992年的汉语音韵学》,与杨耐思先生合作,《语文建设》第11期,1993年。
2.《1993年的汉语音韵研究》,与唐作藩先生合作,《语文建设》第11期,1994
年。
3.《朱翱反切的开合系统》,《语言研究》增刊1994年。
4.《简评》,《广西大学学报》第6期,1994年。
5.《评黄典诚的》,《东方文化》1995年第一期,香港大学亚洲研
究中心出版。
6.《〈集韵〉删并字音体例的重新认识》,《语言研究》增刊1996年。
7.《陈澧〈切韵考〉考证条例研究》,《语言学论丛》第十九辑,北大中文系编,
商务印书馆1997年。
8.《贾昌朝改良反切的尝试及其对的影响》,《语苑撷英》
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9.《论集韵折合字音的双重语音标准》,《语言研究》增刊1998年。
10.《集韵异读研究》,《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二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社1999年。
11.《〈集韵〉研究概说》,《语言研究》1999年第二期。又中国人民大学书
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的介音问题》,《中国语文学》第34辑,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1999
年12月。
13.《二十世纪的汉语中古音研究》,《南阳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00年。又
载于韩国中国学会刊物《中国学报》第41辑,2000年。
14.《论《群经音辨》对《集韵》的影响》,《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三辑,北大中
文系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
15.《关于异读的层次分析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
讨论会、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
社有限公司,2000年8月。
(三)即将出版的论著有:
1.《语言文字学大辞典》,唐作藩、杨耐思先生主编,本人任编委,1993年撰
写音韵部分词条十余万字。
2.《集韵重纽的特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
3.《集韵研究》,专著,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四)个人科研项目:
2000-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青年项目:《的综合研究》。
音韵学部分乃张渭毅先生执笔
|
今天才买到,翻了下里面的语言学家的条目,极可笑。不少大家寥寥数语,张舜徽先生的条目只提到他在兰大的情况,后面华中的时候提都没提,而一些新进后学,反而连篇累牍,什么个人履历,获奖情况应有尽有。不知道是撰写者出于阿其同类,还是为了赚稿费,懒于去查资料(因为一些老辈语言学家的资料,查检起来困难,而现在的所谓语言学家可以直接去其学校网站复制粘贴)。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