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本人的文章《如果这就是鲁迅》
----------------
在提及鲁迅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部在西方非常有名的书,即英国著名学者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
此书讲述了卢梭、雪莱、马克思、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威尔逊、高兰茨、赫尔曼等十几位在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大陆版删除了马克思一篇)。“Intellectuals”在这本书里,或者说在英语里的理解,肯定与我们通常对“知识分子”的理解有所不同,按照我自己的理解,约翰逊这里说的“Intellectuals”应该是指那种带有反叛性质、批判倾向的知识分子,甚至于他们往往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类似教父的角色,大概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吧。
《知识分子》一书令人震惊,也确实在西方掀起轩然大波。也许我们不愿相信甚至于不需要相信该书所言句句属实,可是它至少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提防那些“知识分子”的言行,由此对于这些思想型名人乃至自我的所作所为有一种深切的反思。
限于篇幅,这里仅举海明威与萨特两个例子吧。
海明威是美国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以“硬汉”形象闻名于世,最终以自杀了局(海明威的父亲也是自杀)。曾经中国的作家圈子里有高人表示:“中国没有出现一流作家,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这里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号召大家向海明威学习。可是,假如我们稍稍读完约翰逊笔下的海明威,也许我们对海明威的一生及创作成就要重新审视了。
海明威出生在一个虔诚保守的中产阶级新教家庭,父母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持身严正而富有责任心,然而这却引起了性情顽劣、反叛宗教的海明威的逆反心理,乃至于造成他与母亲不睦,并经常以“那条母狗”称呼母亲。
海明威从小就与美国人的传统道德格格不入,他粗鲁、滥情、酗酒、作秀、造假、逞能,可谓劣迹斑斑,他的成名既是他刻意努力的回报,也是他精明算计的结果,不过在他30岁写出了《永别了,武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不思进取的他基本就在吃老本,直到《老人与海》灵光一现,即又陷入才思枯竭之中。不停的酗酒造成了海明威才识的下降,尤其是造成了他的各种意外和累累伤痛,到海明威晚年,他已经是千疮百孔、病痛交加,大概也只有以一死求个痛快了断了——这大概才是他自杀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什么来自思想的苦痛!
在政治方面,海明威一反美国人传统的保守主义,带有明显的左倾激进色彩,暴力意味浓厚,这足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西班牙内战中加入了共产党阵营。事实上,海明威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许他在艺术上确乎有其天分,但在其他方面,他可谓天真幼稚、头脑简单,他的一生足以鉴戒后人——“仅有艺术是不够的”!
奇葩海明威
|
> 去海明威传的论坛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