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大视角,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我国饮食文化加以探讨,重点介绍了各时代的食物、肴饌、食品加工、烹调、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情况,并论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作者坦言自己并非美食家,更不敢效坡翁以“老饕”自拟,写作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目的在于探求古人生活的真相。开阔的思路、广博的学识、活泼生动的语言、夹叙夹议的文字,使此书有别于一般的学术著作,而洋溢着他对广大民众的一贯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简介 · · · · · ·
王学泰
1942年生于北京,小学、中学、大学皆就读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半生坎坷,中年以后得以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在《文学遗产》编辑部任编辑8年。后转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古代文学研究15年,退休前为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个人研究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化之关系,著述甚多,主要有《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中国流民》、《中国人的饮食世界》、《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幽默》、《幽默中的人世百态》等,并与傅璇琮、许逸民等主持编纂子《中国诗学大辞典》,出版了多种文史随笔集,如《发现另一个中国》、《采菊东篱下》、《往来自古今》、《坎坷半生惟嗜书》、《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的另一条线索》、《水浒识小录》、《王学泰自选集》(五本)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饮食文化的蒙昧时代
一、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二、史前时期人类的食物
三、炊器、食具与烹饪技术的产生
四、原始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
第二章 饮食文化的萌芽时代
一、大禹治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时期的主要食物
三、兴亡与饮食相关的两个王朝
第三章 饮食文化的昌明时代
一、周秦两汉时期的食物
二、食制、等级差别与羹
三、从周汉时期的几个食单说到南北食系的区别与互相影响
四、半是蛮性遗留、半是文明的标志――礼乐习俗
对人们自然本能冲动的制约
五、饮食文化的扩展
六、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
第四章 饮食文化的昌盛时代
一、文化的交流与食物原料的丰富
二、发酵技术的运用与主食的扩展
三、炒菜及其他
四、以调味为中心的中国烹饪理论
五、菜系的形成与发展
六、茶与酒的发展及其艺术化
七、宴集――士人的出路与遁薮
八、饮食与某些食品的人文意义
第五章 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
一、宫廷饮食文化
二、贵族饮食文化
三、士大夫饮食文化
四、市井饮食文化
五、宗教饮食文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品饮专家们还注重“以石养水”。明张岱《陶庭梦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在南京桃叶渡访品茶专家闵汶水,闵设茶煮水。 余问:“水何水?”曰:“惠泉。”余又曰:“莫给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饮,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 作者认为水经过长途运输会变质,而闵汶水解释说,他的惠泉水在水运过程中以当地石头垫瓮底,并且要求“舟非风则勿行”,舟借风行,为的是在运输中减少震荡,石头则用来养水。因此惠水在运到千里之外的南京后不仅没有变味,反而比原来风味更佳。茶论家们也如此看。明屠隆说:“取白石子入瓮中,能养其味,亦可澄水不淆。”(《考粲余事》)田艺蘅也说:“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煮泉小品》)所谓“养水味”是保持其山泉之味,带石而煮,是增添煮茶的清幽之趣,从中可体验韦应物诗中的“润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寄全椒山中道士》)的神仙生活的情趣。因此明人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且白石清泉,令心亦不在远。”(《罗芥茶记》)这种分别水味、“以石养水”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我请教过研究水质的朋友,他说即使同是完全清洁之水也有不同的味道,味觉敏锐的人可以品得出来。这种味道不仅是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造成的,也与水的分子链长短和组合排列有关。水经过剧烈震荡分子链肯定会破裂,组合排列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长途运输的水与其初从泉中涌出的时候,味道肯定会有差别的。古人的记录不是欺人之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1.饮茶的艺术 -
厨师使用精美、珍异的食物原料,是不是就能烹调出人间极致的美味?这也未必。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由于礼制的限制。皇帝正式用膳前必须摆好桌子,把与他身份相符的菜肴一齐端上,御膳房的厨师为应付这不时之需,往往在半天、甚至一天以前就把菜肴做好,或煨在火上,或焖在大笼屉里,味道都串了,中看不中吃。因为美味的充分发挥与一定的热度相联系。许多鲜嫩名贵的菜,其味美之至,只能在翻滚火烫的一刻才可尝到。尤其是酥炸、烤制食品,还牵涉美感问题,如刚出炉的烤鸭,外焦里嫩,又酥又脆,光泽照人,与冰凉棒硬、皮蕊肉黏、暗淡无光的冷烤鸭比较起来,其味道相去何啻天壤。宫廷御膳房也意识到这点,采取了保温措施,做好菜后焖在笼屉里、煨在灶塘边以及菜上加盖(有时用大张的鸡蛋皮盖上)或把菜放在热锅中(热锅分两种,一种为银碗,分两层摞着,上层装菜,下层装热水;另一种是约二分厚铁制板,上下各有一块铁板,将菜装人铁板之中,再把两块铁板烧热,分别放在碗的上下)。可惜种种方法只能使菜肴保热,却不能保脆鲜,更不能保持菜肴刚出锅时的最佳状态。而且宫中膳房距皇帝用餐之处很远,从做好到端到皇帝面前也要耗费一定时间,这段时间对于用“煨”、“烧”、“煮”、“炖”、“蒸”、“脍”等烹饪方法制成的菜馔关系不大,可对于用“烤”、“炙”、“炒”、“爆”等烹饪法制成的菜肴却不同,致使“烤”菜失其酥、“炙”菜失其香、“炒”菜失其鲜、“爆”菜失其脆。有时虽有“行灶”跟随,可难以像正式的炉子那样便于掌握火候,因它主要还是用来热菜的。不仅溥仪觉得官中之肴馔淡而无味,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了淮扬、江浙的肴馔也感到远胜于宫中。满清亲贵朝臣也知道御厨所制菜肴未必好,甚至以皇帝赏赐肴馔为苦,认为:“天厨余馔,经宿不可下咽。”“长洲沈文悫愨公德潜曾以赐克食致腹疾。‘宁甘家食供藜藿,不向天厨啜糜憧’,鄂昌诗固已言之矣。”(《清稗类钞》)可见对于宫廷饮食有所接触的人们,并不认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清宫饮食文化面面观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华夏饮食文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华夏饮食文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物产、城市和菜系形成

饮食文化史:返回历史现场的一条妙径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4分 129人读过
-
中华书局 (1993)7.8分 28人读过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7.3分 26人读过
-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2)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饮食文化:『吃』的学问 (南池子)
- 食物世界史 (王小麦)
- 论文相关 (西泠雪)
- 饮食书籍 (食探阿肠)
- 吃 (一枕黄粱)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9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华夏饮食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xqchina 2021-12-17 18:30:39
其中关于几大菜系描述极为精彩,值得一读。
0 有用 巴布工程师 2020-04-25 14:13:29
凑合。
0 有用 玄学鬼 2017-01-12 22:28:40
以食载道
2 有用 之免 2017-02-24 18:41:36
作者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内容与题目偏离较大,不如叫中国饮食介绍。姑且把它当作一本文献摘要吧,作为入门读物打发时间还算不亏。对士大夫有闲阶级的崇拜跃然纸上,悲夫小子。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啊。
0 有用 经常笑 2019-01-30 20:27:08
35页,"饮食有豢刍"写反了,刍豢吧,还是买到了盗版?
0 有用 鸟枪换炮 2023-05-28 17:28:30 北京
王先生读书可谓无愧于一个“博”字,文笔平淡一些但是内容可以作为一个简编本的古代饮食文化资料集了。
0 有用 孔飞刀大叫兽 2022-06-25 12:16:08
读到一半,没有让我觉得特别惊艳的地方,可能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的华夏饮食研究会更合我胃口。
0 有用 fayizym 2022-06-17 20:05:22
某某山泉有点甜,是因为碳酸氢钙?
0 有用 mxqchina 2021-12-17 18:30:39
其中关于几大菜系描述极为精彩,值得一读。
0 有用 phantomaple 2021-09-23 23:48:04
内容挺多的。虽然无法深入,但面很广,已经很好了。资料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