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副标题: 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原作名: The book of universes
译者: 李剑龙
出版年: 2013-4-1
页数: 344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图灵新知
ISBN: 9787115309723
内容简介 · · · · · ·
头上的星空,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和想象。为了解释我们所见的宇宙,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牛顿、康德到爱因斯坦,再到现代学者对爱因斯坦宇宙学方程组的艰难求解,人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描述了种种面貌不一的宇宙。有的以地球为中心,有的以太阳为中心;有的宇宙空空如也,有的则如瑞士奶酪般;有的反复膨胀又收缩,有的则永远在膨胀;有的其中的自然常数也会发生变化,而有的则允许时间旅行,回到过去……
而在最新的多重宇宙论中,可能的宇宙不只限于理论,而是真实的存在,数量更数不胜数,其中的自然法则可能各不相同。哥白尼告诉我们,我们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现在,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就连我们的宇宙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同时,对于宇宙的追问不只是个科学问题,也会涉及哲学问题。宇宙是随机的,还是设计的,怎么恰恰允许星系、恒星、行星、生命乃至你我的出现?我们会是生...
头上的星空,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和想象。为了解释我们所见的宇宙,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牛顿、康德到爱因斯坦,再到现代学者对爱因斯坦宇宙学方程组的艰难求解,人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描述了种种面貌不一的宇宙。有的以地球为中心,有的以太阳为中心;有的宇宙空空如也,有的则如瑞士奶酪般;有的反复膨胀又收缩,有的则永远在膨胀;有的其中的自然常数也会发生变化,而有的则允许时间旅行,回到过去……
而在最新的多重宇宙论中,可能的宇宙不只限于理论,而是真实的存在,数量更数不胜数,其中的自然法则可能各不相同。哥白尼告诉我们,我们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现在,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就连我们的宇宙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同时,对于宇宙的追问不只是个科学问题,也会涉及哲学问题。宇宙是随机的,还是设计的,怎么恰恰允许星系、恒星、行星、生命乃至你我的出现?我们会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的宇宙中而浑然不觉吗?
身为知名的宇宙学家和科普作家,作者将在这本宇宙之书中带领我们回顾历史,追踪现代天文学的前沿进展,纵览“奇异得超乎我们想象”的万千宇宙。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约翰•D. 巴罗(John D. Barrow),生于1952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宇宙学、天体物理、引力理论、天体粒子物理等,发表有四百多篇学术论文。1986,他和弗兰克•梯普勒合著的《人择宇宙原理》(The 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成为该主题的经典著作。他见证了宇宙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进展,目前正活跃于宇宙学的前沿领域。
他也是位知名科普作家,至今已出版二十多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方面的科普著作,包括《读心术的把戏》、《艺术宇宙》、《无限大的秘密》、《无之书》、《宇宙的起源》、《大自然的常数》、《不论》、《天空中的圆周率》等。
2002年3月,由他编剧的话剧《无限》(Infinities)在米兰首演,广受好评,并荣获了当年意大利戏剧界最高荣誉“乌布奖”...
作者简介:
约翰•D. 巴罗(John D. Barrow),生于1952年,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宇宙学、天体物理、引力理论、天体粒子物理等,发表有四百多篇学术论文。1986,他和弗兰克•梯普勒合著的《人择宇宙原理》(The 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成为该主题的经典著作。他见证了宇宙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进展,目前正活跃于宇宙学的前沿领域。
他也是位知名科普作家,至今已出版二十多本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方面的科普著作,包括《读心术的把戏》、《艺术宇宙》、《无限大的秘密》、《无之书》、《宇宙的起源》、《大自然的常数》、《不论》、《天空中的圆周率》等。
2002年3月,由他编剧的话剧《无限》(Infinities)在米兰首演,广受好评,并荣获了当年意大利戏剧界最高荣誉“乌布奖”(Premio Ubu)的“年度最佳剧目奖”。
译者简介:
李剑龙,浙江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景。
目录 · · · · · ·
第2章 对于自身重要性的执著 25
第3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 54
第4章 出乎意料的宇宙 98
第5章 奇异至极的宇宙 121
第6章 稳态宇宙理论对决大爆炸理论 143
· · · · · · (更多)
第2章 对于自身重要性的执著 25
第3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 54
第4章 出乎意料的宇宙 98
第5章 奇异至极的宇宙 121
第6章 稳态宇宙理论对决大爆炸理论 143
第7章 宇宙,如实描绘 172
第8章 混元之初 205
第9章 美丽新世界 226
第10章 后现代宇宙 253
第11章 非主流的宇宙 294
第12章 失控的宇宙 322
图片版权 343
译后记 345
· · · · · · (收起)
"宇宙之书"试读 · · · · · ·
时下,关于宇宙的书可谓洋洋大观。这又是一本关于宇宙的书,但我们的故事将围绕着一个不同寻常却未曾被重视的事实展开,那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怎样描述可能的宇宙——从整体上描述宇宙。在此之前,关于我们所生活的宇宙拥有什么样的结构,人们已经讨论了几千年。为了描述和解释它,人们建立了各式各样奇怪的图景,只是这些图景常常被宗教、民族、艺...
丛书信息
喜欢读"宇宙之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宇宙之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宇宙之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探索宇宙的终极真相是人类对眼前苟且的最有力抗争
> 更多书评 19篇
-
开心街的小啵啵 (时间永远分叉,空间平行交错)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英】约翰·D.巴罗 前言 物理定律可以随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宇宙、拥有额外隐藏的时空维度的宇宙、永恒的宇宙、位于黑洞之中的宇宙、毫无预兆就突然终结的宇宙、碰撞的宇宙、暴胀的宇宙,以及由其他东西变来的宇宙——甚至从虚无之中冒出来的宇宙。 有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在做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阿瑟·爱丁顿 (1882~1944,英国天文学家) 如果一个年轻人说他想研究宇宙... (4回应)2014-05-07 22:11 3人喜欢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英】约翰·D.巴罗 前言 物理定律可以随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宇宙、拥有额外隐藏的时空维度的宇宙、永恒的宇宙、位于黑洞之中的宇宙、毫无预兆就突然终结的宇宙、碰撞的宇宙、暴胀的宇宙,以及由其他东西变来的宇宙——甚至从虚无之中冒出来的宇宙。 有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在做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阿瑟·爱丁顿 (1882~1944,英国天文学家) 如果一个年轻人说他想研究宇宙学,我总是会觉得吃惊;我认为宇宙学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 物理规律能够描述某些东西从虚无中创造出来。这可以是一颗恒星,但也可以是一个宇宙。 历史就是那些本可避免的事情的总和。 宇宙就是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以及将要存在的一切。 大多数古代文化都试着为他们看到的世间万物找一个说法或编一个故事,无论是在天上、地下还是海里。他们之所以描绘这种宏大图景,并不是因为对宇宙学有兴趣,而是为了说服自己或是他人相信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同时他们本身也是意义的一部分。如果承认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是人类无法定义、无法掌控的,那么就会带来一种危险的不确定性。 人们受到地域局限的时候,想要提出一种解释宇宙的图景是多么艰难。如果不了解星空,不清楚地球的转动和方向时,你会不知不觉地蒙上强烈的偏见。 如果没有大局观,没有一个运动学理论,就很难解释那些天上的运动。 所谓专家,就是那种小心避免了小错却大步迈向大错的人。 亚里士多德猜想,世界并不是从过去的某个时刻突然开始的,而是在过去和未来都一直存在,本质永远保持不变。他把对称性看得非常重要,并相信球体是世间最完美的形状。因此,宇宙必然是球对称的。为了描述天空中看得见的天体和它们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种复杂的洋葱皮结构,包含不下55层透明水晶嵌套的球面,这些球面都以地球为中心。 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吸收和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他们认为,第一推动者就是《圣经·旧约》中的上帝,而最外层的球面就是基督的天堂。地球中心说与中世纪时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正好相呼应。 亚里士多德并不像我们(遵循牛顿的观点)理解引力时那样,把运动看成是不同天体之间作用力的结果,而是把力看成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们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运动。圆周运动是最完美最自然的一种运动。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不同的行星以不同的速率围绕太阳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观察到天空中存在一种奇怪的运动,会看到别的行星在一段时间逆着平时的方向运动。这其实是一种幻觉,是因为我们同其他行星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不同的行星都在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其他行星表现出反常的逆向运动。 仅从观测入手,或从一般的哲学原理出发,要想正确地描述宇宙是多么艰难。 每一个新现象都能被微小的修正所解释,这样就可以保住你最开始提出的大前提。但到了一定时候,你就该意识到必须要推倒重来了。 我们的宇宙观预先确定了我们的宇宙模型。 恒星的这个炼金过程花了数十亿年,所以宇宙才这么老,我们不应感到意外。我们不可能活在一个非常年轻的宇宙里,因为这样的宇宙来不及制造生命复杂性所需的砖块 牛顿定律规定了事物如何在这个舞台里到处活动和表演。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个架构。 康德图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宇宙在演化,它就像生生死死的恒星一样会随时间变化。康德的宇宙无边无际,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心。 康德认为,上帝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世界,演化的宇宙应该被看作这个神圣伟大计划的一部分。所有已知生命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奢望违背这个法则。但大自然是无与伦比地丰富,允许“各个世界和世界体系在扮演过各自的角色之后,退出宇宙的舞台”,同时逐渐探索物质的所有可能组合。 康德把最古老的结构率先腐烂,同时新的结构不断形成的循环叫做“一定的规律”(a certain law)。因此,“已形成的世界被局限在已被消灭的自然之废墟和还未成形的自然之混沌中间”。 对康德来说,事物的绝对真理是不可知的。只有部分,当它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范畴时,才可以被我们理解。 一团球状物质最终会由于自身引力而向中心塌缩,唯一能避免落入中心的方法就是绕着它旋转,而这正是康德提出的设想。 衰败的宇宙 在一个任何东西都逃不出去的有限闭合系统中,这种能量的转化是单向进行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个统计性定律,它能决定整个系统中所有分子的集体行为。 就是这个问题引发了“宇宙热寂说”。从有序向无序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就意味着,显然宇宙注定会江河日下,持续不断地从有序状态向在遥远未来的无序状态衰败。 自然界的熵永远在增加,并不意味着在过去某个有限的时刻它一定是零。 宇宙是无限的,而且已经处于整体上的热平衡态,但虽然如此,系统各处都可能存在围绕这个平衡的临时性随机涨落。 “物质告诉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如果考虑质量很小、运动速度又远小于光速的情况,空间的几何形变也会非常微弱——这时爱因斯坦方程组就转化成了从前的牛顿引力定律。 如今,一个新理论必须能解释所有已被解释的现象和一些还未被解释的现象,而且还要做出一些从没有人想到过的预言。 世界的演化可以比作一场刚刚结束的烟花表演:几缕幽幽的红光、余迹和烟雾。站在一堆早已冷却的灰烬上,我们看到众多恒星逐渐黯淡,而我们正试图追忆那些逝去的辉煌。 如果曲率不是绝对为零,宇宙的膨胀就会逐渐脱离爱因斯坦-德希特的轨迹,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直至开始收缩, 宇宙存在的目的就是让生物去探索和感悟,而无限的宇宙不允许那样:它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范围,任何事都有可能在某处发生;对其中的居民来说,它是个过于广阔的家园。 在任何情况下,自然选择都偏好聚集成分形的样式,因为其优点是能以最小的体积和重量来形成巨大的表面积(例如,用来吸收营养物质)。 图4.3 人体肺部支气管系统的分形分布。气管不断地细分成更小的分支,或者叫支气管,这样就能在有限的空间中使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最大化 恒星聚在一起总质量无穷大,填满了整个空间,平均密度却是零,也没有特殊的中心。 卡斯纳的宇宙每一个方向都以不同的速率膨胀,像一个椭球面。 它不包含物质,空间并没有弯曲,但又在膨胀。这是一个由不同方向之间的膨胀速度差异所驱动的世界。我们很熟悉引力差异导致的效应,因为从潮汐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一 狄拉克的宇宙——引力在其中持续衰败 我觉得你不可能在研究物理学的同时又写诗。做科研时,你想要说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东西,又要让所有人都能理解。而创作诗歌时,你必须说一些别人都已经知道的事,又要说得大家都看不懂才行。 对于一个膨胀的宇宙来说,只有在一些特定的阶段中,生命才有可能存在,而我们也只有在宇宙历史的那个宜居时期才能进行天文学研究。 尚未观察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波,已经观察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粒子。 如果说薛定谔30年代在牛津的生活过于放荡,那么50年代在都柏林的生活简直是无比放荡。 神学世界观认为,世界和万物都有一个积极明确的意义。既然我们的世俗存在从本质上讲意义就不确定,由此可以直接得出,这只不过是走向另一种存在的手段。世界万物都有一个意义的想法类似于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原因的理念,后者是所有科学理论的根基。 他是唯一不相信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人,也不相信数理逻辑是解决哲学问题的唯一工具。 哥德尔最出名的成就是证明算术的不完备定理。这个定理是说,任何一个允许定义自然数的逻辑体系,总是包含这样一些命题,既不能用系统内部的公理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假。 但哥德尔的宇宙还有一个完全令人无法想象的性质:它允许时间旅行。哥德尔证明,时空中的一些路径形成了闭合的回路。大多数人,包括爱因斯坦,都相信这种事情应该违背了其他的物理定律,并且会导致科幻电影里经常演到的逻辑悖论( 巴特勒(Samuel Butler, 1613~1680)所说的,即使是上帝也无法改变历史——只有历史学家 并且时间旅行也是这种情况。其中并没有绝对的过去与未来。循环的时间里分布着一系列逻辑自洽的事件。当下的就是当下,曾经的就是曾经。你可以成为过去的一部分,但你无法改变过去。如果你活得足够长,你会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相同的事情,循环往复。 英国的宇宙学家看重科学方法论以及其中蕴涵的科学哲学原理,把它们用来估量一些概念的地位和隐含意义, 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式研究则避开了这些争论。 那就是许多自然的基本作用力和效应,会随着彼此距离的增大而以平方反比的规律迅速衰减。 代码,生成精彩绝伦的图片或视频,从而展现不同的宇宙模型的不同特点。理论天文家作出预言,计算天文学家检验预言,观测天文学家则负责用望远镜来寻找检验的结果。 集中在平滑、均匀、膨胀速率保持各向同性的模型上 任何宇宙演化理论的目的,都是试图寻找尽可能简洁的宇宙诞生时的初始条件。当我们将已知的相互作用力置于这些初始条件之上时,世界上一切复杂现象就可以统统冒出来。 物质和能量的运动会改变空间的几何性质,其中包括曲率的大小。 这个密度无穷大的状态,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初“奇点” 一个真正的物理奇点,就像地球表面上一个真正的洞一样,是不会通过坐标系的连续变换被移除的。 我们说的奇点,应该是时空中任何物质的粒子或者光线的运动路径(包括它的一切“历史”路径)的终点,无论如何,路径也不会再延伸下去。 如果一个宇宙是非奇异的,那么其中任何粒子、任何光线的任何可能的历史都必须能够被无限地追溯:任何历史都不能有起点。一个非奇异的宇宙没有孔洞,没有边缘,也没有丢失的点。 如果一颗垂死的大质量恒星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继续塌缩形成黑洞,黑洞的中心就会产生一个奇点。在随后的1965年和1966年,史蒂芬·霍金、乔治·埃利斯和罗伯特·格罗赫仿照彭罗斯的方法,将奇点定理推广到了整个宇宙。 过去奇点的存在引发了一系列元科学(meta-scientific)问题: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宇宙从奇点诞生时,什么东西决定宇宙未来的演化?如果在奇点之前,空间和时间都不存在,那我们又如何证明物理学定律在奇点之前也存在吗?你怎么能将通常的科学方法应用在像奇点这样独一无二的事物上呢? 宇宙学研究的是大尺寸上的物理机制,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是微小尺寸上的物理机制,这两种物理学成功地融合到了一起。 宇宙就像一个精致的被子,而我们只是生活在其中一块简单而独特的时空补丁上。 从前人们认为宇宙固定不变的性质,现在看来却是随机产生的结果。我们 自然界中看到的相互作用力,总结出的定律法则,只不过是其中一套可能的地方性法规罢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定律法则也都很完备,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是自洽的。 这类所谓的“难题”,就是说随着信息输入量的增加,所需要的运算量就会呈指数增长。我们习惯于解决“简单”问题,其运算量与信息的输入量呈正比(或者是后者的某种幂函数)。 可能的宇宙和真实的宇宙都多得难以置信,就像所谓的“可见宇宙”一样无边无际。 宇宙是人逃避现实、把埋头进去的最小的洞。 早期宇宙中,所有随机事件都源自于量子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预测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物质和能量的本质是量子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这就是随机性的根源。收集的信息再多再详细也不能消除这种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就像我们描述世界时说的空间、时间和运动一样,是一种内在属性。两个完全相同的起因并不能得出一样的量子结果。 密度的微小涨落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星系团,而它们都起源于宇宙暴胀时产生的量子不确定性和量子随机性。 这种量子的粗粒性意味着,如果我们想预测永恒暴胀宇宙中的事件进程,就必须学会概率论的语言。理想 想要产生碳元素以及像太阳这样以氢为燃料的稳定恒星,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环境,就需要让恒星花费数十亿年来完成炼金术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应为宇宙如此古老而感到惊讶。任何化学复杂性所需的砖块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烧制才能产生。又因为宇宙在膨胀,如果宇宙已经很老了,那么宇宙的体积必然会很大——百亿光年之广。假如宇宙跟银河系一样大,让其一千亿颗恒星孕育行星系统的话,看起来有足够大的空间滋养大量的生命。但这样一款经济型宇宙的年龄也就一个月左右。这点时间根本不足以让恒星演化,烧制出生命复杂性所需的砖块。 ,宇宙拥有生命的存在和演化所必需的属性,所以我们不可能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这样属性的宇宙中。许多 如果引入对称性破缺所导致的复杂性,我们就会发现,永恒暴胀所孕育的众多“宇宙”也可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不同角落的自然常数可以有不同的取值;弦理论预言,多重宇宙不同角落的巨大空间维度(甚至时间维度)也会各不相同;基本的相互作用数目和种类也可能各不相同,其中每一种组合都体现了弦景观 2014-05-03 15:34:50 人择原理教育我们,研究不同宇宙从多重宇宙中产生的概率时,我们应该集中精力研究一些特殊的宇宙,在这些宇宙的某个演化时期,能够产生复杂性、生命以及存在意识的观测者。 目前,想要确定宇宙中能产生观测者的条件实在太难了。我们甚至连定义“生命”所需的必要条件都不清楚。我们所了解的只不过是一些弱的充分条件,这些条件差不多都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 无论多重宇宙中各种宇宙出现的概率有多大,最后都必然要考虑到观测者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上述讨论中,我们自己(以及其他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实体)也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 无论生命所需的条件多么苛刻,如果在无限的空间中存在一切可能性,多重宇宙中就必然会存在一个宜居的宇宙。 如果存在虚拟现实,那它就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你的行为。虚拟的经历,无论看起来多么真实,都比真实的经历更可能遭遇无法预料的戛然而止。这让汉森推断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更不在意别人,更愿意活在当下” 在虚拟现实之中,离你很远的人物可能不过是一些虚假角色,你不必太在意他们。汉森指出,如果你处于他人的模拟之中,那么最重要的是,你要让自己更富有娱乐精神!要出名!要变成重要角色!这会增加你在虚拟现实中的存活几率以及将来别人再次把你模拟出来的机会。而如果你没能拥有这些特质,就会像肥皂剧中的角色一样,被编剧发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度长假,然后再也不会回来了。 如果可能性有无限多种且都是存在的,那么现实无疑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 没有新鲜事的宇宙 在一个体积无穷大、物质无穷多的宇宙中,任何发生概率不为零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无穷多次。这样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无数个一模一样的副本,他们完全模仿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每个人也有另外一些一模一样的副本,他们在忙一些别的事情。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无数个副本在忙活任何我们此时可能忙活的事情,只要其概率不为零。这种惊人的事态被称为“副本悖论”(replication paradox),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在《快乐的知识》一书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当时人们发现了无限大的宇宙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4回应 2014-05-07 22:11
-
开心街的小啵啵 (时间永远分叉,空间平行交错)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英】约翰·D.巴罗 前言 物理定律可以随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宇宙、拥有额外隐藏的时空维度的宇宙、永恒的宇宙、位于黑洞之中的宇宙、毫无预兆就突然终结的宇宙、碰撞的宇宙、暴胀的宇宙,以及由其他东西变来的宇宙——甚至从虚无之中冒出来的宇宙。 有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在做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阿瑟·爱丁顿 (1882~1944,英国天文学家) 如果一个年轻人说他想研究宇宙... (4回应)2014-05-07 22:11 3人喜欢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英】约翰·D.巴罗 前言 物理定律可以随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宇宙、拥有额外隐藏的时空维度的宇宙、永恒的宇宙、位于黑洞之中的宇宙、毫无预兆就突然终结的宇宙、碰撞的宇宙、暴胀的宇宙,以及由其他东西变来的宇宙——甚至从虚无之中冒出来的宇宙。 有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在做着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阿瑟·爱丁顿 (1882~1944,英国天文学家) 如果一个年轻人说他想研究宇宙学,我总是会觉得吃惊;我认为宇宙学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 物理规律能够描述某些东西从虚无中创造出来。这可以是一颗恒星,但也可以是一个宇宙。 历史就是那些本可避免的事情的总和。 宇宙就是曾经存在、现在存在以及将要存在的一切。 大多数古代文化都试着为他们看到的世间万物找一个说法或编一个故事,无论是在天上、地下还是海里。他们之所以描绘这种宏大图景,并不是因为对宇宙学有兴趣,而是为了说服自己或是他人相信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同时他们本身也是意义的一部分。如果承认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是人类无法定义、无法掌控的,那么就会带来一种危险的不确定性。 人们受到地域局限的时候,想要提出一种解释宇宙的图景是多么艰难。如果不了解星空,不清楚地球的转动和方向时,你会不知不觉地蒙上强烈的偏见。 如果没有大局观,没有一个运动学理论,就很难解释那些天上的运动。 所谓专家,就是那种小心避免了小错却大步迈向大错的人。 亚里士多德猜想,世界并不是从过去的某个时刻突然开始的,而是在过去和未来都一直存在,本质永远保持不变。他把对称性看得非常重要,并相信球体是世间最完美的形状。因此,宇宙必然是球对称的。为了描述天空中看得见的天体和它们的运动,亚里士多德提出一种复杂的洋葱皮结构,包含不下55层透明水晶嵌套的球面,这些球面都以地球为中心。 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吸收和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他们认为,第一推动者就是《圣经·旧约》中的上帝,而最外层的球面就是基督的天堂。地球中心说与中世纪时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正好相呼应。 亚里士多德并不像我们(遵循牛顿的观点)理解引力时那样,把运动看成是不同天体之间作用力的结果,而是把力看成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们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运动。圆周运动是最完美最自然的一种运动。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不同的行星以不同的速率围绕太阳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观察到天空中存在一种奇怪的运动,会看到别的行星在一段时间逆着平时的方向运动。这其实是一种幻觉,是因为我们同其他行星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不同的行星都在以不同的角速度转动,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其他行星表现出反常的逆向运动。 仅从观测入手,或从一般的哲学原理出发,要想正确地描述宇宙是多么艰难。 每一个新现象都能被微小的修正所解释,这样就可以保住你最开始提出的大前提。但到了一定时候,你就该意识到必须要推倒重来了。 我们的宇宙观预先确定了我们的宇宙模型。 恒星的这个炼金过程花了数十亿年,所以宇宙才这么老,我们不应感到意外。我们不可能活在一个非常年轻的宇宙里,因为这样的宇宙来不及制造生命复杂性所需的砖块 牛顿定律规定了事物如何在这个舞台里到处活动和表演。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个架构。 康德图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宇宙在演化,它就像生生死死的恒星一样会随时间变化。康德的宇宙无边无际,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心。 康德认为,上帝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世界,演化的宇宙应该被看作这个神圣伟大计划的一部分。所有已知生命的寿命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奢望违背这个法则。但大自然是无与伦比地丰富,允许“各个世界和世界体系在扮演过各自的角色之后,退出宇宙的舞台”,同时逐渐探索物质的所有可能组合。 康德把最古老的结构率先腐烂,同时新的结构不断形成的循环叫做“一定的规律”(a certain law)。因此,“已形成的世界被局限在已被消灭的自然之废墟和还未成形的自然之混沌中间”。 对康德来说,事物的绝对真理是不可知的。只有部分,当它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范畴时,才可以被我们理解。 一团球状物质最终会由于自身引力而向中心塌缩,唯一能避免落入中心的方法就是绕着它旋转,而这正是康德提出的设想。 衰败的宇宙 在一个任何东西都逃不出去的有限闭合系统中,这种能量的转化是单向进行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个统计性定律,它能决定整个系统中所有分子的集体行为。 就是这个问题引发了“宇宙热寂说”。从有序向无序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这就意味着,显然宇宙注定会江河日下,持续不断地从有序状态向在遥远未来的无序状态衰败。 自然界的熵永远在增加,并不意味着在过去某个有限的时刻它一定是零。 宇宙是无限的,而且已经处于整体上的热平衡态,但虽然如此,系统各处都可能存在围绕这个平衡的临时性随机涨落。 “物质告诉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如果考虑质量很小、运动速度又远小于光速的情况,空间的几何形变也会非常微弱——这时爱因斯坦方程组就转化成了从前的牛顿引力定律。 如今,一个新理论必须能解释所有已被解释的现象和一些还未被解释的现象,而且还要做出一些从没有人想到过的预言。 世界的演化可以比作一场刚刚结束的烟花表演:几缕幽幽的红光、余迹和烟雾。站在一堆早已冷却的灰烬上,我们看到众多恒星逐渐黯淡,而我们正试图追忆那些逝去的辉煌。 如果曲率不是绝对为零,宇宙的膨胀就会逐渐脱离爱因斯坦-德希特的轨迹,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直至开始收缩, 宇宙存在的目的就是让生物去探索和感悟,而无限的宇宙不允许那样:它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范围,任何事都有可能在某处发生;对其中的居民来说,它是个过于广阔的家园。 在任何情况下,自然选择都偏好聚集成分形的样式,因为其优点是能以最小的体积和重量来形成巨大的表面积(例如,用来吸收营养物质)。 图4.3 人体肺部支气管系统的分形分布。气管不断地细分成更小的分支,或者叫支气管,这样就能在有限的空间中使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最大化 恒星聚在一起总质量无穷大,填满了整个空间,平均密度却是零,也没有特殊的中心。 卡斯纳的宇宙每一个方向都以不同的速率膨胀,像一个椭球面。 它不包含物质,空间并没有弯曲,但又在膨胀。这是一个由不同方向之间的膨胀速度差异所驱动的世界。我们很熟悉引力差异导致的效应,因为从潮汐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一 狄拉克的宇宙——引力在其中持续衰败 我觉得你不可能在研究物理学的同时又写诗。做科研时,你想要说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的东西,又要让所有人都能理解。而创作诗歌时,你必须说一些别人都已经知道的事,又要说得大家都看不懂才行。 对于一个膨胀的宇宙来说,只有在一些特定的阶段中,生命才有可能存在,而我们也只有在宇宙历史的那个宜居时期才能进行天文学研究。 尚未观察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波,已经观察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粒子。 如果说薛定谔30年代在牛津的生活过于放荡,那么50年代在都柏林的生活简直是无比放荡。 神学世界观认为,世界和万物都有一个积极明确的意义。既然我们的世俗存在从本质上讲意义就不确定,由此可以直接得出,这只不过是走向另一种存在的手段。世界万物都有一个意义的想法类似于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原因的理念,后者是所有科学理论的根基。 他是唯一不相信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人,也不相信数理逻辑是解决哲学问题的唯一工具。 哥德尔最出名的成就是证明算术的不完备定理。这个定理是说,任何一个允许定义自然数的逻辑体系,总是包含这样一些命题,既不能用系统内部的公理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假。 但哥德尔的宇宙还有一个完全令人无法想象的性质:它允许时间旅行。哥德尔证明,时空中的一些路径形成了闭合的回路。大多数人,包括爱因斯坦,都相信这种事情应该违背了其他的物理定律,并且会导致科幻电影里经常演到的逻辑悖论( 巴特勒(Samuel Butler, 1613~1680)所说的,即使是上帝也无法改变历史——只有历史学家 并且时间旅行也是这种情况。其中并没有绝对的过去与未来。循环的时间里分布着一系列逻辑自洽的事件。当下的就是当下,曾经的就是曾经。你可以成为过去的一部分,但你无法改变过去。如果你活得足够长,你会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相同的事情,循环往复。 英国的宇宙学家看重科学方法论以及其中蕴涵的科学哲学原理,把它们用来估量一些概念的地位和隐含意义, 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式研究则避开了这些争论。 那就是许多自然的基本作用力和效应,会随着彼此距离的增大而以平方反比的规律迅速衰减。 代码,生成精彩绝伦的图片或视频,从而展现不同的宇宙模型的不同特点。理论天文家作出预言,计算天文学家检验预言,观测天文学家则负责用望远镜来寻找检验的结果。 集中在平滑、均匀、膨胀速率保持各向同性的模型上 任何宇宙演化理论的目的,都是试图寻找尽可能简洁的宇宙诞生时的初始条件。当我们将已知的相互作用力置于这些初始条件之上时,世界上一切复杂现象就可以统统冒出来。 物质和能量的运动会改变空间的几何性质,其中包括曲率的大小。 这个密度无穷大的状态,后来人们称之为原初“奇点” 一个真正的物理奇点,就像地球表面上一个真正的洞一样,是不会通过坐标系的连续变换被移除的。 我们说的奇点,应该是时空中任何物质的粒子或者光线的运动路径(包括它的一切“历史”路径)的终点,无论如何,路径也不会再延伸下去。 如果一个宇宙是非奇异的,那么其中任何粒子、任何光线的任何可能的历史都必须能够被无限地追溯:任何历史都不能有起点。一个非奇异的宇宙没有孔洞,没有边缘,也没有丢失的点。 如果一颗垂死的大质量恒星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继续塌缩形成黑洞,黑洞的中心就会产生一个奇点。在随后的1965年和1966年,史蒂芬·霍金、乔治·埃利斯和罗伯特·格罗赫仿照彭罗斯的方法,将奇点定理推广到了整个宇宙。 过去奇点的存在引发了一系列元科学(meta-scientific)问题: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宇宙从奇点诞生时,什么东西决定宇宙未来的演化?如果在奇点之前,空间和时间都不存在,那我们又如何证明物理学定律在奇点之前也存在吗?你怎么能将通常的科学方法应用在像奇点这样独一无二的事物上呢? 宇宙学研究的是大尺寸上的物理机制,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的是微小尺寸上的物理机制,这两种物理学成功地融合到了一起。 宇宙就像一个精致的被子,而我们只是生活在其中一块简单而独特的时空补丁上。 从前人们认为宇宙固定不变的性质,现在看来却是随机产生的结果。我们 自然界中看到的相互作用力,总结出的定律法则,只不过是其中一套可能的地方性法规罢了。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定律法则也都很完备,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是自洽的。 这类所谓的“难题”,就是说随着信息输入量的增加,所需要的运算量就会呈指数增长。我们习惯于解决“简单”问题,其运算量与信息的输入量呈正比(或者是后者的某种幂函数)。 可能的宇宙和真实的宇宙都多得难以置信,就像所谓的“可见宇宙”一样无边无际。 宇宙是人逃避现实、把埋头进去的最小的洞。 早期宇宙中,所有随机事件都源自于量子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预测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物质和能量的本质是量子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这就是随机性的根源。收集的信息再多再详细也不能消除这种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就像我们描述世界时说的空间、时间和运动一样,是一种内在属性。两个完全相同的起因并不能得出一样的量子结果。 密度的微小涨落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星系团,而它们都起源于宇宙暴胀时产生的量子不确定性和量子随机性。 这种量子的粗粒性意味着,如果我们想预测永恒暴胀宇宙中的事件进程,就必须学会概率论的语言。理想 想要产生碳元素以及像太阳这样以氢为燃料的稳定恒星,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环境,就需要让恒星花费数十亿年来完成炼金术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应为宇宙如此古老而感到惊讶。任何化学复杂性所需的砖块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烧制才能产生。又因为宇宙在膨胀,如果宇宙已经很老了,那么宇宙的体积必然会很大——百亿光年之广。假如宇宙跟银河系一样大,让其一千亿颗恒星孕育行星系统的话,看起来有足够大的空间滋养大量的生命。但这样一款经济型宇宙的年龄也就一个月左右。这点时间根本不足以让恒星演化,烧制出生命复杂性所需的砖块。 ,宇宙拥有生命的存在和演化所必需的属性,所以我们不可能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这样属性的宇宙中。许多 如果引入对称性破缺所导致的复杂性,我们就会发现,永恒暴胀所孕育的众多“宇宙”也可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不同角落的自然常数可以有不同的取值;弦理论预言,多重宇宙不同角落的巨大空间维度(甚至时间维度)也会各不相同;基本的相互作用数目和种类也可能各不相同,其中每一种组合都体现了弦景观 2014-05-03 15:34:50 人择原理教育我们,研究不同宇宙从多重宇宙中产生的概率时,我们应该集中精力研究一些特殊的宇宙,在这些宇宙的某个演化时期,能够产生复杂性、生命以及存在意识的观测者。 目前,想要确定宇宙中能产生观测者的条件实在太难了。我们甚至连定义“生命”所需的必要条件都不清楚。我们所了解的只不过是一些弱的充分条件,这些条件差不多都来自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 无论多重宇宙中各种宇宙出现的概率有多大,最后都必然要考虑到观测者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上述讨论中,我们自己(以及其他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实体)也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 无论生命所需的条件多么苛刻,如果在无限的空间中存在一切可能性,多重宇宙中就必然会存在一个宜居的宇宙。 如果存在虚拟现实,那它就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你的行为。虚拟的经历,无论看起来多么真实,都比真实的经历更可能遭遇无法预料的戛然而止。这让汉森推断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更不在意别人,更愿意活在当下” 在虚拟现实之中,离你很远的人物可能不过是一些虚假角色,你不必太在意他们。汉森指出,如果你处于他人的模拟之中,那么最重要的是,你要让自己更富有娱乐精神!要出名!要变成重要角色!这会增加你在虚拟现实中的存活几率以及将来别人再次把你模拟出来的机会。而如果你没能拥有这些特质,就会像肥皂剧中的角色一样,被编剧发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度长假,然后再也不会回来了。 如果可能性有无限多种且都是存在的,那么现实无疑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 没有新鲜事的宇宙 在一个体积无穷大、物质无穷多的宇宙中,任何发生概率不为零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无穷多次。这样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无数个一模一样的副本,他们完全模仿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每个人也有另外一些一模一样的副本,他们在忙一些别的事情。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无数个副本在忙活任何我们此时可能忙活的事情,只要其概率不为零。这种惊人的事态被称为“副本悖论”(replication paradox),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在《快乐的知识》一书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当时人们发现了无限大的宇宙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4回应 2014-05-07 22:11
-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英】约翰·D.巴罗(John D.Barrow) 有趣的宇宙 2016-02-17 宇宙到底是什么?它从哪儿来? 哥白尼革命 2016-02-19 我们的宇宙观预先确定了我们的宇宙模型。 特殊的时间和地点 2016-02-19 我们不该像古代人那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应该假设宇宙到处都一样,并以此作为我们理论的基础 爱因斯坦的洞见 2016-02-22 翰·惠勒(John Wheeler, 1911~2008)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归纳成两句...
2020-09-03 12:56
宇宙之书:从托勒密、爱因斯坦到多重宇宙
【英】约翰·D.巴罗(John D.Barrow)
有趣的宇宙
2016-02-17
宇宙到底是什么?它从哪儿来?
哥白尼革命
2016-02-19
我们的宇宙观预先确定了我们的宇宙模型。
特殊的时间和地点
2016-02-19
我们不该像古代人那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应该假设宇宙到处都一样,并以此作为我们理论的基础
爱因斯坦的洞见
2016-02-22
翰·惠勒(John Wheeler, 1911~2008)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归纳成两句话:“物质告诉空间如何弯曲。空间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一点题外话
2016-02-23
一个新理论必须能解释所有已被解释的现象和一些还未被解释的现象,而且还要做出一些从没有人想到过的预言。
卡斯纳博士的宇宙
2016-02-26
数学与想象力
译后记
2016-04-04
新理论只不过向人们指出了旧理论的局限性,并将旧理论的正确预言作为自己的一个特殊情况。
回应 2020-09-03 12:56 -
最后我还想提及一个严肃而发人深醒的想法。我们对无限复制的想法心存疑惑,因为它看起来既奇妙,又荒谬,而且似乎不可能出现。但其实我们的周围就存在着这样一类完全相同的复制品,世界就是由它们组成的。质子、电子、夸克,所有这些自然界的基本粒子被称为全同粒子。一旦你看到一个电子,就已经看到了所有电子。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宇宙建立在复制的基础上,我们怀疑这种复制品的数量是无限的,就像膨胀的宇宙看起来是无...
2018-11-11 20:17
最后我还想提及一个严肃而发人深醒的想法。我们对无限复制的想法心存疑惑,因为它看起来既奇妙,又荒谬,而且似乎不可能出现。但其实我们的周围就存在着这样一类完全相同的复制品,世界就是由它们组成的。质子、电子、夸克,所有这些自然界的基本粒子被称为全同粒子。一旦你看到一个电子,就已经看到了所有电子。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宇宙建立在复制的基础上,我们怀疑这种复制品的数量是无限的,就像膨胀的宇宙看起来是无限的一样。这是所有微调过程中最美妙的一个。可惜大多数物理学家甚至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没有对此留下什么评论。但这意味着,复制是构成现实的深层结构的核心。 引自 后现代宇宙 回应 2018-11-11 20:17 -
设想宇宙中存在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在附近空间制造特定量子涨落的方法,这些涨落会迅速引发暴胀,产生新的婴儿宇宙。那些超级宇宙学家也已经掌握了自然常数和物理定律的奥秘,知道什么样的组合才会允许生命的产生。假设(考虑到可能性的数量以及从中进行选择的计算复杂性,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他们有能力控制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能通过控制温度下降来选取特定的真空态,那么他们就能够强行孵化出新的宇... (2回应)
2018-11-11 20:06
设想宇宙中存在一些高度发达的文明,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在附近空间制造特定量子涨落的方法,这些涨落会迅速引发暴胀,产生新的婴儿宇宙。那些超级宇宙学家也已经掌握了自然常数和物理定律的奥秘,知道什么样的组合才会允许生命的产生。假设(考虑到可能性的数量以及从中进行选择的计算复杂性,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他们有能力控制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能通过控制温度下降来选取特定的真空态,那么他们就能够强行孵化出新的宇宙,其中的自然常数和物理定律比他们自己的宇宙还要适合生命的繁衍。加快自我繁殖的速度,快进到好几代宇宙之后,更加发达的文明就会产生(而且产生得更加容易,因为新宇宙出现生命的“几率”被上一层文明精心调整过了),他们于是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调制更新的宇宙。哈里森设想,我们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恰到好处,如此适合生命的繁衍和演化,或许正是因为宇宙经历过这种类型的强制孵化,它的性质都被微调过了。 引自 后现代宇宙 2回应 2018-11-11 20:06
论坛 · · · · · ·
这本书可比《极简宇宙史》好看多了 | 来自silverfish | 1 回应 | 2017-12-26 |
此书我有kindle原版 | 来自taco | 2015-01-05 | |
求看过的人介绍一下 | 来自羽木 | 8 回应 | 2014-09-3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W. W. Norton & Company (201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9.2分 19人读过
-
Bodley Head (2011)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Vintage (2012)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宇宙之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已注销] 2013-05-04
约翰巴罗作品,一如既往的有趣。该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宇宙模型。在我看来,唯一的遗憾是巴罗没有继续探讨更高层次的问题和可能性,比如:1、目前来说,宇宙的定义是:过去存在、现在存在以及将来要存在的一切。但这种定义是否狭隘了?世界是否不仅包括可以存在的一切,还包括可能存在的一切,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切?这是对完备性的思考。2、世界是否可以容纳所有的可能性——即所有可能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宇宙都能在某处被找到... 约翰巴罗作品,一如既往的有趣。该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宇宙模型。在我看来,唯一的遗憾是巴罗没有继续探讨更高层次的问题和可能性,比如:1、目前来说,宇宙的定义是:过去存在、现在存在以及将来要存在的一切。但这种定义是否狭隘了?世界是否不仅包括可以存在的一切,还包括可能存在的一切,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切?这是对完备性的思考。2、世界是否可以容纳所有的可能性——即所有可能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宇宙都能在某处被找到?3、人类理解世界,可以从现象推到本质,从物理推到数学,再推到逻辑。这些都是人类可以想象的范围。那么,超越人类想象的那些领域又该怎么办...等等。世界,远超人类的想象和理解。祂包括了所有的层面、维度和宇宙,所有的可能和不可能、存在和不存在,所有我们能够想象和无法想象的一切...人是何等渺小啊 (展开)
5 有用 锡兵 2013-08-18
非常好的宇宙学科普书,梳理了从古至今的各家宇宙理论。与其说是介绍宇宙是怎样的,不如说是介绍人们认为宇宙是怎样的。译者的认真、敬业为中文版加分不少。
5 有用 [已注销] 2014-04-23
于是大家研究宇宙模型的方法就是"哎呀想到个长得不一样的宇宙我来随便放进方程组里解一解吧试试也不花钱人品好没办法"吗!!!!
0 有用 Guiyoursist儿 2015-11-11
宇宙研究的进程,嗯,看得比较吃力
1 有用 书茗 2018-11-09
2018.11.7 宇宙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除了众所能详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哈勃),还有大量不为大众所知的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托勒密,赖特,康德,史瓦西,德希特,费里德曼,勒梅特,米尔尼) 直到沙利叶发明分形结构,才是对哥白尼宇宙学模型的扩充而不是类似爱因斯坦的简化。狄拉克虽然得出错误结论却让后面的分析注重大数之间的关联性。作为敢于指出爱因斯坦否认引力波真实性的错误... 2018.11.7 宇宙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除了众所能详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哈勃),还有大量不为大众所知的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托勒密,赖特,康德,史瓦西,德希特,费里德曼,勒梅特,米尔尼) 直到沙利叶发明分形结构,才是对哥白尼宇宙学模型的扩充而不是类似爱因斯坦的简化。狄拉克虽然得出错误结论却让后面的分析注重大数之间的关联性。作为敢于指出爱因斯坦否认引力波真实性的错误并拒绝发表论文,随后又当面说服了爱因斯坦承认引力波真实存在。费曼的粘性水珠之说化解了所有对引力波真实性的质疑,包括爱因斯坦的搭档之一罗森。当下引力波被发现,似乎加强了这种宇宙模型的证据。 薛定谔虽然私生活不检点,但是不影响他对量子力学量子宇宙的贡献。哥德尔的旋转宇宙模型允许时间旅行 (展开)
0 有用 隼 2021-03-06
好久以前读过,标记一下
0 有用 Gravity 2020-09-06
很有趣,不错的科普读本
0 有用 盛开了 2020-07-28
打五星的都是什么大神啊~~~
0 有用 消失的地平线 2020-05-18
总体上是可以读懂的,但也还是有很多专业的词汇出现。
0 有用 Laisky 2020-04-30
关于人类对宇宙认知史的一段回顾,涵盖很多,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