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还很古板、很正统、很严肃,而如今,已是“娱乐至死”的年代,从电视到网络,再到图书,除了娱乐,还是恶搞。从《大话西游》,到《明朝那些事儿》,再到《甄嬛传》,从名著到历史,无不可以用来调侃。 当初,《万历十五年》让人眼界为之一开,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万历十五年》虽通俗,但是事事有出处,句句有标注。国内许多写历史的作者从《万历十五年》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不过大都抛弃了黄仁宇的严谨精神。他们随意而写之,自己拍脑袋凭空想象,古今穿越,今古混杂,将原本该严谨的历史弄得一塌糊涂。这些“大话”历史,虽写得好玩,但是看过之后,又觉得索然寡味,不留什么念想。 历史,是该用来编故事的,还是该用来解读的,这是当下一个问题。 最近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新书《历史的细节》,朋友说,这绝不是一本口水书。作者杜君立是一个草根,书的宣传介绍中说他不惑之年,中学文化,业余写作者。这是一个号称全民写作的年代,该不会又是一位为附庸风雅而写作的吧?在这个出书热的年代,出书的,从官员到明星以至庄稼汉,有卖弄的,有牟利的,有痴迷的,唯独缺少真正风雅的。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虽然这么说有点互相抬高的嫌疑,但我的确是看了序言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序言写得洋洋洒洒,二十多页,旁征博引,从中国国学到外国历史,从古代史观到现代史学,信手拈来,单看引用的书目,就足以看出作者读书之广了。 《历史的细节》与戴蒙德的《枪炮、细菌与钢铁》有些相像,都是从物质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强调物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杜君立认为“人类本身就是物质发展的产物,物质产生了技术,技术进步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和历史。”书中写了马镫、轮子和机器的变革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如此解读历史,让人倍感新鲜,新颖、通俗,又不失史实。正如编者所言:“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解释了真实历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独特文本。”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笔者看来,书中的有些结论还是有待商榷的。历史总是充满着偶然,人生往往带有戏剧味道,即便物质是社会的基础,即便从最终人类进步走向而言物质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对于某段历史或某场战争,物质并不能一切决定之。“天时地利人和”嘛,除了物质还有很多别的因素。要不仗就不用打了,互相比比谁装备先进,然后分出个胜负就得了。 (《历史的细节》 杜君立著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苏红 原载于《姑苏晚报》2013年6月22日B06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