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讲述了《孟子》一书的整个精神,都以《春秋》责备贤者的立场为出发点。尤其在《离娄》这一章中,大部分讲的是“君道”,就是一个领导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臣道”,负有行政责任的高官厚禄者做人处事的道理;乃至“师道”,学术文化的修养以及如何担负社会人类所赋予的责任。
丛书信息
喜欢读"孟子与离娄"的人也喜欢 · · · · · ·
孟子与离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四平 (此生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由于春秋战国的诸侯个个都很聪明,不聪明怎么能领导那么多人,成那么大的事业?但是历史上扰乱世界、扰乱人类的,也都是第一流聪明的头脑。不过,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了。 民主自由的基础是建立在法治上,所以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乱跑,自己应该仔细研究,然后回来再看自己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才能了解我们几千年来的政治体制,尽管是帝王政治制度,内容却是真民主,当然要找出许多证据来。西方的...2021-05-10 13:53:13
由于春秋战国的诸侯个个都很聪明,不聪明怎么能领导那么多人,成那么大的事业?但是历史上扰乱世界、扰乱人类的,也都是第一流聪明的头脑。不过,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了。
民主自由的基础是建立在法治上,所以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乱跑,自己应该仔细研究,然后回来再看自己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才能了解我们几千年来的政治体制,尽管是帝王政治制度,内容却是真民主,当然要找出许多证据来。西方的民主到现在,看起来是民主的体制,但它的内容是真独裁,乃至集体的独裁更厉害,更难办。
富贵人家出生的子弟,许多是天才,但被富贵环境所误,误了一个天才。人从艰苦中出来,是苦难环境才造就他成为一个人才。你再看古今中外历史,圣人也好,英雄也好,每从艰苦中站起来,他才能够了解一切。
有人读了历史而学好的,变成好人;读了历史学不好的,所有的坏本事都学会了。一个坏人学问越好,做坏事的本事越大,所以学足以济其奸。
一句话讲错了没有关系,只有一两个人听到,还只害一两个人;一篇文章如果可以流传的话,一旦有错,受害的人不知道多少。等于下一点毒药,害死千千万万人,那个因果实在太可怕了。
我们经常说“好景不常”,好景当然不常,难道坏景就常了吗?坏景也不常。不过一般人不满足啊,想好景常;坏景最好不来,永远没有。要知道天命是无常的啊,有天亮一定有黑夜,有黑夜一定有天亮。再说人生总是过好景,一点味道也没有了;有时候痛一下,然后不痛,才感到好舒服;这个舒服是因为痛过以后才来的,你没有受过痛,哪里晓得那个不痛的舒服呢?所以啊,有时候吃一点苦头是好事情。
我们常听到有些学宗教的朋友说,吃了几年素了,做了几年好事了,为什么现在还碰到这样的坏事?这就是“以仁为众”,做了好事拿数目来计算,学宗教的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仁道是不求回报的,应该做的善事,去做就是了。
当一个家长也好,一个领导人也好,一个老板也好,如果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要建立事业的人,天下的苦头自己来吃;好的东西都归你们,这是仁政的道理,仁恕的道理,也就是中国文化做人的道理。
孔孟之道,是站在一个领导人的立场,站在一个君位的立场,讲付出的道理,讲仁义的道理。如果我们站在哲学的另一个立场看人类的心理,人为什么需要别人给我们仁?可见我们自己是非常自私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研究哲学了,也可以读懂孔孟之道了,人性的反面也就了解了。
战国的这些君王们天天想平天下,但这个天下他们永远不能平,因为他们所做的事都与平天下背道而驰的。
其实我们检查自己真做学问修养工夫时,我们每天随时随地的情绪思想也是这样,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来了,都是在这两种状况中翻来覆去。
希望青年同学们注意,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随时随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弃的境界。要能够既不“自暴”、又不“自弃”,非常平稳,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学问。
佛学的所谓大乘菩萨道,也是这个亲亲仁民之义,也是一步一步的。后世学佛的人解释大慈大悲,是笼统的说法,不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我对在座诸位一切慈悲,我没有这个力量,做不到,不可能的。虽有这样一个心,就是孟子讲的,“仁”是像精神的房子一样,心要时时住在这个“仁”的房子中。“义,人之正路也”,要照程序来,不是笼统。
我们大家做工夫也是一样,乃至学佛、修道、打坐,或者练气功、练拳术。孟子所说的善与学佛打坐一样,有工夫的,不是偶然的。“可欲之谓善”,这是孟子学问修养的真正工夫。当一件事做到了可欲,舍不得离开,一天不做就不过瘾时,这样的可欲才叫做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你根本连起步的境界都谈不上,善性当然没有,还谈什么修道,谈什么做学问啊!因为你没有做到可欲的境界。
孟子的结论说,现在的诸侯,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行文王之政”,效法文王,天下就有救了;当然不能完全跟文王学,完全跟文王学,学得像王安石一样,那就糟糕了,就是食古而不化。所以效法文王是效法那个精神。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一个领导人如果不行仁政,而想要富国强兵,在孔子的心目中看来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当然更不足以效法。何况像在孟子那个时代,一般领导人只有强权,没有公理,恃兵力的雄厚不讲道理,强行发动战争。在这种思想之下,经过多年的经营,乃至激烈的战争,后来虽然达到了富强的目的,争到了权力,但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上,仍要以《春秋》笔法为他加一个字——“伐”。这就是说,他的富强是侵略他人而来,不是以军事道德、政治道德所获得的。
有人引用这类观点,认为孔、孟是反战的。其实不然。孔子写《春秋》,自某一角度看也等于写了一部军事哲学。孔、孟的主张,战或不战应该依实际情况来决定。为正义道德,可以战;为侵略他人的“强战”,则不可以。
试看生物界,飞禽也好,走兽也好,子女长大了以后,就各走各的。人为生物之一,本性上也是如此。由此可知,父母对于子女的责任,只是把子女教育成人,使他们能够站得起来,有了自己的前途,父母也就完成教育的责任了。至于子女以后对父母怎样报答,那是子女自己的事情,也不必存什么希望。再见吧!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
这个道理是根据生理学而来。例如一个好人,他的行为绝对是好的,可是这个好人是勉强做的,其实他对人恨透了,想发怒又不敢发,于是许多情绪都压制下去了。这种被压制的愤恨怨气,潜伏在下意识里,遗传给了下一代,于是这孩子将来又凶、又坏、又狠,充分表现了上代内心中坏的一面。至于一个坏人,也有大好心思的时候,他的这一面刚好遗传到子女身上,这个幸运儿将来就会孜孜为善。舜就是这样一个人,再配合他自己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努力,于是成为圣人。
宋明以后的理学家们有一句成语,“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反对这句话!天下确有“不是之父母”。我们现在也为人父母,反问一下,我们样样都对吗?随时都有做错的可能,也有教错的时候。但是,身为儿女的,自己应该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精神,以之来对待父母。父母有时要宽恕子女,而子女尤其要孝敬、体谅、了解父母,为了孝道,更要设法婉转改变这个“不是”的父母,这样并不是对立,也不是反叛,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相互的。
对于毁誉的处理态度,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话,听到时要能做到听见如同不曾听见一样,但并不是糊涂,而是情绪不受影响;对于批评的话,是真是假,有理无理,要心里明白。
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
对于书上的文字解释得出来, 懂得书上所说的道理,那只是知识,不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是将所懂的道理变成自己的精神、思想、行为,而且能实行、做得到,这才是真正的学问。知识处处都有,学问却要自己去做出来。
如果只读经不读史,就会迂阔得不能再迂;倘使只读史而不读经,那就根本读不懂历史。历史上这些事迹,给我们太多的经验和教训了。
汉代以下直到清末,中国帝王历史,几乎都是在仁慈宽厚的一代之后,下一代必然就是利用法治严饬肃整的一代。形势上也非如此不可,是一种必然的、过渡的法则。政治就是如此,要松一段、紧一段,否则,空谈政治理论,都是徒然,社会一定会紊乱,乃至于灭亡。
事实上,所谓“赤子之心”并不是指长得大或长不大,而是指永远保持干净、纯洁、诚恳、少爱憎、少恩怨、仁慈、爱物的心理。
社会上一般教育很糟,越专门则越不通。现代的“博士”,实际上并不博,只是专家的代号。现在所谓的专家,是独门深入到牛角尖中的学问,除了他所专的以外,对于别的知识就完全茫然。这种只求专门的求学方式,在目前这个时代,也许觉得是好的;但可以预见的是,五十年后将成为人类的大害,到时可能后悔,才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方式。
过去中国教育,学生并不是专学作文;现代的青年误认为过去的读书人只是读国文而已,这真是笑话。我国古代的教育,当然是以国文为主,但是仅以一部《礼记》来说,几乎天文、地理无所不谈,熟读了这些书之后,样样都通达了,那是从博而后约的。现代的教育,目的在求专,开始那一点点的博只是作为陪衬。
我们再看禽兽,禽兽有时的确有仁慈之心。禽兽除了要吃饱以外,没有什么大的坏心肠;人可不然,除了求得吃饱以外,坏心眼很多。人与禽兽不同的是,饥饿时反而驯良,吃饱后,坏心眼特别多。
在不用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人要知道自处。但是,知道自处,虽然生活的形态不同,存心则不变,不能没有就是救人的存心。也许客观的因素做不到一丝一毫,那也是命也、时也,是时空的问题,不是自己不做的问题。所以孟子说,颜回如果换了一个时代,一定和禹、稷的作为一样。
时位不同,做法就不一样。试以较扩大的观点来说,假如印度的释迦牟尼生在中国的春秋时代,他也可能不会出家,也许会同孔子一样的作为。如果孔子出生在印度,也可能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一样的人。(《孟子与离娄》)
回应 2021-05-10 13:53:13
-
四平 (此生可是无仙骨,石火光中闹不休)
由于春秋战国的诸侯个个都很聪明,不聪明怎么能领导那么多人,成那么大的事业?但是历史上扰乱世界、扰乱人类的,也都是第一流聪明的头脑。不过,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了。 民主自由的基础是建立在法治上,所以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乱跑,自己应该仔细研究,然后回来再看自己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才能了解我们几千年来的政治体制,尽管是帝王政治制度,内容却是真民主,当然要找出许多证据来。西方的...2021-05-10 13:53:13
由于春秋战国的诸侯个个都很聪明,不聪明怎么能领导那么多人,成那么大的事业?但是历史上扰乱世界、扰乱人类的,也都是第一流聪明的头脑。不过,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了。
民主自由的基础是建立在法治上,所以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乱跑,自己应该仔细研究,然后回来再看自己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才能了解我们几千年来的政治体制,尽管是帝王政治制度,内容却是真民主,当然要找出许多证据来。西方的民主到现在,看起来是民主的体制,但它的内容是真独裁,乃至集体的独裁更厉害,更难办。
富贵人家出生的子弟,许多是天才,但被富贵环境所误,误了一个天才。人从艰苦中出来,是苦难环境才造就他成为一个人才。你再看古今中外历史,圣人也好,英雄也好,每从艰苦中站起来,他才能够了解一切。
有人读了历史而学好的,变成好人;读了历史学不好的,所有的坏本事都学会了。一个坏人学问越好,做坏事的本事越大,所以学足以济其奸。
一句话讲错了没有关系,只有一两个人听到,还只害一两个人;一篇文章如果可以流传的话,一旦有错,受害的人不知道多少。等于下一点毒药,害死千千万万人,那个因果实在太可怕了。
我们经常说“好景不常”,好景当然不常,难道坏景就常了吗?坏景也不常。不过一般人不满足啊,想好景常;坏景最好不来,永远没有。要知道天命是无常的啊,有天亮一定有黑夜,有黑夜一定有天亮。再说人生总是过好景,一点味道也没有了;有时候痛一下,然后不痛,才感到好舒服;这个舒服是因为痛过以后才来的,你没有受过痛,哪里晓得那个不痛的舒服呢?所以啊,有时候吃一点苦头是好事情。
我们常听到有些学宗教的朋友说,吃了几年素了,做了几年好事了,为什么现在还碰到这样的坏事?这就是“以仁为众”,做了好事拿数目来计算,学宗教的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仁道是不求回报的,应该做的善事,去做就是了。
当一个家长也好,一个领导人也好,一个老板也好,如果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要建立事业的人,天下的苦头自己来吃;好的东西都归你们,这是仁政的道理,仁恕的道理,也就是中国文化做人的道理。
孔孟之道,是站在一个领导人的立场,站在一个君位的立场,讲付出的道理,讲仁义的道理。如果我们站在哲学的另一个立场看人类的心理,人为什么需要别人给我们仁?可见我们自己是非常自私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研究哲学了,也可以读懂孔孟之道了,人性的反面也就了解了。
战国的这些君王们天天想平天下,但这个天下他们永远不能平,因为他们所做的事都与平天下背道而驰的。
其实我们检查自己真做学问修养工夫时,我们每天随时随地的情绪思想也是这样,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来了,都是在这两种状况中翻来覆去。
希望青年同学们注意,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随时随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弃的境界。要能够既不“自暴”、又不“自弃”,非常平稳,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学问。
佛学的所谓大乘菩萨道,也是这个亲亲仁民之义,也是一步一步的。后世学佛的人解释大慈大悲,是笼统的说法,不是这个道理。如果说我对在座诸位一切慈悲,我没有这个力量,做不到,不可能的。虽有这样一个心,就是孟子讲的,“仁”是像精神的房子一样,心要时时住在这个“仁”的房子中。“义,人之正路也”,要照程序来,不是笼统。
我们大家做工夫也是一样,乃至学佛、修道、打坐,或者练气功、练拳术。孟子所说的善与学佛打坐一样,有工夫的,不是偶然的。“可欲之谓善”,这是孟子学问修养的真正工夫。当一件事做到了可欲,舍不得离开,一天不做就不过瘾时,这样的可欲才叫做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你根本连起步的境界都谈不上,善性当然没有,还谈什么修道,谈什么做学问啊!因为你没有做到可欲的境界。
孟子的结论说,现在的诸侯,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行文王之政”,效法文王,天下就有救了;当然不能完全跟文王学,完全跟文王学,学得像王安石一样,那就糟糕了,就是食古而不化。所以效法文王是效法那个精神。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区,一个领导人如果不行仁政,而想要富国强兵,在孔子的心目中看来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当然更不足以效法。何况像在孟子那个时代,一般领导人只有强权,没有公理,恃兵力的雄厚不讲道理,强行发动战争。在这种思想之下,经过多年的经营,乃至激烈的战争,后来虽然达到了富强的目的,争到了权力,但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上,仍要以《春秋》笔法为他加一个字——“伐”。这就是说,他的富强是侵略他人而来,不是以军事道德、政治道德所获得的。
有人引用这类观点,认为孔、孟是反战的。其实不然。孔子写《春秋》,自某一角度看也等于写了一部军事哲学。孔、孟的主张,战或不战应该依实际情况来决定。为正义道德,可以战;为侵略他人的“强战”,则不可以。
试看生物界,飞禽也好,走兽也好,子女长大了以后,就各走各的。人为生物之一,本性上也是如此。由此可知,父母对于子女的责任,只是把子女教育成人,使他们能够站得起来,有了自己的前途,父母也就完成教育的责任了。至于子女以后对父母怎样报答,那是子女自己的事情,也不必存什么希望。再见吧!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
这个道理是根据生理学而来。例如一个好人,他的行为绝对是好的,可是这个好人是勉强做的,其实他对人恨透了,想发怒又不敢发,于是许多情绪都压制下去了。这种被压制的愤恨怨气,潜伏在下意识里,遗传给了下一代,于是这孩子将来又凶、又坏、又狠,充分表现了上代内心中坏的一面。至于一个坏人,也有大好心思的时候,他的这一面刚好遗传到子女身上,这个幸运儿将来就会孜孜为善。舜就是这样一个人,再配合他自己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努力,于是成为圣人。
宋明以后的理学家们有一句成语,“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反对这句话!天下确有“不是之父母”。我们现在也为人父母,反问一下,我们样样都对吗?随时都有做错的可能,也有教错的时候。但是,身为儿女的,自己应该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精神,以之来对待父母。父母有时要宽恕子女,而子女尤其要孝敬、体谅、了解父母,为了孝道,更要设法婉转改变这个“不是”的父母,这样并不是对立,也不是反叛,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相互的。
对于毁誉的处理态度,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话,听到时要能做到听见如同不曾听见一样,但并不是糊涂,而是情绪不受影响;对于批评的话,是真是假,有理无理,要心里明白。
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
对于书上的文字解释得出来, 懂得书上所说的道理,那只是知识,不是学问;真正的学问,是将所懂的道理变成自己的精神、思想、行为,而且能实行、做得到,这才是真正的学问。知识处处都有,学问却要自己去做出来。
如果只读经不读史,就会迂阔得不能再迂;倘使只读史而不读经,那就根本读不懂历史。历史上这些事迹,给我们太多的经验和教训了。
汉代以下直到清末,中国帝王历史,几乎都是在仁慈宽厚的一代之后,下一代必然就是利用法治严饬肃整的一代。形势上也非如此不可,是一种必然的、过渡的法则。政治就是如此,要松一段、紧一段,否则,空谈政治理论,都是徒然,社会一定会紊乱,乃至于灭亡。
事实上,所谓“赤子之心”并不是指长得大或长不大,而是指永远保持干净、纯洁、诚恳、少爱憎、少恩怨、仁慈、爱物的心理。
社会上一般教育很糟,越专门则越不通。现代的“博士”,实际上并不博,只是专家的代号。现在所谓的专家,是独门深入到牛角尖中的学问,除了他所专的以外,对于别的知识就完全茫然。这种只求专门的求学方式,在目前这个时代,也许觉得是好的;但可以预见的是,五十年后将成为人类的大害,到时可能后悔,才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方式。
过去中国教育,学生并不是专学作文;现代的青年误认为过去的读书人只是读国文而已,这真是笑话。我国古代的教育,当然是以国文为主,但是仅以一部《礼记》来说,几乎天文、地理无所不谈,熟读了这些书之后,样样都通达了,那是从博而后约的。现代的教育,目的在求专,开始那一点点的博只是作为陪衬。
我们再看禽兽,禽兽有时的确有仁慈之心。禽兽除了要吃饱以外,没有什么大的坏心肠;人可不然,除了求得吃饱以外,坏心眼很多。人与禽兽不同的是,饥饿时反而驯良,吃饱后,坏心眼特别多。
在不用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人要知道自处。但是,知道自处,虽然生活的形态不同,存心则不变,不能没有就是救人的存心。也许客观的因素做不到一丝一毫,那也是命也、时也,是时空的问题,不是自己不做的问题。所以孟子说,颜回如果换了一个时代,一定和禹、稷的作为一样。
时位不同,做法就不一样。试以较扩大的观点来说,假如印度的释迦牟尼生在中国的春秋时代,他也可能不会出家,也许会同孔子一样的作为。如果孔子出生在印度,也可能出家成为释迦牟尼一样的人。(《孟子与离娄》)
回应 2021-05-10 13:53:13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
低至5元,每满69减2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东方出版社 (2014)9.0分 17人读过
-
每满100-50
-
低至5元,每满69减2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藏书满屋是生涯<续> (花开花落)
- 未命名 (兔八斤)
- 国学 经典 文化 (婺州海东青)
- 2021乱翻书 (一个人的迷雾)
- 中国古代史先秦及相关优秀作品 (不要生气)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孟子与离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21-01-29 18:19:37
无语
0 有用 酒花狂热分子 2018-07-04 12:36:34
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书非要出单行本……
0 有用 蝉 2014-05-01 18:53:47
:无
0 有用 ninomisola 2018-04-23 01:48:05
休闲读过
0 有用 敏儿 2018-11-22 20:49:01
单位老板让看的,快速看完。规矩是中心思想!交差!
0 有用 李剑 2022-05-03 11:10:09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假如连自己的父母家人都不能感动的话,不可能做一个好大臣,去格君之非,感化一个领袖。对于父母,就要逆来顺受,先顺着父母的意思,在不着痕迹之中让父母感动,而改变他们原来不正确的主意,成为纯正的思想观念。所以顺受的感动很难,如果不顺受的话,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就失去了儿女的立场。自己是儿女,就应该守儿女的本分。
0 有用 Mr.Owen 2022-04-08 22:50:22
之前读得,忘记标注了。因为看杨帆老师的法理学提到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慕名来看的,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确实是圣人,但或许已经过去了千百年,那个时候的理念和现在有些出入,所以在读得时候有些地方觉得过时,而且其中一些知识,可能对于还是学生的我现在看还太早?以后如果我当领导了,我再看一遍😂
0 有用 一时一时219 2022-02-01 01:11:56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不孝的五种分类。以及学史不学经,学经不学史两种弊端。
0 有用 已!注!销! 2021-01-29 18:19:37
无语
0 有用 衛藤美彩 2021-01-22 16:36:36
有点问道的感觉了!二倍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