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暴力 短评

热门 最新
  • 19 陆钓雪de飘飘 2015-03-07 18:08:23

    恶魔在价值中只见粪便,然而革命者正是在粪便中发现了价值。他们谓之为holy shit。这是一本真正跨学科的人文大书。译者虽然装满了傻逼s,伊氏的智慧却依然像蘑菇一样可以冒出来。而且若是你英文足够好,我的意思是考试差而文化功底好,那你仍旧可以从中文中看出原文要义来,谁阻挡得了你?固然伊氏与齐泽克都是以论为立,亦即观点少而论点多,然而伊氏是论述的结晶宝石,而齐氏则是刺猬,身上的刺根根又尖又长让女生怕怕,不过伊氏也并非不硬,他可是又硬又臭又发光。拉康与古典哲学依然是我的硬伤,只比常人好十倍以内而已。其实如此悲剧的结果却是相信叔本华与尼采,从而更相信老康德,你得承认的是,老康德毕竟没有尼采那么体会悲剧的意义与无意义,二律背反吧。也许,悲剧毕竟不是一种局限于西方的经验,红楼飞雪它是一个人?它是每个人?

  • 3 Adiósardour 2010-11-30 22:38:39

    伊格尔顿遍查五十几种有关悲剧的著作,下定义并非易事,总会出现偏颇,以致在此基础上产生悲剧死亡论或悲剧不适时论。悲剧那些最为异化最为过时的一面如此贴近当今激进人们最为关切的东西。伊格尔顿认为,如果只看到悲剧中命运与失败的必然联系,这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失败与否是相对而言的。有学者认为强者打败弱者不具有悲剧性,因为结局是不 可避免的,没什么可吃惊的。纯偶然事件不具悲剧性,无法避免的事也不具悲剧性,例如自然灾害。当各种力量超出控制时谁都会失败。也有人认为正是那些可避免的事恰恰没有悲剧性。或许谨慎的说法是当文明夹在命运与自由之间时悲剧就发生了。但这样的论断显然因为形而上的外衣而貌似周全。

  • 5 琴酒 2013-05-30 21:52:52

    纵横捭阖是伊格尔顿的好处,那这本则是因为太“纵横”所以枝蔓横生让人时常迷失在黑格尔到本雅明到德里达的一个又一个语义场中,但其实中心也非常清楚:梳理古典“悲剧”概念中”高贵的“一面,借启蒙的概念将其从精英扩展到大众中,接着探讨具体悲剧的内涵,肯定的意义。伊格尔顿在序言里声称他书写的是一种反跨国公司的差异和多元性的共同本质经验,也算是我近来常思索的对多元批判的一种实践吧。另外,其实伊格尔顿对悲剧从古典到现代的断裂进行的梳理,其实是一种自觉性的行为吧,比如莱辛以Trauerspiel取代Tragoedie的命名。结合热奈特那篇对史诗/悲剧/戏剧做的结构主义研究来读应该会更妙。

  • 2 Airdrop 2011-10-25 11:18:28

    悲剧意味着男子气概的武士和被献祭的处女,宇宙的灾难和禁欲主义的默许。很喜欢把它形容为,诸多艺术形式中的贵族。

  • 0 冉7 _Pro4.01 2012-03-13 13:44:38

    繁杂,没看出头绪

  • 1 潜潜 2009-01-06 16:28:06

    给5颗星是因为DOUBAN没有6颗星.翻译存在问题,但是Terry思想强大,将翻译的流失性一一化解.我认为这是将"悲剧"作为哲学理论建构的伟大之书.

  • 0 上行的黑色 2011-05-08 11:56:24

    这个翻译真的是太糟糕了。。。

  • 1 达达尼昂 2012-02-19 19:01:25

    看得我快哭了好么......各种头疼。

  • 0 观止 2010-11-09 10:30:12

    书译得不是一般糟糕,必须读英文版才行。英文版我也半途而废,唉。

  • 0 零羊 2012-02-06 16:04:33

    so full of wisdom

  • 0 唉呀,玫瑰糖 2013-04-30 22:53:45

    伊的书我通常读不完。这本也是,没什么特别有亮点的义理

  • 0 良知课堂在吾心 2010-04-21 06:36:39

    花了这么长时间读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语言精炼

  • 0 洛桑学艺 2021-10-30 20:29:23

    旁征博引得让我一度陷入某种虚无,这研究被他这样搞,我算怎么回事。但实在是太旁征博引了,很难勾勒出他自己的一个结构,虽说他本人就反本质主义吧。但大家要理解你又不得不重构出他本人的理解,有点反讽。虽然一顿引证也有他自己的意图和目的,但少量他自己说的话就让人感觉这浓厚的意识形态斗争意识。算不算美学的意识形态化?虽然审美品味本身就很意识形态,但伊格尔顿带出政治和阶级的感觉太僵了。另外,翻译太拉。

  • 0 Dear Cosmos 2022-01-05 11:08:24

    让人见到伊格尔顿战斗性的一部左派代表性悲剧理论,第一章对“悲剧”的意义分离提问,对各种悲剧观念大加挞伐,其后便沿着雷蒙·威廉斯“自由悲剧”的路径进入了深刻而缠绕的现代性批判,于我受用最多的是终于知晓了精神分析之于文学批评的含义。自我限制是自由的一部分,因为我们面对着庞然的无意义与他者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剧”是一个哲学命题。第九章和第十章实在是酣畅淋漓,总算是把前面压抑着的核心思想和盘托出:面对无限的无意义界域要确立自我的主体性,那么自我设限必然会产生残留与剩余,这种秩序内生的否定性就是“魔性”,而降解与缓和这种内在否定性的就是“替罪羊”。我们永远需要文化意义上的替罪羊,需要这“委婉的暴力”(sweet violence),直至完善的社会性与社会秩序降临。

  • 0 宁奈 2022-05-12 19:52:03

    伊格尔顿yyds。不过读得太费脑了,悲剧的复杂性呈现得不能更充分,同时也有点意义超载了

  • 0 无敌贲贲 2022-09-22 10:13:29 北京

    伊格尔顿所论说的已远远超出悲剧的范畴,在文化研究上走得更远。至于翻译还是让人焦虑。悲剧实践总是超出悲剧理论,也如文学实践总是超出文学理论的想象力。

  • 0 诗凛 2022-11-04 22:46:46 广东

    这个翻译也太烂了吧(伊格尔顿本来就难读😓

  • 0 麦子 2022-10-20 20:05:40 北京

    雄心勃勃的“悲剧”观念述评。对悲剧、献祭仪式、替罪羊等家族相似性概念的论述,2018年的《激进的牺牲》基本没有超出2003年的《甜蜜的暴力》。 打开纸本看到小字体叠加小间距翻了目录和前后就丢开了,但是鉴于最近视力脆弱医生建议少看屏幕还是取回来了。以及,如果说语句不太通顺可以打磨,那么同一位作者和同一本书在相邻两页(pp. 62-63)乔治•斯坦纳《悲剧之死》)是不同译法又要怎样?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