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玛格丽特 短评

热门
  • 46 我打算在27岁那年步行去巴格达 2014-08-18 23:05:23

    上一次读书读得捶胸顿足涕泪横流是看《喜宝》吧?凌晨三点合上书,内心激荡又酣畅,胸腔中有什么力量在涌动只想纵声大喊,我被玛格丽特对大师的爱折服,我为彼拉多等待千年的宽恕痛哭,我希望这伪善的社会被沃兰德破而后立,我愿魔鬼到人间!

  • 27 贾志新一生嫁 2014-05-29 00:04:39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 14 北楼鬼 2015-09-30 21:43:01

    魔幻现实主义浓墨重彩的三重奏:撒旦降临1930年莫斯科,是鸡犬不宁的荒诞讽刺剧,“恶”的鞭挞反而狠狠揭露世人丑态;犹太总督彼拉多处死耶稣的圣经故事改写,故事厚重,充满象征色彩;独居小楼、不名一文的文学大师与赏识他才华的爱人玛格丽特,作品被禁的布尔加科夫灵魂的孤独多少还是折射了进来。三条线索完美交织在作品里,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使小说成了意涵丰富的“复调音乐”,张力十足,难忘莫斯科众生相,难忘彼拉多的煎熬,更难忘玛格丽特的飞升、疯狂的撒旦晚会、与大师获得的宁静与解脱,整个小说在这个阶段开始绚烂起来,狂奔起来,调子激越得让人难以自拔。

  • 8 bluecrystal 2015-08-08 16:06:00

    读完没受什么震动,如果不是最后一篇尾声,我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撒旦大闹莫斯科证明神魔存在的闹剧,至于其中什么谎言下的莫斯科生活之类的讽刺,在读过“文革”、古拉格之类书以后反倒觉得软弱无力,而玛格丽特在遇到撒旦后的个性大变,勇敢、果断、为了所爱之人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固然让人倾慕,但嫉恶如仇、敢于阻挡自己的都要粉碎就不那么让人信服了,这难道不是邪恶的另一种开端?大砸特砸作家的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见对于人来说,即使是小说主角的重要存在也是有人性的弱点的,并不像一些人评论的那样完美无瑕。也许是不明白、不了解布尔加科夫身世,以及这本书写作背后的环境的原因吧,我的观点的确很浅薄很情绪化,但这的确是第一时间的读后感。

  • 6 小北 2016-05-21 01:31:02

    读罢最后一字,头脑里充赤着夜空月光银河、翻滚的乌云,玫瑰的香气,未缓过神来,翻过篇即是余华的解读:一九三〇年三月二十八日,贫困潦倒的布尔加科夫给斯大林写去一封信,希望得到莫斯科艺术剧院一个助理导演的职位。如果不能任命我为助理导演,他说,请求当个在编的普通配角,如果不行,请求当个管剧务的工人,如果连工人也不能当,那就请求苏联政府以他认为必要的任何方式尽快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猝不及防,令人非常伤心。就在不远处的前几页上,撒旦俯瞰莫斯科全城,为正义与邪恶作出判决,解救出地下室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为这一对被爱神之箭射中的情人铺好通向光明和永恒之路...可转眼之间只剩下现实的无助与请求。如果上天有灵,可不可以不要让神与人幻与真的距离这么遥不可及?让玛格丽特吻吻他的额头,给一个年轻人应该有的一切?

  • 2 李可笑 2014-05-06 20:11:43

    “能够与魔鬼相会,真是太幸福了”

  • 3 密斯湖 2017-02-11 14:27:20

    余华的评论极好。

  • 2 鹿鸣 2018-04-21 16:35:10

    明知不可能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成为纯粹的内心独白。余华评得真好:厄运将布尔加科夫与荣誉、富贵分开了,同时又将真正的写作赋予了他。 布尔加科夫完成了自我的分裂,撒旦和大师都成为他的自我。大师为理想写作被羞辱、禁锢,是无助的现实的布尔加科夫,撒旦则是自我的另一股力量,是有力的卫道者。这股力量属于魔幻而不属于现实,属于内心而不属于外界。就像第三十章里的一句话:当人们像你我这样被剥夺掉一切的时候,就该求助于阴曹地府的力量了。 忠心追随大师的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对自我的奖励。浸淫于玛格丽特对大师作品的完全认可和对爱情的无所顾忌,是布尔加科夫支撑自己靠写作活着的一种信念。现实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死去了,魔幻的他们飞向了永恒。

  • 1 太白兔 2014-05-20 12:25:25

    “一个人信仰什么,他就会得到什么。”

  • 1 MaxHorowits 2014-12-18 01:38:40

    正如余华所说,结构散乱。中心人物200页才出现。

  • 1 甘草披萨 2016-12-05 12:36:53

    气魄开阔、想象力奔腾奇崛,撒旦舞会妖冶异常,借书中之书,抵达千年前的耶路撒冷,确实魔幻,但是和拉美的魔幻现实觉得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更偏向是俄罗斯文学精神的继承;新电影都是老电影玩剩下的,本书则证明了老电影都是经典小说玩剩下的,科学技术发展也某种意义上受到老小说的启发吧,比如书中撒旦的地球仪难道不是谷歌街景地图的前身吗?!上车会买票的黑猫本体是一清癯少年!作者时不时冷不丁的几句“插话”也好有意思,进程过半才点题主角登场

  • 1 几兀 2015-09-06 15:19:14

    从Simon Nabatov的同名唱片,到电影,到原作,也算圆满。电影情节的顺序自然是“电影的”,也许就像《野棕榈》这样的作品,只有阅读原作才能体会作者刻意安排的章节穿插、复调式并行的妙处。不求全,简单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感。小说中,布尔加科夫将撒旦描绘成充满人性的救世主,甚至撒旦和耶稣都没有世俗概念中的那么对立了。这大概是对东正教当时在苏联处于傀儡地位的尴尬情形的一场彻头彻尾的反讽。出于对精神世界的呼唤和追求,布尔加科夫对处于时局撕裂状态、疾于革新而抛弃传统(尤其宗教)甚至人性本源的苏联发出超前的一问,实际上他在上世纪30年代看到的问题,后来在苏联(俄国)并未得到解决,甚至几乎成为共产主义世界的通病。接受了西德价值观的Simon Nabatov选择这部小说作为专辑概念,就更情有可原了。

  • 1 叁识 2013-10-14 01:07:52

    他明白,而且承认:他已丝毫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了,他所能做的只有忘却。前半部尤为惊艳,天才之作!俄语区作家,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屠格涅夫,他们用勤勉踏实描绘了传统俄国的深邃悠久,不论是冬天的萧然,还是夏季的轻悦。乌克兰的布尔加科夫,他横空出世,彻底改写了苏联文学在世界上出现的面貌。余华的导读、文中的注释,都恰到好处的精彩。装帧印刷都不错,对企鹅经典系列顿起好感。

  • 1 Delilah 2023-03-29 00:12:59 陕西

    本公民也抗议!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永生不死的!

  • 1 可曾记得爱 2018-12-05 11:37:35

    近500页,第一次读这么长的小说。 魔鬼好可爱,黑猫河马。 愿自己能有一个玛格丽特, 隐约感到社会的压抑和作者自己的痛苦。 书中有希望。

  • 0 胡如隐 2019-06-22 14:18:50

    我們第三次仍然是說,我們希望釋放巴拉巴。

  • 1 隔壁三大爷 2020-04-25 12:56:42

    “膘肥体壮,光着秃头,手里郑重其事地托着顶相当昂贵的礼帽”秃头为什么会光着呢?后文紧接着说明了礼帽在手里托着呢。这是比较了多个译本后决定看钱诚老师的原因。

  • 1 李避蛮 2017-09-05 16:32:56

    布尔加科夫把现实荒诞化和魔幻化,讽刺中尖刻的锐芒被戏剧式的幽默巧妙淡化。对完全伤害了他的冷酷现实,他选择了最智慧又最温柔的方式。在此书里,撒旦和耶稣毫无冲突,大师和玛格丽特有完美虚幻的爱情,但你会发现故事确实是在现实上发生的。这个莫斯科夸张到了精彩地展现了真正的现实。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