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两年多,书终于出来了。由于我不是历史专业毕业,如今给译著挑错又蔚然成风,我想各位读者一定会有话要说,故开此帖,望能就错论错,认真讨论
史学问题、文本问题和译理问题
对事实的猜疑(比如我翻译某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发这个帖又是为了什么)就不必了;人身攻击……我想回帖的人都不至于吧。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这本书更接近完美。
各位读者可对比阅读北大版影印原版:
http://www.douban.com/lpic/s2744816.jpg
注:此帖是我的个人行为,和出版社无关。
第一译者在此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
|
最赞回应
我是此书的责任编辑,职责所在,必须对网友的批评做点回应。最严厉的批评见于卓越和当当上同一位网友的批评(在这两个网站上我已经回应)。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9639321520182/reviewdetail/1541669/
1.香巴尼(香槟)(Champagne)
法国东北部历史上的一个省,省名源自拉丁语的campus(法语为champ),意为“田野”、“平原”。该地区地势平坦,尤其是北部为一平原,因而得名。 译者翻译成香巴尼没有任何问题。也是权威地图册标准的地名译法。
2.“人体坦克”翻译准确,如果要说重甲步兵或者重甲骑士,国外教科书正文中多用heavily armed foot soldier 或者heavily armed knight。这幅图片是21世纪的人所绘,说明文字有调侃味道,大致意思是,骑士的人和马都包裹在钢铁里面,宛如今天的坦克,所以本内特女士说是“人体坦克”,翻译成“重甲骑士”,则味道全无。顺带说一句,这本书全书都带有一丝轻松和幽默的笔调,因为作者是从玩中世纪的游戏和阅读中世纪的传说开始对中世纪感兴趣的。
3.洗礼 (Baptism) 罗马天主教认为洗礼是得救的必要条件,人临死前若不经过神父的洗礼,要立刻下地狱。1215年第四届拉特兰会议中宣布洗礼可洗净一切已犯之罪。 洗礼的水可以确实洗去人的罪,并免去一切当受的惩罚。当洗礼的水洒到婴儿身上时,婴儿的原罪就立刻被洗净了。罗马天主教更引用约三5的话:「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不能进神的国。」他们认为这里所提的水即洗礼的意思,所以凡受过罗马天主教洗礼的,就是「重生得救」的人。 这是天主教的信仰之一(不是这位网友说的基督教,因为中国人常说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教里面的新教,基督教三大流派——公教、正教、新教)。
在普通情况下:“婴儿出生后数周内,父母有责任安排他受洗”(八六七条一项); (乙)如果婴儿有生命危险,应该立刻为他付洗(教律八六七条第二节);此项规定对心智不健全者亦同样有效,因他们与婴儿同等看待(九十九条)。在婴儿垂危时,虽然他的非天主教父母不赞成,教会仍可为他付洗(八六八条二项),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慎重行事。
所以作者这句翻译得没有问题,而且是准确的直译。
4.诺根的吉尔伯特”译作“吉培尔。 批评有理,确实前后译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如网友所言,全书约有10处左右,明眼人可以看出是失误,但不具备相关知识的读者则可能受到误导以为是两个人,所以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第三次印刷已经部分改正了读者指出的这类错误。
5.“马耳他骑士”准确。这个骑士团有耶路撒冷、罗得岛及马耳他圣若望独立军事医院骑士团等名称,较为人熟悉的名字是马耳他骑士团,它是受国际法所接受的主权独立天主教修道会,并于1994年8月24日成为联合国的永久观察员,但其主权地位受到一些学者的争论。马耳他骑士团是中古世纪医院骑士团的主要传承者,而现在则是以一宗教慈善医疗组织在运作。在英文文献里面这几种称呼也常见。谈不上何种更为准确,大概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对应早、中、晚期。
6.这位网友批评道:论英王亨利一世的死因。最后一句话是“本书作者也不希望读者去吃这种鱼”看了英文就知道原意是“作者认为不遵守医嘱是不妥当的。”这个复合句的准确翻译,应当是高中水平的。
这个是这位网友看走眼了,英文原文为"He died in 1135 of indigestion after violating his doctors'orders by eating lampreys,an eel-like delicacy that readers of this book are urged to avoid.”译者翻译为“1135年,亨利一世死于消化不良。他违背医嘱,贪吃一种叫七鳃鳗的海味;作者在此也奉劝各位读者,不要吃这种东西”。翻译得是相当准确的。而不是这位网友翻译的“作者认为不遵守医嘱是不妥当的”,译者真要是这么翻译了,与原文才是胡越相悬。
7.还有读者提出“庄园”译成“采邑”不妥。根据《辞源》,此二者同义,可以互释。本译本之所以采用“采邑”,是觉得字面上更吻合采邑既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宗教实体的实质,而庄园在中文中更容易理解成经济实体。此点考虑是否有理,各位可以品味。国内译成庄园较多,但采邑译法也有。
8.中世纪史包罗万象,涉及的知识极其庞杂。谁也不敢说自己精通这段历史。本译本尊重前贤的劳动,但并不强求同于之前的译法。宁愿生硬,也务求直译。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批评指正,正是因为有严格的读者的关注,本书才能不断订正错误,期于完善。也希望读者在纠错时,注明页码和行数,以便于重印改正。
作为责任编辑,自然应对此书的内容和文字负责。我崇尚“信”,而不看重“达”和“雅”,当时也是这么对译者要求。原文雅则译文雅,原文朴则译文朴,不能以美辞害意,贵在如实传递原文的风格和意思。还期望学界达人多提出批评意见。
翻译整体行文不错,但是专有名词的译法和约定俗成的译法有很大不同。这个问题倒也不是最大。提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书中把“manor”都译作“采邑”,应该译作“庄园”才对。“采邑”对应的词一般是“fief”或者“beneficium”。这两者的差异是很大的。
部分名词译法建议可以参考商务出的“封建社会”一书所附译名表。
译本第84页,Umayyad 应译为“倭马亚”,而不是“伍麦耶”, 同一页“安提俄克”应为“安提阿“。这些历史地名都已经有约定俗成的译法,译者应一一校订
Dasha在豆瓣上读后随意写下的两句话,schonne兄不以为怪,Dasha很是感激。Dasha罗列那三个词,其实未必算错,只是不规范(“Vulgate Bible”是拉丁语译本,但通称“武加大译本”)。目前大陆汉译的标准是“约定俗成、名从主籍”。“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过霍莱斯特的《欧洲中世纪简史》,”傻揣测“老英国”兄的意思是,“不妨参考一下前人的标准”【约定俗成】;再比如“Avignon”,法语,辞书中的标准是“阿维尼翁”而非“阿维农”,比如“阿维尼翁之囚”。
原书第十版罗列了大量网络资源,schonne兄亦请善用Google等网络工具(搜索引擎),网络上虽然有大量冗余信息和噪音,但还是能够顺藤摸瓜找到真相的。
纠错乃至人身攻击,Dasha对里尔克的汉译本已经不遗余力:-( 不妨参看傻之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58707/
对schonne兄译本的几句评语,倒请兄海涵。俗话说“人怕见面”,幸喜Dasha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话。
翻译者,第十版了还出现这个涉及历史常识的错误,快改正!
有趣。本想买一本,不过还是等打折吧~~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过霍莱斯特的《欧洲中世纪简史》,内容应该差不多吧。
那本是第4版的译本
Lateran Council: 拉特兰公会
Simon the Magician: 行邪术的西门
以上感谢Dasha指出
Dasha在豆瓣上读后随意写下的两句话,schonne兄不以为怪,Dasha很是感激。Dasha罗列那三个词,其实未必算错,只是不规范(“Vulgate Bible”是拉丁语译本,但通称“武加大译本”)。目前大陆汉译的标准是“约定俗成、名从主籍”。“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过霍莱斯特的《欧洲中世纪简史》,”傻揣测“老英国”兄的意思是,“不妨参考一下前人的标准”【约定俗成】;再比如“Avignon”,法语,辞书中的标准是“阿维尼翁”而非“阿维农”,比如“阿维尼翁之囚”。
原书第十版罗列了大量网络资源,schonne兄亦请善用Google等网络工具(搜索引擎),网络上虽然有大量冗余信息和噪音,但还是能够顺藤摸瓜找到真相的。
纠错乃至人身攻击,Dasha对里尔克的汉译本已经不遗余力:-( 不妨参看傻之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58707/
对schonne兄译本的几句评语,倒请兄海涵。俗话说“人怕见面”,幸喜Dasha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话。
先恭喜一下。
祝贺,盼读。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dasha同学总是自称dasha而不用我,感觉和“含韵”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七版我不清楚,第十版和之前最大的区别也许是因为原作者Hollister去世,Judith Bennett接手修改、添加了不少内容。商务出过第四版的中译本,我对照了一下,编排上改动不大,但也不少,内容好像修改挺多的。
商务出的第四版的中译本,曾经对照原文看过几页,译文准确性一般,不算太好。有此参照,新版中译本当能更上一层。
不过,新版中译本的书名去掉“简”字,没有必要。
在翻译的三要素之中,我们作为读者,可以判断的其实只是“达”和“雅”。“信”与否,在于译者的素养和态度。
我已经看了两三章,算不上细读,但是我觉得翻译的“达”应该是够了,我现在最怕读到用英文文法写就的中文,正因为这个原因,《剑桥图解中世纪史》我到现在还没有接着读—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对我来说其实也不陌生,我读英文的原著也没什么技术难度,所以也我实在犯不上为了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花费时间。
所以说,我读到这本畅达易读的中世纪史,心下已经觉得大慰了,作为学这个专业出身的人,我在有些地方也能体会到译者的苦心,我想,这起码说明翻译者在用心、在思考、在斟酌,或许,这传递的信息更有意义。
有一点点小补充,中世纪最重要的神学家Thomas Aquinas 一般在大陆是译作“托马斯·阿奎那 ”,本书都是译成“托马斯·阿奎奈 ”
Helium:
我反對把“雅”放在判斷標準中。
原文不做“雅”想的,翻譯過來不必雅。佐良先生的做法:口氣如之,深淺如之,雅俗如之。
嗯,学习一下.
其实觉得这个翻译已经是翻译得不错的了,不过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
整体感觉很棒,有些译名前后不够统一,有时甚至隔一页就会有不同,对历史熟一些的人可以看的出来,不熟的人容易被误导。。。。。。
非历史专业,非英语专业...
就是想看看都铎王朝的前前后后...
至少书的印刷不错!打折买的...
翻译整体行文不错,但是专有名词的译法和约定俗成的译法有很大不同。这个问题倒也不是最大。提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就是书中把“manor”都译作“采邑”,应该译作“庄园”才对。“采邑”对应的词一般是“fief”或者“beneficium”。这两者的差异是很大的。
部分名词译法建议可以参考商务出的“封建社会”一书所附译名表。
2008-08-11 20:38:03 蓝鬼 整体感觉很棒,有些译名前后不够统一,有时甚至隔一页就会有不同,对历史熟一些的人可以看的出来,不熟的人容易被误导。。。。。。
================================================
感同身受,比如在第47页将法兰克皇后的曾孙女译为伯莎(Bertha),在第63页将同一个人译为贝尔塔。不够仔细。
非常棒的书,在看本译本(第10版)的时候也没有太大障碍,还是前面提到的问题,有少许错别字和前后译名不统一(前后10处左右)
在卓越上看到这篇评论,建议译者看一下:
http://www.amazon.cn/mn/reviewDetailApp?reviewid=1201683&uid=168-3844225-8117006#reply
看了大家对翻译的评论,我都不敢买了,因为刚读完一本翻译蹩脚的书,感觉超级难受。我就不明白了,对于同一个人物的名字翻译怎么会前后不一样?如果不怪翻译的人,那就要怪校对的人,倘若这两位都怪不的的话,难道让我去怪捡铅字的师傅?可是现在好像已经不是活字印刷排版了吧。译者不是学者么?那出版社找的翻译就太不负责任了。搞不明白,实在搞不明白。
我是此书的责任编辑,职责所在,必须对网友的批评做点回应。最严厉的批评见于卓越和当当上同一位网友的批评(在这两个网站上我已经回应)。http://comm.dangdang.com/member/9639321520182/reviewdetail/1541669/
1.香巴尼(香槟)(Champagne)
法国东北部历史上的一个省,省名源自拉丁语的campus(法语为champ),意为“田野”、“平原”。该地区地势平坦,尤其是北部为一平原,因而得名。 译者翻译成香巴尼没有任何问题。也是权威地图册标准的地名译法。
2.“人体坦克”翻译准确,如果要说重甲步兵或者重甲骑士,国外教科书正文中多用heavily armed foot soldier 或者heavily armed knight。这幅图片是21世纪的人所绘,说明文字有调侃味道,大致意思是,骑士的人和马都包裹在钢铁里面,宛如今天的坦克,所以本内特女士说是“人体坦克”,翻译成“重甲骑士”,则味道全无。顺带说一句,这本书全书都带有一丝轻松和幽默的笔调,因为作者是从玩中世纪的游戏和阅读中世纪的传说开始对中世纪感兴趣的。
3.洗礼 (Baptism) 罗马天主教认为洗礼是得救的必要条件,人临死前若不经过神父的洗礼,要立刻下地狱。1215年第四届拉特兰会议中宣布洗礼可洗净一切已犯之罪。 洗礼的水可以确实洗去人的罪,并免去一切当受的惩罚。当洗礼的水洒到婴儿身上时,婴儿的原罪就立刻被洗净了。罗马天主教更引用约三5的话:「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不能进神的国。」他们认为这里所提的水即洗礼的意思,所以凡受过罗马天主教洗礼的,就是「重生得救」的人。 这是天主教的信仰之一(不是这位网友说的基督教,因为中国人常说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教里面的新教,基督教三大流派——公教、正教、新教)。
在普通情况下:“婴儿出生后数周内,父母有责任安排他受洗”(八六七条一项); (乙)如果婴儿有生命危险,应该立刻为他付洗(教律八六七条第二节);此项规定对心智不健全者亦同样有效,因他们与婴儿同等看待(九十九条)。在婴儿垂危时,虽然他的非天主教父母不赞成,教会仍可为他付洗(八六八条二项),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慎重行事。
所以作者这句翻译得没有问题,而且是准确的直译。
4.诺根的吉尔伯特”译作“吉培尔。 批评有理,确实前后译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如网友所言,全书约有10处左右,明眼人可以看出是失误,但不具备相关知识的读者则可能受到误导以为是两个人,所以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第三次印刷已经部分改正了读者指出的这类错误。
5.“马耳他骑士”准确。这个骑士团有耶路撒冷、罗得岛及马耳他圣若望独立军事医院骑士团等名称,较为人熟悉的名字是马耳他骑士团,它是受国际法所接受的主权独立天主教修道会,并于1994年8月24日成为联合国的永久观察员,但其主权地位受到一些学者的争论。马耳他骑士团是中古世纪医院骑士团的主要传承者,而现在则是以一宗教慈善医疗组织在运作。在英文文献里面这几种称呼也常见。谈不上何种更为准确,大概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对应早、中、晚期。
6.这位网友批评道:论英王亨利一世的死因。最后一句话是“本书作者也不希望读者去吃这种鱼”看了英文就知道原意是“作者认为不遵守医嘱是不妥当的。”这个复合句的准确翻译,应当是高中水平的。
这个是这位网友看走眼了,英文原文为"He died in 1135 of indigestion after violating his doctors'orders by eating lampreys,an eel-like delicacy that readers of this book are urged to avoid.”译者翻译为“1135年,亨利一世死于消化不良。他违背医嘱,贪吃一种叫七鳃鳗的海味;作者在此也奉劝各位读者,不要吃这种东西”。翻译得是相当准确的。而不是这位网友翻译的“作者认为不遵守医嘱是不妥当的”,译者真要是这么翻译了,与原文才是胡越相悬。
7.还有读者提出“庄园”译成“采邑”不妥。根据《辞源》,此二者同义,可以互释。本译本之所以采用“采邑”,是觉得字面上更吻合采邑既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宗教实体的实质,而庄园在中文中更容易理解成经济实体。此点考虑是否有理,各位可以品味。国内译成庄园较多,但采邑译法也有。
8.中世纪史包罗万象,涉及的知识极其庞杂。谁也不敢说自己精通这段历史。本译本尊重前贤的劳动,但并不强求同于之前的译法。宁愿生硬,也务求直译。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批评指正,正是因为有严格的读者的关注,本书才能不断订正错误,期于完善。也希望读者在纠错时,注明页码和行数,以便于重印改正。
作为责任编辑,自然应对此书的内容和文字负责。我崇尚“信”,而不看重“达”和“雅”,当时也是这么对译者要求。原文雅则译文雅,原文朴则译文朴,不能以美辞害意,贵在如实传递原文的风格和意思。还期望学界达人多提出批评意见。
谢谢编辑的说明,看得出,译者和编辑都是非常负责任的人,这本书应该值得买。
这个帖好热,顺便做个广告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80231/
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十版)(英文影印版)
朱迪斯.贝内特 / 等 / 2007-10-1 / 北京大学 / 45.0 / 平装 / 425 pages
“如今给译著挑错又蔚然成风”
-- 呵呵,LZ好象对此心有戚戚焉……
其实没有必要的,以前读过上海书评的一篇文章《有认真的译者,才有认真的读者》,今天又看到《李长声谈村上作品的中文翻译》,翻译批评(当然,是认真的翻译批评)对译者而言,只会是好事,而决不会是坏事。
谢谢“当然,是认真的翻译批评”这个括号 :)
此书谈经济、谈农业的内容较少,除了167页之后等几处
总体而言,译者下了很大功夫,而且译文也比较流畅,质量较高。我读的过程中发现几个小问题。第96页:sub-Sahara译成“亚撒哈拉地区”,一般应该是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吧;第225页地图:波罗的海以东的Königsberg的德文字面意思虽然是“国王堡”,但国内似乎一般音译为“科尼斯堡”或“哥尼斯堡”或“柯尼斯堡” ;第374页:Meister Eckhart译作梅斯特·埃克哈特,似应译为埃克哈特大师,德语的Meister犹如英语的Master,埃克哈特大师在政治史不出名,但在中世纪哲学史上地位还是比较突出的,其全名为Johannes Eckhart。 其著作有中译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1151098/
本书已经第四印,采纳网友Siegfried的意见,已将“梅斯特·埃克哈特”改为埃克哈特大师。sub-Sahara则仍然采用了原来的译法,尽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读起来更通顺,但显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范围太大,而sub-Sahara并非指南部的非洲全部,在没有更好的译法之前,暂采用“亚撒哈拉地区”。非常感谢Siegfried。
第四印在何时出来?
目前我看到的是第二印,故而暂时没有买。
第251页,十字军东征部分。
圣路易发起的两次十字军东征应该是第七次和第八次吧,书上写的是第六次和第七次。
第六次是由腓特烈二世发起。
不知是原版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
译者翻译无误,原文如此。
原版书第234页……the Sixth and Seventh Crusades led by the saint-king of France,louis ……
我推测计算标准有差别。
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也不作计数。
腓特烈二世发动的远征以与穆斯林签订和平条约,拿回耶路撒冷而告终,这次远征未动干戈,或许也不作计数。
要搞清楚,只能多查一些西方教材到底如何计算远征的次数,哪些计数,哪些不计数。本教材显然未将腓特烈那次计数。
多谢footman的指正。
此书的第四次印刷本,我已买到。目前,正在阅读过程中。
这样的责编和译者是好样的
目前正在阅读北大的影印版,偶尔闯进这个中文版的条目。之前翻阅过数本英国教材的译本,翻译质量低劣,文法不通,译者极不负责,故对翻译教材无多好感。在这里猛然发现译者和责编的帖子,能接受读者的指正,颇感惊喜。只有抱着这样严谨的态度才能译出好书。
感谢。
作为一个门外汉,没有英文阅读能力的外行,非常感谢你的译本,很好,起码我一天读上几章,一点都不累。
受够了山东出版社出版的《剑桥插图中世纪史》的我,前期还是要看一章,然后鼓起勇气去看《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几章,那个翻译就是垃圾。
春节期间一气读完,太爽了。
给山东那些个不负责任的翻译的憋屈坏了。
谢谢你的真诚,也谢谢你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好的一个译本。
真的不错。
译笔不错,但看得出来还是有些失误的。比如上面某位豆友说的“阿维尼翁”,我也觉得应该采取这种译法
而且有些译文还是有英式句法的影子,表达不够到位,准确不准确就不知道了
374页,“女巫猎人手册”,原文是witch hunter / witch hunting吗?一般好像就译为“猎巫……”吧?而且越往后看,专有名词不一致的地方越多,编辑的工作没有做好
1.a handbook for witch hunters,翻译成“猎巫手册”会显得通顺,可惜却不准确。witch是“女巫”之意。汉字“巫”并非特指女性,尽管甲骨文中“巫”是指女性,但汉字演变,“巫”已非特指“女巫”。信、达、雅不能兼顾时,取信而非达、雅,此原则已在前贴说明。译者无误。
2.至于阿维尼翁、阿维农,早已统改成阿维尼翁,前贴也已说明。
3.“……专有名词不一致的地方越多,编辑的工作没有做好”。前贴已敬请举出页码,以便重印改正。否则不予置评。
多谢小D指正。
本书拟第5次印刷。针对您的指正,修改如下
1. 伯莎:贝尔塔
统一成“伯莎”,此女虽是英国肯特皇后,却是法国人,中文译名是从英语读音还是从法语读音,导致不同译法,此次统一成“伯莎”,即采取英语读音。
2. 琐罗亚斯德:索罗亚斯德
有两处译成索罗亚斯德,按照约定俗称的译法,此印统一为“琐罗亚斯德”。
3. 95页,怛罗斯印成恒罗斯了
出现一次,应该是怛罗斯,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
4. 阿兰·布若:阿兰·布罗
出现两次,一次是布若,一次是布罗,此印统一成“阿兰·布若”。
5. 246页地图里写的“哈廷”,到了下一页文字中就成了
“哈丁” 出现一次,统改为“哈廷”。
另外,法王克洛维斯统一成”克洛维“,虽然依照新的《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应该翻译成克洛维斯,但此译名已经约定俗成,所以本次印刷统一为”克洛维“。
非常感谢。
这么好的译本,不容易啊,就买四印本了
什么时候出第五印本啊?期待啊。还有这一印一印的,在知识考古学上很有意义啊,后来人不能只看版本,还要看印呢
sub-Sahara也可翻译为“次撒哈拉地区”
向作者致敬!我买到的是第五刷,觉得非常不错。感觉比原版还要诙谐风趣。只是有些译名不是很适应。
一个是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一个是阿奎那,还有亚瑟王的那个圆桌骑士兰斯洛特。
第五刷,p260的地名“卡诺萨”在p261的图表里变成了“迦诺撒”
细看错别字不少,而且常常地名和人名会出现两个译名,具体页数要去再翻翻书,记得的有阿奎丹出现了两个译名,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字军这一章里,左边地图里是哈廷,右边文字里出现的是哈丁。
多谢指正。
1. “只是有些译名不是很适应。 一个是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一个是阿奎那,还有亚瑟王的那个圆桌骑士兰斯洛特。”
多谢你的委婉教正。“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兰斯洛特”重印时会采取通行译名。“阿奎那”仍采用原来的”阿奎奈“译法。虽然阿奎那更流行,但觉得”奈“更接近原读音。
2.第五刷,p260的地名“卡诺萨”在p261的图表里变成了“迦诺撒”。
应为“卡诺萨”,容重印更正。编辑时已要求全文统改为“卡诺萨”,此处疏漏,大概是因为图表格式不同于正文,所以排版公司未能统改,导致付梓后出现问题。
3.”细看错别字不少,而且常常地名和人名会出现两个译名,具体页数要去再翻翻书。“
”错别字不少“、”常常……“批评较严厉,不过目前无法置评,还得看到具体错误再做探讨。
4.记得的有阿奎丹出现了两个译名,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字军这一章里,左边地图里是哈廷,右边文字里出现的是哈丁。
哈廷问题在前贴已经说明,“哈丁” 出现一次,第5次印刷已经统改为“哈廷”。”阿奎丹“则不知何指。
再次感谢两位的指正。
143页的地图6.4中出现的是阿奎丹公国,144页第二段中出现的是阿基坦,错别字那要细细再去看遍了,不过我看的好像是第一次印刷
多谢minz的仔细校勘。
查英文原版,地图上为AQUITANE,而文中则为Aquitaine,二者不同。
Aquitaine应译为阿基坦,译者正确。译者将AQUITANE译为“阿奎丹”,大概是觉得这两个单词不同,译名应有所区分。
个人认为,Aquitane应是Aquitaine之误,即英文原版地图上写错了这个单词。所以中文版应该校改,统一译为“阿基坦”。法国今日行政区划有阿基坦大区,可为证明。
p28页所引用的“且勿纵酒狂欢,弃绝乱性……”一句,出自《新约·罗马书》13:13-14。既然是引用圣经,建议改用“和合本”的翻译,因为本书其他地方引用圣经处,译者都是用的和合本翻译。
这句的“和合本”翻译是:“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第六章141起里开始的Canute the Great of Denmark and England,书里是译作卡努特,似乎可以讨论下,在商务版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里是译作克努特,不少国内的欧洲古代史译作克努特的也不少,Canute作为本身源自丹麦语现在作为姓名译作卡努特比较多,但它在北日尔曼语支里kund译作克努特比较多,比如那头著名的小熊克努特。
刚刚发现P141上的小标题译的也是克努特
2010年第五印
1.p17. “以他们的领袖阿里乌斯[Arius]为命”——应改作“为名”。
2.“迪奥多西”应统一作“狄奥多西”
3.p26注释Athanasius似应译作“阿塔那修”?
4.p124 Pseudo-Dionysius 似应译作“伪狄奥尼修斯”?
5.p288年表中亨利一世误作“享利一世”
a handbook for witch hunters,翻译成“猎巫手册”会显得通顺,可惜却不准确。witch是“女巫”之意。汉字“巫”并非特指女性,尽管甲骨文中“巫”是指女性,但汉字演变,“巫”已非特指“女巫”。信、达、雅不能兼顾时,取信而非达、雅,此原则已在前贴说明。译者无误。
——————
witch hunters翻成“女巫猎人”,会让人觉得女巫和猎人是一个人了。。
——————
诚然
1.毛毛虫的批评有理,下次重印会采用“和合本”:“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2.卡努特、克努特两种译法都有,下次重印统一。
3.以他们的领袖阿里乌斯[Arius]为命”——应改作“为名”。
应为“为名”
4.p26注释Athanasius似应译作“阿塔那修”?
译者译为“亚他拿修”,译者正确。
5.4.p124 Pseudo-Dionysius 似应译作“伪狄奥尼修斯”?
不应该译为“伪狄奥尼修斯”,译者正确。丢尼修大法官(Dionysius,the Areopagite)是《圣经》中人物。在中世纪早期一位自称为“丢尼修”的中东学者发表了《天阶序论》。制订了从天使到炽天使的天使三级九等即“天阶等级”。早期基督教信徒都将这位中东的丢尼修的著作当成《圣经》中的丢尼修撰写的文献,将天使的三级九等奉为圣经的内容。所以这位中东的丢尼修现在被称为“假冒的丢尼修”或者“伪丢尼修”,翻译成“伪狄奥尼修斯”则是错误的。
6.p288年表中亨利一世误作“享利一世”
应为“亨利一世”。
7.witch hunters翻成“女巫猎人”,会让人觉得女巫和猎人是一个人了
如果通读该节,不会有此歧义。如改成“猎杀女巫手册”可能更符合国人阅读和理解习惯。不过我个人仍偏向于译者的译法“女巫猎人手册”。
8.“迪奥多西”文中出现一处,应统一为“狄奥多西”。
编书如履薄冰,
非常感谢各位赐教。
译者已经沉没。。。。
268页第一段第六行用自由技艺对liberal arts,不知是谁翻译的,但的确很不对,这个短语在后面也出现过,也比较正确的翻译成了文科。想来应是出自两个译者。总体来看我觉得翻译的很通顺,对译者这种主动征求意见的行为也非常欢迎、敬佩。祝你以后工作顺利。
liberal arts的确是人文学科,这是专有名词,可能有位译者慌忙之下就下笔译出来了。
译者很好学,致敬!打算买本。现在找好点的历史译作好难啊,本想找关于德意志/日耳曼的历史书,没找到满意的,于是找到这里来了。
不知本书的译者和编辑是否还注意此贴了。我是今年7月购买的,是3月份的第六次印刷,以上讨论过的问题基本上都已经修改或更正了,不过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错误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我不是连续阅读的,只是先挑感兴趣的章节看的,所以意见也是很零散的。
P108,将Stephen II,译成斯德望二世,一般将Stephen译成史蒂芬、司提反的居多,这里是否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矩?(诚心请教)
P110,第二段第二行,将卜尼法斯印成“卡”尼法斯,这是校对中的疏漏。
P115,地图5.1,法国西南部位置上的阿塞丹是否为安奎丹之误?再往东边看,波河的位置上明显可见英文“po”,而波河没有译出。再有东部省,边界出AVARS(阿瓦尔人)也没有译保留了英文。再就是地图上标注的征服时间与正文明显不一致,是否原文就是如此?
昨晚就看了这章。
P329,图12.2,一般都将Autun译成欧坦(大部分建筑史和艺术史的书上都是如此),欧登较冷僻。
楼上的兄台,教宗的称呼翻译自有定法,不是按照通行的来;斯德望是公认的翻译。
我也查到刘明翰的《罗马教皇列传》中也是译成斯德望的。谢谢楼上。
P261 年表10.1 “1077迦诺撒会面”,正文中为“卡诺萨”,译名不统一。
P247 最后一段开头“哈丁”,仍然没有统一改为“哈廷”。同一段倒数第四行,“见(图9.2)”应为“见(图9.3)”。
本页中间一段“名叫萨拉丁·尤素夫(Salah al-din Yusuf,1137-1193)……”与P162“……缔造者萨拉·尤素夫(Salah al-din Yusuf)……”,有细微的差别。
P330 圣德尼斯修道院的院长Suger,多译为“叙热”或“絮热”,而“休泽”少见。
原来:
2010-07-31 18:13:46: Eversint (名为人生的旅途还在继续)
第五刷,p260的地名“卡诺萨”在p261的图表里变成了“迦诺撒”
看来编辑很久没来过了。
若不是看到P273上的地图10.2我真的不知道“图斯卡尼”是哪里。查索引发现这原词是Tuscany,这是英语单词,就是意大利语中的Toscana,国内基本上译成“托斯卡纳”。这是不是又一个“香巴尼”呢?如果译者或编辑坚持如此,能否为读者加一个译者注呢?
今天看到编辑在论坛里的回复:
2.第五刷,p260的地名“卡诺萨”在p261的图表里变成了“迦诺撒”。
应为“卡诺萨”,容重印更正。编辑时已要求全文统改为“卡诺萨”,此处疏漏,大概是因为图表格式不同于正文,所以排版公司未能统改,导致付梓后出现问题。
为什么第六次印刷依然没有修正这个问题?
再说一处比较难以察觉到的译名不一致的地方。
P110,第二段,“他一直投身于法里逊、图灵根、黑森和巴伐利亚的……”,再看P151,地图6.5,在现今荷兰的地方写着地名法里逊。这时我就存疑了,我的阅读经验这里应该是“弗里西亚”。于是我去查索引,结果在P446,索引F的倒数第三个“Frisia 弗里西亚 ,103”(原书103页就是本书的110页)。
《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型本.1993年12月第1版:“Frisia 弗里西亚(历史地名)[荷]”。我不知道译成法里逊是否有什么出处。但在Google或百度上用两个关键词去搜索,就可见哪一种译法的接受程度更广泛了。
由于事务较忙,但我保证一个月来看一次贴。
要道歉的是,由于豆瓣有段时间论坛上不了,所以第六印时未能更正一些错误(之前未能将网友的纠错存档,而第六印时恰逢论坛无法登陆),即第六印与第五印其实是一样的。
非常感谢moonspell的仔细校勘。
1.P108,将Stephen II,译成斯德望二世,一般将Stephen译成史蒂芬、司提反的居多,这里是否有什么约定俗成的规矩?(诚心请教)
此条网友Eversint已经说明,原译无误。
2.P110,第二段第二行,将卜尼法斯印成“卡”尼法斯,这是校对中的疏漏。
应为“卜”。
3.P115,地图5.1,法国西南部位置上的阿塞丹是否为安奎丹之误?再往东边看,波河的位置上明显可见英文“po”,而波河没有译出。再有东部省,边界出AVARS(阿瓦尔人)也没有译保留了英文。再就是地图上标注的征服时间与正文明显不一致,是否原文就是如此?
应为“阿基坦”。波河、阿瓦尔人应该翻译。年代无误。
4.P329,图12.2,一般都将Autun译成欧坦(大部分建筑史和艺术史的书上都是如此),欧登较冷僻。
应为“欧坦”。
5. P261 年表10.1 “1077迦诺撒会面”,正文中为“卡诺萨”,译名不统一。
P247 最后一段开头“哈丁”,仍然没有统一改为“哈廷”。同一段倒数第四行,“见(图9.2)”应为“见(图9.3)”。
第七印已经改正,第六印未能改正,原因如前所述。哈丁、哈廷统一为哈丁。
6.本页中间一段“名叫萨拉丁·尤素夫(Salah al-din Yusuf,1137-1193)……”与P162“……缔造者萨拉·尤素夫(Salah al-din Yusuf)……”,有细微的差别。
应为“萨拉丁”。
7.P330 圣德尼斯修道院的院长Suger,多译为“叙热”或“絮热”,而“休泽”少见。
应为“叙热”。
8. 若不是看到P273上的地图10.2我真的不知道“图斯卡尼”是哪里。查索引发现这原词是Tuscany,这是英语单词,就是意大利语中的Toscana,国内基本上译成“托斯卡纳”。这是不是又一个“香巴尼”呢?如果译者或编辑坚持如此,能否为读者加一个译者注呢?
应为”托斯卡纳“,虽然有翻译成”图斯卡尼“的,但这是意大利地名,应从意大利语发音。同理”香巴尼“翻译正确。
9.P110,第二段,“他一直投身于法里逊、图灵根、黑森和巴伐利亚的……”,再看P151,地图6.5,在现今荷兰的地方写着地名法里逊。这时我就存疑了,我的阅读经验这里应该是“弗里西亚”。于是我去查索引,结果在P446,索引F的倒数第三个“Frisia 弗里西亚 ,103”(原书103页就是本书的110页)。
应为”弗里西亚“。
再次感谢moonspell的校勘。您的意见只能在第八印解决了(如果本书能再次重印的话)。
同一段倒数第四行,“见(图9.2)”应为“见(图9.3)”。
原文正确,应为”(见图9.2),而非指“地图9.3”。
关于图号,可以仔细看文字描述就知道应该是哪一幅了,不排除原文就有错。
图号原文正确。
地图9.3并非反映十字军未能攻占耶路撒冷,而是指“被占领的这块土地被分成四个十字军国家(crusader states)",其中耶路撒冷所在的地方为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不是后面讲的”理査一人前行,虽然大大小小打赢了好几仗,……但未能攻占耶路撒冷“。后者见图9.2,意思为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后,理査遇到了萨拉丁,理査带回了真十字,但未能攻占耶路撒冷,传说两人相约三年后再战,但萨拉丁不久辞世,而理査后来死于箭伤感染。这个图就反映了两人的传奇故事。
仔细看了一下原文,是我看错了,当成地图9.2了,其实是图9.2
。
说明一下出现“休泽”和“图斯卡尼”的并仅仅是在我上面提到页码的地方。还有多处,其中P264和P299的图斯卡尼连索引中都没有指出。
在xxii的地图上罗马尼亚的位置“瓦拉契亚”,在大多数罗马尼亚史中都译成“瓦拉几亚”。
P311 亚历山大·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多看到译成涅夫斯基。
P330 图12.3 St. Sernin 应该是“圣赛尔南”,“赛宁”不多见。同页正文vault rib 译成“肋架拱顶”比圆顶肋拱合适。在术语表P427解释哥特式的词条中也是译成“肋架拱顶”。
P332 图12.5 Beauvais多译为“博伟”,而不是“波维”。
P356 “——国王查尔斯七世……”,这里是法国国王,应译成“查理”,书中其他地方也都是译成查理七世的。
P382 地图14.1 克雷西战役时间是1357年,而对比正文和年表14.1、年表14.2,时间应为1346年。
说句实话这本书出现的这类问题相比较而言实在是太多了一些。国内大部分翻译的此类书籍问题主要集中在译文艰涩难懂,保留了太多原文的语法,没有耐心看下去。这本书恰恰译文通顺流畅,也就让我感觉在这方面的欠缺凸显出来。
我只能说我看过的《西方中世纪艺术史》、《欧洲建筑史纲要》等几本书都是译成“肋架拱顶”、“赛尔南”、“博韦”(我错输成“伟”了,见谅)的。
另原著中的错误也不是不能修正的啊。
今后如在发现问题我会发到邮箱的。论坛上也会发。
看完了 翻译很好!一些译名文字上的差异,其实没关系,给出原名即可。
十版,p79,图4.2 注:奥特曼帝国--haha 根据音译这样也行。
能不能把近现代世界史也译了啊 这样就连贯了
奥图曼帝国,也有这样翻译的,看到都能反应过来。但有些就很难急速反应过来。楼上说得近现代史是哪套啊?牛津还是剑桥,还是剑桥插图?
我说的是这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45474/,作者: P.R.帕尔默 / 乔尔·科尔顿 / 劳埃德·克雷默。剑桥插图感觉适合中学生看。牛津的市面上没见到。
历史方面的书急切需要好的译者。很多书都因为翻译不佳而放弃购买。最近想找本希腊史,也没发现有满意的中文版。
希腊史前几年出了一本《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我草草翻了一下,还是挺不错的,当然古希腊史还是要细细品味的,因为有些观念化的东西只有结合自身体验和史实才能弄明白的,不能把古希腊的东西玄而又玄化。帕尔默的书简直就是通史类的,中译有两个版本,但其实是一个版本,一种是两大本的,希腊、罗马讲得少,但肯定面面俱到的那种。还有一种是分时代出的几本小册子类型,骗钱用的吧。
听说中国社科出版社买了《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的版权,都是多卷本的那种,翻译起来真要命。希望不久能看到一本两本上市的,好看看翻译质量,再作打算。其实我看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已经够好了,国内用用足够。
中世纪史方面,剑桥插图已经出版完成,三卷本,看着就害怕,算是国内中世纪史方面顶尖的人才,但也翻译成那样。国内真应该在关键术语和名称上统一标准啊,要不谁还敢多翻几本书比较来比较去呢。
翻翻新闻,发现《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一册由汪连兴教授负责,剑桥古代史和中世纪史是十二五规划项目,五年全部翻译完成,七年全部出版,工程量大啊。
有套企鹅历史地图不错,pluto有兴趣可以翻译出版啊。
pluto不是译者,是读者:) 我觉得翻译最重要的是用心,翻译是需要时间的细活。译作起码应该做到语句通顺,然后做到前后一致,常用译名不要去创新。例如本贴讨论的书的译者,做得就非常好,看出来花了大工夫。如今的气氛下,好译者可遇不可求啊。 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我翻看了电子版的‘凯撒与基督’,书中冒出了‘德国人’这种字眼,不知是不是台湾人就这么称呼‘日耳曼人’,但我看了立马有种‘穿越感’啊。
我看不会,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本就是通俗读物,无非就大部头了点。去年再版的没了注释,原来人名基本都用中文了,但是也很难统一,又是云里雾里,正常的。
今天发现第5页就出了个大毛病……“第四章会降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如何主宰昔日罗马的西南疆域”,对照影印版以后发现,应为“东部和南部的疆域”
还有索引中路易九世写成了路易三世,还有另外一位不是路易三世的也写成路易三世的,就在一页之内。手边书不在,就说这些。
买了,态度支持下。刚翻了下译得很流畅。读完再来
多谢各位读者指正。
最近我社又推出一本中世纪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30595/
接下来还会陆续推出“中世纪的世界”系列。
请各位批评。
中世纪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里有“神父”这一宗教职位。“牧师“是相对应的宗教改革后新教里的称呼。在本书内,应该译成“神父”的地方都译成了“牧师”,这个应该改一下。
这两天刚买的,2011年7月,第7刷
楼上指出的,
5页,还是西南疆域,貌似也没改正
26页的已改正
64页第三段,699错误还没改正
79页,图,奥特曼帝国,没改正
P.xxi:
地图4“阿拉贡-巴塞罗那”,查北大影印版,作“ARAGON-CATALONIA”,是否当作“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另,本页地图克里特岛仍作英文“Crete”,漏译。(手上的书是2011年7月第7次印刷的)
P.5
“第四章会讲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如何主宰昔日罗马帝国的西南疆域”,其中“昔日罗马帝国的西南疆域”原文对应的是“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reaches of the old Roman Empire”,故此处“西南疆域”疑为误译。
P.6
黑体字“通婚劝皈”前面的“通过”二字,似不必同作黑体。
P.19
倒数第二段关于洗礼洗去信徒的“原罪”,原文作“all sins”;P.28倒数第三段“亚当和夏娃背负的原罪”,“原罪”原文作“the original sin”。故前者“all sins”翻作“原罪”似可商。
P.28
倒数第二段“在奥古斯丁看来,没有人应该得到拯救”,此处原文作“nobody deserved salvation”,意思个人理解,大概是:拯救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必然的、应得的。此处翻译作“没有人应该得到拯救”,有歧义。
P.36
倒数第二段“但是蛮族法律规则,妇女...”,“规则”疑当作“规定”。
P.63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改宗”一节,“在597年,奥古斯丁和他的传教士开始在肯特意义非凡的传教时...”,则基督教使团在肯特的传教始于597年。而本书P.45及影印原版P.45的“人物传略:法兰克皇后克洛蒂尔德”末尾则均作“579年”,未知孰是。
P.65
“人物传略:惠特比修道院院长希尔达”第二段“直到13岁才和她的叔神父”,“叔神父”一词颇觉怪异,原文作“great uncle”。
P.75
脚注“‘Orthodoxy’特指东正数”,“东正数”当作“东正教”。
P.77
倒数第二段“终于在1054年,教皇和拜占庭皇帝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教皇和拜占庭皇帝”原文作“pope and patriarch”,即(罗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此处当为误译。另,P.24互相把对方开除教籍的也是教皇利奥九世跟君士坦丁堡的米哈伊尔宗主教。
关于伯莎迎接基督教使团的时间,vacuity:
”我去查了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其中载有教皇格里高利给奥古斯丁写的信,劝勉他务必完成向英吉利人传教的任务,信落款的时间是“莫里斯·泰比里厄斯陛下在位时的第十四年”,也就是596年。当时使团走到了普罗旺斯。虽然英吉利人改宗到底是哪一年书中没写,但是597年的年份大致不会错,579年肯定是错的“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273421/?start=0&post=ok#last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