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国]
亚当·斯密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副标题: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
译者: 赵东旭 / 丁毅
出版年: 2007-8
页数: 2020
定价: 245.00元
丛书: 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ISBN: 9787500462934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副标题: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
译者: 赵东旭 / 丁毅
出版年: 2007-8
页数: 2020
定价: 245.00元
丛书: 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ISBN: 9787500462934
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概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它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1790年,亚当·斯密在克科底去逝。他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一篇 一、论劳动分工 1.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2.在享有最发达的产业和效率增进的那些国家,分工也进行得最彻底;在未开化社会中一人从事的工作,在进步社会中一般由几个人担任。 3.农业的性质与制造业不同,不容许做那么细致的劳动分工,也不容许将一种业务同领一种业务截然分开。……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方面也像在制造业方面一样,一般都超过他们所有的邻国;但是它们普遍都以制造业的优越性而不以农业的优越性而著称。 4.这种由于劳动分工而使同一数量的人所能完成的工作数量得到巨大增长,是由于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由于每一个公认的熟练程度的提高;第二,由于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普通所丧失的时间;最后,由于发明了很多的机器,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活。 5.我们只想说,使劳动得以如此便利和简化的所有那些机器的发明,最初似乎都是由于劳动分工。当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单独一个目标上、而不是分散在许许多多的事物上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发现比较容易和比较迅捷地达到任何目的的方法。 二、论引起劳动分工的原因 1.劳动分工提供了那么多的好处,它最初并不是由于任何人类的智慧,预见并想要得到分工能带来的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是非常缓慢和逐渐的结果,这是一种互通有无、进行物物交换、彼此交易的倾向,它不考虑什么广泛的功利。 2.由于肯定能把自己产品的所有剩余部分(这是他自己消费不了的),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了每一个人去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培养和完善他所具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才能或天资。 3.成年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所表现出来的非常不同的才能,在许多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三、论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1.交换能力引起劳动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及制造业原材料,城市则向农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制成品,以偿还农村的这一供应。 比起农村居民试着自己生产制成品,若他们从城市购买,可以付出较少的劳动而能得到更多制成品。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即超过维持耕种者生存的东西---提供市场,正式在这个市场中,乡村居民用剩余产品来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城市居民的人数越多,收入越大,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就越是有利于大多数人。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存优先于便利和奢华,所以,促进前者的产业,亦必优先于促进后者的产业。提供生活资料的农村的耕种和改良,必然先于只提供便利品和奢侈品的城市的发展。只有农村有了剩余产品,换言之,超过维持耕种着生存的部分,城市才能获得其生活资料,所以,城市只能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加而发展。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本去耕种他的所有土地,完完全全制造它的全部天然产物,那么,由外国资本来输出天然产物甚至有着相当大的好处,以便这个社会的全部资本可以投入最有用的目的中去。 因此,根据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其大部分资本首先应当投入农业,然后投入制造业,最后才投入对外贸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共14册),
这套丛书还有
《货币哲学(全三册)》,《小逻辑》,《思想录(全三册)》,《忏悔录(全2册)》,《精神现象学(全三册)》 等。
喜欢读"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全六册)"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全六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全六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4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3 )
-
华夏出版社 (2005)9.0分 13492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Bantam Classics (2003)9.2分 171人读过
-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8.8分 1241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5天前曾上架
-
-
商务印书馆 (1972)9.2分 845人读过
-
暂时无货, 6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全六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已注销] 2017-01-27
文章的重点在前三篇,分别是论劳动力,论资财和论财富的增长。印象最深的是:1.劳动分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而契约精神和交换的可能性带来劳动的分工,所以,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必须让人口集聚(或者其他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并且让法制健全。2.工资率的提高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生产扩张,所以发达国家的工资率不一定高于快速发展的国家。3.资本是由剩余产品,即剩余劳动累积而来的,是能创造利润并投入生产的。于是随着技术的... 文章的重点在前三篇,分别是论劳动力,论资财和论财富的增长。印象最深的是:1.劳动分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而契约精神和交换的可能性带来劳动的分工,所以,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必须让人口集聚(或者其他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并且让法制健全。2.工资率的提高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生产扩张,所以发达国家的工资率不一定高于快速发展的国家。3.资本是由剩余产品,即剩余劳动累积而来的,是能创造利润并投入生产的。于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单位产品内所包含的劳动要素价值必定减少,即使总产品量提高,但总劳动量可能下降,此时工人必将走向贫穷,少数工人赢者通吃。4.财富的积累必定依靠投资而非消费,引导民众消费,恐怕只是资本家的阴谋。5.产品不一定追逐货币,但货币必然追逐产品。 (展开)
0 有用 齐歌 2013-10-28
看过的最能看下去又觉得很不错的文专著
0 有用 [已注销] 2015-10-23
2012
0 有用 Fern 2019-02-12
开头第一页
0 有用 Fern 2019-02-12
开头第一页
3 有用 [已注销] 2017-01-27
文章的重点在前三篇,分别是论劳动力,论资财和论财富的增长。印象最深的是:1.劳动分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而契约精神和交换的可能性带来劳动的分工,所以,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必须让人口集聚(或者其他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并且让法制健全。2.工资率的提高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生产扩张,所以发达国家的工资率不一定高于快速发展的国家。3.资本是由剩余产品,即剩余劳动累积而来的,是能创造利润并投入生产的。于是随着技术的... 文章的重点在前三篇,分别是论劳动力,论资财和论财富的增长。印象最深的是:1.劳动分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而契约精神和交换的可能性带来劳动的分工,所以,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必须让人口集聚(或者其他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并且让法制健全。2.工资率的提高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生产扩张,所以发达国家的工资率不一定高于快速发展的国家。3.资本是由剩余产品,即剩余劳动累积而来的,是能创造利润并投入生产的。于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单位产品内所包含的劳动要素价值必定减少,即使总产品量提高,但总劳动量可能下降,此时工人必将走向贫穷,少数工人赢者通吃。4.财富的积累必定依靠投资而非消费,引导民众消费,恐怕只是资本家的阴谋。5.产品不一定追逐货币,但货币必然追逐产品。 (展开)
0 有用 [已注销] 2015-10-23
2012
0 有用 齐歌 2013-10-28
看过的最能看下去又觉得很不错的文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