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 ·
绪论 德勒兹哲学的特质与本书的写作框架
一、德勒兹哲学的特质
二、本书的出发点与基本思路:“身体问题”与“美学的向度”
附录1 “外部思想”:从布朗肖到福柯
第一章 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从尼采的“肉体学说”开始
· · · · · · (更多)
绪论 德勒兹哲学的特质与本书的写作框架
一、德勒兹哲学的特质
二、本书的出发点与基本思路:“身体问题”与“美学的向度”
附录1 “外部思想”:从布朗肖到福柯
第一章 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从尼采的“肉体学说”开始
一、“审美经验”的内涵:哲学史的逻辑
二、回归“身体信仰”:尼采的诠释(1)
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尼采的诠释(2)
第二章 《意义的逻辑》:身体一语言的“表层”
一、身体一语言:问题的提出
二、“表层”:“虚因”与身体的“意义”
三、重读《斐里布篇》:“被赋予精神”的身体
四、“表层”、“表现”与“意义”
附录2 “死”与“空”:福柯的《死与迷宫:雷蒙.鲁塞尔的世界》
附录3 “写作”之“欲”:萨特的“欲望”本体论兼论其与德勒兹的差异
第三章 “身心平行论”与“表现”的问题
一、“表现”的概念及其哲学史背景
二、传统的身心理论的不充分性
三、“平行”与“表现”:身体的“意义”
四、艺术中的“表现”问题:深入理解“内在性”与“单义性”
第四章 “感觉”与“身体意象”:对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的一种诠释
一、解题:何为“感觉”之“逻辑”
二、“事件”、“表现”与“身体一意象”
三、传统绘画理论的困境:作为“感官”和“机体”的“身体意象”
四、“身体意象”与“感觉”
五、“无器官的身体”
附录4 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le schema corporel)的概念
附录5 从奥斯汀到德勒兹:什么是真正的“话语行为”?
第五章 身体的“意义”——当代语境中的德勒兹身体美学
一、概述:消费身体和虚拟身体
二、鲍德里亚:虚拟的时间性
三、肖瓦尔特(Showalter)与德勒兹的“生成一女性”概念
四、德勒兹美学视域之中的“他者”与“世界”——深入解读《从存在到存在者》,兼论列维纳斯与德勒兹的差异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问题”总是呼唤着“回答”和“选择”,然而与“外在性”相关联的“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在现有的不同的情况中进行选择,而是对“不可确定者的确定化”,是面对“不确定性”而提供给我们更丰富的选择的可能。这就是“问题”与“外部”的最根本的相关性 这就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强调的,我们必须首先区分两种“碎片化”,一种是我们的“原始的”、流动的碎片性;另一种就是现代国家的那种“僵化的”的碎片性。①换言之,...
2017-04-18 23:18
“问题”总是呼唤着“回答”和“选择”,然而与“外在性”相关联的“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在现有的不同的情况中进行选择,而是对“不可确定者的确定化”,是面对“不确定性”而提供给我们更丰富的选择的可能。这就是“问题”与“外部”的最根本的相关性
这就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强调的,我们必须首先区分两种“碎片化”,一种是我们的“原始的”、流动的碎片性;另一种就是现代国家的那种“僵化的”的碎片性。①换言之,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在“碎片化”与“中心化”之间建立一种表面性的“二元对立”,而是认识到更深层次的两种“碎片化”之间的差异。
这就是说,仅仅梳理清楚一些既有的概念之间的关联,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他所创造的概念得以“运动”的机制,也就是说,找到一个“支点”,或者构造一个“外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他的那些不同的概念、思想、文本在其中形成一种自由的“对话”与“共振”。
回应 2017-04-18 23:18 -
-
Alessio (我去2016年)
自然的运动并非仅仅是生命个体运动的写照,而是构成了人-世界的统一运动的有机的环节;阳光....... 生命成为思想的能动力,而思想成为生命的肯定之力。...... 思想意味着:发现、创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这种变化,这种从可见之物到我们负载的不可见之物的完成,就是死这项使命本身。”布朗肖 两种死亡的概念:忠于己而死;忠于死亡的死 P22无论是劳动、生命还是语言,一方面它们划定了明确的属于人的“领地”,但另一方面,同...2013-08-24 23:09
自然的运动并非仅仅是生命个体运动的写照,而是构成了人-世界的统一运动的有机的环节;阳光....... 生命成为思想的能动力,而思想成为生命的肯定之力。...... 思想意味着:发现、创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这种变化,这种从可见之物到我们负载的不可见之物的完成,就是死这项使命本身。”布朗肖 两种死亡的概念:忠于己而死;忠于死亡的死 P22无论是劳动、生命还是语言,一方面它们划定了明确的属于人的“领地”,但另一方面,同时它们又构成了人的“他者”,即,它们构成了这样的空间和网络,在其中刚刚出现的人也很快将在其中消散。 福柯“人的他者应该成为与人相同者。人无法摆脱与“他者”的“非-关联”,他既与他者同时诞生,而他自身与他者之间的那种无法被最终同化和弥合的“间距”又蕴藏着他自身消亡的可能。“人及其复本” 第二章 意义的逻辑 斐里布篇-四范畴说 “快乐是否或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善“的?” 在何种意义上我可以把身体称作“我的”,以及“我”与肉体的真正的关系是怎样的, “无器官的身体” 表层 表现 意义 阿达利 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性介于吃与说之间” ‘语言转向事物,它所不断呈现出来的那些精确的细节又一点点被重新吸收进物的沉默之中。” 福楼拜 家庭白痴 达洛卫夫人的“行走”:一种非常具有“意义”的生存的“境况” 达里厄塞克《幽灵》:一部身体-欲望的文本( 国内有译本)
回应 2013-08-24 23:09
-
-
“问题”总是呼唤着“回答”和“选择”,然而与“外在性”相关联的“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在现有的不同的情况中进行选择,而是对“不可确定者的确定化”,是面对“不确定性”而提供给我们更丰富的选择的可能。这就是“问题”与“外部”的最根本的相关性 这就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强调的,我们必须首先区分两种“碎片化”,一种是我们的“原始的”、流动的碎片性;另一种就是现代国家的那种“僵化的”的碎片性。①换言之,...
2017-04-18 23:18
“问题”总是呼唤着“回答”和“选择”,然而与“外在性”相关联的“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在现有的不同的情况中进行选择,而是对“不可确定者的确定化”,是面对“不确定性”而提供给我们更丰富的选择的可能。这就是“问题”与“外部”的最根本的相关性
这就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强调的,我们必须首先区分两种“碎片化”,一种是我们的“原始的”、流动的碎片性;另一种就是现代国家的那种“僵化的”的碎片性。①换言之,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在“碎片化”与“中心化”之间建立一种表面性的“二元对立”,而是认识到更深层次的两种“碎片化”之间的差异。
这就是说,仅仅梳理清楚一些既有的概念之间的关联,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他所创造的概念得以“运动”的机制,也就是说,找到一个“支点”,或者构造一个“外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他的那些不同的概念、思想、文本在其中形成一种自由的“对话”与“共振”。
回应 2017-04-18 23:18 -
Alessio (我去2016年)
自然的运动并非仅仅是生命个体运动的写照,而是构成了人-世界的统一运动的有机的环节;阳光....... 生命成为思想的能动力,而思想成为生命的肯定之力。...... 思想意味着:发现、创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这种变化,这种从可见之物到我们负载的不可见之物的完成,就是死这项使命本身。”布朗肖 两种死亡的概念:忠于己而死;忠于死亡的死 P22无论是劳动、生命还是语言,一方面它们划定了明确的属于人的“领地”,但另一方面,同...2013-08-24 23:09
自然的运动并非仅仅是生命个体运动的写照,而是构成了人-世界的统一运动的有机的环节;阳光....... 生命成为思想的能动力,而思想成为生命的肯定之力。...... 思想意味着:发现、创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这种变化,这种从可见之物到我们负载的不可见之物的完成,就是死这项使命本身。”布朗肖 两种死亡的概念:忠于己而死;忠于死亡的死 P22无论是劳动、生命还是语言,一方面它们划定了明确的属于人的“领地”,但另一方面,同时它们又构成了人的“他者”,即,它们构成了这样的空间和网络,在其中刚刚出现的人也很快将在其中消散。 福柯“人的他者应该成为与人相同者。人无法摆脱与“他者”的“非-关联”,他既与他者同时诞生,而他自身与他者之间的那种无法被最终同化和弥合的“间距”又蕴藏着他自身消亡的可能。“人及其复本” 第二章 意义的逻辑 斐里布篇-四范畴说 “快乐是否或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善“的?” 在何种意义上我可以把身体称作“我的”,以及“我”与肉体的真正的关系是怎样的, “无器官的身体” 表层 表现 意义 阿达利 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性介于吃与说之间” ‘语言转向事物,它所不断呈现出来的那些精确的细节又一点点被重新吸收进物的沉默之中。” 福楼拜 家庭白痴 达洛卫夫人的“行走”:一种非常具有“意义”的生存的“境况” 达里厄塞克《幽灵》:一部身体-欲望的文本( 国内有译本)
回应 2013-08-24 23:09
-
“问题”总是呼唤着“回答”和“选择”,然而与“外在性”相关联的“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在现有的不同的情况中进行选择,而是对“不可确定者的确定化”,是面对“不确定性”而提供给我们更丰富的选择的可能。这就是“问题”与“外部”的最根本的相关性 这就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强调的,我们必须首先区分两种“碎片化”,一种是我们的“原始的”、流动的碎片性;另一种就是现代国家的那种“僵化的”的碎片性。①换言之,...
2017-04-18 23:18
“问题”总是呼唤着“回答”和“选择”,然而与“外在性”相关联的“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在现有的不同的情况中进行选择,而是对“不可确定者的确定化”,是面对“不确定性”而提供给我们更丰富的选择的可能。这就是“问题”与“外部”的最根本的相关性
这就是德勒兹在《千高原》中所强调的,我们必须首先区分两种“碎片化”,一种是我们的“原始的”、流动的碎片性;另一种就是现代国家的那种“僵化的”的碎片性。①换言之,关键的问题并不是在“碎片化”与“中心化”之间建立一种表面性的“二元对立”,而是认识到更深层次的两种“碎片化”之间的差异。
这就是说,仅仅梳理清楚一些既有的概念之间的关联,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他所创造的概念得以“运动”的机制,也就是说,找到一个“支点”,或者构造一个“外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他的那些不同的概念、思想、文本在其中形成一种自由的“对话”与“共振”。
回应 2017-04-18 23:18 -
-
Alessio (我去2016年)
自然的运动并非仅仅是生命个体运动的写照,而是构成了人-世界的统一运动的有机的环节;阳光....... 生命成为思想的能动力,而思想成为生命的肯定之力。...... 思想意味着:发现、创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这种变化,这种从可见之物到我们负载的不可见之物的完成,就是死这项使命本身。”布朗肖 两种死亡的概念:忠于己而死;忠于死亡的死 P22无论是劳动、生命还是语言,一方面它们划定了明确的属于人的“领地”,但另一方面,同...2013-08-24 23:09
自然的运动并非仅仅是生命个体运动的写照,而是构成了人-世界的统一运动的有机的环节;阳光....... 生命成为思想的能动力,而思想成为生命的肯定之力。...... 思想意味着:发现、创造新的生命可能性。 “这种变化,这种从可见之物到我们负载的不可见之物的完成,就是死这项使命本身。”布朗肖 两种死亡的概念:忠于己而死;忠于死亡的死 P22无论是劳动、生命还是语言,一方面它们划定了明确的属于人的“领地”,但另一方面,同时它们又构成了人的“他者”,即,它们构成了这样的空间和网络,在其中刚刚出现的人也很快将在其中消散。 福柯“人的他者应该成为与人相同者。人无法摆脱与“他者”的“非-关联”,他既与他者同时诞生,而他自身与他者之间的那种无法被最终同化和弥合的“间距”又蕴藏着他自身消亡的可能。“人及其复本” 第二章 意义的逻辑 斐里布篇-四范畴说 “快乐是否或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善“的?” 在何种意义上我可以把身体称作“我的”,以及“我”与肉体的真正的关系是怎样的, “无器官的身体” 表层 表现 意义 阿达利 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 “性介于吃与说之间” ‘语言转向事物,它所不断呈现出来的那些精确的细节又一点点被重新吸收进物的沉默之中。” 福楼拜 家庭白痴 达洛卫夫人的“行走”:一种非常具有“意义”的生存的“境况” 达里厄塞克《幽灵》:一部身体-欲望的文本( 国内有译本)
回应 2013-08-24 23:09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移涌 2018-07-08
好看!大脑在颤抖!!!
0 有用 阿尔格雷德 2014-07-23
迟来的导读,不知和小组内推荐的博士论文相比如何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6734561/
0 有用 小龑 2015-04-24
Tres Bien!
3 有用 井方 2017-08-06
很好。这块根茎越长越大,要读的书又多了几倍。
0 有用 焦糖馆馆 2015-12-10
帮了我大忙呢
0 有用 废物 2020-11-12
对Deleuze哲学进行诠释时,要找到一个“支点”或构造一个“外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他的那些不同的概念、思想、文本在其中形成一种自由的“对话”与“共振”。
0 有用 别逛豆瓣多看书 2020-06-25
看得我有点晕,有的地方其实可以讲得再清楚些
0 有用 凌波 2020-06-11
好扎实的博士论文
0 有用 孤独美食佳 2020-06-06
哲学史功力很强!聚焦表现、意义、内在性、单义性几个概念,由此穿透德勒兹诸多著作。似乎不屑做麦永雄博论里那样对机器、生成、块茎、逃逸线这些人尽皆知的概念的阐释。但具体分析的时候依然在用逻辑解释概念,写得明显不如论述哲学史时那么潇洒。比如我怀疑他没怎么读过卡夫卡。这大概是个中国学界的悖论,德勒兹一定是熟悉卡夫卡的,我们的学者因为先在的场域分化却认为卡夫卡不值得再读,这导致“思想-意象”的真诚性让人怀疑... 哲学史功力很强!聚焦表现、意义、内在性、单义性几个概念,由此穿透德勒兹诸多著作。似乎不屑做麦永雄博论里那样对机器、生成、块茎、逃逸线这些人尽皆知的概念的阐释。但具体分析的时候依然在用逻辑解释概念,写得明显不如论述哲学史时那么潇洒。比如我怀疑他没怎么读过卡夫卡。这大概是个中国学界的悖论,德勒兹一定是熟悉卡夫卡的,我们的学者因为先在的场域分化却认为卡夫卡不值得再读,这导致“思想-意象”的真诚性让人怀疑,或者说,我们研究解辖域的方法本身却是辖域化的。 (展开)
0 有用 Yinanaa 2020-04-28
相比德勒兹本人的汪洋恣肆,本书算是用降维式的语言重述了一遍基本的、没什么争议的框架。当然是读者友好。跟欧美的德勒兹研究比是欠缺不少(每一章都有刚刚进入问题,刚刚点出要害,咦怎么这章就结束了的感受)。ps基本概念一直在用引号,对不熟悉德勒兹的人来说想必云里雾里,对熟悉的人来说又觉观感不佳。当然,很多词根本没法用中文表达,也是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