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一位歇斯底里少女的精神分析
译者: 文荣光
出版年: 1986-12
页数: 116
定价: 1.00元
装帧: 平装
统一书号: 10360-107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一位歇斯底里少女的精神分析
译者: 文荣光
出版年: 1986-12
页数: 116
定价: 1.00元
装帧: 平装
统一书号: 10360-10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被弗洛伊德的研究者们认为是“作者早起的一部具有革命意义的学术著作”,本世纪初曾震动了整个欧洲社会,迄今数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它的学术地位。
作者通过对一位18岁少女杜拉的复杂的性心理的剥笋般的细致剖析,首次向人类揭示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论证了它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所占据的不可忽视的位置。但作者的基本观点中,也显见存在着一些偏颇,读者需注意鉴别。
作者简介 · · · · ·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o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的鼻祖,也是对20世纪产生很大影响的思想家,1856年出生于捷克的弗莱堡,4岁随家移居维也纳。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随后专门从事神经医学的研究。1939年死于伦敦,享年83岁。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但是心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而且几乎影响到人类知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影响最为深远。其著作极为丰富。主要作品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学引论》等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由于我也吸烟,假如把治疗过程中的种种移情迹象综合到一起,那人们将发现:在某次治疗过程中,她可能产生了让我亲吻她的愿望。这或许才是旧梦重现的原因:她借此警告自己,并由此下定了中断治疗的决心。这一切似乎合情合理,但由于“移情作用”的特殊性,我们肯定找不到相应的证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个梦 91 -
……在这里我们必须回顾一个常被提起的问题,即歇斯底里症状的病因,是来自心理上的或身体上的,或者如果前者是对的话,是不是所有症状都来自心理因素呢? 像许多未成功解决的问题一样,这个问题仍有待于执著的研究者去解决。任何心理的或身体的一方面,都不足以涵盖问题的真正本质。就我所知,每一种歇斯底里的症状都牵涉到两方面。如果缺乏某种程度的身体的配合因素,缺乏身体器官的某种正常的或病理的过程,它就不能产生。而且除非它有心理上的意义,否则它不能重复发生两次以上——重复出现的能力是歇斯底里症状的特征之一。歇斯底里症状本身并不含有这种意义,只是借用了该意义,就如连缀上去一般,并且意义随时可以改变,随着那被压抑而急于想挣脱束缚的思想而定。同时,有某些因素在发挥着作用,使潜意识的念头和身体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变得合理,而且也使那些关系接近某种典型的形式。 就治疗的目的而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来自“意外的”心理素材,而症状的解除有待于找寻它们在心理上的意义而定。当精神分析可解决的已被清除完毕时,我们开始建立各种有关症状在身体上的基础——通常是一种体质上或器官上的假说。 在杜拉病例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只以精神分析方法对她咳嗽与失声的解释,我们还得指出其器官上的因素,指出使她表达对一个周期性不在她身边的男人之爱情的“身体的配合因素”(Somatic Compliance)的来源。在本病例中,如果症状的表现与潜意识精神材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惊人的关系,我们也将在其他任何例子中,得到这种惊人关系的印象。 ……所有的精神病,其潜意识的精神趋势在得到“身体的配合因素”所提供的形体上的配合之前,都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相同过程。在身体的配合因素尚未形成之前,不同于歇斯底里症状的现象便会出现:不过,它仍然是一种有关的东西——也许是一种恐惧或强迫性行为——总之是一种精神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少女杜拉的故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少女杜拉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3 条 )

译后记: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一个亦真亦幻的病案故事(by 徐胤)
译者没有豆瓣号,我代他发一下~~ —————— 病案或病例,原本是记录医生诊疗过程、交流学术经验的一种纪实性文本。但在进入18世纪末后,一些作家开始杜撰一些具有传记色彩的病案故事。与医学病案不同,这类故事主要以取悦读者为主,大多以中篇小说或传奇故事的形式出现。较...
(展开)

业余解读·《少女杜拉的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九州出版社出版,正文内容是弗洛伊德对一个女病人的病例分析,附录挺有意思,是其他一些精神分析学者对弗洛伊德的分析和评论,也有毫无关系只是同样针对少女的精神问题分析,估计这些附录都是出版社后加的,为了增加厚度,提高价格。 不要以为看了这样的案例就能学会解梦或者精... (展开)
翻译若糊涂,不如卖红薯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的导师,主要的理论其实都还在《梦的释义》里,杜拉的故事就好像是《梦的释义》里的一篇断章一样,带点管窥全豹的性质,但是又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编者和译者在全书的后半段加入了很多弗洛伊德的演讲和对自己本人梦境的分析(其实这个梦境也应该是包括在《...
(展开)

少女杜拉的世界 ——对《少女杜拉的故事》的初步解析
精神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潜意识中的内容,将其引导至意识中。当病人意识到这些问题后,症状自然就消除了。杜拉的内心世界像一团巨大的谜,困扰着精神分析师。对于杜拉潜意识中的内容,杜拉不知道,弗洛伊德当然也不知道。弗洛伊德从杜拉的两个梦入手,通过杜拉的自由联...
(展开)

《少女杜拉》:弗洛伊德的歇斯底里症病号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弗洛伊德的病人——少女杜拉18岁。她从8岁就开始出现“歇斯底里症”的症状,但是一直在遇到弗洛伊德之后才被确诊。虽然这病的名字听上去让人联想到狂躁和喊叫,但是其实歇斯底里症不等于歇斯底里,它是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神经症。杜拉间歇性咳嗽不止、呼吸困难、长期失声、抽搐... (展开)
写了。只代表我读过°
百般煎熬,《少女杜拉的故事》终于是告了一个段落。整个过程,对我来说甚是跌宕,由懵懂到鼓励到努力到耐性到暴躁到挫败再到坚持。在阅读的过程中,真切地理解了弗氏在绪论中提到的对读者领悟水平的担心。 没有太多感想,但不可否认弗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些理念。我能汲取的...
(展开)

三十年前文青人手一册
提升b格的利器,这个版本尤其难得的是德文直译,译者又是德国相关专业的学者,比市面英文转译的版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问了下出版届的朋友,果然挺有来头,底本是18 卷本《弗洛伊德全集》,由弗洛伊德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主编 ,是现有最为完整的弗洛伊德文集,简...
(展开)
> 更多书评 4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九州出版社 (2004)7.5分 1061人读过
-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7.6分 946人读过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8分 563人读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8.3分 159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9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少女杜拉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巫 2013-10-21
對照SE又讀了一遍,只想說譯者你去死,翻得爛就算了,居然還有漏翻的句子和腳註,難以原諒。
0 有用 Kady 2011-11-04
我的启蒙教育
0 有用 晓北 2010-06-25
曾经很认真的看过,让我真的对心理和潜意识产生了兴趣.至今仍在书柜.还是上学时候,地摊上0.5元钱买的,同时还用1.5元钱买了一本<变态心理学>,也不知道买的时候怎么想的,是真的太无聊还是贪便宜.
0 有用 [after | math] 2011-07-13
最喜欢 的歇斯底里的案例
0 有用 Soso 2011-07-24
关于梦的详尽解析以及性心理分析(好吧,其实有些地方我不认同)
0 有用 kitashin 2020-05-28
弗洛伊德充满不可避免的爹味…光看这个案件我觉得他的部分分析还是太牵强了吧…(说她爱这个爱那个登场人物全都爱一遍我很想翻白眼...少女的心是迷雾!
0 有用 海狸 2018-02-06
看的有点抽...
0 有用 也不 2018-01-15
看的吃力
0 有用 [已注销] 2016-09-29
少女心思你别猜
1 有用 Helison 2016-08-26
弗洛伊德用其想象力分析心理症,我们何尝不因想象力而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