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本书收录作者致友人书信二百余通。内容涉及阅读、写作、编书、治学,偶亦臧否人物,议论世事。这些文字或通情愫,或叙事实,或谈学理,有真性情,具真见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写给劳(祖德)大爷的那几封还不错,这让我想起来相声里的一句词:鸟随鸾凤飞腾远。
以前在书店看过中间的书法作品,买了一本重翻一过:写这么长的信,真好兴致也
自得其适
有了EMAIL,大家不再选择纸质的书信,有了MSN、QQ、飞信、手机短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我们连EMAIL都少写了。 远书算不算对EMAIL时代的缅念。 这本书读了两遍,特别是止庵先生与黄福群的二十七通(仅次于谷林)书信,读得更为精心,止庵先生的思想与对散文的主张在此可窥一隅。 书中插图为当代散文名家的墨宝,颇为悦目,陆灏的字确实不错,当时就用手机拍了照片。
止庵内敛,待人接物谨慎在文中可见一斑.
虽然内容有些重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些想法可能得同时向几个通信者提及),但还是很好看的。以写给谷林翁和黄福群的最有兴味(给这两人的信收的最多,一个二十八封,一个二十七封)。本书题记引知堂言尺牍‘’或通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反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证之于此书,诚不欺也。
书信集真好 我们这代人只有社交通讯了 总不能以后做一本聊天记录截图吧哈哈
2008第六十本
【在 @雨枫书馆 翻书414】止庵致友人书信。欣赏作者为人处世和臧否人物的观点。前一阵子看张爱玲的书信,还是喜欢读有来有往的书信。
雅致的插画与文字。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
> 更多短评 23 条
> 更多书评 2篇
屠龙的少女 (大道如青天。)
2014-06-25 19:37
我写文章是希望能够真正解决一个问题的,——这问题也许不大,但是把它想明白了,从而说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泛泛而论,总觉得无此必要。……所谓有意为文,即是意思不够,文章来凑。《易传》引孔子的话来说:”修辞立其诚。“我近来想此语甚佳,我们平常写文章,把意思讲明白了就行了,如果讲不明白,那么就要调整一下字句,这就是”修辞立其诚“,亦即”本色“是也。超出这个范围,乃至反其道而行之,修饰文辞以掩饰文章欠缺之处,那就是”修辞立其伪“了。
2014-06-25 19:35
感受问题……其实是一种兴奋或敏感的状态,总归有所发现,而这发现首先是感性的。至于感受与观念的关系,它可能只是观念的起始;抑或伴随观念发展,而成为观念的形式。
2014-06-25 19:31
禅家有“棒喝”一说,《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中的公案,皆有如一棒一喝,一棒一喝有甚道理,打消你头脑中固有道理而已。记得从前给朋友写信,有云:“什么都不法,就法了自然。”此话或近禅意。禅不是对“是”说”非“,亦不是说此”是“之外尚有彼”是“,乃是连”是非“一并破了,由此得大自在。非破某一法,乃破一切法,连同”破“亦要破了才是。故而禅宗只破不立,——倘若有立,立在于破也。
2014-06-25 19:24
“翻译失信”问题,的确存在,过去我亦觉得不得了,近日细细一看,乃稍感释然。此与两点有关,一、你所要看的到底是什么,譬如小说,如果考查语言,则通过译文当然不行,如果兴趣乃在结构、情节、人物等,译文即使是错亦错不到哪儿去。二、对哪种形式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只能有“小不信”,不大容易有“大不信”。所以译文也还看得,只是须留些神罢了,不可轻信,倘有不同译本,不妨买来对照,除彼此抄袭外,如果意思相同大概可以认作是“信”了。若是理论著作,则该多加当心。但据我之经验恐怕“达”较之“信”问题更大,当然不“达”到了一定境界也就谈不上“信”了。总之,我不觉得译文不可读,如果只能借助译文的话,不读怎么知道许多,在这方面我主张“勿滥”,但不主张“宁缺”。我看先生及所引谢君的话都未免说得有点儿过分了罢。不会外语是为损失,然而止于喟叹,斯又一损失也。
2014-06-25 19:04
昨晚正好读到知堂老人的文章,他说:“小时候读贾谊《鹏鸟赋》,前面有两句云,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心里觉得希罕,这怪鸟态度真怪。后来多少年,才明白过来,闲适原来是忧郁的东西。”
白羽 (我的存在是一首诗)
2013-01-09 13:56
我一向崇敬周(当指二周兄弟)、胡(胡适)、钱(钱玄同)、刘(刘半农)这些文化自由主义者,觉得他们对二十世纪之中国真是有绝大的贡献,近来忽然有些怀疑了,甚至想他们也许什么影响也没有,因为整整一百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是老样子。
2014-06-25 19:09
当然若问我如何看待周氏此举,其实并不赞同,即如沈尹默所说“斜阳流水干卿事,未免人间太有情”。至于其间是非,看法则与先生同。谈到《今生今世》,我对沈君“那些恨恨地非议过浪子的人,他们其实应该心里清楚这种‘恨恨非议’背后,隐藏着自己生命有着怎样的缺失和赘加!”不敢苟同,盖自忖还是老派人也。
2014-06-25 19:13
我自己其实多有“法家气”,批评不免苛刻。不过我觉得“价值”和“影响”实为两事,往往给混淆了,结果判断“从众”,看的人多即为好也。而我确实以为个人须得彻底脱离群众,才有价值。
> 更多读书笔记(共11篇)
> 16人在读
> 122人读过
> 310人想读
订阅关于远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前生 2012-08-28
写给劳(祖德)大爷的那几封还不错,这让我想起来相声里的一句词:鸟随鸾凤飞腾远。
0 有用 Etna 2014-05-19
以前在书店看过中间的书法作品,买了一本重翻一过:写这么长的信,真好兴致也
0 有用 爱鱼鱼 2008-11-18
自得其适
0 有用 陆沉 2010-11-24
有了EMAIL,大家不再选择纸质的书信,有了MSN、QQ、飞信、手机短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我们连EMAIL都少写了。 远书算不算对EMAIL时代的缅念。 这本书读了两遍,特别是止庵先生与黄福群的二十七通(仅次于谷林)书信,读得更为精心,止庵先生的思想与对散文的主张在此可窥一隅。 书中插图为当代散文名家的墨宝,颇为悦目,陆灏的字确实不错,当时就用手机拍了照片。
0 有用 无味斋主人 2011-11-20
止庵内敛,待人接物谨慎在文中可见一斑.
0 有用 parklu 2018-11-17
虽然内容有些重复(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些想法可能得同时向几个通信者提及),但还是很好看的。以写给谷林翁和黄福群的最有兴味(给这两人的信收的最多,一个二十八封,一个二十七封)。本书题记引知堂言尺牍‘’或通情愫,或叙事实,而片言只语中反有足以窥见性情之处‘’,证之于此书,诚不欺也。
0 有用 巴裘拉 2018-05-27
书信集真好 我们这代人只有社交通讯了 总不能以后做一本聊天记录截图吧哈哈
0 有用 华华凤 2016-12-25
2008第六十本
0 有用 加可木南 2015-10-07
【在 @雨枫书馆 翻书414】止庵致友人书信。欣赏作者为人处世和臧否人物的观点。前一阵子看张爱玲的书信,还是喜欢读有来有往的书信。
0 有用 [已注销] 2014-12-22
雅致的插画与文字。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