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在介绍本书之前,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彼得·伯克。伯克是我国学术界较熟悉的一位西方史学家,1999年9月,他曾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邀请来华讲学,他的一些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伯克的介绍和认识尚存在些许偏差,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打算在此对伯克再作些补充性介绍,以便国内读者对他的了解更准确和更全面。
又是一本论文艺复兴的书?如何证明其合理性?对文艺复兴的持续研究是对其进行一项新研究的最明显理由。事实上,或许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多的人撰述文艺复兴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工作共同形成或者说应该形成一个新解释。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研究成果的增多使总体性的综合越来越难。假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作家和学者重返人世,必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曾参与其中的运动被切割成了论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的大量专著,如建筑史、哲学史、...
(展开全部)
又是一本论文艺复兴的书?如何证明其合理性?对文艺复兴的持续研究是对其进行一项新研究的最明显理由。事实上,或许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多的人撰述文艺复兴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工作共同形成或者说应该形成一个新解释。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研究成果的增多使总体性的综合越来越难。假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作家和学者重返人世,必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曾参与其中的运动被切割成了论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的大量专著,如建筑史、哲学史、法国文学史等等。在撰述“文艺复兴人”的重要性时,许多专家把多才多艺视同瘟疫,唯恐避之不及。
文艺复兴,始于皮特拉克的《歌集》,终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吧~
以解构来完成的建构,不得不说我是被伯克大叔深深吸引了!理越辨越明。
原书写得相当不错,复原了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图景的复杂性,翻译不太行,许多译名没有遵循惯用译法,扣一星。
笔调散落,看起来有点吃力。感觉《制造路易十四》和《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论证方法更犀利。
本科一位老师是伯克死忠粉,可惜我没有太get到这本书的点
“偏重文艺复兴运动的边缘地区,主要讲述边缘地区如何创造性地接受来自中心地区的文化。”—刘耀春老师语。我认为两者的份量相当,既注重中心,也注重边缘。伯克在导言中说道:本书努力把这场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呈现,重点是作为一场运动的文艺复兴,它是一场文化运动的历史。能说的还蛮多的。阅读感来说,伯克有的地方罗列了很多不认识的人名与事件,只能大致翻阅。
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写的那样,行文可能比较分散。但是都是在围绕着人们如何“接受”文艺复兴,以及人们对文艺复兴的“接受”程度进行描述。
彼得·伯克的文笔引人入胜
> 更多短评 18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2篇
> 18人在读
> 84人读过
> 417人想读
订阅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乔伊斯 2018-10-13
文艺复兴,始于皮特拉克的《歌集》,终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吧~
0 有用 温柔的鲸鱼 2012-12-09
以解构来完成的建构,不得不说我是被伯克大叔深深吸引了!理越辨越明。
0 有用 亞歷山大裡亞 2018-09-08
原书写得相当不错,复原了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图景的复杂性,翻译不太行,许多译名没有遵循惯用译法,扣一星。
0 有用 煌瑛 2012-11-26
笔调散落,看起来有点吃力。感觉《制造路易十四》和《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论证方法更犀利。
0 有用 世界尽头之海 2019-02-19
本科一位老师是伯克死忠粉,可惜我没有太get到这本书的点
0 有用 伽珂缪杜 2020-12-02
“偏重文艺复兴运动的边缘地区,主要讲述边缘地区如何创造性地接受来自中心地区的文化。”—刘耀春老师语。我认为两者的份量相当,既注重中心,也注重边缘。伯克在导言中说道:本书努力把这场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呈现,重点是作为一场运动的文艺复兴,它是一场文化运动的历史。能说的还蛮多的。阅读感来说,伯克有的地方罗列了很多不认识的人名与事件,只能大致翻阅。
0 有用 若筝 2020-07-30
0 有用 十二书卷 2019-06-01
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写的那样,行文可能比较分散。但是都是在围绕着人们如何“接受”文艺复兴,以及人们对文艺复兴的“接受”程度进行描述。
0 有用 一一 2019-03-12
彼得·伯克的文笔引人入胜
0 有用 世界尽头之海 2019-02-19
本科一位老师是伯克死忠粉,可惜我没有太get到这本书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