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三联书店
译者: 邓晓芒
出版年: 1988-04
页数: 170
定价: 1.05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知文库
ISBN: 9787108000286
丛书信息
喜欢读"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康德的斥力概念和物质的连续统论 ——数学、实体范畴和因果范畴的经验运用



> 更多书评 4篇
-
塔拉夏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
是的,这本书是必须读完的,忍耐下去。 为什么我们的理解与康德不同,因为如果经过科学的训练,并且思考的话,或许会把康德认为的“形而上学的命题”看作是不言自明的。而如果叙述的太过繁琐,反而让人迷惑,这就是康德的邪恶玩笑吗? 在界说2说明2中,康德提到了“扩展空间的运动”,这是无限观念的引入,但是他并没有展开。想看看他在前面一本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是他根本就忽略了? 界说3中,冒号后面的但字是为什么?这是一...2012-02-18 01:57
是的,这本书是必须读完的,忍耐下去。 为什么我们的理解与康德不同,因为如果经过科学的训练,并且思考的话,或许会把康德认为的“形而上学的命题”看作是不言自明的。而如果叙述的太过繁琐,反而让人迷惑,这就是康德的邪恶玩笑吗? 在界说2说明2中,康德提到了“扩展空间的运动”,这是无限观念的引入,但是他并没有展开。想看看他在前面一本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是他根本就忽略了? 界说3中,冒号后面的但字是为什么?这是一种德语的行文习惯吗?我很好奇。我怀疑是“只要”的错误翻译。 界说3的说明所举的例子应该是从A向B前进之后再倒退吧,为什么要用"或"? 我看书的时候不喜欢字斟句酌,大概就是有的时候读不懂邓晓芒的书的原因吧。——因为太信任作者。 所以我想,如果我不是先有了牛顿力学的基础,如果这本书是在与牛顿同时代翻译过来的话,那么我会读不懂的;或者自以为懂了,但是根本没有明白什么意思。 那么只有这一次,我会把这一段所有的文本都考察一遍,并且指出他们中的错误或不当。如果有时间的话,在我学习德文之后,我会把这一段的德文找出来对比,看看是谁的问题。在后面,这种方式我将不再使用,只是把重要的错误记下来就好了。 界说3 中的说明:我们以句号为分界。 第一句,意思大体正确,只是汉语语病问题。不做修正了罢。转念一想还是说说吧:一开始我以为问题出在“有”因为并非物体有一个瞬间,但是其实“有”是存在的意思,但是这样这句话也还是不对,因为存在一个瞬间并非是确定了一个点之后的结果。所以正常来讲,这句话应该说成是“都对应着一个瞬间”或者“每个一个瞬间都在一点上” 第二句,无误,好。 第三句,“现存”,词语歧义或语病。可能想表达出现并存在之意,但是我觉得即使是这样,用出现就够说出这样的含义了。所以我有点忍不了邓晓芒。汉语真的那么贫乏要劳驾去创造新的词语吗? 第四句,“或”的错误,前文已说。在此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康德的不严格的数学。“不需……做最小的增加”——>“不需……做任何增加。” 第五句,“因而”怎么看都应该是“然而”。“还必须表示”应该是“就必然说明”才符合逻辑。——首先直觉觉得有问题,纯猜测推测原文的意思。好玩吗?这是方舟子的工作吗天哪,真是廉价的快乐。不过这不就是我们小学中学时做的语文作业吗? 只是读书读不懂而已,却非要找出翻译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这样的我也很差劲吧,可是偏偏还能找到,这样我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了啊。 康德的书难懂,翻译者的懒惰让这种难懂加倍了。 第六句,无误,将就。 第七句,"首先"“跟”都应该删去,真是蠢货。 第八句,这种句子真的能写出来吗?哈哈笑死人了。我改变想法了,我的忍耐力没有那么强,这本书本来打算精读的,可惜我能不允许这样的东西损害我对于汉语的理解了。我来按照您的译文写出一个真正的中文句子献给您,然后这本书其余的部分浏览一下就罢了。 “在前一种匀速运动的情况下,当运动AB结束后,从B到A的运动同样还没有开始,必须认为B点缺乏任何运动,按照通常的解释,这就是静止。” 那么我就用这句来和原文德文对照吧,看看是不是我有幸猜对了吧。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读了邓晓芒的张广生总是说尼采批评康德开了一个邪恶的玩笑。可是这样不堪入目的文字里面能读出什么来呢?教育是为了给人以良好的训练,重要的并不是知识,也不是“如何能够快速记住大量的知识的方法”,更不是技能,而是某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我看来,是来自于行动的,也只能以人作为尺度。一个老师的行动,他说话的方式,逻辑的严密,联想的方式,甚至对待同学的态度,都会给予知识给予不了的东西。 并不仅仅是养料能够使作物生长,更重要的是太阳的光辉。
回应 2012-02-18 01:57 -
塔拉夏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
界说 jièshuō (界说) 定义。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予确切、简要的说明。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自注:“界之云者,所以限其义之所止,使无越畔也。”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 邹韬奋 《本刊与民众》:“什么是民众?这虽没有一定的界说,我以为搜括民膏摧残国势的军阀...2012-02-15 14:19
界说 jièshuō (界说) 定义。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予确切、简要的说明。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自注:“界之云者,所以限其义之所止,使无越畔也。”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 邹韬奋 《本刊与民众》:“什么是民众?这虽没有一定的界说,我以为搜括民膏摧残国势的军阀与贪官污吏不在内。” ——百度百科 界说1: 动量学,按照我所学的,是叫做“运动学”的这种科学。如果抛开内在性状,把物质想象成一个点的话,则可以考察运动的量和方向。(i=i这里面可以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看待不是一个点的物质的运动。刚体的旋转也是一种简化的处理。特别复杂的情况,我可以想到的是地球这个球体的运动,如果我们想要考察细微至每一丝空气的流动的话。) 绝对空间是逻辑外推的产物,把它认为是现实的东西是一种谬误。 运动恰好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终于有点明白什么是形而上学了呢康德大师哈哈哈。) (i=i这一部分出奇的好懂啊,恩,还是要谢谢邓老师,谢谢康德大师- -!) 界说2: 运动是地点的改变。(i=i突然想起了丘维声的那张有趣的脸,嘻嘻) 说明2中的汉语不精确,而且也有连接词语和标点显然用错了的。不过意思可以明了。 说明3我们留作明天考察。
回应 2012-02-15 14:19
-
塔拉夏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
-
塔拉夏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
是的,这本书是必须读完的,忍耐下去。 为什么我们的理解与康德不同,因为如果经过科学的训练,并且思考的话,或许会把康德认为的“形而上学的命题”看作是不言自明的。而如果叙述的太过繁琐,反而让人迷惑,这就是康德的邪恶玩笑吗? 在界说2说明2中,康德提到了“扩展空间的运动”,这是无限观念的引入,但是他并没有展开。想看看他在前面一本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是他根本就忽略了? 界说3中,冒号后面的但字是为什么?这是一...2012-02-18 01:57
是的,这本书是必须读完的,忍耐下去。 为什么我们的理解与康德不同,因为如果经过科学的训练,并且思考的话,或许会把康德认为的“形而上学的命题”看作是不言自明的。而如果叙述的太过繁琐,反而让人迷惑,这就是康德的邪恶玩笑吗? 在界说2说明2中,康德提到了“扩展空间的运动”,这是无限观念的引入,但是他并没有展开。想看看他在前面一本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是他根本就忽略了? 界说3中,冒号后面的但字是为什么?这是一种德语的行文习惯吗?我很好奇。我怀疑是“只要”的错误翻译。 界说3的说明所举的例子应该是从A向B前进之后再倒退吧,为什么要用"或"? 我看书的时候不喜欢字斟句酌,大概就是有的时候读不懂邓晓芒的书的原因吧。——因为太信任作者。 所以我想,如果我不是先有了牛顿力学的基础,如果这本书是在与牛顿同时代翻译过来的话,那么我会读不懂的;或者自以为懂了,但是根本没有明白什么意思。 那么只有这一次,我会把这一段所有的文本都考察一遍,并且指出他们中的错误或不当。如果有时间的话,在我学习德文之后,我会把这一段的德文找出来对比,看看是谁的问题。在后面,这种方式我将不再使用,只是把重要的错误记下来就好了。 界说3 中的说明:我们以句号为分界。 第一句,意思大体正确,只是汉语语病问题。不做修正了罢。转念一想还是说说吧:一开始我以为问题出在“有”因为并非物体有一个瞬间,但是其实“有”是存在的意思,但是这样这句话也还是不对,因为存在一个瞬间并非是确定了一个点之后的结果。所以正常来讲,这句话应该说成是“都对应着一个瞬间”或者“每个一个瞬间都在一点上” 第二句,无误,好。 第三句,“现存”,词语歧义或语病。可能想表达出现并存在之意,但是我觉得即使是这样,用出现就够说出这样的含义了。所以我有点忍不了邓晓芒。汉语真的那么贫乏要劳驾去创造新的词语吗? 第四句,“或”的错误,前文已说。在此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康德的不严格的数学。“不需……做最小的增加”——>“不需……做任何增加。” 第五句,“因而”怎么看都应该是“然而”。“还必须表示”应该是“就必然说明”才符合逻辑。——首先直觉觉得有问题,纯猜测推测原文的意思。好玩吗?这是方舟子的工作吗天哪,真是廉价的快乐。不过这不就是我们小学中学时做的语文作业吗? 只是读书读不懂而已,却非要找出翻译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这样的我也很差劲吧,可是偏偏还能找到,这样我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劲了啊。 康德的书难懂,翻译者的懒惰让这种难懂加倍了。 第六句,无误,将就。 第七句,"首先"“跟”都应该删去,真是蠢货。 第八句,这种句子真的能写出来吗?哈哈笑死人了。我改变想法了,我的忍耐力没有那么强,这本书本来打算精读的,可惜我能不允许这样的东西损害我对于汉语的理解了。我来按照您的译文写出一个真正的中文句子献给您,然后这本书其余的部分浏览一下就罢了。 “在前一种匀速运动的情况下,当运动AB结束后,从B到A的运动同样还没有开始,必须认为B点缺乏任何运动,按照通常的解释,这就是静止。” 那么我就用这句来和原文德文对照吧,看看是不是我有幸猜对了吧。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读了邓晓芒的张广生总是说尼采批评康德开了一个邪恶的玩笑。可是这样不堪入目的文字里面能读出什么来呢?教育是为了给人以良好的训练,重要的并不是知识,也不是“如何能够快速记住大量的知识的方法”,更不是技能,而是某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我看来,是来自于行动的,也只能以人作为尺度。一个老师的行动,他说话的方式,逻辑的严密,联想的方式,甚至对待同学的态度,都会给予知识给予不了的东西。 并不仅仅是养料能够使作物生长,更重要的是太阳的光辉。
回应 2012-02-18 01:57 -
塔拉夏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
界说 jièshuō (界说) 定义。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予确切、简要的说明。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自注:“界之云者,所以限其义之所止,使无越畔也。”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 邹韬奋 《本刊与民众》:“什么是民众?这虽没有一定的界说,我以为搜括民膏摧残国势的军阀...2012-02-15 14:19
界说 jièshuō (界说) 定义。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予确切、简要的说明。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自注:“界之云者,所以限其义之所止,使无越畔也。”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辟以出力,始简易而终杂糅。’” 邹韬奋 《本刊与民众》:“什么是民众?这虽没有一定的界说,我以为搜括民膏摧残国势的军阀与贪官污吏不在内。” ——百度百科 界说1: 动量学,按照我所学的,是叫做“运动学”的这种科学。如果抛开内在性状,把物质想象成一个点的话,则可以考察运动的量和方向。(i=i这里面可以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看待不是一个点的物质的运动。刚体的旋转也是一种简化的处理。特别复杂的情况,我可以想到的是地球这个球体的运动,如果我们想要考察细微至每一丝空气的流动的话。) 绝对空间是逻辑外推的产物,把它认为是现实的东西是一种谬误。 运动恰好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终于有点明白什么是形而上学了呢康德大师哈哈哈。) (i=i这一部分出奇的好懂啊,恩,还是要谢谢邓老师,谢谢康德大师- -!) 界说2: 运动是地点的改变。(i=i突然想起了丘维声的那张有趣的脸,嘻嘻) 说明2中的汉语不精确,而且也有连接词语和标点显然用错了的。不过意思可以明了。 说明3我们留作明天考察。
回应 2012-02-15 14:1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7.9分 53人读过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黑床 2011-07-14
。。蛋疼,如能做成动画片就好理解多了。
0 有用 塔拉夏 2013-04-09
本来是想细读的,后来被迫转成通读,拜糟烂的翻译所赐。
0 有用 塔拉夏 2013-04-09
本来是想细读的,后来被迫转成通读,拜糟烂的翻译所赐。
0 有用 黑床 2011-07-14
。。蛋疼,如能做成动画片就好理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