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并不是很故意的读的,但是书的内容略出乎意料其实。一来,比较着重于“灾后”这个情况下的“韧性”,和广义的韧性还是有点差异,(貌似这也是比较早的书了);二来,出奇滴好看,233主要是历史研究比较多,读来有意思。不过我主要读了头和尾,加上华盛顿战后、唐山震后两篇。城市的恢复,是物质上的也是一种对城市的和人的信念。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算是看过的第一本关于“城市韧性”的书。作为一本论文集,难免有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文章对历史的介绍多,理论分析少。但无论如何,每一篇都还提出了相当有意思的观点,这也许也要归功于Campanella的介绍和总结。我同意Shi老师的观点,他真的是个很好的写作者。。从内容看,本书涵盖了全球不同城市灾害(自然、战争、城市运动)后的重建案例,像一个碎片式的镜子,既反射独特的个体性又似乎映射出一个隐藏的总体-“城市韧性”-它是如何被理解的?它是否代表重建?它是否正义?这些案例给出了启发式的回答。至于不足之处,作者在结尾说得很清楚:缺乏灾害预防的案例,主体单一等(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至于未来的研究,例如“气候变化”、“社区参与”、“空间政治”等维度应当被添加以丰富叙事。
> The Resilient City
1 有用 林晚夕 2017-02-01 22:11:16
并不是很故意的读的,但是书的内容略出乎意料其实。一来,比较着重于“灾后”这个情况下的“韧性”,和广义的韧性还是有点差异,(貌似这也是比较早的书了);二来,出奇滴好看,233主要是历史研究比较多,读来有意思。不过我主要读了头和尾,加上华盛顿战后、唐山震后两篇。城市的恢复,是物质上的也是一种对城市的和人的信念。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2 有用 nassse 2022-01-18 07:19:01
算是看过的第一本关于“城市韧性”的书。作为一本论文集,难免有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文章对历史的介绍多,理论分析少。但无论如何,每一篇都还提出了相当有意思的观点,这也许也要归功于Campanella的介绍和总结。我同意Shi老师的观点,他真的是个很好的写作者。。从内容看,本书涵盖了全球不同城市灾害(自然、战争、城市运动)后的重建案例,像一个碎片式的镜子,既反射独特的个体性又似乎映射出一个隐藏的总体-“城市韧性”-它是如何被理解的?它是否代表重建?它是否正义?这些案例给出了启发式的回答。至于不足之处,作者在结尾说得很清楚:缺乏灾害预防的案例,主体单一等(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至于未来的研究,例如“气候变化”、“社区参与”、“空间政治”等维度应当被添加以丰富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