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布烈松惟一的一部著作。是作者二十余年对“电影书写”进行的点点滴滴思考的集结。作者认为“电影书写”与时下的电影不同。电影是一种舞台剧的再现,抹杀了摄影机的独特性。而摄影机的精彩之处在于复制舞台剧,而在于它严格捕捉到肉眼见不到而又为电影作者提供了极具潜力的组合要素,让电影作者可以通过各种影像及声音的组合,令镜头所捕捉的现实片从现实的层面转化为真的层次。所以,作者视演员为模特,他们的作用不是演活某个角色,而是让人们通过他们不露痕迹的言行进入他们的内心存在状态,这远比实际的戏剧冲突更能感动人。与其说影像再现了某种现实,倒不如说它们激发了某种想像。因此看似平淡的影像在适当的组合下就会造出神奇。作者不囿于电影题材,更揭示了其他创作活动。其反思由技进乎道,阐述预知、等待、诱导、亲近等艺术,颇具电影伦理学之论。
電影書寫札記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姓名:罗伯特·布烈松/布莱松/布勒松(Robert Bresson)
国籍:法国
生于:1901.9.25
卒于:1999.12.18
性别:男
生份:电影导演 作家
罗伯特·布勒松是谁?在1999年12月18日布勒松老人以98岁高龄辞世之前,很多人也问着同样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知之甚少,正统的电影史著作,例如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把他视为战争期间生不逢时的形式主义者,德国人格利戈里的电影史虽然花了整整一小节来介绍他,但在书中他也把同样的篇幅慷慨地给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在“新浪潮”之后世界电影的各种风潮之中,布勒松尽管仍在拍片子,但速度极其缓慢,40多年来仅仅导演了14部影片,其中大部分被淹没在战后至今哗众取宠的票房之中。电影评论界在面对布勒松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因为这些喜好归类的人们对他特立独行的风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无法用所谓“优质...
姓名:罗伯特·布烈松/布莱松/布勒松(Robert Bresson)
国籍:法国
生于:1901.9.25
卒于:1999.12.18
性别:男
生份:电影导演 作家
罗伯特·布勒松是谁?在1999年12月18日布勒松老人以98岁高龄辞世之前,很多人也问着同样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对他知之甚少,正统的电影史著作,例如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把他视为战争期间生不逢时的形式主义者,德国人格利戈里的电影史虽然花了整整一小节来介绍他,但在书中他也把同样的篇幅慷慨地给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在“新浪潮”之后世界电影的各种风潮之中,布勒松尽管仍在拍片子,但速度极其缓慢,40多年来仅仅导演了14部影片,其中大部分被淹没在战后至今哗众取宠的票房之中。电影评论界在面对布勒松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因为这些喜好归类的人们对他特立独行的风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无法用所谓“优质电影”、“新现实主义”甚至“极少主义”等来概括他,因为布勒松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他称之为“电影学”。
布勒松是少数几个横跨整个二十世纪的电影大师之一,在战后的法国,除了让-吕克·戈达尔以外,其他任何电影导演都无法与他相比。在他身边,一代又一代电影人走马灯般地匆匆而过,各种各样崭新的电影美学风云继起。然而四十年中他始终不为所动,象个僧侣一样固守着自己。这种固守的结果之一就是人们对他的电影和他的个人生活事件所知甚少,以至仅仅在最近他对现代电影的非凡贡献才逐渐开始获得公正的承认。
由于以上原因,也由于布勒松自己对个人隐私的注重,人们所知道的有关他的生平仅是这些:罗贝尔·布勒松(Robert Bresson),生于1901年(有说是1907年),最早是作为画家开始职业生涯的,三十年代转向剧本写作(此时导演了一部喜剧短片《公众事件》),在德国集中营度过了二战初期岁月,恢复工作时导演了《罪恶天使》(1943),1945年他完成了《布劳涅森林的妇女》(与让·谷克多共同编剧),但直到1951年的《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他才开始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此后,他开始贯彻自己的“电影诗学”,不再向任何时髦的流派看齐。他也因此渐渐地从电影史中淡出了。
他的“电影学”是一种高度风格化的体系,他企图用电影表达生存境况中那些无法用正常手段表达的东西——人物内心的运动、人类灵魂的精要轨迹。为达此目的,他在电影中排斥所有他认为是虚假和不必要的成分,大量剥除现实到仅剩下精髓的程度。手法的经济是他终生孜孜以求的事情。他自己说:“当一只小提琴足够的时候,就不要用两只……人们不是通过加法来创造,而是通过减法。”然而籍此称他为“极少主义者”却是不恰当的,这只能把他高度发展和复杂的风格归结为灵巧和肤浅。他的“极少主义”最终获得的是“极多的”丰富。在《乡村牧师的日记》和《巴尔塔扎尔的奇遇》中贫瘠的自然、《一个死刑犯的越狱》和《金钱》中空荡荡的牢房、走廊和庭院加强了主人公生存境地的隔绝感,有助于观众把目光聚焦在他们的内心斗争上。《一个死刑犯的越狱》末尾通过鞠斯特和芳婷攀过天窗、沿着监狱高墙爬行的戏剧性的明暗对比,创造了他们内心斗争的紧张而强有力的隐喻。
布勒松善于运用一成不变、单调贫乏、强调象征意义的画面语言,让一个物品、一张人脸、一个手势独立表达意义,用生活素材来表现观念。在他的影片中,人物视线非常重要,观众可以跟随主人公们的视线变换和它们的关系来完成对叙事的掌握。对布勒松来说,“剪辑一部电影就意味着通过角色们的眼睛来连接彼此和周围的事物”。
布勒松影片中的时空往往模糊不清,我们无从判断牧师的村庄和住地离教堂究竟有多远。我们也没有看到芳婷牢房的全貌——有丰富的特写展示着它的局部:门、窗、天窗等等,因为它们才是主人公最关心的。时间的流逝是主观的,在《乡村牧师的日记》这部回避不了时间序列的影片中,它们由主人公生命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来标定。经常是这样:“教义问答班结束地比我预想的晚”等等。
声音也是布勒松达到叙事简洁目的的重要元素。他大量采用“直接音响”来扩展叙事维度,应用画外音来减少视觉对人们的误导。有意思的是,第一人称的旁白告诉我们的,常常就是它们所叙述的情景,这种声音和画面的谨慎重叠很好地强调了某个动作或细节的重要性,建立了某种叙事节奏感。
演员为“原型”所替代——他就是这样称呼他们的。特殊的格言和缺乏演员的自由排斥了夸张和意图。它们与压缩的背景一起,突出地显示了人物角色的根本性的被囚禁的问题。
布勒松在实践自己的“电影学”时并不是冷漠的。他的影片揭示了非常丰富的人性,可以说是真正二十世纪的写照。影片的中心都放在这样一个严肃的主题上:“逃出来,如何逃出来,在肉体上和在精神上逃出来”——这是罗贝尔.布莱松影片中角色们的一个永恒主题。
他们都有这种对反抗性人物的嗜好,从《贞德》到《也许是魔鬼》中的自寻短见的少年,或者是《金钱》中的送柴油的司机。囚禁同样也可以由罗贝尔.布莱松所称为的“裂变”来解释,也就是说用剪辑来实现身体或世界的各个部分的分离,然后再用其它方式将它们组合起来(在《扒手》里从一手到另一手的连接)。这些生活在边缘的人物与社会产生对抗,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同时还要与邪恶斗争。这种内心的张力来自悲悯,来自对小人物彻骨的同情,也来自他自己曾经遭受的德国集中营的非人道境遇。
罗伯特·布烈松所有电影作品
1934,《公事》
1943,《罪恶天使》
1945,《布劳涅森林的妇女》
1951, 《 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
1956, 《 一个死刑犯的越狱》
1959, 《 扒手》
1962,《圣女贞德受难》
1966,《巴尔塔扎尔的奇遇》
1967,《穆谢特》
1969,《温柔女子》
1972,《梦想家的四个夜晚》
1974,《湖上的朗斯洛》
1977,《也许是魔鬼》
1983,《金钱》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控制事物的精度。充当精密的仪器。 2.不抱执事之心理。每个取景都要找到其新的妙趣,我所想象之物的妙趣。直接的发明(再发明)。 3.场面调度或导演。不是指导别人,而是指导自己。 4.不要演员,不要角色,不要表演,要使用模特,取自生活的模特。以其人(模特)代其表(演员)。 5.电影书写是一种用运动画面和声音构成的写作。 6.尊重人的天性,不要刻意让天性变虚为实。 7.戏剧和电影书写若强行婚配,势必会两败俱伤。 8.要潜心研究无意义(不具有意义)的画面。 9.剪辑一部电影,就是通过目光将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物品连接起来。 10.我的影片首先诞生于我的脑海中,然后死亡于剧本上;它又通过我所使用的活人和真实物品复活,然后又被杀死在胶片上,然而一旦被摆放在某种秩序中,被放映在银幕上,则像水中的花朵跃然而生。 11.创造不是歪曲活人,不是捏造物品。而是在确实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在原样存在的人和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 12.你的想象并不针对事件,而是针对感情,尽管你想让感情尽量具有资料性。 13.一把提琴足够时,绝对不要用两把。 14.拍片。置身于浑然的无知,钟情于强烈的好奇,当然还需有先见之明。 15.电影书写就是军事艺术。筹备影片等于准备战斗。 16.要让噪声变成音乐。 17.言语的洪流并不损坏一部影片。这是种类问题,而不是数量问题。 18.将你最为遥远和最为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的不易觉察的纽带,就是你的视觉。 19.但愿是感情引发事件。而非事件激发感情。 20.模特。活动的脑袋上的两只活动的眼睛,而活动的脑袋又在活动的身体上。 21.模特。“全身都是面孔。” 22.拍片。要仅仅坚信印象,坚信感受。不要智慧的干预,智慧与印象和感受格格不入。 23.打破平衡以便重新平衡。 24.是思想,就要隐藏起来,但还得让人能够发现它。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隐藏最深的思想。 25.不要熟练,而要灵巧。 26.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31.事物变得更为清晰,并不是通过更多的光线,而是通过我观察它们的崭新视角。 32.只需一个词汇,一个不到位或摆放不当的手势,就会阻止其余的一切。 33.时开时关的门声,脚步的声音,都是节奏的需要。 34.受智力控制的电影影片,其水平终究有限。 35.以现实修饰现实。 36.画面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画面与声音之间发生的交流,将赋予你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其电影书写的生命,而且通过一种巧妙的现象去统一你的作品。 37.模特。不可模仿的灵魂与肉体。 38.如果你将一个老物件脱离平常围绕它的东西,它就会变成一个新物件。 39. 深挖你的感受。察看其中有何物。不要从用词去分析它。将其转换成姊妹画面,转译成对等声音。你的感受越是清晰,你的风格就越确定。(风格:所有非技巧之物。) 40.你的影片应该和你紧闭双眼所看到的影片相像。(你应该能够时刻看到它,并且能够整个地听到它。) 41.要确切知道这个声音(或这个画面)来此何干。 42.耳朵更多地走向内部,而眼睛更多地走向外部。 43.画面和声音不应该相互倾力支持,而要以接力方式相互轮流工作。 44.节奏的巨大威力。只有固定在节奏里的东西才能长久。让内容服从于形式,意义服从于节奏。 45.看到运动就有一种幸福感:奔马、田径运动员、飞鸟等。 46.当X先生说,感动大众不需要任何艺术,这就证明了一种莫大的愚昧。 47.模特。他们在拍片中失去的表面特征,会在银幕上赢得更多的深度和真实。正是那些最为平淡乏味之物,最终具有最强大的生命力。 48.仿风刻之水,雕无影之风。 49.要奉献更多的相像,以便获得更多的差别。制服和生活统一能突出士兵的本性和性格。在立正动作中,所有士兵的静止不动会让每个人的特殊信号表现出来。 50.关系的精确阻止蹩脚画,关系越是新颖,美感就越显著。 51.要有识别能力(感知中的精度)。 52.真实并不镶嵌在你所使用的血肉之躯和真实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電影書寫札記"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弗朗索瓦·特吕弗 8.5
-
- 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世界 8.5
-
- 伯格曼的电影 8.0
-
- 奥逊·威尔斯论评 8.2
-
- 我的无限痴迷 8.0
-
- 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 7.3
-
- 戈达尔访谈录 8.1
-
- 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 7.2
-
- The Film Idea 8.0
-
- 梦书 9.1
電影書寫札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演技派也有错?布列松和今村昌平为何偏爱业余演员?



触摸真实——布列松的电影书写


《电影书写札记》读后感

在场影像客厅专题放映-布列松专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场影像客厅布列松导演专题的放映后记 《乡村牧师日记》 前半段作为一种文本化的影像书写,是打乱叙事视角的心理重组,虽然这种书写由牧师生发出来,但是这种文本的意识也并不是完全的建构图像上的叙事功能的,图像本身有着作为二次重组的意义的,通过文本书写与布列松“短叙... (展开)>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8.5分 2106人读过
-
Gallimard (1995)9.6分 4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8.9分 1106人读过
-
Green Integer (1997)9.7分 2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影迷的自我修养 (与电影有关的电子版图书) (易老邪)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NYU Tisch Asia MFA reading list (王白菜)
- 影 (圆樂)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9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電影書寫札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6-16 23:34:00
“我的影片首先在我腦海誕生,死於紙上;我所用的活人和實物使它復活,但這些人和物在膠片上被殺掉;不過,當他們排列成某種次序,放映到銀幕上,便重現生機,如花朵放於水中。”
0 有用 MathewChu 2011-05-05 19:07:53
大师的,当然没得说,还在慢慢品读。
0 有用 并非冷漠的阿凡 2024-10-04 17:19:38 浙江
想来印象派电影是绘画的延伸,诗电影指射结构和蒙太奇,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虚假繁荣的戏剧,似乎只有电影书写才是最纯粹的电影。
0 有用 蓬蓬 2010-10-31 00:50:27
“一声叹息,一阵沉默,一个字词,一句话语,一片嘈杂,一只手臂,你的人物模型的全部,他的面部的动态和静态,正面与侧面,宽阔的视野,压抑的空间⋯⋯样样东西精确到位:你唯一的手法。”
1 有用 牛角酥 2010-06-11 23:30:42
“心灵活动随着身体活动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