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一场成长的悲剧
记者 达奕璇
王颖,武汉大学春英诗社“红楼讲坛”创始人,带着她对《红楼梦》的新释和她个人最新出版的新书《我在落花梦里——〈红楼梦〉流年之殇》回到了阔别两年的母校,今天下午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为大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题为“我在落花梦里”的讲座。
“有矢放的”的虚幻倒置
对于当今研究红学的热潮高涨的现象,王颖首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当今很多学者对于《红楼梦》的解析有着“有矢放的”的倾向。她提到:“如果借助大众传媒的宣讲形式,其‘论证’实为‘有矢放的’的虚幻倒置。由于故事本身的幻想性、传奇性,此种宣讲极易获得带领观众一起“侦破疑案”的视听效果,从而赚得高收视率和广泛关注。”对此,她提出了自己的新解,“这样游戏般的体验经历,大抵可以作为其‘红楼梦魇’的形容,至于这些结论成立的概率几近为零的事实,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这种对创作快感的单纯追求辅以一厢情愿将文学故事付诸学术的努力,必然带来对学术规范的全然无视乃至侮辱践踏,这正是其‘红楼梦魇’的最为危险之处。”
藉四个词品味《红楼梦》中的情怀意绪:
关键词一:“客寓”
对于“客寓”这个词,王颖同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其实我们读《红楼梦》,也会读出来他们那些人内心深处其实向往的是一种安宁,就是无论岁月如何像流沙一样在我们的指尖划过去,我们始终渴望的是一种永恒!”
林黛玉,这个自古以来以悲情色彩为主线的人物,自然与“客寓”这个词密不可分。王颖这样解读黛玉的“客寓情节”:“由于故乡的远隔,黛玉其实并没有真正融入贾府这个大家庭里,她的心里充满的是惶恐和失落。黛玉一直寄居在自己的外祖母家里,她在贾府里时时小心,步步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去了!而这也正是她客寓的情怀。”“在高鹗撰写的后四十回中,写道黛玉临终前交待‘扶柩回南’用来终其一生的‘客寓’情节。”
在谈到同样具有“客寓情怀”的另外一位“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时,王颖认为她的命运比黛玉更加痛苦,“对于妙玉,她的客寓情节不仅仅来自于远离故乡的思愁,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佛门和世俗的障碍。”
王颖对于贾宝玉这个中心人物,也有自己的理解,她向大家阐述了贾宝玉和“客寓情节”的渊源。“也许大家可能会感到奇怪,宝玉是贾府的二公子,可以说他是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在我看来,宝玉虽然身处诗礼簪缨之族的温柔富贵乡,但他在内心深处对周遭的富贵生活有一种疏远,或者说,他心中始终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独立于繁华之外。 他对于贾府里的大热闹、大繁华是视而不见的!他不远不近地看着,且仅仅是看着,虽然他确实是个爱热闹的人,但是他的热闹只是属于大观园和姐姐妹妹们在一起的日子,而不是属于贾府。”
关键词二:“青春”
“从本质上讲,贾宝玉对男子的隔阂和厌恶,其实是对男子正式道路的疏离,对仕途经济污浊之气的排斥,就像他对女子的崇爱,本质上是对青春的迷恋一样。”王颖这样向我们阐述她对宝玉这个人物从一些表面上的行为而体现出的深层次的实质的认识,“在贾宝玉心里,婚姻代表了使人世俗化的过程,迈入婚姻,便表示远离了年少时耳鬓厮磨、两小无猜的纯情状态,所以他对婚姻怀着一种恐惧心理。宝玉只想永远留在青春的时光里,让自己和身边的姐妹永不迈入婚姻。从本质上讲,其实这种惧怕根源于贾宝玉对青春岁月的热情和留恋。”
关键词三:“无常”
“《红楼梦》所写的悲剧绝不止于宝黛爱情的悲剧,或者家族没落的悲剧。其间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悲剧,我姑且把它叫做成长的悲剧。”王颖认为,与其把大观园看作一个地点,不如把它看作一段时间,是宝玉和众姐妹青春年少的光阴。在她看来,即使没有贾府的抄没,大观园的生活也终将告一段落,而宣告大观园生活结束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时间。 其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都面临着婚姻,而这种婚姻的出现也正是代表着和姐姐妹妹们的一种疏远,对人世间的无常变幻,贾宝玉“宁愿葬在姐妹们的眼泪河里寻找一份安全和眷恋”。
关键词四:“逃遁”
“我比较倾向于把大观园在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和八十回后整个贾府的抄没,叫作大观园的两次被入侵。”当贾宝玉对仕途经济之路感到厌恶的时候,他逃遁到了大观园。然而当大观园没落的时候,他却无处可逃了。
“‘红楼讲坛'是属于武大的!永远都是属于武大的!”
回到阔别两年的母校,面对台下的同学们和昔日栽培自己的老师们,王颖十分激动。“看着各位朋友,让我想起2005年5月13日的晚上也是在这个地方,‘红楼论坛’的第8次讲座,我和大家告别的时候,那时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做讲座的时候,在教三103的那样一个小教室里面,台下坐着30来个观众,当时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想这里的朋友道一声‘珍重再见’,而在当时我又何尝能够想到,今天我能够有机会重回‘红楼论坛’,和各位老师和朋友们相聚在这个地方。”王颖提到曾经有很多人问她,去了北大以后还会不会继续讲“红楼论坛”,而她的回答是“可能还会讲《红楼梦》,但不会是‘红楼论坛',因为‘红楼论坛'是属于武大的,永远都是属于武大的。”在她看来,“红楼论坛”从诞生到壮大再到辉煌,每一步都与武大的人、武大的事紧紧相连。所以,“我宁愿选择把自己作为红楼论坛的过客,以此作为代价,来换取红楼论坛在武大的永恒。”
《红楼梦》:小孩子的眼光审视大人们的世界
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陈文新教授之后对王颖的一翻解读做了补充,他谈到:“《红楼梦》中的宝玉是曹雪芹用来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这就涉及到我们人类对某些价值观的一个认定。《红楼梦》作为一个小说不仅仅在写一个没有长大的人的感受,而且也是用一个没有长大的人的眼光来看大人的世界,这样一种眼光可能别有一番滋味。”陈老师提到其中的深意时,讲述了他自己看《红楼梦》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一点看法,“我们都知道,皇帝的新衣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出它的真相来,对于一个长大了的世界,也许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出他的真面目。《红楼梦》它是写一个成长的悲剧,而在一个成长的悲剧的背后可能有着对我们人类社会更深的反省。”
“红楼梦魇”:一场成长的悲剧
|
支持一下
这么长的评论可以发在下面的“评论”版里的噢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