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愁的预感 短评

热门
  • 96 女巫 2011-05-03 22:29:35

    始终觉得吉本芭娜娜的书不是靠一句话震到人,而是营造了一种气氛或者说一种普通的情绪

  • 33 闻夕felicity 2012-04-01 09:15:32

    这本书能让被现实磨硬了心再度柔软起来

  • 17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2011-05-31 20:08:51

    拥有灵异感觉的少女,终于得知自己的身世,渐渐地终于发现懵懂的爱恋,找到了亲人,找到了恋人。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却已经附有那种独特的风味,很像盐津葡萄,初入口有点咸,慢慢便冲着喉咙干渴才好似的忍不住一直吞着,到最后喉咙干哑了,喝一大杯清水,故事便到了尽头。

  • 12 2015-03-03 18:33:46

    剧情一开始就蛮离奇的,喜欢里面那个阿姨,说是姐姐也行的人物。美丽怪异的独身女子每天从垃圾一样的房间走出来楚楚动人这本身就是个奇迹。跟养父母的儿子之间的恋情完全是点缀,我的关注点全部在姐姐身上了。

  • 5 燕仰 2019-05-04 10:16:12

    刚写完论文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看闲书,今天随手翻完了这本《哀愁的预感》。初夏时节读到这种字里行间浓绿淡绿相间的书,真是令人愉悦的体验啊。吉本芭娜娜的叙述水汽氤氲,有古池般的闲寂、夏日繁星般的凉爽,森林般的清香,钢琴一样深沉优美的宁静,是悠长假期的读物没错了。以及,想去轻井泽啊。

  • 4 Larry 2010-07-12 09:48:53

    我读过的吉本芭娜娜的书里最爱这一本。

  • 4 Shirleysays 2013-04-12 14:09:07

    芭娜娜的细腻和易感是女作家的命脉

  • 2 锐利修蕊 2012-01-20 18:52:18

    吉本芭娜娜98年出版创作的这个故事,当时由角田书店编辑校对而成,算是她写作途中重要的一次转折。这种风格上的大相径庭,并不全是由某种外界的干扰因素迁就转变,更是一次内心更替的熟练操作。故事内容并不新鲜,又以女性视角也是她的老生常谈。而反常的描写式开头到是新鲜,但随记叙逐步浮出水面的特异关系性格,又老旧又古典,说是她的尝试,但又总觉得在多国文学作品中早已见晓。孤戾但又绝对洒脱,与众不同的敏感体质,又让我想起亦舒的另一部《灵心》。只不过方向却不着痕迹,无处可寻。以身世之谜开启读者的兴趣点,却又完全不再重复转而革新,这也是她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式。又以物质能量与过去牵扯之说,更可凸显作者本人的近年历练。吉本的故事不刻画男女的暧昧,但是很注重亲情伦理。这也逐渐就成为她的独特。

  • 3 麋鹿橙 2014-07-14 11:37:12

    情景渲染篇幅过多 因为失去的伤痛而忘却了过去 却得到了预知的能力 这也就是哀愁的预感 在人物关系意义上不如《厨房》来得干脆 阿姨成了姐姐,而弟弟成了爱人这层关系铺垫不够

  • 2 Junkeene 2008-03-15 21:40:57

    我在看此书时那愉快的心情突然让我很想去学熬鲫鱼汤。

  • 1 小标点儿 2014-07-21 22:13:45

    同样的题材,同样预感超强的少女,香蕉阿姨写得比师太好呢。真喜欢芭娜娜小说的底色,尽管哀愁,还是要好好地活着,努力活下去。

  • 2 Morning 2013-04-30 06:39:50

    互相传递的哀愁,是我眼前连绵的,湿漉的山峦。

  • 2 莫小段 2009-12-24 13:16:39

    断断续续的读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弥生,雪野,有时候她们会做为梦境飘进我的大脑里。香蕉阿姨的书给我的感觉总是飘忽不定,黏稠反复。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可以理直气壮的慢慢读,读个半年一年也行。

  • 1 猴头虫 2014-06-17 11:53:20

    可能是我心境不对,没有当年看《厨房》的感觉了

  • 1 Gone。 2011-10-15 14:25:34

    诡异又自然的和谐感。

  • 2 UYDE'eo 2010-08-24 20:53:25

    蒲公英一样的文字

  • 0 バカ蓝蓝 2010-09-22 20:22:40

    少女的輕聲低語

  • 0 李四辣个 2018-08-08 20:28:41

    不算什么“创作观念成熟之作”。作品本身更多像是一个个人探索时期的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很多东西细腻但冗余。在对读者的吸引强度上个人认为不如《厨房》。吉本芭娜娜更适合短些的作品。但是依然有许多让人心动之处,如同夕阳下的小溪脉脉流淌。

  • 0 粟冰箱 2018-11-15 17:47:50

    喜欢阿姨(姐姐)!吉本芭娜娜真是太细腻了。

  • 1 阿咚 2015-05-19 16:50:52

    乏善可陈的一本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