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即不在于人们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庭之外,如扩张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社会秩序也就被恰如其分地保持住了,那些具有这种完美的人类之爱的人被称作仁慈的人,或有道德的人(仁者)。 孔子认为,成为这样的一种人应该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可以认为,孝顺(孝)和履行作为弟弟的责任(悌)成了儒教最重要的美德。孝顺的内容包括尊重父母,好好地照顾他们并按照他们的愿望行事;作为弟弟的顺从意味着要追随兄长的愿望。此外,和谐( 和)是达到仁慈所必不可少的。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一致并存在社会内部保持一致;不过,“和”这个概念也包括这样一种和谐;提倡一个人盲目地追随他人,这基本上是有害的。同样,勇敢(勇)也被经常认为是达到仁慈的一个先决条件,不过,一个勇敢的人倒不必一定是个仁慈的人;勇敢必须是为了正确的目的。孔子憎恶那些没有礼貌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然而,日本所理解和传播的儒教却并不是这个样子。这点,从1882年天皇给日本军人所下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命令是按照儒教的观点写成的,但绝不是给一个有限的社会集团,即军人规定的特殊道德法规。明治政府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制度即被废除,武士阶级失去了他们的特权,征兵制开始实行。结果,保卫国防的义务落到了全体居民身上,所有的日本人都被认为是潜在的士兵。天皇给陆海军士兵的命令是在这样一种考虑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同时也是天皇给全体人民的必须遵奉的国家命令。这个命令强调了儒教的五个美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独具的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仁慈在中国被认为是儒教的核心美德;而在日本,即便是在604年圣德太子发布的十七条宪法(它是在儒教的严重影响下写成的)中,也没有把重要的重点放在这上面。但如果说仁慈的美德在整个日本儒教历史中一致被完全忽略,那也是不真实的。然而,对仁慈的相对忽略绝非仅自明治时代始,他可以追溯到相当远的时期以前。在日本,是忠诚而不是仁慈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美德,当日本接近近代时期的时候,这一点就越发变成了事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日本为什么"成功""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为什么"成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日本为什么"成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住在小木屋 (越努力越幸运)
人们绝不能把当时的日本想象成今天这种样子。当时,不论是在地位高的人中间还是在普通人中间,夫妻都是分居的,丈夫要去探望妻子,而不是相反。当然,丈夫是公开地去轮流探望他的好几个妻子,而妻子则秘密地轮流接待几个丈夫。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她们的性生活是一种乱伦。孩子由他们各自的母亲抚养大,因此,各个母亲的孩子相互之间与陌生人无异。他们很容易相爱。并且能够相互结婚而不感到是犯罪,同时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残杀。...2013-09-09 21:41
人们绝不能把当时的日本想象成今天这种样子。当时,不论是在地位高的人中间还是在普通人中间,夫妻都是分居的,丈夫要去探望妻子,而不是相反。当然,丈夫是公开地去轮流探望他的好几个妻子,而妻子则秘密地轮流接待几个丈夫。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她们的性生活是一种乱伦。孩子由他们各自的母亲抚养大,因此,各个母亲的孩子相互之间与陌生人无异。他们很容易相爱。并且能够相互结婚而不感到是犯罪,同时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残杀。因此,一个有影响的强有力的氏族首能够很快地与皇室建立起牢固的血缘关系。例如,他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子,然后再把女儿与皇子所生的女儿嫁给皇子与他的别的女儿所生的小皇子。此外,当时日本并不存在后来才有的长子继承权,皇储经常是从天皇的兄弟中遴选。这就导致他们之间经常爆发激烈的斗争,也经常互相残杀。到所谓大冢时代结束的时候,日本人才开始试图改进自己的文化。 引自第32页 回应 2013-09-09 21:41 -
住在小木屋 (越努力越幸运)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即不在于人们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庭之外,如扩张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2013-09-04 16:32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即不在于人们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庭之外,如扩张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社会秩序也就被恰如其分地保持住了,那些具有这种完美的人类之爱的人被称作仁慈的人,或有道德的人(仁者)。 孔子认为,成为这样的一种人应该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可以认为,孝顺(孝)和履行作为弟弟的责任(悌)成了儒教最重要的美德。孝顺的内容包括尊重父母,好好地照顾他们并按照他们的愿望行事;作为弟弟的顺从意味着要追随兄长的愿望。此外,和谐( 和)是达到仁慈所必不可少的。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一致并存在社会内部保持一致;不过,“和”这个概念也包括这样一种和谐;提倡一个人盲目地追随他人,这基本上是有害的。同样,勇敢(勇)也被经常认为是达到仁慈的一个先决条件,不过,一个勇敢的人倒不必一定是个仁慈的人;勇敢必须是为了正确的目的。孔子憎恶那些没有礼貌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然而,日本所理解和传播的儒教却并不是这个样子。这点,从1882年天皇给日本军人所下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命令是按照儒教的观点写成的,但绝不是给一个有限的社会集团,即军人规定的特殊道德法规。明治政府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制度即被废除,武士阶级失去了他们的特权,征兵制开始实行。结果,保卫国防的义务落到了全体居民身上,所有的日本人都被认为是潜在的士兵。天皇给陆海军士兵的命令是在这样一种考虑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同时也是天皇给全体人民的必须遵奉的国家命令。这个命令强调了儒教的五个美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但是却没有特别地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教的核心美德。人们可能会说,在这个专门针对军人或潜在的士兵所下的命令中,忽略仁慈的美德是很自然的。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命令和那些可以被看作是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或古代朝鲜的军人或武士精神的本质的东西作一个比较的话,日本儒教的某些特征就会显得分外清楚了。在蒋介石的军队中,军人精神的必要素质是学识、信义、仁慈、勇敢和严格; 而在古代朝鲜的新罗朝代,根据“花郎道”(相当于日本的武士道)为士兵规定的品质是忠诚、孝顺、信义、仁慈和勇敢。只有信义和勇敢才是所有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美德;仁慈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而日本则根本没有提到它。忠诚是日本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可是却没有出现在中国所开列的美德清单之中。 引自第6页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独具的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仁慈在中国被认为是儒教的核心美德;而在日本,即便是在604年圣德太子发布的十七条宪法(它是在儒教的严重影响下写成的)中,也没有把重要的重点放在这上面。但如果说仁慈的美德在整个日本儒教历史中一致被完全忽略,那也是不真实的。然而,对仁慈的相对忽略绝非仅自明治时代始,他可以追溯到相当远的时期以前。在日本,是忠诚而不是仁慈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美德,当日本接近近代时期的时候,这一点就越发变成了事实。 引自第6页 此外,忠诚(忠)的意义在中国和日本也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中国,忠诚以为着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但是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语自己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而牺牲生命的程度。结果,孔子所说的“臣事君以忠”在中国被解释为“臣子必须以一种不违反自己良心的真诚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家臣必须为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这样,在日本,忠诚、孝顺和对年长者的义务一起塑造了一个价值的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价值在社会内部调节着以权威、血缘纽带和各自年龄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在日本,忠诚和信义的概念无疑被看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像在中国那样。 迄今为止的整个日本历史上,个人主义从未昌盛过。结果,实际上也就无人强烈地、认真地提倡过自由主义。日本人一致被要求服从统治者、侍奉父母、最终兄长、在社会中按照多数派的意见行事,没有留下什么余地来解决良心的问题。 引自第6页 不过,重盛死后很久,日本人也许已经撇下了孝顺而选择了忠诚,即使在天皇的命令没有反映大多数人的感情的时候也是如此。当天皇发布了一个不合理的和专制的命令的时候,那些战胜了自己的良心而服从主子的命令的时候,那些战胜了自己的良心而服从主子的命令的人就成了忠诚的臣民;那些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社会上多数人的舆论的支配而拒绝服从的人就成了不忠的臣民。日本人并不指责这样一种缺乏良心的人,当他处于一种没有能力遵循自己良心支配的悲惨境地时,他只会赢得人们的同情。中国的儒教是这样的一种儒教:仁慈在其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而日本的儒教则是以忠诚为中心的儒教。 引自第6页 回应 2013-09-04 16:32
-
住在小木屋 (越努力越幸运)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即不在于人们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庭之外,如扩张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2013-09-04 16:32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即不在于人们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庭之外,如扩张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社会秩序也就被恰如其分地保持住了,那些具有这种完美的人类之爱的人被称作仁慈的人,或有道德的人(仁者)。 孔子认为,成为这样的一种人应该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可以认为,孝顺(孝)和履行作为弟弟的责任(悌)成了儒教最重要的美德。孝顺的内容包括尊重父母,好好地照顾他们并按照他们的愿望行事;作为弟弟的顺从意味着要追随兄长的愿望。此外,和谐( 和)是达到仁慈所必不可少的。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一致并存在社会内部保持一致;不过,“和”这个概念也包括这样一种和谐;提倡一个人盲目地追随他人,这基本上是有害的。同样,勇敢(勇)也被经常认为是达到仁慈的一个先决条件,不过,一个勇敢的人倒不必一定是个仁慈的人;勇敢必须是为了正确的目的。孔子憎恶那些没有礼貌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然而,日本所理解和传播的儒教却并不是这个样子。这点,从1882年天皇给日本军人所下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命令是按照儒教的观点写成的,但绝不是给一个有限的社会集团,即军人规定的特殊道德法规。明治政府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制度即被废除,武士阶级失去了他们的特权,征兵制开始实行。结果,保卫国防的义务落到了全体居民身上,所有的日本人都被认为是潜在的士兵。天皇给陆海军士兵的命令是在这样一种考虑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同时也是天皇给全体人民的必须遵奉的国家命令。这个命令强调了儒教的五个美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但是却没有特别地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教的核心美德。人们可能会说,在这个专门针对军人或潜在的士兵所下的命令中,忽略仁慈的美德是很自然的。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命令和那些可以被看作是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或古代朝鲜的军人或武士精神的本质的东西作一个比较的话,日本儒教的某些特征就会显得分外清楚了。在蒋介石的军队中,军人精神的必要素质是学识、信义、仁慈、勇敢和严格; 而在古代朝鲜的新罗朝代,根据“花郎道”(相当于日本的武士道)为士兵规定的品质是忠诚、孝顺、信义、仁慈和勇敢。只有信义和勇敢才是所有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美德;仁慈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而日本则根本没有提到它。忠诚是日本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可是却没有出现在中国所开列的美德清单之中。 引自第6页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独具的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仁慈在中国被认为是儒教的核心美德;而在日本,即便是在604年圣德太子发布的十七条宪法(它是在儒教的严重影响下写成的)中,也没有把重要的重点放在这上面。但如果说仁慈的美德在整个日本儒教历史中一致被完全忽略,那也是不真实的。然而,对仁慈的相对忽略绝非仅自明治时代始,他可以追溯到相当远的时期以前。在日本,是忠诚而不是仁慈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美德,当日本接近近代时期的时候,这一点就越发变成了事实。 引自第6页 此外,忠诚(忠)的意义在中国和日本也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中国,忠诚以为着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但是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语自己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而牺牲生命的程度。结果,孔子所说的“臣事君以忠”在中国被解释为“臣子必须以一种不违反自己良心的真诚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家臣必须为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这样,在日本,忠诚、孝顺和对年长者的义务一起塑造了一个价值的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价值在社会内部调节着以权威、血缘纽带和各自年龄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在日本,忠诚和信义的概念无疑被看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像在中国那样。 迄今为止的整个日本历史上,个人主义从未昌盛过。结果,实际上也就无人强烈地、认真地提倡过自由主义。日本人一致被要求服从统治者、侍奉父母、最终兄长、在社会中按照多数派的意见行事,没有留下什么余地来解决良心的问题。 引自第6页 不过,重盛死后很久,日本人也许已经撇下了孝顺而选择了忠诚,即使在天皇的命令没有反映大多数人的感情的时候也是如此。当天皇发布了一个不合理的和专制的命令的时候,那些战胜了自己的良心而服从主子的命令的时候,那些战胜了自己的良心而服从主子的命令的人就成了忠诚的臣民;那些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社会上多数人的舆论的支配而拒绝服从的人就成了不忠的臣民。日本人并不指责这样一种缺乏良心的人,当他处于一种没有能力遵循自己良心支配的悲惨境地时,他只会赢得人们的同情。中国的儒教是这样的一种儒教:仁慈在其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而日本的儒教则是以忠诚为中心的儒教。 引自第6页 回应 2013-09-04 16:32 -
住在小木屋 (越努力越幸运)
人们绝不能把当时的日本想象成今天这种样子。当时,不论是在地位高的人中间还是在普通人中间,夫妻都是分居的,丈夫要去探望妻子,而不是相反。当然,丈夫是公开地去轮流探望他的好几个妻子,而妻子则秘密地轮流接待几个丈夫。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她们的性生活是一种乱伦。孩子由他们各自的母亲抚养大,因此,各个母亲的孩子相互之间与陌生人无异。他们很容易相爱。并且能够相互结婚而不感到是犯罪,同时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残杀。...2013-09-09 21:41
人们绝不能把当时的日本想象成今天这种样子。当时,不论是在地位高的人中间还是在普通人中间,夫妻都是分居的,丈夫要去探望妻子,而不是相反。当然,丈夫是公开地去轮流探望他的好几个妻子,而妻子则秘密地轮流接待几个丈夫。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她们的性生活是一种乱伦。孩子由他们各自的母亲抚养大,因此,各个母亲的孩子相互之间与陌生人无异。他们很容易相爱。并且能够相互结婚而不感到是犯罪,同时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残杀。因此,一个有影响的强有力的氏族首能够很快地与皇室建立起牢固的血缘关系。例如,他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子,然后再把女儿与皇子所生的女儿嫁给皇子与他的别的女儿所生的小皇子。此外,当时日本并不存在后来才有的长子继承权,皇储经常是从天皇的兄弟中遴选。这就导致他们之间经常爆发激烈的斗争,也经常互相残杀。到所谓大冢时代结束的时候,日本人才开始试图改进自己的文化。 引自第32页 回应 2013-09-09 21:41
-
住在小木屋 (越努力越幸运)
人们绝不能把当时的日本想象成今天这种样子。当时,不论是在地位高的人中间还是在普通人中间,夫妻都是分居的,丈夫要去探望妻子,而不是相反。当然,丈夫是公开地去轮流探望他的好几个妻子,而妻子则秘密地轮流接待几个丈夫。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她们的性生活是一种乱伦。孩子由他们各自的母亲抚养大,因此,各个母亲的孩子相互之间与陌生人无异。他们很容易相爱。并且能够相互结婚而不感到是犯罪,同时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残杀。...2013-09-09 21:41
人们绝不能把当时的日本想象成今天这种样子。当时,不论是在地位高的人中间还是在普通人中间,夫妻都是分居的,丈夫要去探望妻子,而不是相反。当然,丈夫是公开地去轮流探望他的好几个妻子,而妻子则秘密地轮流接待几个丈夫。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她们的性生活是一种乱伦。孩子由他们各自的母亲抚养大,因此,各个母亲的孩子相互之间与陌生人无异。他们很容易相爱。并且能够相互结婚而不感到是犯罪,同时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残杀。因此,一个有影响的强有力的氏族首能够很快地与皇室建立起牢固的血缘关系。例如,他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子,然后再把女儿与皇子所生的女儿嫁给皇子与他的别的女儿所生的小皇子。此外,当时日本并不存在后来才有的长子继承权,皇储经常是从天皇的兄弟中遴选。这就导致他们之间经常爆发激烈的斗争,也经常互相残杀。到所谓大冢时代结束的时候,日本人才开始试图改进自己的文化。 引自第32页 回应 2013-09-09 21:41 -
住在小木屋 (越努力越幸运)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即不在于人们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庭之外,如扩张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2013-09-04 16:32
儒教把仁慈(仁)、正义(义)、礼仪(礼)、学识(智)、信义(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并且相信仁是人类本质的美德。儒教相信人性从根本上来讲是善良的,特别是认为家族内部亲戚之间的自然影响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根据孔子的说法,道德的实践即不在于人们履行天命,也不受任何出类拔萃之辈的控制。当家庭内部成员间的慈爱被毫无敌意地扩展到家庭之外,如扩张到非家庭成员和完全陌生的人的身上的时候,人性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社会秩序也就被恰如其分地保持住了,那些具有这种完美的人类之爱的人被称作仁慈的人,或有道德的人(仁者)。 孔子认为,成为这样的一种人应该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可以认为,孝顺(孝)和履行作为弟弟的责任(悌)成了儒教最重要的美德。孝顺的内容包括尊重父母,好好地照顾他们并按照他们的愿望行事;作为弟弟的顺从意味着要追随兄长的愿望。此外,和谐( 和)是达到仁慈所必不可少的。和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一致并存在社会内部保持一致;不过,“和”这个概念也包括这样一种和谐;提倡一个人盲目地追随他人,这基本上是有害的。同样,勇敢(勇)也被经常认为是达到仁慈的一个先决条件,不过,一个勇敢的人倒不必一定是个仁慈的人;勇敢必须是为了正确的目的。孔子憎恶那些没有礼貌的人,即使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然而,日本所理解和传播的儒教却并不是这个样子。这点,从1882年天皇给日本军人所下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命令是按照儒教的观点写成的,但绝不是给一个有限的社会集团,即军人规定的特殊道德法规。明治政府建立以后,传统的等级制度即被废除,武士阶级失去了他们的特权,征兵制开始实行。结果,保卫国防的义务落到了全体居民身上,所有的日本人都被认为是潜在的士兵。天皇给陆海军士兵的命令是在这样一种考虑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同时也是天皇给全体人民的必须遵奉的国家命令。这个命令强调了儒教的五个美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但是却没有特别地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教的核心美德。人们可能会说,在这个专门针对军人或潜在的士兵所下的命令中,忽略仁慈的美德是很自然的。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个命令和那些可以被看作是蒋介石统治下的中国或古代朝鲜的军人或武士精神的本质的东西作一个比较的话,日本儒教的某些特征就会显得分外清楚了。在蒋介石的军队中,军人精神的必要素质是学识、信义、仁慈、勇敢和严格; 而在古代朝鲜的新罗朝代,根据“花郎道”(相当于日本的武士道)为士兵规定的品质是忠诚、孝顺、信义、仁慈和勇敢。只有信义和勇敢才是所有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美德;仁慈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而日本则根本没有提到它。忠诚是日本和朝鲜两国的共同美德,可是却没有出现在中国所开列的美德清单之中。 引自第6页 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作是日本的儒教所独具的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仁慈在中国被认为是儒教的核心美德;而在日本,即便是在604年圣德太子发布的十七条宪法(它是在儒教的严重影响下写成的)中,也没有把重要的重点放在这上面。但如果说仁慈的美德在整个日本儒教历史中一致被完全忽略,那也是不真实的。然而,对仁慈的相对忽略绝非仅自明治时代始,他可以追溯到相当远的时期以前。在日本,是忠诚而不是仁慈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美德,当日本接近近代时期的时候,这一点就越发变成了事实。 引自第6页 此外,忠诚(忠)的意义在中国和日本也不相同。如前所述,在中国,忠诚以为着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但是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语自己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而牺牲生命的程度。结果,孔子所说的“臣事君以忠”在中国被解释为“臣子必须以一种不违反自己良心的真诚去侍奉君主”;而日本则把此话解释为“家臣必须为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这样,在日本,忠诚、孝顺和对年长者的义务一起塑造了一个价值的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价值在社会内部调节着以权威、血缘纽带和各自年龄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在日本,忠诚和信义的概念无疑被看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像在中国那样。 迄今为止的整个日本历史上,个人主义从未昌盛过。结果,实际上也就无人强烈地、认真地提倡过自由主义。日本人一致被要求服从统治者、侍奉父母、最终兄长、在社会中按照多数派的意见行事,没有留下什么余地来解决良心的问题。 引自第6页 不过,重盛死后很久,日本人也许已经撇下了孝顺而选择了忠诚,即使在天皇的命令没有反映大多数人的感情的时候也是如此。当天皇发布了一个不合理的和专制的命令的时候,那些战胜了自己的良心而服从主子的命令的时候,那些战胜了自己的良心而服从主子的命令的人就成了忠诚的臣民;那些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社会上多数人的舆论的支配而拒绝服从的人就成了不忠的臣民。日本人并不指责这样一种缺乏良心的人,当他处于一种没有能力遵循自己良心支配的悲惨境地时,他只会赢得人们的同情。中国的儒教是这样的一种儒教:仁慈在其中具有核心的重要性;而日本的儒教则是以忠诚为中心的儒教。 引自第6页 回应 2013-09-04 16:32
1 有用 Iask 2016-12-05
论述日本的企业文化以及高等教育部分特别有意思。“随着战争的发展,学习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学生被征召入伍,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学生一直在学校坚持到了最后”。P191//斯与希并?//“国际社会的无产者”//“日本股份有限公司”//12.13我们老师说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忠”
0 有用 Jarek 2013-11-05
作者一定受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影响,试图从儒教与神道教对日本的影响来说明日本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末21世纪迅速褪化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失为一个好的视角。另外,作者对中国儒教精神,与经过日本化的儒教精神的对比分析,对我而言很有些澄清混沌的意义。一本不错的小书!
0 有用 石上泉8788 2018-08-21
日本儒教的核心不是仁,而是忠。这种意识形态在政治上让日本具有天然的右倾倾向,在经济上导致了政府指导下的二元竞争结构。
2 有用 郑人 2012-08-12
作者很犀利,将中国比喻成文科生,日本则是理科生。
0 有用 十八尺琼勾玉 2017-02-28
怒赞,我也想给六星评价!!!
0 有用 素晴 2020-11-08
了解日本,应该是绕不过去的一本书。从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详细梳理了发展脉络。
0 有用 坚毅 2020-01-22
1日未给良心、仁留位,推崇忠君、侍长。中朝共推仁慈,日朝共推忠诚。2中国是平民官僚主义制度,日军队一直未被平民控制。3孔子认为法治使人失廉耻-那是法家的法治。4日偏居东亚一角产生的自卑锁国情,民族主义,军事节俭主义。希腊和斯巴达。5社会传统上的流动性,使日人未按西方工人资产阶级视角看待自己。6神道教使道教服务于忠诚牺牲和民族主义,而非求长生。7日形成双层次劳动力市场:文化上的忠诚观,引入时的企业人... 1日未给良心、仁留位,推崇忠君、侍长。中朝共推仁慈,日朝共推忠诚。2中国是平民官僚主义制度,日军队一直未被平民控制。3孔子认为法治使人失廉耻-那是法家的法治。4日偏居东亚一角产生的自卑锁国情,民族主义,军事节俭主义。希腊和斯巴达。5社会传统上的流动性,使日人未按西方工人资产阶级视角看待自己。6神道教使道教服务于忠诚牺牲和民族主义,而非求长生。7日形成双层次劳动力市场:文化上的忠诚观,引入时的企业人力竞争偶然,后又因军国主义和自我强化。8终身服务大企业、忠诚牺牲,类似过去武士侍奉领主,军事型模式,内部协调外部竞争。全国类似,企业间竞争但利润追逐受制于服务国家。9日人既民族主义又自视绝对正义。战前是民主法西斯国家,战后是民主计划经济。10中个人主义多于日,民族主义少于日。11人力僵化、一考定终身 (展开)
0 有用 石上泉8788 2018-08-21
日本儒教的核心不是仁,而是忠。这种意识形态在政治上让日本具有天然的右倾倾向,在经济上导致了政府指导下的二元竞争结构。
0 有用 [已注销] 2018-03-10
近期在看儒学类别的书,这本书只算是粗略读完,在看到对儒学的改造时,我在想为何中华民族不能改造自己的儒学,难道是已经太久了,改不了了吗?个人成功都是不容易的,更何况一个国家,本书中虽有史实,但在阐述儒学对日本文化的作用上,自认为有些夸大,这个国家的成功,是更多的问题得到解决,而完成的。
0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17-12-19
读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毕,所谓「成功」,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概念,只要有人牺牲,有人死于无辜,都不能说是一种成功。作者大挖思想的祖坟,中朝欧美,皆取所需,为其所用,不能不说日人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民族。我很喜欢作者那种明晰入微、若有所思的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