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
译者: 刘天路 / 邓红风
出版年: 2007-12-01
页数: 439
定价: 3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ISBN: 9787802308916
内容简介 · · · · · ·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把中国嵌入到l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霸权,l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器的强制和语言的强制这样软硬两个方面,对清政府和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垒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对我国学者和读者来说,《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在资料、理论、方法和视野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何伟亚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国际和亚洲课程主任,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上一部著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
《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把中国嵌入到l9世纪殖民主义的历史之中,指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不仅仅是枪炮、商品和各种侵略行为,它还是一个文化过程,一个需要被征服人民自愿去接受的“霸权工程”。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霸权,l9世纪在华帝国主义通过武器的强制和语言的强制这样软硬两个方面,对清政府和人民进行“规训”。教育”他们在个由欧美帝国支配着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何伟亚超越“中国中心取向”,从西方列强构建新帝国的垒球性历史进程的视野,探寻在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殖民环境的联系。对我国学者和读者来说,《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在资料、理论、方法和视野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何伟亚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国际和亚洲课程主任,现任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上一部著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英文版)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颁发的列文森奖。
作者简介 · · · · · ·
何伟亚,美国学者,原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坡)历史系副教授,后迁芝加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曾以《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获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目录 · · · · · ·
导 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中同…………………………………………………………1
第一部分 鸦片战争与通商条约
第一章 亚罗号战争,1856~1860年…………………………………………………………33
第二章 中国的暴力与法治,1856-1858年 …………………………………………………52
第三章 北京,1860年:劫掠、奖赏金和神圣的报复………………………………………79
· · · · · · (更多)
导 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中同…………………………………………………………1
第一部分 鸦片战争与通商条约
第一章 亚罗号战争,1856~1860年…………………………………………………………33
第二章 中国的暴力与法治,1856-1858年 …………………………………………………52
第三章 北京,1860年:劫掠、奖赏金和神圣的报复………………………………………79
第二部分 在中国重建疆界,l861~1900年
导 语……………………………………………………………………………………………131
第四章 构建新秩序……………………………………………………………………………133
第五章 欧洲全球霸权时代的清帝国…………………………………………………………169
第三部分 使中国完全平等
导 语……………………………………………………………………………………………203
第六章 恐怖统治: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惩罚与报复…………………………………………212
第七章 将清朝君主去神圣化,1900~1901年………………………………………………264
第八章 记忆手段:把西方铭记成受害者和英雄……………………………………………306
第九章 被压迫者的回报、再循环和中国爱国主义…………………………………………343
余 论……………………………………………………………………………………………378
参考文献…………………………………………………………………………………………383
西人姓名汉译表…………………………………………………………………………………427
译后记……………………………………………………………………………………刘天路43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一切或许都不会让人感到十分意外。在国际展览的历史中,这个时期的世界博览会上对奇异的他者世界的展示涉及一种权力关系,这种关系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对边界的超越,它使人们能够突破日常生活的障阻,走进一个全然他者的世界。例如,自1889年巴黎博览会后,用同样大小的模型向参观者展示各个殖民地的房屋或历史性建筑,并且伴有穿着土著服装的土著人,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当然,要走进这个他者世界,就需要先把某些怀疑收起来(毕竟,开罗怎么会在巴黎出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提供大量的视觉和触觉快乐,并且为一些超乎寻常的展览形式提供了机会——比如,临时性地把展览会放到中国皇帝的皇宫中进行。 一个举办展览的外国政权在拔掉了太后、皇帝、他们的宫殿以及随从们的尖牙利爪以后,把他们改变成了一种活着的博物馆,一个活生生的人种志展览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
皇帝不在皇宫之中,使得绿蒂在写作时使用了一种借喻的修辞法。在后来的观察家尤其是那些1911年清朝灭亡后访问北京的观察家们有关紫禁城的描述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借喻。绿蒂《皇城的末日》一书通篇充满了由“做一个中国皇帝的美梦”所唤起的怀旧之情,怀念那个想象中的过去,那个与时下这个“虚弱平庸,没有一件东西是神圣的,而未来则充满恐惧”的时代截然不同的虚幻过去。无论我们对绿蒂关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这些评价有什么看法,他明确表达出来的渴望都非常具有意义和重要性。它们不仅表明人们对紫禁城还存在另外一类反应,也表明了人们已经感觉到此时正有一个祛魅的进程在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进行。此外,由于绿蒂建构起殖民话语的反话语,或者说干扰了殖民话语的常规,这也就使得至少在部分西方人看来,“东方”具有生产某种反现代主义的功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反现代主义主题又出现在了许多访问北京的人的作品中。但是在1900-1901年,几乎没有人会有萨拉康格、利特尔夫人或者绿蒂那样的耐心,在他们自身和清朝统治者之间去寻找某种共同点,即使这些共同点完全是想象性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英国的课业"的人也喜欢 · · · · · ·
英国的课业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英国的课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 更多书评 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8.4分 40人读过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7.9分 34人读过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英国的课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西贝柳斯的食指 2013-06-03
很大胆的视角,这个年代还敢用殖民视角审视世界的人不多了。八国联军坚持拆毁佛寺以证明【中国人的神不比洋鬼子的厉害】...以及居然有过【自由女神在约翰牛和日尔曼尼亚什么妖魔鬼怪准备瓜分中国的时候突然显灵】这样的奇葩电影...以及mark一下推荐本书给一个研究经学史的人并且在出租车上和他深入交换了关于新清史的看法...
0 有用 shumi2 2010-09-04
English Lessons 合法做强盗的教程
2 有用 玛特 2014-04-10
在费正清(J.K.Fairbank)与何伟亚(J.Hevia)之间,我倾向于费正清。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有说服力的(虽然他后期对之也有所调整),何伟亚则过于“同情”中国、过于强调“帝国主义”之恶了。这种“亲善”的态度无助于解释历史。
0 有用 许山 2012-05-23
角度很有趣
0 有用 安提戈涅 2013-03-19
在我死于好奇心之前,这种杂食性的阅读将不会停止。前七章的论述基本没有超出我的预期,方法论是对福柯与萨义德的历史化改写。最后两章极引我兴趣也极具现实感:殖民文学中的想象建构与当下遗留的创痛紧张,可惜着墨太少。据搞清史的人说洋鬼子史料功夫不好,我不敢判断,单说此书视野新颖与论述丰沛,也是值得一看的。
0 有用 其乐无穷 2020-12-30
奇奇怪怪
0 有用 Derridager 2020-12-01
………………………
0 有用 苍筤 2020-11-11
理论功底还是挺强的。
0 有用 梦客 2020-10-21
殖民主义还是一个文化过程。这英国的课业中国学起来真的是刻骨铭心
0 有用 凉水凉 2020-08-04
看看导论和余论就好!书中的思想意识在当下应当是难以撑起一片天的。尤其关乎殖民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