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卡尔·雅斯贝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Man in the Modern Age
译者: 王德峰
出版年: 2013-4
页数: 249
定价: CNY 30.00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文经典(精装本)
ISBN: 978753276137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Man in the Modern Age
译者: 王德峰
出版年: 2013-4
页数: 249
定价: CNY 30.00
装帧: 精装
丛书: 译文经典(精装本)
ISBN: 978753276137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该书虽然写于1930年,但是它对西方人在当代的精神状况及其所由形成的历史根源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入微的演述,至今仍未过时。”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这一切虽然谈的都是西方人的‘家务事’,但是,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不拿来研究一番的。”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雅斯贝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之一。他主张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 认为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 应当注重人的生存, 并以此作为一切现实的核心。《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其重要著作。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目录 · · · · · ·
英译本重印前言
导言
第一篇 生活秩序的界限
第一章 技术和机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 群众统治
第三章 技术性的群俗秩序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 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的不可能性
第五章 企图证明被当做绝对而表述的生活秩序能够建立的种种尝试(现代诡辩)
第六章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第二篇 整体中的意志
第一章 国家
第二章 教育
第三章 整体的不可理解性
第三篇 精神的衰亡与可能性
第一章 教化
第二章 精神的创造
第四篇 当代关于人的实存的观念
第一章 关于人的科学
第二章 实存哲学
第五篇 人类可能的未来
第一章 无名的力量
第二章 个体自我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
第三章 沉思的预见和能动的预见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导言
第一篇 生活秩序的界限
第一章 技术和机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 群众统治
第三章 技术性的群俗秩序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 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的不可能性
第五章 企图证明被当做绝对而表述的生活秩序能够建立的种种尝试(现代诡辩)
第六章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第二篇 整体中的意志
第一章 国家
第二章 教育
第三章 整体的不可理解性
第三篇 精神的衰亡与可能性
第一章 教化
第二章 精神的创造
第四篇 当代关于人的实存的观念
第一章 关于人的科学
第二章 实存哲学
第五篇 人类可能的未来
第一章 无名的力量
第二章 个体自我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
第三章 沉思的预见和能动的预见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译文经典(精装本)(共15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斯万的一次爱情》《"水仙号"的黑水手》《三十七度二》《月亮和六便士》《爱的教育》
等
。
喜欢读"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2 条 )


Man in the modern age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熟悉存在主义的读者总是喜欢拿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相比较。从语言上看,海德格尔注重“词源学”的研究,用词十分微妙谨慎,甚至时常生造出一些词,他的语言自成体系,对德语陌生的读者往往觉得晦涩玄奥,难以捉摸。与之相比,雅斯贝尔斯的语言自然简单明快很多,生动的阐述往... (展开)
> 更多书评 4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de Gruyter (199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8.7分 348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8.8分 27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9.2分 12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千评9分书 (Sheryl)
- 译文经典·精装本 (YY一整年)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2010年以后9分以上图书 (晚安,本杰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55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时代的精神状况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何适之 2017-04-05 15:08:23
雅斯贝斯在20世纪30年代论述的的由技术与群众构成的现代社会,现在读起来竟像是对当代社会精神状况的活解剖。你可以看到类似微信公号的喧哗与骚动、人民群众的狂热与无知,都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分地域不分时间亘古长存。但同时也印证了这么一点,每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不管有多糟糕,这个世界都不至于走向预言家们危言耸听式的毁灭,你看,距离雅斯贝斯成书已经将近八十年,这个世界还是好好的呢。
40 有用 她沿着沙滩走 2013-10-07 00:04:14
智力快感,反复训练
6 有用 Ulysses' Gaze 2014-01-04 15:13:51
关于当代个体虚无精神状况的绝佳分析,指引了一条走向人的实存的道路。绝对的好书,推荐给了不少同学。
16 有用 No Name🕯 2019-07-27 00:25:12
哎呀只有我觉得译文很生涩嘛...
2 有用 闫大师 2021-03-28 17:51:48
布尔什维克革命后的马克思主义传入欧洲,佛罗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将人当成病态的典型,反犹浪潮下的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欧洲,这是一个集体反对个人、对个体性充满破坏性的时代。虚无主义也在此时开始变成了时代精神。一方面,人们因虚无主义而绝望,放弃行动;另一方面,人们保持了懒散的乐观主义,满足于对实体的沉思,享乐主义盛行。但这两种在雅斯贝斯看来,都是逃避的方式。 雅斯贝斯力挽狂澜,试图指名个体存在的一条自... 布尔什维克革命后的马克思主义传入欧洲,佛罗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将人当成病态的典型,反犹浪潮下的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欧洲,这是一个集体反对个人、对个体性充满破坏性的时代。虚无主义也在此时开始变成了时代精神。一方面,人们因虚无主义而绝望,放弃行动;另一方面,人们保持了懒散的乐观主义,满足于对实体的沉思,享乐主义盛行。但这两种在雅斯贝斯看来,都是逃避的方式。 雅斯贝斯力挽狂澜,试图指名个体存在的一条自我发现之路,也是通向自由之路:人要意识到自身,发现自己是张力的主体,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显现,超越存在,追寻自己的道路,而不管他人如何忽视,阻拦,贬低。这也是雅斯贝斯所认为的“真正的英雄主义”。 (展开)
0 有用 沧浪之江 2023-03-23 11:28:52 广东
9.2分我是无法理解的,比哈贝马斯的每一章还要简短,第一篇全程列举乱啊乱,二到四篇只有几个专有名词和学科名字及方向的名词解释,末篇整出个主观唯心主义式的心静自然不乱似的结论;只能说很符合标题,可能这就是时代的精神状况吧。
0 有用 Cling 2023-03-23 01:01:22 上海
在面临信仰危机和科学革命冲击的当下,雅斯贝斯的论证历久弥新。他强调即使在客观世界的构建与意义都崩裂时,“人的实存”这件事仍然具有终极的、绝对的意义,相信人的主体性是堕落时代人自我拯救、通往自由的本原之途,是人的尊严所在。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精神迷失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科学主义高度发达和理性主义的膨胀后,社会组织、经济秩序和科学技术成果沦为统治的工具,对人精神世界的焚毁。人在苦恼、罪责、精神的崩溃和人... 在面临信仰危机和科学革命冲击的当下,雅斯贝斯的论证历久弥新。他强调即使在客观世界的构建与意义都崩裂时,“人的实存”这件事仍然具有终极的、绝对的意义,相信人的主体性是堕落时代人自我拯救、通往自由的本原之途,是人的尊严所在。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精神迷失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科学主义高度发达和理性主义的膨胀后,社会组织、经济秩序和科学技术成果沦为统治的工具,对人精神世界的焚毁。人在苦恼、罪责、精神的崩溃和人格异化中,遗忘了自身的存在,将本属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自由和责任尽数交由客观世界去主宰,雅斯贝斯揭示的是这种“人的丧失”之病症。 (展开)
0 有用 Icey 2023-03-17 10:52:41 韩国
在雅斯贝斯看来,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危机的时代,它的精神状况表现为“无限孤独”和“彷徨无措”。他认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无法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精神上处于一种彷徨状态。同时,现代社会中充斥着权力的滥用、道德的沦丧、思想的空虚等问题,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真理和正义的信仰和追求,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孤独和彷徨。 为了解决这种精神危机,雅斯贝斯提出了“超验的哲学”和“存... 在雅斯贝斯看来,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危机的时代,它的精神状况表现为“无限孤独”和“彷徨无措”。他认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无法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精神上处于一种彷徨状态。同时,现代社会中充斥着权力的滥用、道德的沦丧、思想的空虚等问题,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真理和正义的信仰和追求,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孤独和彷徨。 为了解决这种精神危机,雅斯贝斯提出了“超验的哲学”和“存在哲学”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存在的深入思考和探究,人们才能找到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从而摆脱精神上的孤独和无助。此外,他还强调了人类自由和责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尊重自由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正义和道德价值。 (展开)
0 有用 alpha 2023-03-16 16:53:48 上海
人的生活是否有意义? 当宗教价值被否定,启蒙运动和黑格尔哲学提供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填补信仰的真空,虚无主义喧嚣一时。 造成人类精神状况恶化的原因是:技术的发展与群众的出现。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享乐阻碍了人对自身本质的思考;群众的出现,使个体的人消融在群众中。 人类为对抗虚无进行了诸多尝试:体育运动不能克服丧失自我的危险,现代国家为表达自己诉诸战争,只制造了毁灭,教育只是教学法的实验,不能提供信念... 人的生活是否有意义? 当宗教价值被否定,启蒙运动和黑格尔哲学提供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填补信仰的真空,虚无主义喧嚣一时。 造成人类精神状况恶化的原因是:技术的发展与群众的出现。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享乐阻碍了人对自身本质的思考;群众的出现,使个体的人消融在群众中。 人类为对抗虚无进行了诸多尝试:体育运动不能克服丧失自我的危险,现代国家为表达自己诉诸战争,只制造了毁灭,教育只是教学法的实验,不能提供信念和理想,家庭和婚姻不再是人的庇护所,社会学、心理学与人类学只是将人作为对象研究,不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意义和价值,艺术沦为刺激性消遣,哲学则沦为单纯的理论学说。 正是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冲突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人必须确立其主体性,直面虚无,直面自我,从而超越虚无,把握生命的过程。 (展开)
0 有用 PFboys 2023-03-10 11:29:58 四川
翻译弯弯绕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