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发凡》的原文摘录

  • 个人固然少不了形式上的学习,同时更其少不了内容上的磨练。这磨练要运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磨练工夫约有下列几项: (1)生活上的经验一一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的经验,不但使我们多识多知,也与一个人的思想见解趣味非常地有关系;差不多暗暗之中,做着思想见解趣味等等的无形的最后裁判。无论外延的广涉的经验,和内函的深入的经验,都属必要。而深入的经验,更能辅助我们想象未曾经验的境界。 (2)学问——实际不曾经验过的,可以借学问的力量来补充。但要探求社会实践直接所要求的学问。学问越是社会实践直接所要求的,越能给人生命,使亲近它的人得到了实际的学 力。对于那种学力的浅深和广狭,也就象对于社会实践经验的浅深和广狭一样,将要无可隐藏地反映在写说上。 (3)见解和趣味——经验和学问累积的结果,就会形成了个人特殊的见解和趣味。而个人特殊的见解和趣味,也能左右个人以后的经验和学问。见解如果不能与时并进而化成古怪, 趣味不能循向正大滋长而流为怪僻,则经验和学问,对于那人也就等于路上的尘埃和垃圾。越积聚得多,越会污秽了他。 以上是说写说者必不可少的经常修养,就是所谓储蓄知识才能的经常方法,有如吴曾祺氏所谓“储才之法,可储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见《涵芬楼文谈》)。但是临时也不是没 有可以经心努力的地方,约略说来,也有两项: (1)观察——随时细心的观察,在修养上为医治见解僵化,趣味腐倾的良药,在修辞上也是使写说新鲜活泼能够关切现实的好法。观察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规模的观察,就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有的非有长年久月不能告一段落。细小零星的观察,则在临时,也未尝不可以从事。例如所谓小品,多半就是依据临时观察所得的结果写下来的。这大小各面的观察,都是所谓不以晓得种种的法则的概念为满足的人,用着自己的血肉活身心,去应接亲近眼前正在显现正在变动的活事实的事。当然以能穿微入细... (查看原文)
    豆友62548153 4赞 2013-08-26 22:06:55
    —— 引自第42页
  • 四 修辞同意境和题旨 总之,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有意罗列所谓看席钉坐的饤饾,来做“虚浮”的 “装饰”;即使偶然超脱常律,也应是这样适应的结果,并非故意超常越格造成怪怪奇奇的“破格”。凡是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必 定是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生活的表现,为达成生活需要所必要的手段。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略如福洛贝尔教导他的弟子莫泊桑的“一语说”所谓无论什么只有一个适切的字眼可用而写说者就用那个唯一适切的字眼来表出的一样。或更说得切实些,竟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谓“内容自在努力,趋向一定的形式”的一样。 (查看原文)
    豆友62548153 2赞 2013-08-26 22:05:05
    —— 引自第11页
  • 人类,除了小孩把新学来的语言说着玩之外,大抵都是随应意思内容的需要调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这内容是指第一篇所谓意旨的内容、题旨的内容,而非仅指附随形式,玩着形式也便带有内容的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内容,对于写说的内容只能算是种形式的内容,在讨论文章说话时常常把它归在形式的范围之内。 (查看原文)
    L%_cicada 2019-11-13 11:28:55
    —— 引自章节:一 形式和内容
  • 再次,内容有些涸竭的情形,单想从形式这一面取胜,便是一个将近没落的形式过重时期。对于形式,像斗测巧板似地,竭力求其工巧,而于内容却是死守旧见,不事开展。这样的时期,名为形式过重,其实也不是真的形式过重。因为形式所有的不过是概念,没有内容去充实它,那概念也就是一个不活泼不生动的死概念。没有现实的意义,也没有真实的力量。名为偏重形式,其实正是形式的糟蹋。 这对于个人,也是同样的真实。 (查看原文)
    L%_cicada 2019-11-13 11:28:55
    —— 引自章节:一 形式和内容
  • 内容方面 明确、通顺 平匀形式方面 平匀、稳密 (查看原文)
    L%_cicada 2019-11-13 15:26:41
    —— 引自章节:一 形式和内容
  • 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倘缺第一个要点,譬喻当然不能成立;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喻。 (查看原文)
    L%_cicada 2019-11-13 21:33:28
    —— 引自章节:三 譬喻
  • 至于略式,大抵省去这等语词,把正文和譬喻配成对偶、排比等平行句法。如 (十三)富润屋,德润身。(《大学》)(十四)流丸止于瓯史,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 十五)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传》) (十六)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完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一一以上譬喻在前) (十七)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中庸》 (十八)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谚语一一以上譬喻在后) (查看原文)
    L%_cicada 2019-11-13 21:33:28
    —— 引自章节:三 譬喻
  • 如有些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所称述的:长音有宽裕、纤缓、沉静、闲逸、广大敬虔等情趣;短音有急促、激剧、烦扰、繁多、狭小、喜谑等情趣。清音可以引起 (1)小 (2)少 (3)强 (4)锐 (5)快 (6)明 (7)壮 (8)优 (9)美 (10)贤 (11)善 (12)静 (13)虚 (14 )轻 (15)易 等特质的联想; 浊音可以引起 (1)大 (2)多 (3)弱 (4)钝 (5)慢 (8)劣 (9)丑 (7)老 (10)愚 (6)暗 (14)重 (15)难 ( 11)恶 (12)动 (13)实 (查看原文)
    L%_cicada 2019-11-14 21:07:23
    —— 引自章节:三 譬喻
  • 七 修辞学的功用 ……倘从好的方面说来,大抵可以疗治两种病象: (一)屑屑摹仿病 从前有些人不知修辞的条理,往往只知屑屑摹仿古人,现在条理明白,回旋的地位大了,屑屑摹仿病想必可以去了 一半。而且也会知道有些地方是绝对不可蹈袭的,例如现在已经不常看见飞矢,为什么还要用飞矢来喻快速,已经知道泰山也不是异乎寻常的大山,为什么还要用泰山来喻重大或高大? (二)美辞堆砌病 又有些人不注意语言文字和题旨情境 的关系,错觉以为有些字眼一定是美的,摘出抄起,备着做文的时候用。殊不知道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言文字的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用得不切 当便是丑。近来有人把那些从前以为美辞丽句的叫做烂调套语,便是因为用得不切当的缘故。 倘从好的方面说来,或许可以疗治这些病象。但也要看听的看的人态度如何,写的说的人方法如何。大概方式的选择要精,说述要明,举例要用意周到,评断要不违反现代语言文字的趋向和语言文字的本质,才能做到如此地步。一切健全的写说都是内 容决定形式的,而内容又常为立场、世界观和社会实践所决定。 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没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没有革命的社会实践,便不会有健全的内容,也就不会有健全的形式。修辞学的本身,也是如此。 (查看原文)
    豆友62548153 2013-08-26 22:06:17
    —— 引自第19页
  • 五 夸张 附记—— 历来讲夸张辞的常列有许多限制,其中最可取的有两条: (一)主观方面须出于情意之自然的流露;如《古文苑》里名为宋玉作的《大言赋》、《小言赋》,完全出于造作,可说毫无意义。(二)客观方面需不致误为事实,如“白发三千丈”,绝不致误认为事实,倘不说“三千丈”而说“三尺”,那便容易使人误认为事实。如果被误认为事实,那便不是修辞上的夸张,只是事实上的浮夸。 (查看原文)
    豆友62548153 2013-08-31 00:08:34
    —— 引自第134页
  • 体性上的分类,约可分为四组八种: (1)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 (2)组——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 (3)组——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 (4)组——由于检点工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 (查看原文)
    豆友62548153 2013-08-31 00:24:16
    —— 引自第263页
  • 语言是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其余的动物界,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成为社会的生物,劳动也使人有了语言和思想。语言的产生是由于人在劳动和生产的过程中,有交流思想,协调共同活动的需要,因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查看原文)
    hill 2020-03-15 10:33:44
    —— 引自章节:三 声音语
  • 我们从修辞的观点来观察使用语辞的实际情形,党得无论口头或书面,尽可分作下列的三个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一一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乙)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 (丙)糅合的境界一这是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便是这一境界的常例。 (查看原文)
    发胶皇后 2021-04-30 17:38:15
    —— 引自章节:二 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 语辞的形成,凡是略成片段的,无论笔墨或唇舌,大约都须经过三个阶段:一、收集材料;ニ、剪裁配置;三、写说发表。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并非同受一样条件的支配。如收集材料最与生活经验及自然社会的知识有关系。剪裁配置最与见解、识力、逻辑、因明等等有关系。写说发表最与语言文字的 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有关系。三个阶段的条件顺次递积,到了写说发表的时候,便已成为与生活、经验、自然社会的知识,与见解、识力、逻辑、因明,与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等等无不有关的条件复杂的景象。 (查看原文)
    发胶皇后 2021-04-30 17:38:15
    —— 引自章节:三 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 寻常讨论辞的意味时,往往要讨论到所谓“造形的表现”。以为要使语言不流于空洞玄虚而能再现出鲜新的意象,必得诉之于视觉(明暗、形状、色彩等)、触觉(温、冷、痛、压等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把那空间的形象描出来。其方法,是在描绘对象物的性状,表现对象物的活动。如: 一面白旗懒地摇动着色。我就想起火车已经出了道一一这时候,我见萧索的横路的木栅那边,并立着三个脸色血红的男孩。他们都好像抵不住这阴天的压抑似地,身材统很低。又穿着和这衬外阴惨的风物一样颜色的衣服。他们仰着头看火车通过去,急忙地一齐举起手来,又就破嗓子,莫名其妙的拼命的高喊。这时候,那半身探出窗外的小姑娘,也就伸出她那冻伤了的手,向左右乱摆,忽然又有耀眼的染 着暖日色的橘子一总五六个,劈拍劈拍地从空落到看送火车的小孩们身上去。(芥川龙之介《橘子》)在这中间所谓“萧素的横路的木栅”及所谓“三个脸色血红的男孩”以及所谓冻伤的手”等,便是显示形象的性状的辞句。如所谓“仰着头”,所谓“急忙地齐举起手”,所谓“破嗓子”,所谓“拼命的高喊”,所谓“伸出手向左右乱摆”等等,就是表现活动的辞句。这些辞句都使得语文生动有致。尤其是那结末的地方,不说“投下橘子”却说“橘子从空落去”,更是把印象表现得非常的鲜活有趣。 (查看原文)
    发胶皇后 2021-04-30 17:38:15
    —— 引自章节:二 辞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