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宋诗学既汇聚着传统的精髓,又折射着现代的光辉;它从唐诗学的印象感受、激情想象的氛围中走出来,以其哲学、政治、历史、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诗性智慧,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清晰的理论形态。本书是一部在现代诗学语境中阐释宋诗学的力作。全书分“诗道”、“诗法”、“诗格”、“诗思”、“诗艺”五编,深入探讨了宋诗学“句法”、“气格”、“理趣”等重要范畴,涉及宋诗学的本体论、功能论、修养论、风格论、创作论、鉴赏论与技巧论等各个层面,内涵丰富、行文优美。除了专业学者可资借鉴外,热爱古典诗歌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
作者简介 · · · · · ·
周裕锴,祖籍四川新繁,1954年6月生于成都,在双流华阳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82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自1984年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禅学、阐释学以及俗文化的研究。先后在海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多篇,出版过专著《中国禅宗与诗歌》、《枕头代诗学通论》、《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等。
原文摘录 · · · · · ·
-
从北宋中叶开始,道学家逐渐将诗视为“闲言语”,古文家亦站在“载道”的立场将诗看作“文章之末事”,因此,醉心于诗的人 们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证明诗与天地之气同构,似乎才能拿到作诗和论诗的营业执照。如梅尧臣(1002-1060)在《续金针诗格序》里就为作诗进行了一番辩白:“且诗之道虽小,然用意之深,可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格致丛书》)” 梅氏的时代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在正统儒者的眼里,诗除非有关政治教化,否则难与明道致用的古文相提并论。只要看看梅氏同时的石介(1005-1045)批评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的激烈言词,就可以明白短于古文的梅尧臣为诗争得“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的地位的良苦用心。梅氏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政教诗论的提倡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诗法诗艺的探寻者。作为前者,他承认诗与文相比,其“道”为小;作为后者,他注意到诗“用意之深”与天地奥秘规律相通之处,以此来探索诗之“玄理”,抉出“诗之骨髓”,倾向于把诗学纳入宇宙观的框架来探讨艺术美的本原。于是,“天人合一”的诗道观在诗人那里表现为以艺术构通天人的思想。如欧阳修(1007-1072)赞赏严维诗“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两句诗“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能“与造化争巧”。诗不仅能融合天人,与自然比美,同时,诗法也可以与天理相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点铁成金”的说法来自禅宗典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5页
喜欢读"宋代诗学通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宋代诗学通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宋代诗学通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从北宋中叶开始,道学家逐渐将诗视为“闲言语”,古文家亦站在“载道”的立场将诗看作“文章之末事”,因此,醉心于诗的人 们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证明诗与天地之气同构,似乎才能拿到作诗和论诗的营业执照。如梅尧臣(1002-1060)在《续金针诗格序》里就为作诗进行了一番辩白:“且诗之道虽小,然用意之深,可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格致丛书》)” 梅氏的时代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在正统儒者的眼里,诗除非有关政治...2020-10-30 15:24 2人喜欢
从北宋中叶开始,道学家逐渐将诗视为“闲言语”,古文家亦站在“载道”的立场将诗看作“文章之末事”,因此,醉心于诗的人 们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证明诗与天地之气同构,似乎才能拿到作诗和论诗的营业执照。如梅尧臣(1002-1060)在《续金针诗格序》里就为作诗进行了一番辩白:“且诗之道虽小,然用意之深,可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格致丛书》)” 梅氏的时代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在正统儒者的眼里,诗除非有关政治教化,否则难与明道致用的古文相提并论。只要看看梅氏同时的石介(1005-1045)批评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的激烈言词,就可以明白短于古文的梅尧臣为诗争得“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的地位的良苦用心。梅氏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政教诗论的提倡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诗法诗艺的探寻者。作为前者,他承认诗与文相比,其“道”为小;作为后者,他注意到诗“用意之深”与天地奥秘规律相通之处,以此来探索诗之“玄理”,抉出“诗之骨髓”,倾向于把诗学纳入宇宙观的框架来探讨艺术美的本原。于是,“天人合一”的诗道观在诗人那里表现为以艺术构通天人的思想。如欧阳修(1007-1072)赞赏严维诗“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两句诗“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能“与造化争巧”。诗不仅能融合天人,与自然比美,同时,诗法也可以与天理相通。 引自第8页 回应 2020-10-30 15:24
-
🐮♊️🔝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从北宋中叶开始,道学家逐渐将诗视为“闲言语”,古文家亦站在“载道”的立场将诗看作“文章之末事”,因此,醉心于诗的人 们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证明诗与天地之气同构,似乎才能拿到作诗和论诗的营业执照。如梅尧臣(1002-1060)在《续金针诗格序》里就为作诗进行了一番辩白:“且诗之道虽小,然用意之深,可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格致丛书》)” 梅氏的时代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在正统儒者的眼里,诗除非有关政治...2020-10-30 15:24 2人喜欢
从北宋中叶开始,道学家逐渐将诗视为“闲言语”,古文家亦站在“载道”的立场将诗看作“文章之末事”,因此,醉心于诗的人 们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证明诗与天地之气同构,似乎才能拿到作诗和论诗的营业执照。如梅尧臣(1002-1060)在《续金针诗格序》里就为作诗进行了一番辩白:“且诗之道虽小,然用意之深,可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格致丛书》)” 梅氏的时代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在正统儒者的眼里,诗除非有关政治教化,否则难与明道致用的古文相提并论。只要看看梅氏同时的石介(1005-1045)批评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的激烈言词,就可以明白短于古文的梅尧臣为诗争得“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的地位的良苦用心。梅氏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政教诗论的提倡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诗法诗艺的探寻者。作为前者,他承认诗与文相比,其“道”为小;作为后者,他注意到诗“用意之深”与天地奥秘规律相通之处,以此来探索诗之“玄理”,抉出“诗之骨髓”,倾向于把诗学纳入宇宙观的框架来探讨艺术美的本原。于是,“天人合一”的诗道观在诗人那里表现为以艺术构通天人的思想。如欧阳修(1007-1072)赞赏严维诗“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两句诗“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能“与造化争巧”。诗不仅能融合天人,与自然比美,同时,诗法也可以与天理相通。 引自第8页 回应 2020-10-30 15:24
-
🐮♊️🔝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从北宋中叶开始,道学家逐渐将诗视为“闲言语”,古文家亦站在“载道”的立场将诗看作“文章之末事”,因此,醉心于诗的人 们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证明诗与天地之气同构,似乎才能拿到作诗和论诗的营业执照。如梅尧臣(1002-1060)在《续金针诗格序》里就为作诗进行了一番辩白:“且诗之道虽小,然用意之深,可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格致丛书》)” 梅氏的时代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在正统儒者的眼里,诗除非有关政治...2020-10-30 15:24 2人喜欢
从北宋中叶开始,道学家逐渐将诗视为“闲言语”,古文家亦站在“载道”的立场将诗看作“文章之末事”,因此,醉心于诗的人 们只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证明诗与天地之气同构,似乎才能拿到作诗和论诗的营业执照。如梅尧臣(1002-1060)在《续金针诗格序》里就为作诗进行了一番辩白:“且诗之道虽小,然用意之深,可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格致丛书》)” 梅氏的时代是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在正统儒者的眼里,诗除非有关政治教化,否则难与明道致用的古文相提并论。只要看看梅氏同时的石介(1005-1045)批评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的激烈言词,就可以明白短于古文的梅尧臣为诗争得“与天地参功,鬼神争奥”的地位的良苦用心。梅氏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政教诗论的提倡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诗法诗艺的探寻者。作为前者,他承认诗与文相比,其“道”为小;作为后者,他注意到诗“用意之深”与天地奥秘规律相通之处,以此来探索诗之“玄理”,抉出“诗之骨髓”,倾向于把诗学纳入宇宙观的框架来探讨艺术美的本原。于是,“天人合一”的诗道观在诗人那里表现为以艺术构通天人的思想。如欧阳修(1007-1072)赞赏严维诗“野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两句诗“天人之意,相与融怡”,能“与造化争巧”。诗不仅能融合天人,与自然比美,同时,诗法也可以与天理相通。 引自第8页 回应 2020-10-30 15:2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9.5分 60人读过
-
每满100-50
-
巴蜀书社 (1997)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宋代诗学通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牧人乃夢_ 2020-04-04
详而得当,多精辟之论。
0 有用 风挑一点灯 2018-08-15
体量庞大以求面面俱到,初读有罗列材料之嫌,援引西方理论似乎也是装点之效,每章命名又显刻意,翻到戊篇才觉精彩,总之很是可观。
4 有用 [已注销] 2017-03-14
材料宏富,气魄洪大,具体的论述精彩纷呈。但有两个大问题。第一,全书框架是按照刘若愚中国诗学的方式搭建好,然后往里面填材料。而不是根据问题出发建构章节。所以宋代诗学的特色在行文中随处可见,但在篇章结构中却体现不出来。有点削足适履的味道。第二,宋人不是一个人,不能只论其同而忽略其异。这仍然是不由问题出发造成的。虽然有不足,但仍然是宋代诗学、诗歌研究极好的起点。读晚了。
1 有用 清暉 2015-06-04
资料搜集很耀眼。然而困死了。
0 有用 大风 2010-01-13
体大虑周,说理详尽,文献丰富
0 有用 飞飞在田野 2021-02-25
读研时候读过的。
0 有用 阿里西亚 2021-01-20
比较“现代”的写法,以大量宋人理论和宋诗文本为基础,时不时引入新批评的观点进行比对,很扎实的一本。
0 有用 复峰 2020-10-21
曾经超喜欢的 有空再翻翻
0 有用 典册 2020-09-02
周裕锴大佬就是最吼滴!目录强迫症福音,为了论文读的,行文很舒服,严谨中文系文字!
0 有用 肥羊跋扈 2020-07-12
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