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cise History of Italy》的原文摘录

  • The reasons for this economic decline are by no means clear ... Another factor was perhaps the narrowness of Italy's home market. This stemmed from old rivalries between the Italian states (and hence their failure to build up commercial ties), and from the extrem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in the hands of an elite that preferred to invest in art and palaces rather than industry. The mass of the population was too poor to afford manufactured goods, and domestic demand was therefore weak. (查看原文)
    delvig 2013-04-25 14:21:04
    —— 引自第69页
  • 2015年11月2日,就在其生日前两天,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克里斯托弗却不幸去世,享年57岁。 1994年,克里斯托弗完成了《剑桥意大利史》的第一版,这部作品让作者有机会稍稍展现出其早先对于中世纪的研究积累。 2012年,克里斯托弗完成了《法西斯之音》。作者搜集、整理了数千本普通意大利民众的日记、回忆录和信件,借以解释了为什么在20世纪初期和二战中如此多的民众支持法西斯政权。 2013年,这部收入经典“剑桥大学国别史丛书”的著作经过修订增补推出了第二版。 《剑桥意大利史》并非通史,而是一部现代意大利形成史。兴趣点主要在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读者,恐怕这本书并非最佳选择。但另一方面,如果是对现代意大利历史感兴趣,尤其对法西斯和黑手党有了解欲望的读者,这本书将成为您的最佳选择之一。 (查看原文)
    露水 2022-12-03 21:50:18
  • 意大利有很多很迷的地方,一是南北差异巨大,北边富南边穷,北边资本主义南面农业社会,北面左翼恐怖主义,南面地头蛇搞黑社会。二是民众很迷,神奇的是建国后一度大部分人不会用意大利语,也没多少国家认同感,民众的反应好像是稀里糊涂统一了,战争也一样,让我上战场我也去,就是去了之后就是不好好干活。在这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上个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文盲也是令人震惊。三是意大利热爱生活的超乎想象,资产阶级有颗人文主义的心,资本主义在这里萌芽,但是人家有钱之后不想着更有钱,而是追求艺术与美,听听歌剧买买画作。另外意大利的政党也很迷,自1948年确立共和体制以来,除了这个制度没变,政坛形势是真的看不懂,一个内阁里有十几个党派,这样吵吵闹闹的画面简直不敢想,各党派间好像也争论不出来什么所以然来。 (查看原文)
    露水 2022-12-03 21:50:18
  • 本书的主线是“意大利建国”的问题。1859—1860年,人为因素和巧合共同促使意大利实现了统一。1860年之前,只有一小部分人确信意大利是一个民族,并且应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连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表面上来看,他们的信念很难得到合理性的证实。 (查看原文)
    露水 2022-12-03 21:50:18
  • 新型商业精英的出现,对于11世纪末的市民自治的建立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斗争中成长的城市共和国,虽然由于地域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总的来说都是旧式军人家族(milites)和新兴社会团体及其支持者们[经常被称作平民公社(the popolo)]的联盟,他们的共同目标是限制当地主教或伯爵的管辖权。被称作“执政官”的城市共和国领袖,数量从2或3个到20多个不等。他们很少能仅仅通过一次革命行动就夺取权力,更多是通过证明自己比他人更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利益而被逐渐接受的。在米兰,执政官和大主教一直共事到12世纪早期,但是当大主教没能支持其与科摩争夺阿尔卑斯山口控制权的战争时,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了。 从11世纪到13世纪,争取公社自治的行动在许多西欧地区都发生过,但是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最为成功,部分原因是教皇在与帝国的斗争中支持了公社。1080年到1130年,热那亚、米兰、曼图亚、克雷莫纳、皮亚琴察、帕多瓦、佛罗伦萨、比萨和其他城镇都建立了城市共和国制度。从一开始司法官就在新政权中扮演了突出角色,他明确了新政府的权力、每个决议的审定方式和执行官的行为。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它体现了意大利深度的法律传统;但这也意味着执政官地位不稳定,他经常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法性根据。在实践中,他们的权力大小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定期召开的公民大会上代表上层市民的利益;但是想要挑战皇帝,虽然有教皇的支持,执政官们还是明显感到需要得到更多权威的认可。 (查看原文)
    真白叶依 2024-11-29 16:32:45
    —— 引自章节:城邦国家时期(1000—1300年) /36
  • 为了抵制日耳曼皇帝的统治,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城市共和国将“自由”作为理想宣言。为了保卫权力不被篡夺,行政长官定期轮值,所有的执政官都对城市共和国庄严宣誓。然而,这并不是组建强有力的政府的良方。来自共同敌人的威胁——地方封建伯爵、其他城镇或者皇权——也许能在市民中产生暂时的团结感,但是大部分时间里(12世纪末和13世纪愈发明显),派系斗争导致的动荡才是普遍现象。大街上弩手互射、建筑物被焚毁、许多人伤亡,这样的激战时有发生;并且有时候——比如1177年和1179年之间的佛罗伦萨——近乎处于无政府状态。 (查看原文)
    真白叶依 2024-11-29 16:32:45
    —— 引自章节:城邦国家时期(1000—1300年) /36
  • 城市共和国面对派系斗争的动荡所表现出的无力,部分原因是家族关系的强大。尤其在富人中,亲属关系十分重要,并且是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大家族的成员经常住在同一街区,有些甚至像热那亚的多利亚家族(the Doria)和佛罗伦萨的佩鲁齐家族(the Peruzzi)那样,整个家族都环绕在同一个广场而居。在紧急时期,家族会指定一个聚会地点,聚在一起讨论和决定集体性政策。这种团结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通婚来加强,并且通过资助某个教堂或私人礼拜堂表现出来。然而讽刺的是,凝聚力最有力的来源恰恰是斗争——单独的家族之间的斗争或若干家族组成的联盟(consorterie)之间的斗争。 家族联盟通常是由于互不损害的共同经济目的而建立的,比如合作耕种一片土地;但是有权势的大家族建立的家族联盟则具有自卫性质,并以契约的形式得到保证。卢卡发现的一份13世纪的契约显示,家族联盟成员在危急时刻共同商讨选择“究竟是对城邦国家负责,还是为朋友出力”。每个家族联盟都有自己的防御塔,这是一种用石头建成的、可高达250英尺的巨大建筑。这种建筑在动荡时期可攻可守;防御塔上有弓箭手和弹射装置,射程可达邻近防御塔或下方的街道。大多数城市的高空都被这些林立的防御塔控制了:13世纪初,佛罗伦萨有至少150座防御塔,各有其名,如“栗子”“接吻猫”或“长矛”。 家族和家族联盟对权力的争夺反映并加剧了城市共和国的政治脆弱性。几乎所有的执政官都来自地主贵族和富裕商人阶层。在不受外界势力干涉的情况下,城市共和国的统治权成为地主贵族和富商阶层的精英们争夺的对象。斗争往往在两大主要集团中展开:12世纪晚期,在佛罗伦萨是乌贝蒂家族(the Uberti)和多纳蒂家族(the Donati);在布雷西亚(Brescia)是里沃拉家族(the Rivola)和科利奥尼(the Coglioni)家族;在克雷莫纳(Cremona)是巴巴拉斯(the B... (查看原文)
    真白叶依 2024-11-29 16:32:45
    —— 引自章节:城邦国家时期(1000—1300年) /36
  • 这种趋势的其中一个征兆是城市共和国内部出现了被称为平民公社的新兴政治力量。这是一个在13世纪初出现的大多由平民组成的、有复杂军事基础的组织。平民公社组建了自己的政治机构,并向原先的家族联盟发起挑战。平民公社出现在代表城市各方面经济利益的行会(arti)中。在佛罗伦萨,(最终)有21个平民公社,其中主要的有7个,另有14个较小的。这些平民公社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有选举产生的被称作“长者”(anziani)或“贤者”(priori)的领导者。到13世纪中期,平民公社要求共享政治权力,更加公平的税收以及终止贵族之间破坏性的斗争。 平民公社之所以如此下决心要控制旧的家族联盟的权力,原因之一是12世纪后半期开始,城市共和国的主要外部挑战神圣罗马帝国卷土重来威胁了它的独立。1152年,腓特烈·巴巴罗萨被选为皇帝,接下来的30年里,他为恢复帝国在意大利北部的权威而斗争。尽管五次跨越阿尔卑斯山远征,并在1162年的一次远征中攻陷了米兰,但是他的努力总体上是失败的:1176年,在莱尼亚诺战役中,他被意大利北部城市组成的“伦巴第联盟”(Lega Lombarda)击败。6年后,在《康斯坦茨和平协议》(Peace of Constance)中,腓特烈·巴巴罗萨正式承认了城市共和国的自治权。 (查看原文)
    真白叶依 2024-11-29 16:32:45
    —— 引自章节:城邦国家时期(1000—1300年) /36
  • 对罗马的崇拜从侧面反映了政权对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感的渴望;另一个反映这种渴望的表现是它试图净化意大利语。1926年,对外来词的抵制运动开始,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采取严厉的举措消除外来语,创造替代的意大利语:“鸡尾酒”用“arlecchino”代替、“法国白兰地”用“ratafià”代替,等等。这一诡异的民族主义实验反映了政权在二战前期对文化的干预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主要是由于纳粹德国越来越大的影响。1937年,流行文化部成立,对媒体和新闻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控制,并加强了政治宣传。 (查看原文)
    真白叶依 2024-11-29 16:33:39
    —— 引自章节:第八章 法西斯时期/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