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加缪作品
原作名: Essais Critiques
译者: 王殿忠 / 杨荣甲
出版年: 2013-8
页数: 200
定价: 25
丛书: 加缪作品
ISBN: 9787532761852
内容简介 · · · · · ·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目录 · · · · · ·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
在瑞典的演讲
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
丛书信息
喜欢读"评论文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评论文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评论文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死的恐惧乃是出自人内心的最深处,并折磨着他。...于是立法者便由此想到,他们制定的法律已然压在人类本性的一条最神秘、又最坚强的弹簧上。然而法律总是比人性简单,当这个法律试图支配本性而在人类的这个盲区历险时,它就可能会更加显得软弱无力,从而不足以解决它所要安排的事情的复杂性。 如果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还有另外一种恐惧比这种恐惧更强烈,尽管这种恐惧十分强烈,但它却从来未能吓退过人类之爱。巴...
2017-12-25 23:12 1人喜欢
死的恐惧乃是出自人内心的最深处,并折磨着他。...于是立法者便由此想到,他们制定的法律已然压在人类本性的一条最神秘、又最坚强的弹簧上。然而法律总是比人性简单,当这个法律试图支配本性而在人类的这个盲区历险时,它就可能会更加显得软弱无力,从而不足以解决它所要安排的事情的复杂性。
如果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还有另外一种恐惧比这种恐惧更强烈,尽管这种恐惧十分强烈,但它却从来未能吓退过人类之爱。巴贡的说法是对的,他说没有任何一种爱会软弱到不足以战胜和控制对死亡的恐惧。报仇雪恨、爱情、荣誉、痛苦,另外一种恐惧,都足以战胜死亡的恐惧。对人类的爱、对国家的爱、对自由的爱能够做到战胜死亡的恐惧,那么贪婪、仇恨、嫉妒何以会做不到?几个世纪以来,伴随死刑的常常是野蛮的稳压,它一直都努力同犯罪作斗争,然而犯罪却顽固地存在着。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本能在挣扎着。而这种本能并不是如法律那样,是一种经常处于平衡状态的力量。这种本能的力量经常变化,它有时消失,有时胜利,交替而行。这样反复的不平衡就给精神提供了生命的养料,如同电震荡一般,经过足够的接近便可形成电路。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这一系列的震荡,从有欲望到无欲望,从决心到放弃,就是通过这些震荡,我们大家在同一天内互相感受着这么多的变化,于是我们便在心理上产生了增生思想。这些不平衡乃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因此便不足以形成一股能够支配整个客观存在的力量。但有时其中的一股心灵的力量挣脱了羁绊,它就可能占据一个人的意识领域,此时便没有任何本能,即使是生命的本能,能够反抗这种不可抵御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死刑真正起震慑作用,人类的天性就必须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天性必须同法律同样稳定、同样客观。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天性也就死去了。
回应 2017-12-25 23:12 -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金钱或财宝能引起人们的物欲),但却生活在一个具有抽象金钱象征的社会里。商品社会,可以认为是这样一种社会,即在这个社会里一切东西都会符号服务,从而也便没有了那种东西。比如一个统治集团衡量他的财富时,不再以他占有多少土地和拥有多少金条为依据,而是一种数字为依据,以这个数字可以换取其他多少数字为依据。一个建立在符号上的社会,就其本质讲,乃是一个...
2021-01-23 23:26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金钱或财宝能引起人们的物欲),但却生活在一个具有抽象金钱象征的社会里。商品社会,可以认为是这样一种社会,即在这个社会里一切东西都会符号服务,从而也便没有了那种东西。比如一个统治集团衡量他的财富时,不再以他占有多少土地和拥有多少金条为依据,而是一种数字为依据,以这个数字可以换取其他多少数字为依据。一个建立在符号上的社会,就其本质讲,乃是一个人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物质的真相被掩盖了。于是对这个社会选择了一种形式上的伦理准则做他的宗教信仰也就不足为怪了,他甚至把自由平等等口号写在了监狱的大墙上和教堂里。
回应 2021-01-23 23:26 -
何谓仁者之心?这也实在很难说清,我们只需这样理解,即这是一种在世间很不普遍的人心。因此,不管其文字如何,当你读完拉·罗什福科尔的《箴言集》时,在做人行事上都很难学到什么东西。你看那些优美平和的句子,那些精心推敲的反命题,那种为表示渊博的虚荣心,所有这些,与构成一个人生经历必不可少的内心自省和沧桑变化相去甚远。 “人们往往从爱情发展到野心,却很少有从野心回到爱情者。”拉·罗什福科尔这样说。 他们并...
2020-06-04 09:41
何谓仁者之心?这也实在很难说清,我们只需这样理解,即这是一种在世间很不普遍的人心。因此,不管其文字如何,当你读完拉·罗什福科尔的《箴言集》时,在做人行事上都很难学到什么东西。你看那些优美平和的句子,那些精心推敲的反命题,那种为表示渊博的虚荣心,所有这些,与构成一个人生经历必不可少的内心自省和沧桑变化相去甚远。
“人们往往从爱情发展到野心,却很少有从野心回到爱情者。”拉·罗什福科尔这样说。
他们并没有制定什么规矩,只是描绘。通过客观描绘,却更加照亮了人类的行为,…
在处理一个凝固的、抽象的标签式的社会时,尚弗尔有所选择地站在社会之外,把他们的群相一个个像木偶般地展现出来。
因为对人的蔑视,在通常情况下乃是一种庸俗心理的表现,这时伴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大心理。相反地,如果对自己也加以蔑视,那么蔑视别人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尚弗尔说:“人,其愚蠢不下于动物,这是通过对我自己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他是一个叛逆的伦理学家。在这种情况下,他把自己所有的叛逆经历反过来又反抗自己,他是一个典型的“神圣的绝望者”。其极端而粗暴的态度,导致他走向否定一切的顶峰,这便是沉默。
回应 2020-06-04 09:41
-
一根鸡毛菜 (dream is cheesy)
这个人物已经到达了这个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上,青春年华已然一去不复返,人们在青春时期那种无限欢快的情趣也不复存在,在这个时期,他已不再追求什么信仰,他酸甜苦辣都已尝遍,自此便看破一切,除了逃避世俗之外,已谈不上有何爱好,但却有两件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事情,一件便是对自己往昔情感的回忆,一件是对个性的崇拜。2018-01-08 11:03
-
这是一本安德烈·德·里什欧的小说,名字叫《痛苦》。我不认识安德烈·德·里什欧,但我却永远忘不了这本好书,它第一次向我讲述了我所熟悉的那些事情:大海,贫困,美丽的夜空。它解开了我内心深处那个阴黑的结节,使我摆脱了它的羁绊,对这种羁绊我只觉得憋屈,却叫不出它的名字。按照惯例,我花了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它。当我清醒过来后,便感到身上拥有了一种奇特的、新鲜的自由,于是我便有些犹豫地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向前走...
2016-09-24 22:22
这是一本安德烈·德·里什欧的小说,名字叫《痛苦》。我不认识安德烈·德·里什欧,但我却永远忘不了这本好书,它第一次向我讲述了我所熟悉的那些事情:大海,贫困,美丽的夜空。它解开了我内心深处那个阴黑的结节,使我摆脱了它的羁绊,对这种羁绊我只觉得憋屈,却叫不出它的名字。按照惯例,我花了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它。当我清醒过来后,便感到身上拥有了一种奇特的、新鲜的自由,于是我便有些犹豫地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向前走去。那时我刚刚明白了,书籍的作用不只是让你忘记现实,也不只是供你消遣。那种固执的缄默,那种模糊又强烈的痛苦,我周围那个千奇百怪的世界,我亲人们的清高,他们的苦难,以及我个人的内心隐秘等等,这一切原来都可以讲述。似乎有了一种解脱,一种条理,比如贫困,好像一下子便显现出了它的真面目,而这一切都是我从前在黑暗中怀疑和尊崇的东西。 …… 随后,纪德便支配了我的青年时代,而且对那些你至少曾经仰慕过一次的人们,你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把你的心灵提到那么一个高度而始终感谢他们!而也正因这些原因,他对我来说既不是我思想上的师父,也不是我写作的师父,我从他那里学来的是其他东西。基于我所说的那些,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卫着一个花园的大门,我愿意在这个花园内生活。 引自 相遇安德烈·纪德 回应 2016-09-24 22:22
-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金钱或财宝能引起人们的物欲),但却生活在一个具有抽象金钱象征的社会里。商品社会,可以认为是这样一种社会,即在这个社会里一切东西都会符号服务,从而也便没有了那种东西。比如一个统治集团衡量他的财富时,不再以他占有多少土地和拥有多少金条为依据,而是一种数字为依据,以这个数字可以换取其他多少数字为依据。一个建立在符号上的社会,就其本质讲,乃是一个...
2021-01-23 23:26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并非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金钱或财宝能引起人们的物欲),但却生活在一个具有抽象金钱象征的社会里。商品社会,可以认为是这样一种社会,即在这个社会里一切东西都会符号服务,从而也便没有了那种东西。比如一个统治集团衡量他的财富时,不再以他占有多少土地和拥有多少金条为依据,而是一种数字为依据,以这个数字可以换取其他多少数字为依据。一个建立在符号上的社会,就其本质讲,乃是一个人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物质的真相被掩盖了。于是对这个社会选择了一种形式上的伦理准则做他的宗教信仰也就不足为怪了,他甚至把自由平等等口号写在了监狱的大墙上和教堂里。
回应 2021-01-23 23:26 -
何谓仁者之心?这也实在很难说清,我们只需这样理解,即这是一种在世间很不普遍的人心。因此,不管其文字如何,当你读完拉·罗什福科尔的《箴言集》时,在做人行事上都很难学到什么东西。你看那些优美平和的句子,那些精心推敲的反命题,那种为表示渊博的虚荣心,所有这些,与构成一个人生经历必不可少的内心自省和沧桑变化相去甚远。 “人们往往从爱情发展到野心,却很少有从野心回到爱情者。”拉·罗什福科尔这样说。 他们并...
2020-06-04 09:41
何谓仁者之心?这也实在很难说清,我们只需这样理解,即这是一种在世间很不普遍的人心。因此,不管其文字如何,当你读完拉·罗什福科尔的《箴言集》时,在做人行事上都很难学到什么东西。你看那些优美平和的句子,那些精心推敲的反命题,那种为表示渊博的虚荣心,所有这些,与构成一个人生经历必不可少的内心自省和沧桑变化相去甚远。
“人们往往从爱情发展到野心,却很少有从野心回到爱情者。”拉·罗什福科尔这样说。
他们并没有制定什么规矩,只是描绘。通过客观描绘,却更加照亮了人类的行为,…
在处理一个凝固的、抽象的标签式的社会时,尚弗尔有所选择地站在社会之外,把他们的群相一个个像木偶般地展现出来。
因为对人的蔑视,在通常情况下乃是一种庸俗心理的表现,这时伴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大心理。相反地,如果对自己也加以蔑视,那么蔑视别人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尚弗尔说:“人,其愚蠢不下于动物,这是通过对我自己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他是一个叛逆的伦理学家。在这种情况下,他把自己所有的叛逆经历反过来又反抗自己,他是一个典型的“神圣的绝望者”。其极端而粗暴的态度,导致他走向否定一切的顶峰,这便是沉默。
回应 2020-06-04 09:41 -
一根鸡毛菜 (dream is cheesy)
这个人物已经到达了这个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上,青春年华已然一去不复返,人们在青春时期那种无限欢快的情趣也不复存在,在这个时期,他已不再追求什么信仰,他酸甜苦辣都已尝遍,自此便看破一切,除了逃避世俗之外,已谈不上有何爱好,但却有两件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事情,一件便是对自己往昔情感的回忆,一件是对个性的崇拜。2018-01-08 11:03
1 有用 [已注销] 2015-10-19
这套书的印刷、设计、纸质、排版都不错,只是太贵。加谬的书本就少、短篇,出版社为了多赚钱,非要一本一本小书卖着。
0 有用 从声 2017-12-25
不是很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但不得不钦佩他的高尚
0 有用 Canran 2013-12-31
犀利
1 有用 阿梦 2014-09-02
推荐《关于断头台的思考》,”尽管该隐没有被杀,但他却在众生的眼中留下了一个永远受罚的记号,这就是我们应该从《旧约》中吸取的教训...“
0 有用 草祭voi 2020-08-26
只读了《关于断头台的思考》和《给德国友人的一封信》,这两篇也比较精彩。
0 有用 简遥. 2020-12-22
爱、自由、正义。《关于断头台的思考》观点很深刻,虽然现在有些艰难,书信部分读出了加缪自身对于人道主义,和平的追求。
0 有用 澄江堂扫地僧 2020-12-17
“艺术因限制而生存,因自由而死亡。”
0 有用 拧发条鸟 2020-11-14
“艺术不该是暗室里的独白。”“那种固执的缄默,那种模糊又强烈的痛苦,我周围那个千奇百怪的世界,我亲人们的清高,他们的苦难以及我个人的内心隐秘等等,这一切原来都可以讲述。”
0 有用 陈纳德 2020-11-12
《关于断头台的思考》与基耶斯的《杀人短片》隐隐产生了相同的思想光辉 @2019-10-24 16:30:30
0 有用 草祭voi 2020-08-26
只读了《关于断头台的思考》和《给德国友人的一封信》,这两篇也比较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