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使人自由》的原文摘录

  • 我升上初中的那一年是1964年,也就是东京举办奥运会的那年。我虽然就读家里附近的区立初中,不过这里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小学,很多人我都不认识。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查我的同学,于是我逢人就问:“你知道披头士吗?”知道披头士的同学就归类到好友;不知道的人,就不用太过理会。认识这个乐队的刚好有四五个人,我们会拿着扫把,模仿起披头士。那段日子里,我也开始留起了头发。 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小孩的人数还很多,一个班级大概有五十五人左右。在人数如此多的班级里,知道披头士的却仅有四五人而已。班上大多数同学听到披头士的名字时,大概的反应都是:“那是什么鬼东西?”而且还会用鄙视的眼神看着我们,就像是看到脏东西一样。然而,他们的反应反而带给我们莫名的快感。 (查看原文)
    林木暮 1回复 9赞 2014-04-30 11:44:15
    —— 引自第53页
  • 记忆一旦淡去、消逝,事情可能就此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彻底消失无踪。但是只要一谱写成歌曲,就可能成为民族或时代的共有记忆,不断流下去。将事情从个人体验中抽离而出,实际留存在音乐世界中、能借此跨越时空的限制,逐渐与他人共有,音乐正具备这样的力量。 就表现而言,最终如果不是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不是能与他人共享的形式,那就是不成立的东西。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经历抽象化或共化的过程,其间个人体验、情绪的喜悲难免会遭到拭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绝对界限,以及难以磨灭的缺憾。然而,这种绝对界限反而促使了另一条道路的出现,让完全不同国家、不同世界的人都能够产生同样的理解。无论是语言、音乐或是文化,不都是相同的情形吗? (查看原文)
    Moulin 10赞 2021-05-06 20:25:03
    —— 引自章节:1 小兔之歌——幼儿园时期
  • 影片杀青过了约半年,我因为工作关系,人在组约。在酒店退了房间正要坐上车时,柜台人员把我叫了回去,说是有我的电话。我接过电话,原来是制片杰里米打来找我。“龙一,帮《末代皇帝》制作配乐杰里米劈头就来了这么一句,而且给我的期限是“一星期”。我当时回他:“我现在人在组约,等一下正要回东京… 然后,只听见电话那头说:“反正你马上去做就对了。” 于是,我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时间至少要有两星期,一星期让我能东京作业,然后再前往伦敦,与正在剪接电影的他们会合,接着完成剩下的部分。第二,我要雇用助手帮忙。当时索尼c唱片公司有位非常优秀的女职员,她姓筱崎,我们私下都叫她“钢铁女”。我希望能够雇用她一星期。杰里米立刻答应了这两点要求。 我问贝托鲁奇导演希望是什么类型的音乐,得到了这样的答案:“电影的舞台虽然是在中国,不过这是一部欧洲电影。故事的时间虽然是从二次大战前开始,一直到战争期间,但这仍是一部现代电影。我要你做出呈现这种感觉的配乐。” 我心想,这样的答案说了跟没说一样,不过我也没时间不知所措,于是在脑中大致描绘出一个轮廓:用西洋的管弦乐曲当作基本,然后大量放入中国风的元素,再加入德国表现主义之类的元素,营造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西斯主义崛起时的感觉。 首先,我在东京开始了作业。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过去完全没学过中国音乐,因此先跑了一趟唱片行,买了二十张左右的中国音乐精选集,然后花了一整天全部听完。接着,我考虑电影里的时代与场合,选好应该使用什么乐器,然后就开始寻找东京附近的中国乐器演奏者。我一边写曲,一边录音,同时也请中国乐器的演奏者弹奏,并且录制下来。我和另外三位管弦乐编曲家整整一个星期都在反复做这些工作,而且几乎每天熬夜。 当时还没有因特网,因此我借用BBC与N之间的卫星联机,与伦敦的工作人员相互传送数据。卫星线路传输一首乐曲得花上一个小时左右,谈不上多好用,不过我没时间等邮件寄... (查看原文)
    Setsuna 1回复 5赞 2019-11-16 23:58:38
    —— 引自章节:20 突如其来的配乐要求——末代皇帝_2
  • 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现在要如何才有趣,或是未来该怎么做才会变得有趣。这大概就是一种贪心吧,即使我们已有了点年纪。 年轻时有很多地方合不来,不过或许就是因为上了年纪,才能够再次与他们二人共同创作音乐。如果真是因为年纪的因素,我会觉得上了年纪真是一件好事。虽然我不是保罗·尼赞,不过我还是想大声地说,年轻不见得就是好事。 (查看原文)
    河庄村邮递员 5赞 2018-11-24 13:16:37
    —— 引自第242页
  • 我不是虚无主义的信奉者,不认为“自己一点也不想变成任何东西”。就像昆虫是由卵孵化为幼虫,接着吐丝做茧,然后蜕变为成虫,一步一步随着时间而改变。然而,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如同昆虫一样逐渐改变。所以,我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十年、二十年后应该变得怎么样,或是想要变成什么样。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前 奏
  • 只要是人工的、非天然的事物,学会规则就能创造出来。 记住规则,然后将事物按照规则排列。能够做到这点,我想大概就是一般所谓的成长吧!然而,我自己对此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经由学习就能达成,但是我与内在的本性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前 奏
  • 将事情从个人体验中抽离而出,实际留存在音乐世界中,就能借此跨越时空的限制,逐渐与他人共有,音乐正具备这样的力量。 就表现形式而言,最终如果不是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不是能与他人共享的形式,那就是没有成立的东西。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经历抽象化或共通化的过程,其间个人体验、情绪的喜悲难免会遭到拭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绝对界线,以及难以磨灭的缺憾。然而,这种绝对界线反而促使另一条道路的出现,让完全不同国家、不同世界的人,都能够产生同样的理解。无论是语言、音乐,或是文化,不都是相同的情形吗?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1 小兔之歌——幼儿园时期
  • 我非但不必为了升学而努力读书,基本上我连在家里读书的习惯都没有。祖师谷小学当时的校长是名声显赫的金泽嘉市,他是一位颇为有趣的教育者,抱持的教育方针是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金泽校长认为学生读书是在学校做的事情,放学后就该尽情去玩。由于这个缘故,我完全没有培养出在家读书的习惯,之后也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3 披头四——小学时期_2
  • 或许由于太过着迷,我逐渐将自我与德彪西混在一起,对他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渐渐认为自己就是早已逝世多年的德彪西,觉得自己就是他投胎转世而来。我甚至心想:自己为什么会住在这种地方?又为何是说着日文?我还会模仿德彪西的笔迹,在笔记本上练习他的签名“Claude Debussy”,总共写了好几页之多。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4 自己原来如此喜爱音乐——初中时期
  • 人与人在就读高中时这年纪的相遇,或许具备着什么关键性的因素。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5 特别时期登场——升高中
  • 如果要搭讪女孩子,我通常都是聊政治。“越南现在发生的事,你的看法如何?”一问之下,对方就会回答:“我觉得战争是不对的事。”然后,我就约对方一起去示威游行:“我赞成你的看法,我们明天一起去游行吧!”游行时,则体贴地保护女孩子,让她尽量站在队伍中间,不要被警方的机动队打到。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7 1967、1968、196——高中时期_2
  • 三善老师问过我一个类似存在主义般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形体?”我以自己读过的埴谷雄高、吉本隆明之类的论点拿来回答:“如果欠缺色彩,就无法认识了。”三善老师想要告诉我,得要现有色彩,才有办法认识形体。换句话说,老师是在用委婉的说法指出我的乐曲欠缺色彩。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10 民族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结婚——大学时代_2
  • 民谣音乐的形成,是爱尔兰、苏格兰一带的音乐传入美国后产生变化,陆续又加入了美国南部黑人音乐的元素,例如乡村音乐、乡土音乐,等等。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10 民族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结婚——大学时代_2
  • 我会想读研究所,是因为无法想象自己在社会上就此要被划分到某处,于是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不上不下的学生身份。 我读大学时,几乎都没去学校上课,而读研究所时,就真的是连一堂课也没去过了。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10 民族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结婚——大学时代_2
  • 仔细想想,不论是创作音乐,或是鉴赏音乐,都可说是经由脑部思考的工作。何谓音乐?人为何要创作音乐?这类普遍的疑问,也可以通过现今所谓脑科学的角度去思考。我当时关心的重点就是在这方面。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18 《音乐图鉴》——YMO解散前后_2
  • 其实在开拍之前,我已经拿到剧本读过了,里头有一幕剧情让我怎么样也无法接受。剧本里写着,我所饰演的甘粕是切腹而死。到了拍片现场后,我很固执地不愿配合,心里觉得:“虽然我很希望出演这部电影,但是切腹实在令我相当反感。对日本人来说,切腹是多么的可耻。”于是,我拼命说服导演:“一提到日本人,就会联想到切腹。像这种刻板印象,你应该也觉得很丢脸,而且你在全球的影迷也应该不会接受吧!”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19 前往北京——末代皇帝_1
  • 到达拍片现场当天,我与饰演溥仪的尊龙第一次见面。所有人已经拍了三个月左右,每位演员都完全投入自己的角色。他对我说:“你是日本派来的幕后黑手甘粕,是我的敌人,片子没拍完,我不会跟你说话。”我当时是带着吊儿郎当的心情去的,所以被他的话吓了一跳,心想这个人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还是成天说笑,态度轻浮。甘粕的角色有一场重要的戏,要对着皇帝说:“你只不过是个傀儡,是我们日本的玩偶。”于是,导演就来警告我:“一星期之后要拍这一场戏,你在那之前都不准笑,去想想天照大神。”大概是我平常太过吊儿郎当,导演已经看不下去了吧。在这之前,每天晚上的拍摄工作一结束,我都会和大家去吃饭,一起去玩,但是经过了这次的事,就没有人来找我出去了。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19 前往北京——末代皇帝_1
  • 我认为,在电影这种事物里,有些部分能够跨越某种现实与虚构的界线。电影仿佛具备这种强大的磁力,甚至有时在拍片现场会让人为之丧命。无论是“现实”,或是“虚构”,都是硬要为了设下界线而使用的词汇,现实就是虚构,虚构即为现实,两者之间本就没有界线存在。跨越这类语言界线的真实就反映在电影之中。在《末代皇帝》一片中,我想也必定出现这样的情形。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20 突如其来的配乐要求——末代皇帝_2
  • 法西斯主义似乎强烈崇尚某种崇高的美感。法西斯分子并非都很野蛮,也有人具备高贵的气质与教养,又有品味。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里出现的法西斯分子就是如此。因此,《末代皇帝》一片中,甘粕上尉的办公室就非得用未来派的画作来装饰才行。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20 突如其来的配乐要求——末代皇帝_2
  • 有一幕戏是溥仪的皇妃大喊:“我再也受不了了”,然后就此出走。这幕戏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很喜欢这幕戏和饰演皇妃的女演员。 (查看原文)
    努力加餐饭 4赞 2019-12-27 18:55:06
    —— 引自章节:20 突如其来的配乐要求——末代皇帝_2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5 1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