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当一个人开始相信自己拥有一种能力,可以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时候,其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
这是弗洛伊德、荣格与一位女病人之间的一段三角关系,无关浪漫的风花雪月,无关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意义,只关乎三条被放在火上煎熬的灵魂。
20世纪是精神分析运动的世纪。在这个故事里面,所有的人最终都被一个幽灵给吞噬了。这个幽灵不是什么冤魂,而是一个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倾听的方式。这种倾听人类苦痛的方式就是精神分析。
1907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开始了一段极为重要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友谊。而在六年后,两人却反目成仇,纠缠在激烈的明争暗斗之中,个人的、情感的、理论的以及专业上的争斗纠结在一起,不可开交。在两人之间,有一个名叫萨宾娜•施皮尔赖因的女子 ,她是荣格的病人兼情人,又是弗洛伊德的同事兼密友,而后来,她也成长为一位极具...
“当一个人开始相信自己拥有一种能力,可以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时候,其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
这是弗洛伊德、荣格与一位女病人之间的一段三角关系,无关浪漫的风花雪月,无关勇攀科学高峰的教育意义,只关乎三条被放在火上煎熬的灵魂。
20世纪是精神分析运动的世纪。在这个故事里面,所有的人最终都被一个幽灵给吞噬了。这个幽灵不是什么冤魂,而是一个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倾听的方式。这种倾听人类苦痛的方式就是精神分析。
1907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开始了一段极为重要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友谊。而在六年后,两人却反目成仇,纠缠在激烈的明争暗斗之中,个人的、情感的、理论的以及专业上的争斗纠结在一起,不可开交。在两人之间,有一个名叫萨宾娜•施皮尔赖因的女子 ,她是荣格的病人兼情人,又是弗洛伊德的同事兼密友,而后来,她也成长为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精神分析师。
约翰•克尔经过多年的研究,还参考了一些深藏已久、最近才得见天日的资料,完成了这部极具魅力的作品,重构了弗洛伊德、荣格和施皮尔赖因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三角关系。围绕着临床方法与政治手段、神经症与反犹主义、婚外情与尔虞我诈,《危险方法》显得渊博而充满人道主义色彩,以强有力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描绘了一段伟大悲剧的惊人历史。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克尔,1950年生,曾在纽约大学接受临床心理学训练。现任专门出版精神分析著作的分析出版社的编辑。著有《〈魔鬼的迷魂汤〉:荣格的“神话学”以及弗洛伊德“中毒情结”的解决》等论文与《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历史》等专著。1993年,历时八年的创作后,《危险方法》出版。同年,著名的精神分析批评家、享有盛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坎贝尔•克鲁斯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文章,导致《纽约书评》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读者来信。
本书出版后不久,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就曾想将它改编成电影,但因种种缘故,计划搁浅。但汉普顿仍将其改编为舞台剧《谈话治疗》,并于2003年开始公演。2011年,大卫•柯南伯格根据《危险方法》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获得了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聚光灯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奖,伦敦剧评人奖全英年度最佳男演员奖,加拿大吉尼金像奖最佳艺术...
约翰•克尔,1950年生,曾在纽约大学接受临床心理学训练。现任专门出版精神分析著作的分析出版社的编辑。著有《〈魔鬼的迷魂汤〉:荣格的“神话学”以及弗洛伊德“中毒情结”的解决》等论文与《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历史》等专著。1993年,历时八年的创作后,《危险方法》出版。同年,著名的精神分析批评家、享有盛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坎贝尔•克鲁斯在《纽约书评》上发表文章,导致《纽约书评》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读者来信。
本书出版后不久,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汉普顿就曾想将它改编成电影,但因种种缘故,计划搁浅。但汉普顿仍将其改编为舞台剧《谈话治疗》,并于2003年开始公演。2011年,大卫•柯南伯格根据《危险方法》改编的同名电影公映,获得了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聚光灯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奖,伦敦剧评人奖全英年度最佳男演员奖,加拿大吉尼金像奖最佳艺术成就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最佳音效奖、最佳音频剪辑奖,加拿大导演协会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视频剪辑奖、最佳音频剪辑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美国金球奖、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美国卫星奖、俄亥俄州中部影评协会奖等提名。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部分 一个癔症病例
第一章 她父亲的手
第二章 精神病修道院
第三章 荣格的试验病例
第四章 天性虚伪的女人
第二部分 关于神经健康的新学说
第五章 苏黎世学派的兴起
第六章 荣格与弗洛伊德
第七章 关于童话故事的科学
第八章 性与心理学研究
第三部分 运动
第九章 美国之旅与核心情结
第十章 有两片头盖骨的房屋
第十一章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中的唯灵论倾向
第十三章 垂死而又复生的上帝
第四部分 密友事件
第十四章 关于转换
第十五章 一场友谊的终结
第十六章 唯余沉默
第五部分 余波
第十七章 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
第十八章 寻找伟大的命运
后记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危险方法"试读 · · · · · ·
布洛伊勒是乡下人出身,是村子里第二个大学毕业生。而荣格却是瑞士巴塞尔的贵族,毕业于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大学,雅各布•布克哈特和弗里德里希•尼采都曾经在那里执教。荣格是家中的长子,也是受人尊敬的保罗•荣格牧师和埃米莉•普赖斯威尔克的独子。保罗•荣格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还是共济会会员,他就是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他身上有很多传...
原文摘录 · · · · · ·
-
我最后还想提到的一点与“移情”有关。移情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会将自已对早年重要抚养者的某些情感转移到当前的客体(尤其是心理治疗师)身上;或者说,人们会在他们与当前客体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与早年重要抚养者交往时未曾得到适当处理的某些情感。专注研究“自恋”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将自恋移情分为了以下三种:理想化移情(将对象高度理想化,并向对象的人生方向发展)、另我移情(将对象看作是另外一个自己,并加以欣赏)、映射性移情(不断通过对象向自己做出的反应和行为来完成对自我的肯定)。 根据这种分类,我认施皮尔赖因对弗洛伊德应该是理想化移情,对荣格则是理想化移情和映射性移情的混合;荣格对弗洛伊德是理想化移情,对施皮尔赖因也存在着理想化移情;弗洛伊德对荣格是另我移情,而他对施皮尔赖因则不存在移情,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利用了施皮尔赖因而已(但是施皮尔赖因的才华及其构建出来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弗洛伊德)。当这些移情带来的幻梦完全破灭的时候,他们每个人的精神都遭到了重创。施皮尔赖因由于荣格的抛弃而陷入精神崩溃,荣格则在“背叛”弗洛伊德之后发作了严重的精神病。而弗洛伊德的情况又如何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后记 -
弗洛伊德对荣格的另我移情也许可以看作是他向永恒的死神发出的有力挑战:如果他的王储和继承人继续贯彻他的理论和思想,那么,他也就借着这个“儿子”的生命复活了。弗洛伊德的这个幻梦自然也走向了破灭, 他一边恼羞成怒地侮辱并仇恨着荣格,一边又深深地陷入了失望。然而,移情的破灭也并不见得完全是坏事:施皮尔赖因最终留下了震撼人心的理论和故事(虽然我们在最近这些年才接触到了这些历史事实);荣格也终于脱离弗洛伊德,成为了属于他自己的大师;当时已经年老的弗洛伊德也从这段关系的破裂之中恢复了过来,将精神分析学派推上了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巅峰。那他向死神的挑战就此结束了吗?显然没有。这位伟大的斗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死神的自由:他选择了安乐死。在经过无数次的癌症手术治疗之后,他将自己的医生叫到了床前。他说:“我想,时候到了。”他选择了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死亡方式。这种勇敢和他在最终时刻来临前表现出的从容,是属于他自己的伟大胜利:不再寄希望去追逐虚无缥缈的永恒的生命,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终将而至的永恒的死亡。 回想自身,我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也是一种理想化移情,它带给我的幻梦也在阅读和翻译这本著作的过程中生生破灭了,留给了我一片空虚,以及这种令人恐惧的空虚所带来的深深思索。死者长已矣,我们不能苛责他们为何掩藏这段重要的历史,但是精神分析学界在弗洛伊德已然去世几十年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性地忽视了这段历史,恐怕还得归因到精神分析学派内部普遍存在的理想化移情上面。2004年,克雷格·查尔奎斯特博士(美国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在亚马逊网站评论此书时说道:《这本可读性极强而且研究极为深入的书已经出版十余年了,居然没有任何一位精神分析师、荣格主义者或者弗洛伊德主义者在这里对此书进行过评价,这难道不是一件奇事吗? 对偶像历史的回避,就是对自身的回避。唯有清醒地承担移情破灭带来的剧痛,才能真正地返回自身。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译后记
喜欢读"危险方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危险方法"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荣格心理分析师 7.6
-
- 弗洛伊德与莎乐美通信集 8.1
-
- 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 7.7
-
- 当代精神分析导论 8.7
-
-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选 7.4
-
- 荣格心理学关键词 8.7
-
- 当泡利遇上荣格 8.1
-
- 灵魂的秘密 8.8
危险方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倾向于荣格的一点小看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后一句图片没有传上来,所以我们毕生追求梦想,坚定自己的信仰。这句话有感于电影中两个推动心理科学发展的大佬的人生际遇,也有感悟于自己被工作折磨的不快乐的当下。 借点评文章来抒情呢?不知道弗洛伊德是不是一直没有突破某些自己能力发展的瓶颈,而荣格可能机缘巧合之下...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这个是史实吗 | 来自奶奶个腿儿 | 2019-12-12 22:54:01 | |
封面用了这样一组照片 | 来自灰鸽 | 4 回应 | 2019-10-04 22:30:3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Vintage (199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商周 (2013)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别人推荐或自己发现的轻松阅读书单~之一 (CRO007)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扫尘集(4) (白银米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危险方法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尧尧 2017-06-03 14:41:55
被判老师是因为自己成长了 如果老师用经验 用地位 打压你的成长 那他就变成了控制者 buy your dream so they can sell your soul.
0 有用 威🌟骚🌟毛 2013-04-18 12:20:35
其实我没读过……书还没出版呢……
0 有用 燕辞归 2022-09-19 19:29:30 福建
萨宾娜解释了“爱”与“死”的关系。性欲既是消亡,又是转换,二者一体嵌在人的双重本能(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和双重精神结构(自我和无意识)中。人是被勉强融合的,心中永远奔涌着相互对抗的力量。自我关注自身生存,竭力将自己打造为世界上的独特存在,其经验总是指向体验着本身的这个“我”。无意识则关注集体延续,努力使集体利益高踞于个人利益之上,种族目标高踞于个体目标之上,用非个人化的公共象征物吞没个体心理能量。... 萨宾娜解释了“爱”与“死”的关系。性欲既是消亡,又是转换,二者一体嵌在人的双重本能(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和双重精神结构(自我和无意识)中。人是被勉强融合的,心中永远奔涌着相互对抗的力量。自我关注自身生存,竭力将自己打造为世界上的独特存在,其经验总是指向体验着本身的这个“我”。无意识则关注集体延续,努力使集体利益高踞于个人利益之上,种族目标高踞于个体目标之上,用非个人化的公共象征物吞没个体心理能量。爱是性欲的升华,性欲的愿望是推翻自我的独特性的权力,准备通过性交将自我完全消融,或将个体升华到种族层面,以此“消耗”个体。因此,对自我来说,性欲包含着毁灭的危险,因此,自我总是反抗、防御性欲,因此,人在未爱时,渴望爱情,爱情来临时,却又惧怕。 (展开)
0 有用 风声 2017-08-07 21:05:48
真的是极具魅力的作品。
3 有用 Astrid 2019-02-06 22:20:10
弗洛伊德,这位洞穿人类灵魂的伟大人物,实际上在当时也不能泰然处理自己的欲望和衰亡,他想将荣格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他自己,遭到彻底的挫败。而荣格,这个名满天下的思想家,也曾迷失在欲望和谎言中,不可自拔。译者成颢似乎就是一位专职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