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Wunschloses Unglück
译者: 顾牧 / 聂军
出版年: 2013-8-1
页数: 357
定价: 49
装帧: 精装
丛书: 彼得·汉德克作品系列
ISBN: 978720811369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他的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等渗透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他用最简单的笔调状出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
汉德克是20世纪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几位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于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弗朗茨•卡夫卡奖。
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电影史经典,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目录 · · · · · ·
大黄蜂 …………………………71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自從了解了人,我就愛上了動物。“他說。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页 -
战争,一连串捷报伴着强劲的音乐从人民牌收音机里传出。收音机的扬声器表面蒙着子,在阴暗的“圣像角”里散发着神秘的光芒。战争“增加了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克劳塞维茨),让往常日复一目的自然而然成为让人兴奋的偶然,以此提升人的自信,对母亲来说,战争并不同于对我的意义,它不是来自孩提时代,能够影响未来情感世界的恐怖幽灵。开始时,那只是她所经历的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之前只在广告里看见过的世界。对距离,对以前和平时期的林林总总,特别是对身边那些以往只是扮演无关紧要的同志、舞伴或者同事角色的人产生了新的感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无欲的悲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无欲的悲歌"的人也喜欢 · · · · · ·
无欲的悲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欲的悲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能读书的时间那么宝贵,选书的时候还是多用心

《无欲的悲歌》:无解的生命之悲
> 更多书评 19篇
-
懋 (恒转如瀑流)
写作并不像我最初以为的那样,是对自己生活中一个已经完结的阶段的回忆,不过是以语句的形式不断装作回忆的样子而已,这些语句只是宣称保持了距离。我依然会不时在深夜突然醒来,就像从内心深处突然被轻轻地推出睡梦,体验到自己如何在因为恐惧而屏住呼吸的同时,身体一秒钟一秒钟地腐朽。2020-04-20 17:01 3人喜欢
-
我依然会不时在深夜突然醒来,就像从内心深处突然被轻轻地推出睡梦,体验到自己如何在因为恐惧而屏住呼吸的同时,身体一秒钟一秒钟地腐朽。黑暗中的空气凝固不动,让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重心,仿佛拔地而起,只是在没有重心的状态下无声地四处飘动,马上就要从四面八方砸下来,把我憋死。在这种恐惧的狂潮中,人就像腐烂的牲口一样具有磁力。与交织了各种感情的漠然的心满意足迥然不同,不自主地朝你扑来的是漠然而真实的...
2016-05-15 21:01 3人喜欢
-
一个母亲,从贫穷的少女时代,到不自由的中年生活,后因病痛的折磨而自杀。 人性的压抑是由于物质与精神的不自由。 女性,在历史的发展中似乎更加不自由,她们处于更低的位置,一生扮演着女儿、妻子、母亲等等的角色,当她们想要摆脱这些寻找自我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痛苦。 但是我们要坚信,人类会更加宽容。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这个人想得开,那个人不太想得开,全是性格使然。 2015.1.18/晴
2018-08-16 11:51 1人喜欢
-
无欲的悲歌 1、在这样的时候,最让人恼火的似乎莫过于旁人的关心,用一个眼神甚至一句话。我要么马上移开目光,要么截断别人的话头,因为我需要的感觉是:自己正经历的这些是不能理解、无法言语的,只有如此,方能让人感到那惊骇是有意义的、真实的,一旦有人提起,就马上会感到无趣,所有的一切突然间重归空虚。然而我偶尔还是会毫无来由地向别人说起母亲自杀的事,若他们胆敢评论,我又气恼,情愿他们马上岔开话题,或是嘲弄...
2019-10-16 11:59
无欲的悲歌
1、在这样的时候,最让人恼火的似乎莫过于旁人的关心,用一个眼神甚至一句话。我要么马上移开目光,要么截断别人的话头,因为我需要的感觉是:自己正经历的这些是不能理解、无法言语的,只有如此,方能让人感到那惊骇是有意义的、真实的,一旦有人提起,就马上会感到无趣,所有的一切突然间重归空虚。然而我偶尔还是会毫无来由地向别人说起母亲自杀的事,若他们胆敢评论,我又气恼,情愿他们马上岔开话题,或是嘲弄我,不管因为什么。
2、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我的母亲五十多年前就出生在她后来去世的地方。
3、就连当地女孩儿们常玩的一个游戏也是这样:累了/倦了/病了/病重了/死了。
4、这种节奏刻骨铭心——成为礼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意志高于个人意志。”于是乎处处如家,再不必思念家乡。照片的后面写着各种地址,第一次买了记事本(别人送的?):突然间有了许多熟人,发生的事情多到可以让人遗忘一些了。她一直希望能为什么事感到骄傲,由于现在做的事那么重要,她便真的感到了骄傲,不是为什么具体的事,而是笼统地感到骄傲,这是一种姿态,是终于获得的一种生活感觉的表达,她不愿再放弃这种不确定的骄傲。
5、“自从了解了人,我就爱上了动物。”他说。
6、反正大家心里清楚每个人的烦恼都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这个人想得比较开,那个人不太想得开,全是性格使然。
回应 2019-10-16 11:59 -
【异常孤独又渴望爱的母亲】 “这不再是战后的艰苦岁月里,她为了对付处处遭人白眼的日子故意装出来的高贵——再没有人能像当年那样投来一个眼神就让她乱了方寸。” “她尝试凌乱,但双手已经太过习惯每天的那些动作。她想就这样死掉,但是又害怕死。她也太好奇。“我总是得坚强,但是我宁愿软弱。” 她没有爱好,没有偏爱的东西,不搞收集,不搞交换,也不再做填字游戏。” “她害怕冬天,因为冬天所有的人都待在同一个空间里...
2019-10-17 18:15
【异常孤独又渴望爱的母亲】
“这不再是战后的艰苦岁月里,她为了对付处处遭人白眼的日子故意装出来的高贵——再没有人能像当年那样投来一个眼神就让她乱了方寸。” “她尝试凌乱,但双手已经太过习惯每天的那些动作。她想就这样死掉,但是又害怕死。她也太好奇。“我总是得坚强,但是我宁愿软弱。” 她没有爱好,没有偏爱的东西,不搞收集,不搞交换,也不再做填字游戏。” “她害怕冬天,因为冬天所有的人都待在同一个空间里。没有人来拜访她,每次听到什么动静抬头去看时,都只是丈夫而已:“哦,是你啊。” 引自第1页 【活着变成了一种酷刑,但是又害怕死。】
“她只小声说话,身体状况糟得连抱怨的力气都没有了。她把头歪在肩膀上,疼痛却尾随到了那里。“我根本就不是人了。” “她没法再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在家里,她醒来时身体就已经伤痕累累。她任由一切掉落在地上,希望自己能跟着每样东西一起掉落。” 我去年夏天在她那儿时,有一次看到她躺在床上,那样悲惨的一副模样,让我竟不敢再靠前一步。就像是躺在动物园里一堆落寞的行尸走肉。看到她不知害羞地袒露自己是一种折磨;她身上的一切都扭曲、破碎、开裂、发炎,五脏六腑扭结在一起。她远远地看着我,那眼神就仿佛我是她那颗饱受折磨的心 ,”我马上离开了房间,感到又害怕又生气。 从这时起,我才真正意识到母亲的存在。之前,我常常忘记她,顶多有时想起她这辈子做过的蠢事会有刺痛的感觉。现在,她实实在在地向我挤靠了过来,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她的状况我一清二楚,甚至有时也完全会感同身受。” 引自第1页 【母亲死后】
“我依然会不时在深夜突然醒来,就像从内心深处突然被轻轻地推出睡梦,体验到自己如何在因为恐惧而屏住呼吸的同时,身体一秒钟一秒钟地腐朽。黑暗中的空气凝固不动,让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重心,仿佛拔地而起,只是在没有重心的状态下无声地四处飘动,马上就要从四面八方砸下来,把我憋死。在这种恐惧的狂潮中,人就像腐烂的牲口一样具有磁力。与交织了各种感情的漠然的心满意足迥然不同,不自主地朝你扑来的是漠然而真实的恐惧。” 引自第1页 【回忆】
““有一次在切面包时,刀子从我手中滑落,我马上就想到她怎样在早晨给孩子们把面包切成小块泡进热牛奶里。 她常常顺便用唾沫替孩子们快速地清理鼻孔和耳朵。我总是猛地向后一躲,不喜欢唾沫那股味道。 有一次,在一群登山的人中,她想到旁边去方便一下。我为她感到害臊,号啕大哭起来,她最终没有去。“ 引自第1页 回忆母亲的琐事,让人心惊,好像在我们急速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某些时刻对母亲感到羞耻,来自孩子对父母的暴虐。
回应 2019-10-17 18:15
-
从四周围来的很多女人并肩坐在排成行的椅子上,喝着别人递过来的葡萄酒。我体味到她们是如何在看到死者时慢慢地开始想到自己。 葬礼那天早晨,我独自在房间里守着尸体待了很久。突然间,个人的感情和流行的守灵习俗达成了一致。那僵死的躯体在我看来显得异常地孤单和渴望爱。 政治家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跟他们说话时,他们不是回答,而是表达立场。“反正大多数事情都没法拿来讨论。”只有那些能够用来讨论的才是政治要关心...
2021-02-07 09:12
从四周围来的很多女人并肩坐在排成行的椅子上,喝着别人递过来的葡萄酒。我体味到她们是如何在看到死者时慢慢地开始想到自己。 葬礼那天早晨,我独自在房间里守着尸体待了很久。突然间,个人的感情和流行的守灵习俗达成了一致。那僵死的躯体在我看来显得异常地孤单和渴望爱。 引自第64页 政治家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跟他们说话时,他们不是回答,而是表达立场。“反正大多数事情都没法拿来讨论。”只有那些能够用来讨论的才是政治要关心的事,其他的事就得靠自己想办法,或者是和自己的主达成协议。如果有哪个政治家真的关心起谁,那倒会把人吓住了。那无非套近乎而已。 渐渐地,不再是“有人”,只有“她”。 引自第48页 回应 2021-02-07 09:12 -
彼得·汉德克的文学作品《无欲的悲歌》 ——对未来展开另一种可能。 1.没有恐惧,除了对黑暗和暴风雨本能的害怕;只有冷与热、潮湿与干燥、快乐与不快的交替。 2.战争“增加了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让往常日复一日的自然而然成为让人兴奋的偶然。 3.这是不般配的、可笑的一对——尽管如此,她直到二十年后还在渴望能够对什么人产生类似的感情,就像当年渴望这个银行的家伙那点可怜的例行公事的体贴。但是没有另一个了:生活教会...
2021-01-21 18:28
彼得·汉德克的文学作品《无欲的悲歌》 ——对未来展开另一种可能。 1.没有恐惧,除了对黑暗和暴风雨本能的害怕;只有冷与热、潮湿与干燥、快乐与不快的交替。 2.战争“增加了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让往常日复一日的自然而然成为让人兴奋的偶然。 3.这是不般配的、可笑的一对——尽管如此,她直到二十年后还在渴望能够对什么人产生类似的感情,就像当年渴望这个银行的家伙那点可怜的例行公事的体贴。但是没有另一个了:生活教会她的爱情只能固定在一个不能更换、无法替代的对象身上。 4.“你不害臊吗?”或者“你应该感到害臊!”这始终是人们要求小姑娘,特别是正在长大成人的女孩儿的一条准则。在这种信奉天主教的乡下,谈什么女人的个人生活根本就是欠考虑,太冲动。乜斜的白眼要一直斜到羞臊的感觉不再是装出来的,并且把心底深处最基本的感情都吓退,以至于高兴的时候都会有“女性的脸红”,因为她们理应为这喜悦感到害臊,悲伤的时候不是面色苍白,而是脸红,不是流泪,而是流汗。 5."她开始构想,甚至尽量按照自己的构想去生活——然后就是“要理智!”——所谓的理智情结——“我已经不说了!” 6.她对寻求刺激从来没有兴趣。这种事通常会过早地让她感到有负担,一直听人念叨羞耻心,现在自己成了羞耻心的化身。 7.它无奈地模仿着那世俗的、特别是在妇女身上很常见的对人际交往的评价体制:那个人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我不是他喜欢的那种,或者我是他喜欢的那种,他却不是我的,或者我们俩是天造地设,或者一个和另一个水火不容——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际关系形式都已经成为非常有约束力的规则,以至于个别的、对别人多表示些许体贴的行为都成为违背这些规则的特例。 8.所有的个性都消失在典型性中。 9.于是,我就逐句把描述女人生活的公共模式储备和母亲特殊的生活作比较,写作活动就产生在一致和矛盾中。 10.在那些片段中,自我真是比月亮的一部分还让人感觉陌生。 11.“好奇”不是一种性格特征,而是女人或者女流的坏习惯。 12.从一开始就被胁迫任何时候都要完全维持那个形式:早在学校里,乡下孩子的课程中,教师们认为对女孩子最最重要的一门就是:“书面作业的外在形式”。之后又发展为妇女对外凝聚家庭的任务;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贫穷,而是为了成就完美形式的悲惨;每天都为维持脸面不断操劳,脸面却因此逐渐失却了灵魂。 13.一出用人作道具的大自然剧,其中有条不紊的剥夺了人的尊严。 14.文学并没有教会她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着想,而是告诉她现在这些都已经太迟了。她本来可以不平凡。 15.政治家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跟他们说话时,他们不是回答,而是表达立场。 16. 写作并不像我最初以为的那样,是对自己生活中一个已经完结的阶段的回忆,不过是以语句的形式不断装作回忆的样子而已,这些语句只是宣称保持了距离。 17.我依然会不时在深夜突然醒来,就像从内心深处突然被轻轻地推出睡梦,体验到自己如何在因为恐惧而屏住呼吸的同时,身体一秒钟一秒钟地腐朽。黑暗中的空气凝固不动,让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重心,仿佛拔地而起,只是在没有重心的状态下无声地四处飘动,马上就要从四面八方砸下来,把我憋死。在这种恐惧的狂潮中,人就像腐烂的牲口一样具有磁力。与交织了各种感情的漠然的心满意足迥然不同,不自主地朝你扑来的是漠然而真实的恐惧。
回应 2021-01-21 18:28
论坛 · · · · · ·
完全成了一种煎熬 | 来自marco_polo | 1 回应 | 2020-04-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uhrkamp Verlag (2001)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時報文化 (1995)8.1分 17人读过
-
木馬文化 (2020)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无欲的悲歌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铲铲 2016-03-03
只读了无欲的悲歌,大黄蜂没有看下去,堆砌细节的意识流,感动的点在哪里?
4 有用 巧克力脆皮雪糕 2019-10-11
我自然是冲着诺奖的名头来的,我一口气把《无欲的悲歌》看完了,不是很有魅力的文字,故事性较弱,多是一些细节、琐事,掺杂着作者的随想,无边无尽的孤独、无聊,恋爱、结婚、生子、做家务、喝酒、生病、自杀······人生终究只是一场场无意义的轮回。
3 有用 虾米 2017-01-16
收录两个小说。标题作《无欲的悲歌》深刻反映若干年轻人写小说的一个毛病就是脑袋跑在笔头前面。作家代表叙述者跳出来宣告“社会化语言模式对个性的泯灭”,老实说书中除了身心俱病的老妈被医生不由分说贴了个“神经崩溃”的标签,并从得到慰藉(找到了患难与共的“共同体”)和最终绝望(身心仍然病着还病得更重)外,我还真读不出这本书中还有其他能让我强烈感受到这种“社会化泯灭个性”的东西的。也就是说,骨架搭起来了,肉没... 收录两个小说。标题作《无欲的悲歌》深刻反映若干年轻人写小说的一个毛病就是脑袋跑在笔头前面。作家代表叙述者跳出来宣告“社会化语言模式对个性的泯灭”,老实说书中除了身心俱病的老妈被医生不由分说贴了个“神经崩溃”的标签,并从得到慰藉(找到了患难与共的“共同体”)和最终绝望(身心仍然病着还病得更重)外,我还真读不出这本书中还有其他能让我强烈感受到这种“社会化泯灭个性”的东西的。也就是说,骨架搭起来了,肉没填满,或者作者根本就没能力去填满。同样写这种“模式”,艾柯的作品要让人信服得多。另一篇《大黄蜂》属实验小说,多造句练习。因为既无思想也无深度,所以你可以跟着作者一道联想、发痴、体验、咆哮。你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跳着读。可以从第一段看起,也可以从最后一段看起。可以顺着读,可以倒着读,甚至还可以读出作者 (展开)
2 有用 Desargues 2019-11-26
《无欲的悲歌》的视点比起全知全能的记叙者来说,更偏向自杀者外部的观察者,这就使对自杀者的把握成为了不可能,“母亲”最终成为了一团不可测、没有存在性的阴影。《大黄蜂》特别像福克纳,前半段扛着尸体的部分说真他妈像《我弥留之际》
3 有用 allening 2018-09-22
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二篇《大黄蜂》。非常实验的写法,细致到变态的描写,通过穷尽人物周边的事物来展现人物本身,就像人无法独立于周围的人和环境而存在一样。
0 有用 leavemetodream 2021-02-27
《大黄蜂》,之所以读它是因为和作家的另一部小说《无欲的悲歌》共同收录在这本书里。万万没想到这个“云里雾里”述说着的故事读起来会这么费劲。完完全全一个断片式、马赛克式组合的故事。痛苦。
0 有用 cacoo 2021-02-16
春节的几个夜晚读完了《无欲的悲歌》,在返工的火车上读完了《大黄蜂》。引用前言里的话,汉德克的实验文学“要表现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现实”,体现“语言和叙事的矛盾”……读起来感觉 形式>文本
0 有用 轻吟浅唱 2021-02-16
贫穷、不幸的婚姻、孤独
0 有用 不存在者 2021-02-15
彼得·汉德克#2 两篇都值得五星——后者几乎放弃顺序与叙事 穷尽笔力的追逐与前者浓缩于时代庞大阴影下个体的喘息
0 有用 葡萄不吐葡萄皮 2021-02-12
自从了解了人,我就爱上了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