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如果你年轻时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你就没有良心!
作者历经十年不懈求索的精神同样令人感动。共和国的内耗和苏共的操纵固然是不堪的,但这能妨碍到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的伟大吗?佛朗哥孝子来本书评论下面臊皮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值得让世人知晓的历史断面,确切说主要是华人,有从中国去欧洲留学的,有从印尼和越南去欧洲学习的华裔,有西方国家的资深医生,他们一同怀揣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西班牙抛头颅洒热血,然后在转战于中华大地,但历史并没有犒劳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晚景凄凉,让人唏嘘。
本年度阅读最佳。向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致敬。
“何必回故乡?看,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类是兄弟姐妹,全世界是咱们的家乡。”《救国时报》送给西班牙前线上中国人的话。那是1938年,这群人,离民族主义要多远有多远。真正年轻过的人,一辈子都年轻。不等独裁落幕不送《格尔尼卡》回西班牙的毕加索说的。
有一个情节印象比较深,多个亲历者都谈到当他们的队伍到达西班牙的土地时,这些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志愿军竟然不约而同地开始齐唱《国际歌》。烽火年代,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生命体验和精神感召啊。
我倒不想吐槽这本书在写作上的问题,人家本来就不是要“写”而是要“记忆”。但这分明就是我们熟悉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里面的很多人物根本就是本国共产党或者第三国际通讯员,书末收入的文章也纪念了苏联对于西班牙的援助和美国麦肯锡时代对于共产党的打压,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就是不敢说这个词,结果标题只好归结于“年轻”──这算个毛?荷尔蒙吗?而出生于台湾的作者会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不关心这个问题,除了经济条件的限制,那就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喜欢这个叫做国际主义的东西了。
现在的中国比起那时可真是羞耻
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青春的。
我们都曾年轻过, 都曾怀揣改造世界的理想。
正文而言不过三星,普及性读物,考虑到首功不可没
读了第一部分。这些知识分子才是值得尊敬的左翼和自由派
为什么是这些人,劳动者、作家和普通劳工?为什么是共产党员?为什么他们最后去延安?为什么是西方政府一再辜负民主信仰?为什么他们要违法国家的禁令才能去参战?为什么他们参战回来反而受到迫害?理想主义真的会被犬儒主义打败吗?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国际主义,正义与自由。他们是真正的人,在西班牙入土的人,完成了人类的不朽。no pasaran。
敬意!“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当代表和平的橄榄树枝重新发出新芽,编结成西班牙共和国胜利的桂冠时,请务必回来!”
这些英雄就这样在中国人视线里消失掉
文字一般,素材重复(两位理科作者的业余研究,可以理解);编辑也有明显错误,那么多空括号是怎么回事。当然国际主义精神依然动人。某种程度上这是左翼文艺在当下的一个困境,让人产生敬意,但并不想加入他们。最感动的话来自一个西班牙人瓦纳罗:“我确信有一天,在美国人民赢得自由时,街道、广场和花园终将以林肯兵团的战士取名。”
西班牙万岁,挺起你的胸膛来, 西班牙的子民们,再次的奋发向上。 光荣的祖国向著目标引领迈步, 往那蓝色海洋的太阳之路前进!
感动于本书作者对学术孜孜以求的态度,也对某国档案馆官员的小人心态感到羞耻。
想到两位作者赤手空拳地展开这一段跨越多个国家地区,甚至是跨越时空的研究,心生敬意。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国际主义情怀
>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220 有用 米缸 2013-10-31 12:12:07
如果你年轻时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你就没有良心!
161 有用 苏北墨麒麟 2020-12-06 15:50:39
作者历经十年不懈求索的精神同样令人感动。共和国的内耗和苏共的操纵固然是不堪的,但这能妨碍到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的伟大吗?佛朗哥孝子来本书评论下面臊皮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85 有用 韧勉 2014-11-07 18:30:46
值得让世人知晓的历史断面,确切说主要是华人,有从中国去欧洲留学的,有从印尼和越南去欧洲学习的华裔,有西方国家的资深医生,他们一同怀揣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西班牙抛头颅洒热血,然后在转战于中华大地,但历史并没有犒劳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晚景凄凉,让人唏嘘。
71 有用 阿道克 2013-12-22 11:33:04
本年度阅读最佳。向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致敬。
39 有用 haize 2015-04-16 19:32:19
“何必回故乡?看,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类是兄弟姐妹,全世界是咱们的家乡。”《救国时报》送给西班牙前线上中国人的话。那是1938年,这群人,离民族主义要多远有多远。真正年轻过的人,一辈子都年轻。不等独裁落幕不送《格尔尼卡》回西班牙的毕加索说的。
36 有用 慎独 2017-11-14 19:36:11
有一个情节印象比较深,多个亲历者都谈到当他们的队伍到达西班牙的土地时,这些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志愿军竟然不约而同地开始齐唱《国际歌》。烽火年代,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生命体验和精神感召啊。
22 有用 全都是风 2014-06-16 18:47:55
我倒不想吐槽这本书在写作上的问题,人家本来就不是要“写”而是要“记忆”。但这分明就是我们熟悉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里面的很多人物根本就是本国共产党或者第三国际通讯员,书末收入的文章也纪念了苏联对于西班牙的援助和美国麦肯锡时代对于共产党的打压,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就是不敢说这个词,结果标题只好归结于“年轻”──这算个毛?荷尔蒙吗?而出生于台湾的作者会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不关心这个问题,除了经济条件的限制,那就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喜欢这个叫做国际主义的东西了。
25 有用 胡天翼 2013-11-11 08:45:31
现在的中国比起那时可真是羞耻
19 有用 江离载菁 2015-07-08 17:35:10
没有理想的人是没有青春的。
17 有用 靠谱青年 2015-02-09 06:18:10
我们都曾年轻过, 都曾怀揣改造世界的理想。
11 有用 嗨呆客抓紧时间 2013-12-03 21:22:57
正文而言不过三星,普及性读物,考虑到首功不可没
13 有用 Xinwei 2013-06-25 13:38:34
读了第一部分。这些知识分子才是值得尊敬的左翼和自由派
15 有用 LDing 2013-12-30 20:58:23
为什么是这些人,劳动者、作家和普通劳工?为什么是共产党员?为什么他们最后去延安?为什么是西方政府一再辜负民主信仰?为什么他们要违法国家的禁令才能去参战?为什么他们参战回来反而受到迫害?理想主义真的会被犬儒主义打败吗?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国际主义,正义与自由。他们是真正的人,在西班牙入土的人,完成了人类的不朽。no pasaran。
8 有用 短短君 2014-07-05 17:10:32
敬意!“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当代表和平的橄榄树枝重新发出新芽,编结成西班牙共和国胜利的桂冠时,请务必回来!”
11 有用 微微一日 2014-01-21 10:58:37
这些英雄就这样在中国人视线里消失掉
11 有用 57 2014-02-16 19:56:54
文字一般,素材重复(两位理科作者的业余研究,可以理解);编辑也有明显错误,那么多空括号是怎么回事。当然国际主义精神依然动人。某种程度上这是左翼文艺在当下的一个困境,让人产生敬意,但并不想加入他们。最感动的话来自一个西班牙人瓦纳罗:“我确信有一天,在美国人民赢得自由时,街道、广场和花园终将以林肯兵团的战士取名。”
6 有用 范克里夫大尉 2013-07-02 11:32:10
西班牙万岁,挺起你的胸膛来, 西班牙的子民们,再次的奋发向上。 光荣的祖国向著目标引领迈步, 往那蓝色海洋的太阳之路前进!
17 有用 Y. MAO 2013-11-21 09:31:31
感动于本书作者对学术孜孜以求的态度,也对某国档案馆官员的小人心态感到羞耻。
9 有用 homobulla 2017-02-15 15:16:32
想到两位作者赤手空拳地展开这一段跨越多个国家地区,甚至是跨越时空的研究,心生敬意。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7 有用 小羽 2014-06-01 11:47:38
国际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