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的基督教 短评

热门
  • 6 独孤海上漂 2013-05-26 16:59:13

    在南京先锋书店买了一本,聊做纪念。 看完没有惊喜。本书标题可以直接改为“1860-1900年江西省教案资料选编”。

  • 5 songtong2010 2017-12-03 11:52:05

    81。基本就是教案档江西资料集,自己的东西很少。另外,作者的史料分析解释角度奇怪,似乎只是为了回应当时新教对天主教的两大指控,素质恶劣,自成一体。后者由于人数,必然不可能。前者,作者自己连篇累牍的写出了干预司法的传教士,居然还同时得出了,这不是由于宗教起因的冲突的结论。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会大量吸引伪教徒。这种研究的价值到底在何处,很难体认

  • 2 霜闕〆 2013-12-29 10:37:33

    基督教的在地适应性是个很有趣的课题,尤其是在近代史的背景下,由于外来神职人员的存在,使得“教”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国”的意味,因而教民的身份应是极其特殊的。不过在广大的乡土世界,教内外的民众共同分享着同样的生存空间,也最终塑造了乡村基督教的面貌。而在城者则与之不同,这或许与城乡的国家控制程度差异相关。

  • 2 刚刚 2019-10-20 14:53:39

    如果对教案做个统计或许质量会高一些,来说明立论教案并不是因为宗教原因而是日常的冲突。不然这样只是罗列教案。

  • 1 子不语 2018-06-29 17:08:15

    小切口,大视角,用大概率事件还原历史真实

  • 0 总是觉得很饿 2016-03-30 09:27:04

    比较有意思的关于基督教和天主教(主要是天主教)在地方社会的互动,传教士的研究可以借鉴这个历史。教案这个东西确实不能唯冲突论。

  • 0 Rosella 2014-07-19 19:55:55

    书想表达的是文化适应比冲突更具有张力,但废了更多的笔墨从反面讲,或许正面写适应的史料实在不好找到。总的来说论证清楚,不过感觉可以更短些。

  • 0 肃兰sulan 2023-06-06 20:01:54 北京

    藕毛希罗伊

  • 0 保罗 2023-10-05 19:57:31 江苏

    很奇怪怎么罗列了这么多教案却没有多少的深度分析,另外其实我仍然觉得如果仅凭一些例证就想说明全国范围内的情况,是不是还是薄弱了一点?看了一下很多人觉得只能算是教案汇编,我也是这个感觉

  • 0 小老鼠 2022-09-11 15:37:47 加拿大

    晚清江西天主教教案汇编 试图论证农村教案的琐屑 教友和非教友的和谐 采信清廷档案较多 表示传教过程中缺乏本土化和透明性可能是引发冲突的原因 囧

  • 0 Rainbowww 2024-04-19 22:41:22 浙江

    核心主要是说认为涉及天主教徒的许多教案本身并非宗教引起的,而且地方有入教有小九九,教父自己被欺骗了,不过值得注意是正是基督教拥有的独特的治外权从而入教才有利可图;没解释清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可以关注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作者有个重要观点是认为在两地给予当地人不同的景观造成一种差异,城市更加神秘化的印象而乡村则更开放从而增强彼此了解

  • 0 Evenotfound 2023-12-06 15:10:32 中国澳门

    提供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看待教徒的日常生活:他们与平民正常交往,而不是相互敌对、冲突不断;教徒与不信教的族人和邻里的日常频繁接触也表明他们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小王国,相反,多数中国教徒继续与普通人比邻而居;“这类对和平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相互之间正常关系的观察记录很容易被忽视,因为相对于袭击教士或者毁坏教堂来说,它们似乎微不足道。但是,无论是老百姓表达善意的普通手势,还是基督教的适应这一宏大历史进程,都应当视为基督教在晚清中国呈现的面相。”

  • 0 451½°F™ 2025-01-11 23:16:07 上海

    通过本书的实例,可以看到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在大部分时间内教民(教团)和土著中国人其实是相安无事的,只不过在日常纠纷中,教籍成为一种扎眼的存在也会被利用来搞事,当然在帝国主义矛盾日益加深后,宗教本身被民族主义认为是帝国的爪牙,也就一切都成为敌我矛盾的。PS: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教籍反而会被更加卑劣的国人作为挡箭牌和通行证,反而更加值得讨论这种宗教/国民性的问题。

  • 0 已注销 2016-07-22 17:17:52

    说一些现实的,基督教的语法进入不了河北土地的伦理,而且它也即将内部大水面临碎裂,佛门气象是合适的,是谅解式的丰收式的,佛门真正的出去,东亚难以分开来说了,接纳的女儿是先天统觉能到的极限,我也在想语法怎么缓解康德,应该是诗歌是政治,还是立在生活皮肤上的光,来洪亮东方,父的光不经过生命力的祭祀,血气方刚你要吃,是彻底的幸福造就干净的幸福,诗歌适用于女儿么,不的,不的,音乐,话剧和其他,都是女儿的滴落,要用我们自己的粗野来吃下基督的语法建造

  • 0 围墙伟强 2019-09-14 16:10:42

    大部分资料来自《教务教案档》,基本上是讲故事的模式,几乎所有的教案都与宗教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背后都是利益之争和别有用心之人的小心思。

  • 0 鱼子敏 2018-02-21 18:24:35

    下层群体,内化视角,中部地区的民教共处生态。对以往的侵略-反抗模式纠偏,关注共生共存,揭示教案的发生并非单纯吃教与仇教,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完全可以成为主因,教会因素只不过是被连带上的次因,反而因特殊时空下的不平等特权而一跃成为焦点。

  • 0 油头虚翁 2019-12-07 17:17:33

    可读性还是可以的,一本茶余饭后的休闲历史读物,属于地方史和微观史的范畴。作者拣选的几十件教案,为我们观察近代以来中国人与基督徒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徒大多是乡土社会的边缘人,很多教徒在民事案件中是作奸犯科的犯罪嫌疑人,很显然他们根本没有把信仰内化为人生指导,他们皈信宗教的机缘大多不纯,教案的升级和扩大化也有传教士盲目维护自己人的推波助澜,这就涉及到基督教宣教的策略与导向,追求信众和家庭扩大,不顾及信众群体的良莠不齐。教案的冲突是中西文化的碰撞,相对冲突而言,教案之后的相互适应是更好的选择,人人都是地方社会的一份子,日子还要照常过下去。 纠错:116页蔡士俊和120页蔡世俊为同一个人,前后不一,「士」和「世」哪个为准?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17-09-05 19:47:58

    没意思。作者通过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与以往研究者截然不同的结论,城市中的“教案”大都由地方精英主导,但在乡村地区绝大部分所谓的“教案”和基督教本身没有太大关系,而个人或家庭纠纷、贫困以及日常的疏远也成为冲突的缘由;基督教徒并未脱离地方社会而聚居,江西乡村地区的天主教徒恰恰是仍然融入其生活的地方社会的;引起民教冲突的原因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的日常矛盾,而并非宗教问题;而且这些乡村冲突最终大部分都得到和平解决。

  • 0 觉今非又昨非 2020-11-03 13:55:10

    核心还是与当地宗族士绅等的纠葛

  • 0 双月鲲鹏 2021-04-22 16:23:17

    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惊喜,每章的结论才稍微有点价值,其余内容几乎都是由一宗宗教案的详细经过填充起来,整体读起来没有层层递进的快感,会慢慢地感到乏味无聊。虽然很难汲取到什么营养,但这种切入史料的角度还是很有意思的,适合打发时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