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chu Way的书评 (14)

【转】孙卫国:满洲之道与满族化的清史——读欧立德教授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代的民族认同》
作者: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第399-410页 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广义的清史一直是西方研究的重点,费正清创立的“刺激-反应论”,解读清代后期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现在这种观点已...
(展开)

满洲的民族性与新清史
欧立德这部新清史的力作运用族群理论分析清朝满洲的民族性,与新清史研究多数探讨晚清不同,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清朝开国到乾隆朝的女真/满洲的民族性问题,并对以往清史研究中汉化论的主流观点进行反思,提出八旗制度在维护满洲民族和造成满汉区隔的重要作用。新清史的满...
(展开)

Machuness and Banner System
As Mirror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anchu identity as one of many ethnic group, The Manchu Way specially makes it its sole focus. Although both arguing against the “sinicization” theory, Elliott places more emphasis upon “Manchuness” than upon “em...
(展开)

【转】孙静:评欧立德著《满洲之道——八旗与晚期中华帝国的族群认同》
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满洲统治者在整个清王朝一直处于政治支配者地位。关于满族史的比较传统的一类看法, 往往将满族形成的时间定位于1644 年清军入关之前。有人把努尔哈赤称汗建国, 或满文的创制看作是满族形成的重要标志; 也有学者认为, 满族共同体的最终形...
(展开)

八旗制度、族群认同与清朝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作为「新清史」的四书之一,想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少数统治问题(minority-rule question),二是满洲问题(Manchu question)。作者指出,尽管维护满洲(蒙古)地位和群体的一致性是清朝统治的先决条件,但是「族群差异不是稳定的政治基础」,因此「在汉人的公开场合... (展开)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Mark C. Elliot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xxiv + 580.)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No matter how we define “China”, Han Chinese is the majority in all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question is how the non-Han ethnicities, who even were regarded as barbarians in Han scholars’ views, could rule the large China proper stably, especial... (展开)
欧立德:《满洲之道》读书摘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前言中,欧立德对读书时期读到的民族主义范式下的清史书写表示异议。他自陈自己的旨趣在于在于通过提供对满族制度和身份认同的历史描述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型塑力量By providing a histor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chu institutions and identity, I hope to... (展开)
“新清史”没有给我惊喜
不得不说欧立德问了几个好问题:相对于汉族,女真的人口稀少,是什么样的举措 让清能够定鼎中华接近300年?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近现代中国的地缘、文化都起到了“shaping force”的作用。然而这么重大的影响却来自于一个非汉族政权,如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汉族政...
(展开)

民族主义能否用来检视前现代国家
民族主义虽是一个近现代名词,但不代表他就能跟现代以前已经塑造的各种认同相割裂,更不代表前现代的政权就完全没有能力采用近似于现代民族主义的手法去构建认同,不论是传统西方语境下的“东方式帝国”、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君主国还是部族联盟,只要有内部巩固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