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致力于追寻中华帝国存在长达2000年之久的原因,尤锐从战国时代思想家的活动入手,因为他们对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提出的理想、价值观和理念在后来的帝国政体中变得至关重要。作者认为中华帝国的长存不仅是一个军事和行政建制的结果,而且是一种智识的建构,是意识形态上的诉求允许帝国的长存并得以一次次从混乱中重生。
本书全景式的考察展现了战国政治文化中哲学与社会的冲突。作者通过考察包括传世与出土文献的先秦文献,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总结出它们的共识,表明在并驾齐驱的各家学说之下,意识形态的共识最终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这使我们获得了探讨战国时期对中国思想史影响的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 · · · · ·
尤锐(Yuri Pines),以色列希伯来大学东亚系教授,2006-2011年任东亚系系主任,现任Louis Frieberg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先秦政治思想、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以及早期中国史学史、社会史及中国宗教研究,出版有The Everlasting Empir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Its Enduring Legac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数本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导论
一、内容提要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特色
第一编 君主
第一章 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君主制危机
第二章 王权诸道
第一节 处于礼制顶端的君主
第二节 作为道德楷模的君主
第三节 作为圣人的君主
第四节 圣权与君权之间
第五节 社会政治秩序的中枢
第六节 最高管理者
第三章 寻找理想君主
第一节 改善君主的常规方法
第二节 取代昏庸君主
第三节 非世袭继承方式的选项危机
第四章 万能的橡皮图章
第一节 荀子:君主与摄政
第二节 韩非子:无上权力的去人性化
第三节 臣下的陷阱?
第四节 尾声:秦始皇和他的余波
第二编 士:知识精英
第五章 士的崛起
第一节 “尚贤”
第二节 “有道之士”
第三节 自我推崇的膨胀
第六章 仕还是不仕?
第一节 士与国家:社会与经济背景
第二节 禄及名:追求富贵者
第三节 以入仕为使命:孔子和孟子
第四节 弃官:隐士理想
第五节 结语:出仕和“精神病”
第七章 士与君主
第一节 有条件的忠诚
第二节 人才市场和士的傲慢
第三节 反士思想
第四节 荀子:帝制时代的臣德
第五节 尾声:帝国垄断下的士
第三编 民
第八章 为民而治
第一节 宗族凝聚性和“为民而治”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国人”
第九章 “虚其心,实其腹”
第一节 耕战者
第二节 “得民心”
第三节 小人及其被排队在政治之外
第四节 尾声:造反有理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展望永恒帝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展望永恒帝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展望永恒帝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一部不错的思想史书籍
>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第一编:君主 第一章: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在研究有关中国君权的早期资料时,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被君主在宗教和礼仪上的权威所吸引。 中国的君权也有神圣的色彩,因为君主更容易接近神灵,并拥有沟通神与人的能力。 吉德炜总结了商王的大祭司身份对政治的影响:正是商王,通过他的献祭、举行的仪式以及他所做的占卜,才使得丰收和凯旋成为可能。如果——很可能就是如此——这些占卜和一定程度的巫术和符咒有关的话...
2015-11-06 18:00
第一编:君主 第一章: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在研究有关中国君权的早期资料时,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被君主在宗教和礼仪上的权威所吸引。 中国的君权也有神圣的色彩,因为君主更容易接近神灵,并拥有沟通神与人的能力。 吉德炜总结了商王的大祭司身份对政治的影响:正是商王,通过他的献祭、举行的仪式以及他所做的占卜,才使得丰收和凯旋成为可能。如果——很可能就是如此——这些占卜和一定程度的巫术和符咒有关的话,商王通过占卜取得丰收和凯旋的能力会使他获得政治上更大的权力。 由于垄断了与祖先保护神的沟通,一个群体的领袖集神权与世俗权力于一身,这种体系在中国文明的最初历史阶段就有迹可循了。 到了周朝:产生了一种双重君主制:在周王朝的庇佑下,自治(实际上独立)的各地诸侯在其领地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商代氏族首领的祭祀权大体保持,与祖先的沟通变得更加礼仪化和格式化,而宗族长主持祭祀仪式对于仪式的成败至关重要。周王们继续独享沟通王朝祖先的特权,而诸侯们则垄断与诸侯国建立者们的沟通特权。 西周礼制改革(建立列鼎制度:每个贵族都可在祭祀祖先和墓葬中,根据自己对应的地位,使用特定数量的鼎和簋)强调了宗族长的权力,将单个首领处于宗法等级礼制金字塔的地位固定下来。 商周宗教和礼法制度对后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将礼制的权威集中于一人之手,可能预阻了在政治上非君主制的统治方式的产生(如寡头政治、轮流坐庄) 在周朝早期,权力的宗法基础对统治十分重要。但许多诸侯或卿大夫不属于姬姓,也未与之通婚,不属于国君宗族。为保证统治,周朝统治者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宗法制度的政治合法性的宗教性论述,建立在他们跟天地神明的纽带上。与神灵的沟通仅局限于君主,臣民完全被排除在外。 “天命”的概念成为周朝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推翻商朝是秉持上天的意志,为防止其他竞争者自称得到天命,推翻自己,又将与天沟通的权力垄断于周王本人)周王垄断与天沟通的权力是周朝政治合法性的强有力保障。
回应 2015-11-06 18:00 -
导论: 中国的帝国体制长盛不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 在这期间,在帝国早期已经奠定的帝国统治的根本的原则,仍然大体保持完整,名义上拥有绝对权力的帝王以境内人口为自己的臣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因何在? 从战国时代纷繁复杂的思想中确定这一共同遗产,是本书的基本研究目标。 研究的三个主题:君主、士人、民众。 研究方法:关注战国思想家的共同遗产。
2015-11-06 17:55
-
导论: 中国的帝国体制长盛不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 在这期间,在帝国早期已经奠定的帝国统治的根本的原则,仍然大体保持完整,名义上拥有绝对权力的帝王以境内人口为自己的臣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因何在? 从战国时代纷繁复杂的思想中确定这一共同遗产,是本书的基本研究目标。 研究的三个主题:君主、士人、民众。 研究方法:关注战国思想家的共同遗产。
2015-11-06 17:55
-
第一编:君主 第一章: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在研究有关中国君权的早期资料时,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被君主在宗教和礼仪上的权威所吸引。 中国的君权也有神圣的色彩,因为君主更容易接近神灵,并拥有沟通神与人的能力。 吉德炜总结了商王的大祭司身份对政治的影响:正是商王,通过他的献祭、举行的仪式以及他所做的占卜,才使得丰收和凯旋成为可能。如果——很可能就是如此——这些占卜和一定程度的巫术和符咒有关的话...
2015-11-06 18:00
第一编:君主 第一章: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在研究有关中国君权的早期资料时,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被君主在宗教和礼仪上的权威所吸引。 中国的君权也有神圣的色彩,因为君主更容易接近神灵,并拥有沟通神与人的能力。 吉德炜总结了商王的大祭司身份对政治的影响:正是商王,通过他的献祭、举行的仪式以及他所做的占卜,才使得丰收和凯旋成为可能。如果——很可能就是如此——这些占卜和一定程度的巫术和符咒有关的话,商王通过占卜取得丰收和凯旋的能力会使他获得政治上更大的权力。 由于垄断了与祖先保护神的沟通,一个群体的领袖集神权与世俗权力于一身,这种体系在中国文明的最初历史阶段就有迹可循了。 到了周朝:产生了一种双重君主制:在周王朝的庇佑下,自治(实际上独立)的各地诸侯在其领地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商代氏族首领的祭祀权大体保持,与祖先的沟通变得更加礼仪化和格式化,而宗族长主持祭祀仪式对于仪式的成败至关重要。周王们继续独享沟通王朝祖先的特权,而诸侯们则垄断与诸侯国建立者们的沟通特权。 西周礼制改革(建立列鼎制度:每个贵族都可在祭祀祖先和墓葬中,根据自己对应的地位,使用特定数量的鼎和簋)强调了宗族长的权力,将单个首领处于宗法等级礼制金字塔的地位固定下来。 商周宗教和礼法制度对后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将礼制的权威集中于一人之手,可能预阻了在政治上非君主制的统治方式的产生(如寡头政治、轮流坐庄) 在周朝早期,权力的宗法基础对统治十分重要。但许多诸侯或卿大夫不属于姬姓,也未与之通婚,不属于国君宗族。为保证统治,周朝统治者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宗法制度的政治合法性的宗教性论述,建立在他们跟天地神明的纽带上。与神灵的沟通仅局限于君主,臣民完全被排除在外。 “天命”的概念成为周朝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推翻商朝是秉持上天的意志,为防止其他竞争者自称得到天命,推翻自己,又将与天沟通的权力垄断于周王本人)周王垄断与天沟通的权力是周朝政治合法性的强有力保障。
回应 2015-11-06 18:00
-
第一编:君主 第一章: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在研究有关中国君权的早期资料时,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被君主在宗教和礼仪上的权威所吸引。 中国的君权也有神圣的色彩,因为君主更容易接近神灵,并拥有沟通神与人的能力。 吉德炜总结了商王的大祭司身份对政治的影响:正是商王,通过他的献祭、举行的仪式以及他所做的占卜,才使得丰收和凯旋成为可能。如果——很可能就是如此——这些占卜和一定程度的巫术和符咒有关的话...
2015-11-06 18:00
第一编:君主 第一章:礼仪性领袖 第一节 君权的宗教基础 在研究有关中国君权的早期资料时,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被君主在宗教和礼仪上的权威所吸引。 中国的君权也有神圣的色彩,因为君主更容易接近神灵,并拥有沟通神与人的能力。 吉德炜总结了商王的大祭司身份对政治的影响:正是商王,通过他的献祭、举行的仪式以及他所做的占卜,才使得丰收和凯旋成为可能。如果——很可能就是如此——这些占卜和一定程度的巫术和符咒有关的话,商王通过占卜取得丰收和凯旋的能力会使他获得政治上更大的权力。 由于垄断了与祖先保护神的沟通,一个群体的领袖集神权与世俗权力于一身,这种体系在中国文明的最初历史阶段就有迹可循了。 到了周朝:产生了一种双重君主制:在周王朝的庇佑下,自治(实际上独立)的各地诸侯在其领地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商代氏族首领的祭祀权大体保持,与祖先的沟通变得更加礼仪化和格式化,而宗族长主持祭祀仪式对于仪式的成败至关重要。周王们继续独享沟通王朝祖先的特权,而诸侯们则垄断与诸侯国建立者们的沟通特权。 西周礼制改革(建立列鼎制度:每个贵族都可在祭祀祖先和墓葬中,根据自己对应的地位,使用特定数量的鼎和簋)强调了宗族长的权力,将单个首领处于宗法等级礼制金字塔的地位固定下来。 商周宗教和礼法制度对后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将礼制的权威集中于一人之手,可能预阻了在政治上非君主制的统治方式的产生(如寡头政治、轮流坐庄) 在周朝早期,权力的宗法基础对统治十分重要。但许多诸侯或卿大夫不属于姬姓,也未与之通婚,不属于国君宗族。为保证统治,周朝统治者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宗法制度的政治合法性的宗教性论述,建立在他们跟天地神明的纽带上。与神灵的沟通仅局限于君主,臣民完全被排除在外。 “天命”的概念成为周朝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推翻商朝是秉持上天的意志,为防止其他竞争者自称得到天命,推翻自己,又将与天沟通的权力垄断于周王本人)周王垄断与天沟通的权力是周朝政治合法性的强有力保障。
回应 2015-11-06 18:00 -
导论: 中国的帝国体制长盛不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 在这期间,在帝国早期已经奠定的帝国统治的根本的原则,仍然大体保持完整,名义上拥有绝对权力的帝王以境内人口为自己的臣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因何在? 从战国时代纷繁复杂的思想中确定这一共同遗产,是本书的基本研究目标。 研究的三个主题:君主、士人、民众。 研究方法:关注战国思想家的共同遗产。
2015-11-06 17:5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展望永恒帝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逆风飞扬 2018-12-01
逻辑清晰的正治架构推演,从尧舜的禅让说到陈胜吴广。孔孟老庄荀韩非甚至商鞅等等都被这逻辑串了起来,得出王、士、民三者金字塔式架构的形成。看完好像对狮城舌战辩的内容好像多了解一点,也对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表述找到它逻辑上的源头
0 有用 晴雯 2020-07-17
忒水了,把睡虎地简之类的新东西删了还以为是梁启超写的
5 有用 维舟 2018-07-17
相比起许倬云从社会流动、杜正胜从编户齐民的角度,本书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论述战国时代的大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如何催生了天下一统的大帝国。作为汉学家,作者没有历史包袱,也不必为传统辩护,在意的是中国政治文化对世界史的意义。方法上注重回到历史语境而非比附现代西方观念,突出不同文本的变异,强调诸子之间的共同点,以及“未说出的文本”。这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走向统一的“宿命”,但相对淡化了其它可能——又或者,要解释... 相比起许倬云从社会流动、杜正胜从编户齐民的角度,本书是从政治思想的角度论述战国时代的大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如何催生了天下一统的大帝国。作为汉学家,作者没有历史包袱,也不必为传统辩护,在意的是中国政治文化对世界史的意义。方法上注重回到历史语境而非比附现代西方观念,突出不同文本的变异,强调诸子之间的共同点,以及“未说出的文本”。这很好地解释了中国走向统一的“宿命”,但相对淡化了其它可能——又或者,要解释这一点,或许要回到殷周之际的制度革命。 (展开)
1 有用 或曰 2019-07-24
主要是讨论战国时期关于君主、士、民在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作用的各种思想,既重视共识又注意差别。对于不阅读先秦文献的人而言,这是便捷了解战国时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可读著作。就政治思想研究而言,这是较为平实的研究,似乎没有突破通常关于战国政治思想的理解。
0 有用 正太是只坏猫咪 2013-06-30
原来刘泽华的研究这么重要啊为啥他的书完全没法看进去呢。。。我想他讲“王权主义”的时候没有作者这么鲜明的问题意识吧。。。
0 有用 清明士人 2021-01-18
比美国人写的好。很多美国人的文章我读完什么也没学到:) 回答了“为什么君主制作为唯一能被想象的政体存在了两千年之久”。全书分为三编“君”“士”“民”是其史识处。这不是阶级的划分。士呼吁一个统一的帝国,然而垄断了民的代表权使民众无法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0 有用 梼杌 2021-01-09
通畅到不像是海外汉学译本。“士”和“民”的 两编新意不多,“君主”编对于战国诸子的重新审视,以及何以战国时期的士选择支持中央集权,与天子权威站到一起的论述,还是有见地的。不过秦之后士人地位的回落,以及小民被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战国诸子会如何看待呢?
0 有用 晴雯 2020-07-17
忒水了,把睡虎地简之类的新东西删了还以为是梁启超写的
0 有用 寐 2020-06-09
论文参考书,一些章节的内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0 有用 楚狂接舆 2020-05-20
最有意思的是第三章最后的结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牺牲掉理想的圣明贤君,选择了稳定。这一选择在今天国人的脑海中依然存在,很多人都知道某些存在的诸多弊端并为之不满,但没有真正说要反对打破什么,换而言之,稳定压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