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我们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精彩文摘)

紫图图书 2013-05-22 14:09:33

站在熙攘的人群中,想想周围的人也和自己一样,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都带着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在为幸福而努力。行走在汗水泪水故乡异乡之间,寻找着肯定与尊重。多想想自己与他人的共同之处,心里就不会那么孤独。自己趋避的正是他人趋避的,将心比心,很多事就好开解了。

人都有缺点,这与生活现状、成长背景、性格和整个时代氛围都有关系。在地位、财富、职业、性别等不同的背后,大家都是人,都渴望幸福,不想遭受痛苦,都希望被人友好对待,感受温暖。从这点出发与人交往,会让我们的生活少些冷漠压力和对峙。内心的这份宽容,对其他生命自然生起的这份亲切感是慈悲心的基础。

有情生命都有权利享受快乐,有权利免遭痛苦。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或者其他众生,都有生命的尊严。我们在尊重其他生命的时候,也是在体现自身的尊严。忽视生命的相连相通,很少考虑其他生命个体的感受,只在意自己的人,内心深处往往缺乏价值感,找不到自尊。

现在的人不善于建立、发展友谊,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没有多少朋友,而实际上朋友之间相契相投,可以分担忧愁、分享快乐的这种关系,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关系的基础。

朋友交往,彼此间保持一个礼貌的距离,既不至于太远而显得冷淡,也不至于太近而失了必要的恭敬,友谊才更留得长久。一起学佛的道友,尤其金刚兄弟之间,更应注意这一点,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接纳能力和应变能力。和而不同,是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装下各自不同的性情、方式、观点的。

平等是承认并尊重多样性和共同性,而非简单地追求一致。智慧之道便是训练这种平等待人处事的能力。平时多观察人、物、事,各种现象,在欣赏其多样性的同时,发现他们的共同相通之处。随着这份洞察力和接纳能力的增强,我们对佛教中缘起、平等、无分别、慈悲、空等概念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做任何事,都须具足因缘才能做到。南瞻部洲善缘少,恶缘多,造恶容易,行善难。自利利他的机缘不多,且世事无常,因缘际会转眼消散,所以,一定要珍惜此善缘福德。

佛教的四摄教法就如何与人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事:与人共事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爱语:多沟通交流,表述意见时态度可以坚决,但言辞务必柔和真诚。布施:慷慨助人。利行:做事多为别人着想,考虑对方的利益。多数时候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日常的言谈应对,而非说教,来与人分享佛法的。


《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耐心》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有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更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也会更多。别总盯着等号左边的加减乘除,右边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佛教的忍辱,简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他众生怀着善意。

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对人对事对生活都有耐心。许多话,没有必要,但也得说。许多事,很厌烦,也得去做。疲惫的时候,接受疲惫。孤独、病痛、难堪的时候,接受它们,不去怨恨。怨恨是内心走向封闭和僵硬的征兆。

我们自己的内心越清净调柔,他人具有侵犯性的言行对我们造成的困扰和伤害就会越小,所以那些会激怒我们,让我们感觉受到伤害和干扰的“可恶”的人和事,就像一位严苛的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问题。没有它们,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修行中的不足。

愤怒的时候不妨想想,一个人的恶言恶行不是凭空而来,背后必有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原因,要憎恶指责,更应该针对造成这恶劣言行的种种原因,而分析原因,仅个人性格、观念、教育背景等,就有无数的人和事参与其形成。如果我们足够理性和诚实,会发现要怪罪的人太多了,我们的愤怒找不到一个具体对象。

我们的生活像一张珠网,每一份经历乃至每一个心念,都是一颗明珠,映照所有其他明珠的影子。珠与珠,相互含摄,转辗辉映,重重无尽。当下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皆照着过往与将来,既是果又是因,所以要学习接受,更要学习谨慎地取舍因果。

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多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

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个人来到佛陀跟前谩骂侮辱佛陀,等他说完后,佛陀问他:施主给的东西,若人不接受,那么它该归谁?那人说:当然还是归施主所有。佛陀道:“说得对,你的粗言秽语,我没有接受,所以还是你的。”面对攻击磨难,与其反击纠缠,不如学着不为所动,不受干扰影响,也就是不接受。另一方面,当知道造恶者自招祸患,所以要努力避免造恶业。


《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一亩田:慈悲心的力量》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给其他人,不仅是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还包括以后要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及与我们共享这个世界的动物,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去实现他们的幸福生活。

心里有慈悲,就会时刻不离布施。当你内心清净,自在喜乐,时时刻刻连吃饭走路都能影响、帮助到别人,让人感受到正面的信息,一种更宽广的人生境界。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佛像前,念经时,忆念上师三宝,或者生起真诚的慈悲心之时,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泪水由心里往外涌。法王如意宝以前常常说,忆念上师三宝的功德与恩德,以及众生的痛苦和无奈,发自内心地哪怕只流下一滴眼泪,也会清净往昔无数的恶业。这就是信心、慈悲心的力量。

通常慈悲心的训练从亲近的人开始,希望对方快乐,愿意分担对方的忧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安乐,我要为此而努力,尽管我还在学习中,有时会显得笨拙和力不从心。你若给我回馈,我很感激;若没有,我也要慢慢学会不恼怒,因为我的愿望是你安乐。在你追求幸福自由的路上,有机会为你做点什么,我很高兴。


分享爱和喜悦,探索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这是人类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就个人而言,没有关爱和求知,我们无法长大。关爱和求知,在较深刻的层面上即是佛教所说的慈悲和智慧。看来追求慈悲和智慧不只是佛教徒的功课,而是所有人都向往并正在做的事。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柔和起来,学着用柔和的目光看人看物看风景看世界。很奇妙的,目光的小小改变,能让整个人从精神到身体立刻放松下来。随时随地可行的减压方法。久而久之,人的气质都会变得温润清和。

人生不是一场较量,那样的锋利、紧张和抗拒是不必要的。学会欣赏美好,怡然自乐,多好啊!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一亩田,你以慈悲播种,收获的是安乐。


《施者比受者有福》

有人问我:“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这时该怎么办呢?”我说,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被骗被利用吧,至少不会给自他造成妨害。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又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其实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不用担心会有第三种情况。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布施不仅使受者免受匮乏之苦,也让施者从中收获了喜悦和自尊。布施有很多种,捐款捐物去帮助受灾的人、贫穷的人和其他处境不利的人,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受教育……不要觉得非得有多大的财力才能去布施,关键不在财物多少,而在发心是否真诚。

我们不仅可以捐助财物,还可以贡献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做义工,照顾伤者、病人、孤寡老人,帮助孤儿、残疾人、流浪者、被人遗弃的小动物,等等。

这个世界的问题不仅是贫穷和饥饿,还有孤独和冷漠。佛教中有法布施,即为人讲解佛法使人受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法布施,凡是符合四法印的思想都可纳入佛教思想的范畴,凡是弃恶扬善的行为都是佛教倡导的行为,所以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善的人,这也都是法布施。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也不再只关注自己。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外布施的同时,我们也在内布施,即把心中的烦恼慢慢舍掉。通过施舍财物,帮助其他生命,分担痛苦压力,分享安全和喜悦,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越来越少。施者比受者有福,这话是有道理的。

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从而更好地帮助别人,所以布施的发心很重要,如果是为了作秀或者竞争,那么布施反而是强化了对自我的执著,并且施者从中得到的快乐和自尊也会极其有限。


《莫把全副身心都用在经营生计上了》

佛教讲暇满难得。人生于世难得可贵,莫把全副身心都用在经营生计上了,应有闲暇、从容,去观察思考生命,体会实践心灵自由之道。人生未来的岁月,请不要让它只有岁月,没有暇满。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便会失去平衡并笼罩在焦虑的阴影中。调整心态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亲密的人之间总有太多执着,心里会有许多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符合自己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愤怒。在无始无涯的轮回中,这一世亲人的相聚犹如空气中飞舞的尘埃偶尔相触,转眼就是分离。其后各自循业流转,相见无期。多少恨多少纠结,终归于两两相忘。不如宽容相待,珍惜尊重吧。

衰老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让它不成为一种困扰。如果过于注重外表和物质,疏于内心和精神修养,的确很容易因衰老而感到挫败不堪。岁月能轻易带走青春容颜,物质在衰老面前也帮不上太大的忙,而内心的沉静、温和、调柔、慈悲会留下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外现为一种令人感到愉快亲切的优雅气度。

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为人们提供庇护荫凉。知识的根本是智慧,有智慧,知识的增长才能使生命丰美,并给他人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利益。若伤掉根本,单纯的知识积累很难说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个体生命提供滋养,或为众生福利做出贡献。我们平时是否会更重视获取知识技能,而忽视涵养智慧呢?

在这个时代,要自始至终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很难,有太多的诱惑,太多似是而非的理由,让我们怀疑坚持心中的良善是否真有意义。然而不管怎样,还是要善良。至少善良使我们坚强,面对生活的挫折磨难,才不会轻易失掉内心的安宁。


《守住内心的善良》

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遵循强制的规定,也不是要做出一副道德楷模的样子给人看。自律的动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是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让他人痛苦。

有人说:讲到自律,那要不要去制止恶的发生呢?一味的自律不是纵容了恶吗?佛教的自律是指为了不制造伤害而自觉地远离身口意的恶劣行为。对神智正常的人来说,言行主要受思想意识控制,所以远离意的恶业,身口业自然就会清净。意的恶
业概括为贪、嗔、痴。时刻提醒自己对治贪、嗔、痴,可以有效制止自己身心上恶的发生。

就外境的恶或者说他人的恶行而言,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在你看来是恶劣的行径,在别人眼里不一定就恶劣。在正常情况下被认为恶劣的言行,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可能就不恶劣。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群人中被认为是恶的,可能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时代、另一群人中就不是恶的了。

如果全凭自己的情绪和成见,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与自己的价值观不一致的,就认为是恶,应该予以制止,这是不合理的。自律“律”的正是这种“一切以我为标准”的心态。

其次,为了避免造成伤害而制止他人的恶行,与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一点儿也不矛盾。我们不是非要借助贪嗔痴才能去阻止别人造恶。比如我们小时候做坏事会被父母喝止,父母的呵斥是出于爱护而非出于嗔恨之心;法官不必对疑犯满怀仇恨、怒发冲冠,才能公正严明地判案。有些人脾气率直,路见不平便大吼一声出手相助,这种英雄好汉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化地得出结论,说意气用事、敢对人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才是有正义感的表现,而冷静克制一点的,就没良心、没骨气。

自律主要关乎个人修养。越是在文明、法治的社会中,自律与惩恶扬善越不矛盾。

《每个人都或远或近是另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身处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有时候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拥有很多知识,信息灵通,但这些是被用来拓宽眼界心胸,增进沟通与和解了,还是使我们更加封闭、混乱和极端了?

持续的修行使你安静而敏锐,不仅更能欣赏一个人的好,也更能觉察他身上的局限性,并因此悲悯疼惜,你知道他因局限而烦恼受苦,不自知不自主。每个人都或远或近是另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局限也是你的局限,他的苦也存在于你的生命中,而你的清净会给他带来清凉,你的精进修行也指向他的幸福、自由。

修行中坚定的信心来自于对自己的了解。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的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在这看似简单和无所作为的觉察中,你慢慢真正了解到苦、无常、无我、放下这些词语的所指,也逐渐体会到安住的要领。不要让概念代替亲身的经验。

学习基础的戒律、四法印、三殊胜、往生四因等基本教法是必要的。我们必须从这里开始。完全不闻思而直接修行,犹如出发而没有方向。反之,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喜欢在概念文字上打转,没有身心中的求证,对法义的理解也很难深入。很多时候闻思中遇到障碍,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没有实修。

作为初学者,我们通过训练内心,守持戒律、有意识地规范净化自己的言行,才能逐渐发现自由或自然的真正含义。所谓“自然地修行”,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相对森林里自然生长的树木来说,用树做成木材搭建的木屋不是那么自然,但你住在木屋里应该比住树上更自在、安全。

佛教的戒律可概括为:不伤害众生;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尽量帮助、惠益众生。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使我们与周围的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并使我们能够转生活中所有的境遇为修行的助缘。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生命这出戏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希阿荣博堪布新书《生命这出戏》邀请您写书评(紫图图书)

《生命这出戏》希阿荣博上师序言(紫图图书)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